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历史知识夏西晋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55349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化历史知识夏西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古代文化历史知识夏西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古代文化历史知识夏西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古代文化历史知识夏西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古代文化历史知识夏西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化历史知识夏西晋Word文档格式.docx

《古代文化历史知识夏西晋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化历史知识夏西晋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文化历史知识夏西晋Word文档格式.docx

在大臣伊尹、仲虺等人的大力辅佐下,开始了伐桀的战争。

先消灭了个葛、韦、顾、昆、吾等夏的盟国,剪除了夏桀的羽翼,后又在有娀之墟与鸣条两次大败夏桀军队。

成汤回师亳邑后,便正式即位为王,各路诸侯前来朝贺,商王朝正式建立。

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是帝辛(商纣王),此时的商王朝终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宠爱美女妲己,将商容、比干、微子、箕子等贤臣逐一废除跃斥,将政务完全交给费仲等弄臣。

为此,不仅朝中大臣、贵族反对纣王,而且各诸侯国也与商王朝离心离德。

公元前1046年,西方周族在周武王的领导下,在牧野一举击溃商军,从而结束了商王朝五百多年的统治。

商王朝经过五百多年的发展,在政治、经济以及科学等各方面都比夏代有了长足的进步。

从考古出土的殷墟遗址来看,商朝已完全脱离了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由游牧而改为定居。

在殷墟中还出土了大量的占卜龟甲及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等物品。

其中,在安阳发现的“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这说明商朝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而在占卜龟甲上发现的甲骨文,被普遍认为是商时代的文字,这是我们今天可以识别的最早的中国象形文字,为我们今天研究商文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三)西周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是我国继夏、商之后的第三个王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

传说周的先祖起源于黄帝族,在夏朝时,周族首领弃为“后稷”,负责管理农事,故而,周族是一个善于农业耕作的部落,这大大促进了周的经济发展。

至周文王时,周已发展成为一个可与殷商抗衡的大诸侯国。

文王是周朝历史上卓有政绩的统治者之一。

他在位期间,在军师姜尚的辅佐下,开始了“剪商”的准备,先后灭耆、邗、崇等国,又迁都于丰(今西安市西南),于是完成了对商都的钳形包围。

在迁都后的第二年,文王卒,其子姬发继承王位,即赫赫有名的周武王,继续周朝的灭商行动。

武王九年,周于孟津大会诸侯,并与诸侯结下同盟,共同讨伐商纣。

此后,武王又打败商军于牧野,攻占商都朝歌,结束了商朝的统治。

幽王是西周的最后一个皇帝,他是一位昏庸之君。

他为博得爱妃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结果,当犬戎举兵大举进攻的时候,幽王再次点燃烽火,竟没有一个诸侯发兵相救。

幽王兵败,死于骊山脚下。

他死后,申侯、鲁侯和许文公拥立宜臼为平王。

平王东迁,史称“东周”。

自此,西周王朝宣告灭亡。

周朝礼仪制度比较健全,有自己的官制、兵制、刑法、地制以及礼制。

直至春秋时期,孔子还在崇尚周礼,这说明周礼对后代的影响很大。

周的先祖是夏时的农官,所以它的农业生产技术比较先进,这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最初的物质基础。

随着物资的丰富,手工业、商业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得到了促进。

在当时,已有专门的人员负责观测天象,记录历法,而中华民族传统的五行、八卦之说也极有可能起源于周朝。

这些都无疑证明了当时社会在科学上的进步和发展。

(四)东周之春秋

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的时期。

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建立了东周王朝。

但此时周已衰弱到了极点,统治范围方圆不足六百里,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不再朝见周王,其统率诸侯的权力也是名存实亡。

此间,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而其中以楚国、齐国、晋国、吴国、越国、秦国为大。

楚国是三苗人在长江中下游建立的一个国家,它在周初曾参加了武王伐纣的战争,后得到周的封号,居楚地丹阳(今湖北秭归县)。

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大。

前704年,楚君熊通自号为武王,有地千里。

因其地处中国南方,故而楚国与中原的华夏各诸侯经常发生一些战事。

通过战争,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国,并逐步成为春秋前期中国南方的主要强国之一。

齐国的祖先是周文王的谋臣姜尚之族,姜尚因助周灭商有功被封为齐侯,同时周统治者赐予齐国一种特权^可以讨伐有罪的诸侯,凭借这项特权,齐国在西周时期已发展成为东方的大国。

春秋年间,齐国出现了一位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齐桓公。

他依靠谋士管仲整顿国政,设各种官吏,各司其职,并分全国为二十一乡,其中工商六乡、士十五乡。

士十五乡为农乡,乡中之人在和平时专心务农,战时当兵。

如此几年之间,齐国国富民强,到公元前679年,齐国已称霸北方。

后来,齐国又于前567年消灭了东夷大国一一莱,使齐国土地扩大了一倍以上,成为真正数一数二的大国。

晋国原处于戎狄游牧地区,东周初期,晋献公(前676年一前651年)建都绛(山西翼城县),开始了晋国的霸业。

晋国先后消灭霍、耿、魏、虞、虢等一些北方小诸侯国,统一了汾河流域。

前636年,献公之子重耳即位,他曾被献公放逐十九年之久。

在这十九年中,重耳周游列国,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故而他回国后便立即着手整顿政事,他与大臣们君臣一心,先后两次率晋、秦、宋、齐四国联军南击楚国,占领了南方的大片领土。

晋军南征促使华夏文明进一步流传到长江以南地区,加快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步伐。

到了春秋后期,晋国的统治出现危机,并最终分裂成韩、赵、魏等几个独立的诸侯国家,史称“三家分晋”。

吴国是春秋中前期发展起来的新兴诸侯国家,它本是楚国的属国,但随着后来的强大逐渐脱离了楚国的统治。

前506年,吴国大举进攻楚国。

在战争中,吴国五战五捷攻破了楚国经营两百年的都城郢(在今湖北荆州),掠去大量的物资。

这场吴楚大战是春秋时期的第一大战事,战争的结果使楚国受到空前的创伤,而吴国则渐渐取代了楚国的位置成为南方大国。

越国与吴国相同,都是楚的属国,但越的兴起比吴还要晚一些,直至允常执政时期,越主才始称为王。

在此之后,越王在楚的旧臣文种和范蠡的协助下,击退来犯的吴国。

后吴王夫差任用伍子胥为将,大胜越国,使之臣服。

但越王勾践并不甘心失败,他住于薪柴之中,并每日尝一次苦胆,以示不忘国仇。

经过几年的准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73年灭吴,成为继吴之后的又一个南方大国。

在几大强国中,秦国并不是最强大的国家,但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秦成为春秋时期发展最快的国家。

在秦穆公执政期间,曾任用谋臣百里奚,使秦国强盛一时。

但秦国地处中原之北,与戎狄、羌等北方诸族混居,故华夏诸侯一直以秦为戎狄国,禁止其会盟中原,而这却给了秦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到后来战国时期,秦才能以强大的实力消灭六国统一天下。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纷纷兼并其他小国,其中以楚、齐等大国为甚。

到春秋末年,大部分中小国家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国统治的时代。

至此,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便告一段落,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割据时代——战国。

(五)东周之战国

东周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是我国东周列国以来的又一个诸侯割据的时代。

到了战国时期,中国的局面已发生了变化:

其中,诸多中小诸侯国家已被吞并,余下的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国成为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它们通常被后人称为“战国七雄”。

秦国在春秋末期是力量较弱的国家之一,所以秦统治者一直力图改变这种局面。

前361年,秦孝公下令求贤,卫国人商軟应募入秦,自此,秦国进入了其快速发展的阶段。

商鞅在十年的时间里通过实行组织民户、奖励军功及变领主制为地主制等一系列政治经济的改革,使秦国国富民强,成为战国第一强国。

但商軟的变法遭到了其他旧势力的反对,至秦惠王即位,商鞅便被施以车裂之刑,而他所设立的新法却广泛被秦人接受,成为此后秦国政策的基础。

就在商鞅变法的同年,秦国灭蜀,至此,秦国北有上郡,南有巴蜀,东有黄河与函谷关,地势易守难攻故而被称为“天府雄国”。

加之商鞅变法所创造的经济政治条件,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韩原为晋国韩氏家族,在“三家分晋”之后才成为独立的诸侯国。

它东临魏国,西靠函谷关,占据军事要道,故而连年争战不断。

公元前358年,韩昭侯任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执行苛刻政治,使韩国的国力暂时得到加强,但没过多久便又陷入衰落。

所以韩国是六国中最早被秦消灭的国家。

魏国与韩国相同,也是由晋分裂出的国家之一,并且在三个国家之中实力较强。

魏文侯时的“李悝变法”,使其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很快强大起来。

前344年,魏惠王将国都从安邑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国达到鼎盛时期。

前354年,魏国发兵攻打赵国,齐国派救兵援赵,击败魏国。

后来,齐国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以“增兵减灶”之计在马陵之战中彻底击败了魏国。

魏国从此一蹶不振,再无精力与其他六国交战,直至其被秦国灭亡。

赵国是“三家分晋”所形成的第三个国家,它都于邯郸,与齐、燕相临。

战国后期,赵国因有名相蔺相如、大将廉颇等大臣忠心为国,颇为强大。

而有关廉颇、蔺相如二人“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的故事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在廉颇、蔺相如辅佐赵王的十年中,强秦一直未敢对赵国用兵,直至前260年,秦大将白起用离间计使赵王弃用廉颇而用赵括为将,才于长平击败赵军,杀其士卒达四十万。

秦以此为契机,逐步消灭六国,统一天下。

燕国原是北方的一个小国,因其远离中原,得以相对安宁,并无太多战事。

所以春秋末期燕国已成为北方的大国。

至燕太子丹的时代,太子因见秦国强大,早晚会对燕国的统治不利,于是遣刺客荆轲剌杀秦王,不料,荆轲被秦王斩于殿上。

太子丹行刺未果,反而使秦王对燕深恨不已,秦王嬴政于前226年攻下燕都蓟(今北京),消灭了燕国。

齐国是六国中比较强大的国家,因其远离秦国,故而一直未与秦国有正面冲突。

前314年,齐宣王趁燕国内乱之际,出兵攻占了蓟城,但在燕国人民强烈的反抗下,不得不又退兵回国。

而燕昭王为报一箭之仇,任乐毅为大将,联合三晋、秦、楚等国大举伐齐,联军只用半年时间便攻占了齐国除莒和即墨两城外的大部分国土。

此后,齐国大将田单据此两城,以少胜多,大败燕军,才使齐国免遭亡国之祸。

但在这五年的战争中,齐国损失惨重,其强国地位一直未得到恢复。

战国时期虽连年征战,但这丝毫未影响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此间,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达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高峰,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老子、庄子、列子为代表的道家,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墨子为代表的墨家等学派理论最为后人推崇。

这些学派的出现使战国的思想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而这些理论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开始了他统一全国的征程,在九年的时间里,秦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并于前221年统一了全国。

至此,中国长达近六百年的分裂局面得以结束,秦王朝的统治正式开始。

(六)秦朝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帝制国家。

战国末年,强秦以武力消灭其余六国,统一了全国。

嬴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改前朝的分封制为中央集权制,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自称始皇帝,定都咸阳,是为秦始皇。

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由朝廷任命官吏,不再采用世袭制。

在朝内设左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将军、廷尉等官职,任用贤能。

又下令统一六国的文字与度量衡,以秦相李斯订正的秦篆(小篆)为全国统一字体,并经过大规模的移民,消除了方言方面的障碍。

前221年,始皇颁布统一度量衡诏书,其中规定了币制、地亩制、车轨制等各种订制。

为了减少匈奴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始皇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并在原先六国城墙的基础上加以连接、修复,逐步修建起万里长城。

在国内,始皇征调大量的民夫为其修建工程浩大的宫殿及陵墓,其中宫殿以阿房宫为最,相传项羽灭秦后火烧阿房宫,大火燃烧了三个月才逐渐熄灭。

始皇在位十二年中,曾多次巡游天下,一方面,祈求天地福泽,另一方面,向天下人显示皇帝的威严。

为了长生不老,他派徐福出海求仙,但徐福一去不返。

第五次巡游的途中,始皇卒,宰相李斯与宦官赵高合谋拥始皇第十八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

为了个人的利益,赵高与李斯伪造始皇遗诏杀太子扶苏及大将蒙恬。

不久赵高又杀李斯,秦朝的政权便完全落于胡亥与赵高之手。

但是,秦二世昏庸无道,听信奸臣赵高,致使人民不满,各地纷纷起来反抗。

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

前207年,项羽、刘邦等人纷纷起兵反对秦朝,秦朝的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请降,秦王朝统治就此灭亡。

秦朝在政治制度方面打破了过去以世袭制为主的分封制,释放奴隶为平民,各级官吏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加强了皇帝对国家集权统治的力度。

前212年,始皇为了巩固其所制定的新政治体制,听从丞相李斯建议,下令烧毁除秦国史书、医书、农书、占卜书之外的所有私人藏书,后又活埋儒生四百六十余人,后世称之为“焚书坑儒”。

通过对儒学的压制,始皇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儒家要求恢复古制的呼声,进一步稳定了新制。

但是,始皇登基后,大兴徭役,当时秦朝约两千万人口,其中建皇陵者一百五十万;

守五岭五十万;

随蒙恬防御匈奴三十万;

筑长城五十万;

再加其他,总数不下三百万,占总人口的近百分之十五,人力资源消耗殆尽,农业等其他经济活动人力不足,不能正常发展,致使秦未能在经济上有大发展。

秦国自始皇帝建国(前221年)起,至秦子婴止,前后仅历十五年。

(七)西汉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强盛的帝国。

在西汉统治的近四百年的历史中,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在此期间,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

秦末年,项羽、刘邦等起义军拥立楚怀王与秦朝抗争。

经过几年的征战,项羽废怀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土地于王侯数十人,其中刘邦被封为汉王,都南郑。

但刘邦并不甘心居于项羽之下,在谋士张良、萧何,大将军韩信等人的帮助下,于公元前202年击败项羽,登临帝位,建立汉朝,定都长安,是为汉高祖。

高祖在位七年间,为了削弱异姓王侯的势力,先后剥夺韩信、英布、彭越等大将的兵权与封号,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同时制定一系列的“与民休息”的政治方针,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为强大的汉朝盛世奠定了基础。

前195年,高祖薨,传位惠帝刘盈,但此时政权实际已掌握在汉高皇后吕雉的手中。

吕后前后共掌权十六年,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统治者之一。

前179年,刘恒即位,是为文帝,他与景帝(文帝之子,前156—前143年在位)刘启都继续执行高祖所制定的“与民休息”的政策方针,减轻人民赋税,使汉帝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大大增强,史家称这一阶段为“文景之治”,通过“文景之治”,汉朝国力逐渐强大起来。

前141年,景帝卒,其子武帝刘彻即位。

刘彻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扩大了西汉王朝的统治范围,保障了汉朝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但多年的征战使国力下降,于是武帝于晚年停止征战,转而大力发展农业,使西汉的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武帝之子昭帝继承其父的方针,继续实行无为政治,发展经济,使西汉极盛时期达到了顶点。

经过昭帝、宣帝(前73—前48年在位)两代三十八年的“与民休息”,西汉王朝的国力增强,但与此同时地方势力也随之增强,严重地影响了汉帝国的统治,自元帝(前48—前32年在位)起,至成帝(前32—前8年在位)、哀帝(前6——公元1年在位)、平帝0—6年在位)在位年间,皇帝对政权的统治已大不如前。

及至刘婴继位,朝权已尽落于外戚王莽之手。

公元9年,王莽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新,至此西汉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结束。

西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强盛的帝国之一,统治者把其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农业发展上,历代一直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故而汉王朝的政治一直比较稳定。

在武帝年间,大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武帝采纳之,自此,儒教、儒学形成了汉朝以后中国历朝历代一贯遵从的治国方略。

由于政治经济的稳定,使得手工业、商业、人文艺术以及自然科学都得到长足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使得以冶金、纺织为主的西汉手工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以纺织为例,西汉已有接近成型的绣花机器,足以见得当时生产已有一部分脱离了单纯的手工劳作。

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商业繁荣起来,以长安为中心形成了许多商业城市,并通过丝绸之路开辟了与西亚诸国的外交与商贸等诸方面的交流。

西汉自高祖刘邦创建以来,历经十四代二百三十余年(其中包括王莽的新朝),使中国一度成为强盛、富饶的大帝国。

因此,西汉王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中兴。

(八)东汉

东汉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由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他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王朝,重新恢复由刘氏统治的汉王朝,史家称此汉朝为东汉。

公元25年,刘秀在绿林军的协助下,以武力击败了篡位的王莽,夺得帝位。

刘秀身为西汉皇族,故仍定国号为汉,但建都洛阳,年号建武,是为汉光武帝。

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全面改革王莽所实施的旧政策,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以进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限,废除“官奴”,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

到公元一世纪中叶,经过光武帝、明帝(公元58—76年在位)、章帝(公元76—89年在位)三代的治理,东汉王朝已经逐渐恢复了往日汉朝的强盛,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之为“光武中兴”。

公元89年,汉章帝薨,由年仅十岁的和帝刘肇即位,年号永元。

因和帝年幼,统治权力完全落于章帝皇后窦氏与其兄窦宪之手。

窦氏的专权引起了上下官吏的不满,和帝于公元92年与宦官郑众等人合力诛灭窦氏,郑众因功封侯。

自此,宦官越来越多地参与东汉的政治统治,加之自和帝刘肇以来历代汉帝都宠信宦官,及至桓帝(公元132——167年在位)、灵帝(公元168——189年在位)年间,宦官的权力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形成东汉王朝后期的宦官与外戚专权的格局。

公元189年,灵帝驾崩,何太后临朝。

当时皇宫内宦官专权,凉州董卓率兵入洛阳,废皇子刘辩,杀何太后,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

事实上献帝即位后并无任何权力,董卓独揽大权,残暴专横,使得各地官吏纷纷举兵反抗,逐步形成了诸强割据的局面,统一的王朝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

后,献帝又为曹操控制;

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献帝让位,东汉王朝宣布灭亡,继之而来的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长期分裂的时期^三国时期。

东汉王朝前后历十二帝,共一百九十五年。

(九)三国

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一段时期,自曹丕称帝(公元220年)起,至西晋统一中国(公元280年)止。

期间,曹氏的魏国、刘氏的蜀国和孙氏的吴国三国鼎立,故而,称为三国时期。

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天下各路诸侯联军讨伐。

其中,作为八校尉之一的曹操也参与了讨伐。

从此之后,曹操势力日益强大,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奉汉献帝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消灭北方的袁术、吕布、张绣、袁绍等人,统一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公元208年,曹操率八十余万大军,准备一举击溃东吴孙权的势力;

此时,刘备的谋士诸葛亮力劝东吴与其联手,合力抗曹。

孙权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并在赤壁一战中以火攻击溃了兵力占优的曹军,而刘备则趁机夺取了汉中与蜀地。

公元215年,曹操趁刘备与孙权为荆州开战之机,出兵攻占了汉中,直接威胁着刘备的蜀地。

刘备与孙权和解回兵汉中,击溃曹军,并斩杀曹操大将夏侯渊。

公元219年,刘备军大将关羽进攻曹操的樊城,曹操遣使与东吴联盟。

孙权的大将吕蒙也建议借机袭取江陵。

于是孙曹两军夹击,斩关羽于麦城。

孙刘联盟被彻底破坏,北方的局势得以缓和。

次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逼献帝退位,自立为帝,国号为魏。

随后,刘备与孙权分别在成都、建业称帝。

刘备因身为汉室宗亲,故国号仍为汉,但其仅有益州一隅之地,故称为蜀汉。

公元222年,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发兵大举进攻东吴,但被东吴大将陆逊击败。

刘备兵败逃至白帝城,次年病死于白帝城的永安宫。

刘备死后,其子刘禅继位,是为蜀后主,由诸葛亮等人辅助。

为了实现刘备的遗愿,诸葛亮自蜀建兴五年至十二年(公元227—234年)六次出兵伐魏,但均告失利,本人也于公元234年卒于两军阵前。

此间,魏帝曹丕已于魏黄初七年薨(公元226年)。

其子曹叙继位,以司马懿为辅政大臣。

此后,魏国大权逐渐落入司马氏手中。

司马懿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他多次出兵汉中,与诸葛亮、姜维等蜀将交战,遏制了蜀国的北扩。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马懿之子司马昭遣钟会、邓艾等数路人马伐蜀,并于当年攻占成都,后主刘禅降魏,蜀汉灭亡。

魏灭蜀之后,吴国完全处于魏的包围之中。

公元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这就是历史上的西晋王朝,司马炎是为晋武帝。

此时,东吴的皇位已传于孙皓。

吴主孙皓沉于逸乐,不问国事。

司马炎大举发兵伐吴。

晋军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公元280年,晋军攻克建业,孙皓自缚请降,至此西晋统一全国。

三国时期人才众多,其中不乏在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

被誉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就是以此段历史为背景写成的。

(十)西晋

西晋(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是由魏国司马氏建立起来的国家,它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了当时还处于分裂之中的中国。

但由于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在很短的时间内,西晋王朝便分崩瓦解,使中国又恢复到原来的分裂状态。

三国时期,司马懿作为曹操的军师与吴、蜀交战,因其卓越的军事政治指挥才能,连续辅佐曹丕、曹叡、曹芳三帝,成为魏国的实权人物。

魏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司马懿卒,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掌权。

司马昭权势极大,自封为晋王,封其子司马炎为二太子,开始准备取魏而代之。

公元266年,司马昭卒,其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改国号为晋,都于洛阳,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西晋王朝。

司马炎是为晋武帝。

司马炎即位之时,三国之中的吴国还未被平定,故而武帝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平定东吴统一全国。

公元280年,晋军南下进攻建业(今南京),吴主孙皓出城请降,至此,蜀、魏、吴相继灭亡,中国出现了暂时的统一。

在完成统一大业之后,武帝分封十余有功同姓王,又对晋朝的官制、兵制、法制等一系列政治制度进行了调整,但由于晋臣多为前朝的名门望族,故而他们提出的政治改革措施多以保障其自身利益为主,其中大部分并不适应当时的实际社会状况,所以晋朝初年的经济并未有太大发展。

太熙元年(公元29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