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综专题用文明史观解读主干知识中华民族内部文明交流及世界文明交流与碰撞.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54602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综专题用文明史观解读主干知识中华民族内部文明交流及世界文明交流与碰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文综专题用文明史观解读主干知识中华民族内部文明交流及世界文明交流与碰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文综专题用文明史观解读主干知识中华民族内部文明交流及世界文明交流与碰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文综专题用文明史观解读主干知识中华民族内部文明交流及世界文明交流与碰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文综专题用文明史观解读主干知识中华民族内部文明交流及世界文明交流与碰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综专题用文明史观解读主干知识中华民族内部文明交流及世界文明交流与碰撞.docx

《文综专题用文明史观解读主干知识中华民族内部文明交流及世界文明交流与碰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综专题用文明史观解读主干知识中华民族内部文明交流及世界文明交流与碰撞.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综专题用文明史观解读主干知识中华民族内部文明交流及世界文明交流与碰撞.docx

文综专题用文明史观解读主干知识中华民族内部文明交流及世界文明交流与碰撞

2010--2013热点专题——文明史观解读历史主干知识

【学术观点介绍】

用文明史观解读主干知识中华民族内部文明交流及世界文明交流与碰撞。

中国近代社会在文明的撞击中获得了发展。

现代化的历程是文明史的一部分,通过对某地区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可以透视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探讨西方文明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寻找在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对现代化的认识。

文明的发展有两种途径:

一是交流,二是创新。

文明是在交流和创新中发展的,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交流是主要的。

交流有

两种形式:

和平式的渐进撞击和暴力式的强行撞击。

中国历史文明发展的特点是,鸦片战争以前主要表现为中外文明和平式的渐进撞击,近代主要表现为东西方文明暴力式的强行撞击。

近代文明撞击的结果是,中国由传统农业

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转化,现代化开始发轫。

在经济上有两大变化:

一是商品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市场得到了扩大,从而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市场化发展,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二是由手工劳动向近代资本主义机器生产过渡。

经济的变化,推动了思想观念和政治制度的变化,进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转型。

但是,这种发展是有限的,仍然存在着困惑,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导言中指出:

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明史也就是世界通史。

但另一方面,文明史又不同于世界史,即它所研究的单位是各个文明,是在历史长河中各文明的流动、发展、变化。

把文明作为单位,就要区分不同的文明,划分不同类型的文明。

文明是比较稳定的人类集体、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阶段性。

根据各文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和历史学界的习惯做法,将世界文明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农业文明时代各文明的共同点是农业成为文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人类生产使用的能源,主要是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等可再生能源。

农民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这一时代可再划分为初级农业文明阶段和发达的农业文明阶段,而以生产工具的铜器和铁器为划分的标志。

农业文明时代的历史,包括古代西亚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中华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古代罗马文明,发达的中华农业文明(唐宋时期)、中古伊斯兰文明、中古西欧的基督教文明、农业文明的相互交流等。

工业文明时代的生产力开始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

能源多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工商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支柱,并改变农业的面貌和性质。

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成为文明的中心。

工业文明时代以18世纪下半期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为开端,又可分为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张两大阶段。

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有一个长达几个世纪的酝酿时期,亦即原工业化时期,大约从16世纪至18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业革命。

全书第二卷即探讨包括原工业化时期在内的工业文明的兴起阶段,直至19世纪末,共分原工业化时期亚欧诸农业文明的嬗变、科学革命与科学思想传统的确立、现代民主政治的兴起、工业革命、早期工业化时期西欧的文化、俄罗斯文化的主要特征,伊斯兰文明对西欧工业文明的吸收和冲突、印度教文明对西欧工业文明的吸收和冲突、中华文明同西欧工业文明的融会和碰撞、日本文明对西欧工业文明的吸收和冲突等十章。

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张阶段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迄今不过一百年,其间人类经历了空前的变化。

这是全书第三卷的内容,由科技进步与持续的工业革命、欧美工业文明的新变化、俄罗斯的新文明(苏维埃文明)、拉丁美洲向工业文明的过度、工业文明在南亚东南亚的演进、东亚文明的演变、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中东伊斯兰世界、非洲争取文明复兴的努力等八章构成。

【专题思路引领】

世界文明按照知识范畴分为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文明。

世界文明按照交流区域分为中华民族内部文明交流、中外文明交流、世界文明交流。

一、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内部文明交流

1.汉族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概况

(1)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成了各少数民族的进入农耕经济、建立政权、封建化,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①秦汉时期,边疆得以开发,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加强。

秦在越族设置郡,迁徒中原人与越族杂居,中原铁器和先进技术随之传人;西汉张赛通西域后,西域各族得到汉朝丝织品和铁器,学会了铸造铁器和凿井技术,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丝绸之路形成。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五族内迁,各族频繁交往,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各族逐渐改变原来的游牧生活,学会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孝文帝改革后,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隋唐时期,多民族统一国家进一步发展,民族间交往空前频繁。

回纪族用马匹和皮毛交换汉族的丝和茶;粟末靺鞨派人到长安学习,带回汉文书籍;南诏在内地影响下,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文成公主去吐蕃后,带去蔬菜种子、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的书籍。

④宋元时期,各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边疆经济进一步开发。

契丹族从唐末开始就学会种田、纺织、冶铁、煮盐、建筑城郭和房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契丹统一后,耶律阿保机提倡农耕、任用汉族文人制定制度,接受中原封建文化,澶渊之盟后,辽宋间开展贸易、技术、文化交往,契丹族学到制瓷、印刷技术;党项族建立西夏后,元吴仿照宋朝制度建立官制和兵制,任用一些汉族人做官,创制了文字;女真族ll世纪时进入农耕和定居生活,能够冶铁和铸造铁制工具、农具。

⑤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明朝前期,建州女真从贸易中得到汉族的铁器、粮食、盐、丝织品,明朝后期建立后金(清)。

(2)在民族交往中,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丰富了汉族人民生活,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中外交通的沟通,为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①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发展:

西汉通西域后,传人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种子;北朝时汉族人民学到了兄弟民族畜牧业经验,《齐民要术》还总结了北方游牧民族生产经验;唐朝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频繁,回鹘的马匹、皮毛,渤海的貂皮、海东青、人参、马、铜等传入;辽宋和议后,边境榷场成为民族交往的重要场所,汉族在贸易中得到羊、马、骆驼等;元朝黄道婆传播了黎族棉纺织技术,并改进工具,为棉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明代鞑靼蒙古的俺答汗与明和好后互市,双方交换各自所需的物品,建州女真也用马匹、韶皮、人参、珍珠等与汉族进行交换。

②丰富了汉族人民文化生活:

西汉末年,佛教通过西域传人中国,唐朝时玄奘经西域到天竺(印度)学习佛经;北朝时北方民歌反映出游牧民族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为古代文学注入清新气息;《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包括北方游牧民族生产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之一。

2.中国古代“汉法”与“旧俗”之争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汉法”与“旧俗”之争

(1)“汉法”是指中国内地的封建剥削方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

“旧俗”是指边疆少数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

古代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在汉族先进生产方式和统治制度影响下,均采取了接受“汉法”的措施。

“汉法”与“旧俗”之争的结果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现。

(2)西晋陆续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游牧民族原来还保留着自己的语言、习惯和部落组织。

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少数民族逐渐学会先进的农耕技术,成为农业居民。

孝文帝颁布均田令,迁都洛阳,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契丹族首领阿保机接受汉族封建文化、任用汉族读书人制定典章制度。

党项族仿照汉族建立了封建政治制度。

金世宗进行改革推行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

蒙古族是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蒙古贵族攻占中原地区初期,把游牧生产推广到中原,后来才“退牧还耕”,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要求改变其保守落后的“旧俗”,这势必会促进蒙古族封建化速度,使元朝统治取得汉族地主阶级支持。

建立清朝的满洲贵族,入关后在经济上逐步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和恢复农业生产,在政治上完全沿袭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3)我国古代落后民族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大都是非强制性的。

马克思说: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中国古代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的“旧俗”被中原农业民族的“汉法”所替代,证明了马克思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试题(32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

……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

材料二会宁(黑龙江阿城)及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浸忘旧风。

……宴饮音乐,皆习汉风。

——《金史·世宗纪》

材料三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矣,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

——(元)许衡《鲁斋遗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9分)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

(9分)(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行汉法”的原因,并概述其内容(10分)(4)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4分)参考答案:

(32分)答案要点

(1)从分散走向整合。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战争,促成(长江、黄河流域)各民族逐渐融合;秦汉长期的政治统一及其实行的统一措施促成了文化的一致性。

(2)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风俗习尚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少数民族地区的动植物、食物的传入,提高了内地的生产生活水平;少数民族内迁与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活泼的多民族色彩。

(3)契丹族和女真族社会文化落后于中原,统治中原,必须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

政治中心的南移,采用中原王朝政治制度;采用中原的生产方式;接受汉族的文化习俗。

(4)考生回答出以下任一内容,如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继续发展仍需要个民族共同努力;中华文明要发展应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广泛吸收世界其他各国的优秀文化等,言之成理,即可赋分。

照抄题干和所给材料,不得给满分。

二、中外文明交流

(一)中国古代

1.中外政治上的友好交往

(1)东汉:

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受到光武帝的赠赐“汉委奴国王”金印。

97年甘英出使大秦未果。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受到汉桓帝接见。

(2)唐朝:

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中国访问。

唐与天竺之间在唐太宗时即开始互派使者友好往来。

651年(唐高宗在位),大食遣使与中国通好,此后百余年间,大食派使者来华多达30余次。

(3)元朝:

亚洲、东欧和非洲海岸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派使者到大都访问。

(4)明朝:

1405—1433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访问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同时也有一些国家的国王和使臣到明朝访问。

(5)清朝:

乾隆帝时,英国派使臣马戛尔尼来访中国,商讨通商事宜。

2.中外经济往来,互通有无

①西汉:

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其他地区。

②东汉:

我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

朝鲜的名马特产运到中国。

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传到日本。

③唐朝:

朝鲜的牛、马、麻、人参等输入唐朝,唐朝的丝绸、茶叶、瓷器、药材、书藉等输入朝鲜。

中亚、波斯商人把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不断运往波斯、西方。

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传到大食、非洲和欧洲。

④宋元:

北宋:

越南占城稻传人我国。

中国对外贸易东达朝鲜、日本、西到非洲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