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54529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

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稳步推进。

随着储能电池等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商业模式的成熟,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商业化前景广阔。

燃料电池技术取得突破后,远期可能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最终解决方案。

公共安全产业发展将获得更多支持。

发达国家的社会公共安全产业发展正酣,我国公共安全产业也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公共安全产品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通信安全、食品安全、生产安全、防灾减灾、交通安全、防火安全、社会安全、检验检疫领域发展空间广阔。

2.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

我省科教资源丰富,产业门类齐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较好基础,部分领域已走在全国前列。

产业基础初步形成。

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2008—2010年总产值年均增速超过40%,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产业增速超过60%。

2010年,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504亿元,占整个工业产值的13.3%,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

行业结构不断优化。

平板显示、信息家电、LED光电、电子材料和元器件、雷达装备制造等领域在全国的比较优势明显,软件、汽车电子、微电子等自主创新成效突出。

节能装备、节能产品、环保装备、环保产品、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有所突破,新产品研制和工程应用成效显著。

铜基、铁基、硅基新材料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非金属材料深加工、水性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及应用等产品和工艺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生物制造、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等领域产业基础良好,现代中药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生物制造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太阳能光伏产业已形成“拉棒/铸锭—切片—电池片—电池组件—逆变器—电站建设”较为完善的产业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以工程机械为龙头,大型专用机械和基础件为支撑,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呈现集聚发展的态势。

拥有奇瑞、江淮、安凯三家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合肥跻身全国13个新能源汽车推广试点城市、国家首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城市。

通信及信息安全、矿山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防火安全等领域基础较好,量子通信技术、应急信息技术等科技成果在国内外领先。

区域特色较为鲜明。

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约占全省三分之一,电子信息、新能源、公共安全、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规模均居全省前列;

芜湖LED光电、汽车电子进入加速成长期,节能环保装备制造集群初具规模;

滁州信息家电、绿色照明、玻璃(硅)材料具有一定优势;

蚌埠新能源和生物制造、亳州现代中药、马鞍山高性能铁基新材料、铜陵电子材料及新型元器件、安庆高分子复合材料、阜阳循环经济产业等各具特色;

其他各市也都有自己的亮点。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产学研合作的日益密切,合作方式和合作内容不断深入,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近700个。

成立一批产业战略联盟的成立,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有望逐步获得突破。

同时,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规模不大,产业集聚度不高。

二是归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数量较少,居行业龙头地位、带动力强的领军企业不多,难以形成大范围的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联动效应。

三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创新投入和应用机制不健全,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少,科技转换水平比较低,产学研互动性不强,创新资源和科研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

四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认识不到位,方向把握不准,支持力度较弱。

(二)面临形势。

1.发展机遇。

“十二五”是安徽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难得的发展机遇期。

(1)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全球气候变化双重压力,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将促进技术更新换代,促进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明确了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举措,标志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已进入具体实施与加快推进阶段。

全国各地纷纷出台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营造了浓厚氛围。

(2)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出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举全省之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翻一番的目标任务。

全省各级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环境。

(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

尤其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获批开展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有利于促进形成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长期机制,有利于建设技术含量高的重大项目,有利于培育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企业。

(4)我省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科技实力较强,聚集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一批著名高校,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一批电子类研究所、水泥设计研究院、玻璃设计研究院、通用机械研究院等一大批国家级科研机构,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重要的知识支撑、技术支撑、人才支撑。

2.面临的挑战。

从国际形势来看,战略性产业的竞争已经从产品竞争发展到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标准保护。

当前知识产权纠纷不断增加,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增多,汇率波动较大,特别是欧美债务危机制约了部分产品出口,压制了市场需求。

从国内发展情况看,各省市纷纷集中力量,主攻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发展先机,产业发展极有可能出现同质同构现象,新一轮区域竞争将更加激烈。

总之,要充分认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合理化解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准确把握发展方向,抓住机遇,加大力度,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坚持以领军企业为主体,以核心重大项目为主抓手,以技术和人才为支撑,着力完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力争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省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二)基本原则。

一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加强政策引导,促进资源汇集,共同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是明确重点,集中突破。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和国家政策导向,立足我省实际,选准主攻方向,明确发展重点,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三是开放合作,加快发展。

加快省内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培育中小科技型企业,瞄准重点领域的国内外领军企业和关键技术,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力度,在扩大开放合作中谋求更大发展。

四是创新驱动,强化支撑。

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广泛集聚创新人才,加大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集聚一批创新创业团队,加快推进产学研联盟,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增长。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力争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产值超过千亿元,部分行业居全国领先地位;

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明显提升,掌握一批对产业发展具有主导作用的核心关键技术;

涌现出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骨干企业;

建成2—3个千亿元产业基地,若干产值超百亿元产业基地;

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准入、技术标准、投融资机制、人才队伍建设等政策环境显著改善。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三、发展重点

聚焦重点行业和领域,突破产业链关键环节,培育骨干企业,建设特色鲜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打造上中下游密切衔接、配套完善、具有核心知识产权支撑的新兴产业体系。

(一)电子信息产业。

坚持走规模化、集群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加强自主创新,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和产业发展瓶颈,在我省优势领域实现向国际先进水平的跨越。

加快合肥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引导建设合肥新型平板显示产业、芜湖LED产业,合肥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滁州电子信息产业等基地;

推进合肥和池州集成电路、芜湖汽车电子、铜陵电子元器件等产业链建设。

到2015年,力争实现产值3000亿元。

1.新型平板显示。

依托合肥京东方、鑫昊等离子、彩虹液晶玻璃、友达光电、芜湖长信、华东光电、蚌埠华益等骨干企业,建设液晶显示器(TFT-LCD)、等离子显示器、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激光显示、三维立体(3D)显示、透明导电薄膜(ITO)、大尺寸玻璃基板、背光模组等相关项目,完善产业链,形成规模化配套能力,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突破国外专利壁垒。

 

图1新型平板显示产业链图

专栏1:

中国(合肥)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

依托合肥新站区和三十头产业园区,发挥合肥京东方、鑫昊等离子对我省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组织实施京东方8.5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鑫昊大尺寸等离子显示器件、彩虹高世代玻璃基板、乐凯光学薄膜生产线,着力打造销售收入超过1500亿元的平板显示产业基地。

2.LED光电。

重点发展LED外延片、芯片,积极引进蓝宝石衬底、MOCVD外延炉等配套生产环节和设备,积极发展LED显示、LED汽车大灯、背光源、绿色照明等产品。

攻克半导体照明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提高LED照明的经济性。

中游

下游

上游

晶片:

单晶棒→单晶片衬底→在衬底上生长外延层→外延片;

重要原材料

成品:

单晶片、外延片

制程:

金属蒸镀→光罩蚀刻→热处理(正负电极制作)→切割→测试分选;

关键设备

芯片

终端产品设计:

LED显示、背光源、绿色照明、显示看板、汽车大灯等

图2LED产业链图

专栏2:

芜湖LED光电产业基地

抢抓国家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依托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发挥德豪润达、三安光电、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的龙头作用,加快推进LED外延片及芯片、封装、照明和特种显示项目,加快建成芜湖光电产业基地,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

3.智能家电。

优先发展以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人工智能产品。

依托格力、海尔、美的、荣事达、三洋、美菱、长虹、日立家电、威灵电机、欧宝机电、康佳、西门子等企业,采用数字、环保、节能新技术,提高绿色设计水平,开发节能、节材、可回收可拆解家电产品,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家电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延长产业链条,提升智能家电产业的本地配套能力,实现产业链的整体升级。

原材料

零部件

核心部件

生产设备

模糊控制

神经网络控制

芯片

智能控制平台

网络增值服务

终端用户

图3智能家电产业链图

智能家电

绿色设计

4.集成电路。

优先发展芯片设计、封装、测试,鼓励引进芯片制造生产线等。

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技术优势,支持合肥、池州等地引进建设8英寸、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制造生产线;

支持合肥发展集成电路用重大装备开发制造;

加快建设捷敏、芯硕、科大讯飞、东芯、国晶、合晶、三佳科技等企业,重点发展手机、移动通信、汽车等领域芯片设计,扩大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业规模。

形成从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以及专用设备、材料的完整产业链。

新型显示集成电路

移动通信、汽车、手机、家电等终端应用

芯片制造

芯片设计

封装与测试

图4集成电路产业链图

硅片

专用设备与仪器

材料及设备

软件

5.软件。

优先发展云计算软件、数字语音系统、嵌入式软件及各类应用软件。

以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开发为主,推进系统集成。

支持网络化操作系统、海量数据库管理等为代表的系统软件,提升系统软件的开发能力。

强化云计算软件、数字语音系统、过程控制软件、智能终端软件、公共安全管理软件等集成软件开发。

瞄准数字电视、移动通讯、掌上电脑、互联网等广阔的市场,主要开发应用于物联网、云计算、工业控制、消费电子及通信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和网络信息安全管控软件。

促进财务、收费、信息管理等应用软件产品的技术升级。

依托科大讯飞等骨干企业,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动软件产品产业化。

6.物联网器件。

重点发展传感器、射频器件及中间件、智能仪器仪表等物联网感知产品制造,推进物联网在经济社会中的应用。

抓好光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产品研发与生产,加紧特殊环境和工程项目传感技术的研究开发。

优先发展射频芯片、射频收发器、噪声放大器、变频器等产品,鼓励中间件的研究与开发。

通讯网络

测试认证

原材料

生产设备

关键技术研发

传感器件

射频器件

中间器件

物联网应用平台

应用软件

管理咨询

图6物联网器件产业链

终端应用

7.下一代信息网络。

优先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络等。

(二)节能环保产业。

建立节能环保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激励机制,以重点工程建设为依托,加速现有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和产品推广应用,加强重要领域关键技术和装备创新,优化能源管理、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培育合肥、芜湖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提升阜阳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基地。

推动产业高质量跨越发展。

到2015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再制造领域形成较大产业规模;

培育一批领军企业。

力争产值达到1500亿元。

1.节能领域。

优先发展工业生产过程余热、余压利用系统及关键设备,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

节能产品优先发展绿色照明产品、节能家电、节能材料、节能建筑。

依托重大节能工程和示范项目,重点发展余热、余压综合利用设备和系统的开发、制造和应用。

发展高效节能锅炉、炉窑、电机、节能监测等技术和装备。

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重点发展新能源接入与控制,智能变电站系统及智能设备,电力储能、智能配电网与智能用户端。

在节能家电方面,发展空调、冰箱等高效压缩机及驱动控制器,各类智能控制节能技术和待机能耗技术家电;

在节能照明方面,重点发展LED节能照明产品;

在节能建筑方面,大力发展复合保温、轻质新型墙体材料、节能玻璃、节能涂料等节能建材产品,推进建筑节能成套技术及部件产业化进程;

在节能服务方面,重点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培育专业化节能服务龙头企业,尽快形成节能服务产业体系。

2.环保领域。

优先发展大气污染及水污染防治技术及装备,生活垃圾、污泥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及设备。

推动高性能、低成本的污水、烟气、固体废弃物防治成套技术和装备开发与产业化,积极发展高效人工湿地、人工生态水处理技术设备,高效洁净催化燃烧和循环流化床锅炉、高效除尘器,城镇生活垃圾分选、焚烧发电和高效垃圾焚烧烟气处理设备,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和综合利用设备,医疗垃圾、有毒有害废弃物处置设备,有机垃圾生物处理设备。

鼓励发展能源计量和审计、能效测试、项目设计、节能监测、信息咨询等节能服务。

推进高效膜材料及组件、生物环保技术与工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技术及其相关新材料与设备的创新发展。

图7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链图

节能环保装备

装备应用

节能环保材料

余热利用设备

大气污染防治设备

污水处理成套设备

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

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

余热干燥设备

余热蒸馏设备

余热发电锅炉设计

高效电除尘器

高温高滤速袋除尘器

分散式污水处理设备

生态水处理技术设备

有机废水处理设备

地下水净化设备

垃圾尾气处理设备

垃圾综合回收利用设备

有机垃圾生物处理设备

有毒有害废物处置设备

智能变电站系统

智能配电网

智能用户端

新能源接入与控制

3.资源综合利用。

重点发展再制造、废弃物资源化、资源回收利用技术。

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共生、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

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液)、废气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

对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进行回收和再生利用;

积极发展以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电产品再制造为主体的绿色再制造,加快研究各类再制造关键技术,无损检测及评估技术、设备,构建系列再制造产品质量标准规范及产品认证体系。

专栏3:

合肥、蚌埠、芜湖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合肥市依托国祯环保、元琛环保以及合肥水泥设计研究院、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企事业单位,重点发展污水处理、污泥处置以及新型高效环保材料和空气污染监测技术等。

蚌埠市依托蚌埠玻璃设计院、意义环保等大型企业,组建产业技术联盟,大力发展工业窑炉节能装备及系统、除尘及烟气脱硫装置、污水处理装置等,完善产业链。

芜湖市依托海螺川崎、金鼎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成套设备、冶金行业余热锅炉、电站锅炉、节能型变压器等节能成套装备和产品,推动余热余压利用装备成套化、系列化制造。

建成开发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售后服务为一体的销售收入超过800亿元的环保装备产业化基地。

(三)新材料产业。

立足现有材料企业,提升我省材料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做大骨干企业,引进一批新材料知名生产企业,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

建设马鞍山高性能铁基新材料、铜陵铜基新材料、滁州和蚌埠硅基新材料、安庆高分子材料产业基地。

到2015年,我省材料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骨干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实现总产值2000亿元。

1.硅基新材料。

重点发展特种玻璃新材料,包括显示玻璃、光伏玻璃、节能建筑玻璃、汽车玻璃、新型高性能有机硅、新型陶瓷功能材料。

重点开发低辐射镀膜玻璃、高世代TFT-LCD基板玻璃、光伏玻璃。

强化硅基资源管理,提升开采利用水平和开采效率。

充分发挥蚌埠玻璃设计研究院的研发优势,开发硅基新产品,支撑硅基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

硅基新材料

光伏玻璃

Low—E玻璃等

显示玻璃

汽车玻璃

TCO导电膜玻璃、超白玻璃等

相关产

业应用

图8硅基新材料产业链图

有机硅

硅基新产品

高世代TFT-LCD玻璃基板、ITO玻璃等

节能建筑玻璃

专栏4:

蚌埠、滁州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

充分发挥凤阳硅基材料资源优势、蚌埠市硅基材料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大对硅基材料的研发投入力度,积极发展硅基电子材料、高纯度光伏材料,重点实施蚌埠玻璃新材料产业园、凤阳中国硅材料产业园建设项目,建成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的蚌埠、滁州凤阳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

2.铜基新材料。

重点发展高精度电子铜带、超薄电子铜箔、低氧光亮铜杆、数据电缆、阳极磷铜材料、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特种电线电缆等。

重点加强延伸产业链下游环节,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铜原材料(电解铜)

特种电

解铜箔

高精度

电子铜带

低氧光

亮铜杆

阳极磷铜材料

铜棒铜粉

高密度

积层板

集成电路引线框架

线电缆

电子产业基础材料供应基地

图9铜基材料产业链图

专栏5:

铜陵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

依托现有产业优势,积极发展铜—电解铜箔—高密度层积板,铜—高精度电子铜带—集成电路引线框架,铜—低氧化光亮铜杆—特种电线电缆,铜—铜粉—铜合金材料等铜基新材料,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铜基新产品,解决我国高端铜基电子材料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打造完整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

3.铁基新材料。

重点发展高速车轮及轮对、重载车轮、低噪音车轮和轮毂、耐腐蚀钢、新一代高强汽车用钢、激光拼焊汽车板、高性能电工钢、功能化环保型涂镀板带、高强度机械用钢等高性能钢材和轻量化功能材料。

以高强度、多功能为重点,大力发展合金材料。

磁性材料重点发展稀土永磁、发光等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永磁铁氧体、纳米金属永磁材料、高性能软磁材料和器件。

图10铁基新材料产业链图

铁基新材料

高速重载低噪音车轮及轮对系列

第三代汽车用钢、高端锻件等高端装备材料系列

高强度、耐腐蚀等功能性钢系列

铁基复合材料系列(合金、稀土)

高性能永磁、软磁等磁性材料系列

专栏6:

马鞍山铁基新材料产业基地

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高速车轮及轮对、重载车轮、第三代汽车用钢、耐腐蚀钢、装备制造业用特种钢及高承载回转支承等高性能钢铁新材料,开发生产特种高效电机用磁性材料及电子元器件材料,培育一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企业和从事跨国经营的骨干企业,建成国内有较强竞争力的、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基地。

4.新型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碳纤维材料等。

以树脂基复合材料和碳复合材料为重点,推进高性能复合材料低成本化、高端品种产业化,积极开展高强、高模等系列碳纤维开发和产业化;

加快发展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扩大发泡聚丙烯材料产业化进程;

着力提高树脂性能,大力发展高稳定性、易塑性复合材料品种。

可降解高分子材料重点发展光降解高分子材料与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

开发汽车和家电零部件用复合材料及配件、新型滤膜、高档环保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