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说课稿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55812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说课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说课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说课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说课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说课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说课稿Word文件下载.docx

《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说课稿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说课稿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说课稿Word文件下载.docx

三、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三点:

1、在多种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从中体验探索的成功。

2、在动手操作进行实践活动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3、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设疑激趣

首先我提出这样的问题:

“同学们,你们都买过东西吗?

谁还记得,你买过什么东西,花了多少钱?

”让学生充分表述之后,揭示课题“认识人民币”。

【设计意图: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

我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环境巧妙引入课题,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更便于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

2、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1)认识人民币的面值

我首先用猜一猜的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猜猜老师拿的信封里装的是什么?

(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接着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认识的人民币,在学生充分交流之后,我用“考一考”的形式,指名学生回答并说说你是怎样认出是多少钱的。

教师指导学生从颜色、数字、图案、大小等等几方面来说。

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能更直观更形象地认识人民币。

在这个过程中,我把2角和2元的人民币同时出示,让学生说说怎样区分它

们。

我这样设计,是因为这两种人民币现在不是很常见,学生容易混淆,所以,我让学生比较记忆,使学生能更清楚地认识它们。

最后,我用抢答比赛的形式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

首先教师提出把这些人民币按照元、角、分来分类的要求,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迅速地分一分,让一个小组在磁力板上分,然后订正,归纳总结出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单位。

【设计意图:

在这里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分类整理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让学生真正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

(3)学习元、角、分之间的换算

学习1元=10角、1角=10分。

首先我和学生做换钱的小游戏:

“老师这儿有1元钱,我想把它换成1角的零钱,想一想,你应该给老师几张1角的?

如果换成2角的或5角的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了1元=10角,教师板书,学生齐读。

接着老师问学生:

“谁知道1角等于多少分呢?

”指名回答。

【板书:

1角=10分】

这一环节我首先用换钱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高

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经验探求新知,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让孩子们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得出结论,主动地获取知识。

这一环节比较难,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走进各组共同参与引导。

当学生能答对时教师要给予表扬和鼓励。

3、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1)课后做一做

(指导学生看清题意,然后填空,订正。

(2)练一练

师:

同学们,接下来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玩一个购物的游戏,请你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人民币,轻轻地倒在桌面上,现在请大家用这些人民币想办法凑出5角钱,来买老师手里这个棒棒糖,看看谁能拿得又快又对。

(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拿的。

这一环节是在同学们能准确地识别人民币,掌握元角分之间的

换算关系的基础上,对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进一步用游戏的方式,为学生们提供探索和交流的机会,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

让学生“做”中学,“做”中得到巩固,“做”中学会应用,“做”中学会创造,“做”中得到发展。

4、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这些人民币的用处是非常大的,而且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

所以,我们都要爱护人民币不乱花钱,不能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更不能损坏人民币。

这节课,同学们有那些收获呢?

(我们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还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这,1元=10角,1角=10分。

课后我们和爸爸妈妈再做一做换钱的游戏,进一步巩固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既体现教材内容的实质,又服务于教学方法的改革,他集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于一体,所以,我将本课时的板书设计如下:

认识人民币

元、角、分1元=10角

1角=10分

六、教学反思

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有一定的直接经验。

在这节课中,我就利用了这一点,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1、紧密结合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这节课一开始,我就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环境巧妙引入课题,老师问:

“同学们,你们清明小长假都干什么?

这些地方都要用到钱。

”随之引出课题

“认识人民币”。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小组学习,促进合作交流。

实践证明,小组讨论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不同思维的碰撞。

认识人民币的知识比较适合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结合情境摆一摆,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活动,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又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互助,给学生提供了多向交往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如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认识的人民币,说一说是怎样认识各种人民币的,摆一摆,把人民币进行分类整理等。

学生在学习中互相交流,提高了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联系实际用数学,提高探究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

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

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

课程标准中也提出:

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也应丰富多彩。

如模拟购物的游戏,使学生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仅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而且进一步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了探究实践能力。

总之,在以上各个环节中,我都在努力营造着一种轻松、和谐、自主、尊重的教学氛围,因为我深信:

教学不应该仅仅是一种告诉,课堂也不应该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容器,它必须是一方生发情感的场域,是一次萌生智慧的喜悦,是一个快乐有趣的经历。

因此我想:

享受课堂与享受生活同等重要!

第二课时《打电话》说课稿

《打电话》是课标教材中全新的“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一个知识点,是第二学段的12个“综合应用”的知识之一。

教材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

合唱队在假期接到一个紧急任务,老师要打电话尽快通知到每个队员,让学生帮助设计一个打电话方案,并从中寻找最优的方案。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以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动手操作、画图、模拟等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体验优化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亲身经历寻找最优方案的全过程,经历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打电话方案的全过程,体验优化。

教学难点: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运用自己的方法探索出打电话的最优方案。

教学关键:

让学生经历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发现“打电话”隐含的规律。

教具和学具:

多媒体课件和磁力贴纸等。

二、说教法

《课标》在“综合应用”这一领域的教学中明确指出: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以不同的角度发现实际问题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中,我采用激趣导入法、直观演示法、引导探究法等多种方法结合运用,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充满激情,主动参与,大胆创新。

三、说学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

《课标》也明确指出: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我选择了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了解知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我首先出示一段打电话的实录,让学生观察:

老师在干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

接着出示老师接到的电话内容:

暑假期间合唱队有一个紧急演出任务,黄老师需要打电话尽快通知到合唱队的15名队员,如果每分钟通知1人,通知到这15名同学需要多少分钟?

学生的第一反应是15分钟。

我接着提问:

大家刚才说的15分钟,可以怎样去通知?

学生很快就提出了两种方案,逐一通知和火炬传递式通知,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直观动态展示。

展示的同时有学生指出这不省时,进而引发问题:

怎样做才节省时间呢?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入,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且找准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所以能用最简洁、生动的形式,帮助学生迅速投入本课重点问题的探究中。

]

(二)自主探究,设计方案

1、初探方案,达成共识

“怎样才能省时间呢?

”让学生进行四人一组的小组的讨论。

通过在小组汇报后,同学们都有了一个共识“同时通知,会省时间”。

并以分成3组通知为例,和学生一起研究省时间的原因和用画图来表示的方法。

正确的思路是解决问题的的关键,在这里我引导学生研究体会到“同时”的重要性,点燃了学生尝试独立设计省时方案的欲望。

2、独立设计,体会优化。

鼓励学生大胆实践,积极探索:

大家能不能用这种方式,设计出一个会省时间的方案呢?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把自己的方案设计在第一块磁力题板上,看看需要多少分钟才能完成,设计完后,如果又有新的想法,可以在第二块磁力题板上继续设计。

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我通过巡视了解学生不同的设计方案并适时加以指导。

让学生独立尝试设计,进一步体会到优化的思想,初尝成功的喜悦。

3、对比方案,逐步优化。

自主探究后,学生都有了各自的省时方案,我挑选有代表性的方案进行展示。

在展示学生6分钟的方案过程中,使学生发现分4组的方式更省时间,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是不是分组越多越省时间?

”在师生交流中,有的学生提出分5组也用了7分钟,有的学生可能想到如果分15组反而和开始的15分钟的方案一样了,从而体会到省时间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分组的多少。

对比5分钟方案和7分钟的方案使学生发现,之所以他会更省时间,是因为同时通知的人更多了。

方案四:

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的方案,并请4分钟方案代表,在黑板上演示自己的思考过程。

说一说你第一分钟怎样通知?

生:

第一分钟时,老师通知了一名同学。

大家也是这样做的吗?

学生认可后,请同学猜测他第2分钟会怎样做,为什么?

并请4分钟方案代表做评判,达成共识后,继续猜他在第3分钟时会怎样通知,为什么?

仍请4分钟方案代表做评判。

最后在学生的共同合作下完成下图。

再让学生讨论:

还有没有比4分钟更省时间的方案?

通过刚才的活动,学生能够体会到因为在每分钟里所有知道信息的人同时通知,所以这个所有人无空闲通知方案最省时间。

这个环节里安排学生的语言交流和思维的碰撞,使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又一次经历优化的过程,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归纳整理,探索规律填写表格,发现规律

通过填写表格,引导学生观察:

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后,发现:

后一分钟知道信息总人数是前一分钟知道信息总人数的2倍,而接到通知的总人数比知道信息的总人数少1人。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所有获得信息的人都把信息传播,所以这个方案是最优方案。

师生共同口算到第11分钟,使学生再次感受到时间仅仅过了一分钟,所有知道信息的人就有2048人,再过一分钟就有4096人,体验这种方式的优势。

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案,但具体实施中应注意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示意图,明确地知道应先设计好打电话的流程图,也就是说每个队员要清楚自己接到电话后,后面要怎样继续通知其他的队员。

利用图表和课件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感受“几何数值增长”的美。

理解掌握了方法,并能较好地应用。

]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暑假期间,有许多学生参加少年宫艺术培训,突遇台风天气,暂时停课,要求老师尽快通知到每一位学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请你设计打电话的方案。

1、打了5分钟电话一共通知多少人?

2、如果有120位学员,最少打多少分钟电话就能通知到每个学员?

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拓展知识,增强应用意识,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共谈收获,拓展延伸

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今天的活动收获”,希望同学观察自己的生活,找一找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提高效率,把它们记录下来,并实际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提高效率。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板书设计:

规律:

后一分钟知道信息的总人数是前一分钟知道信息总人数的2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