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54414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医护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医护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医护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医护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护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医护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护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2.下列除哪项外均是胸痹的护治法则:

A活血化瘀B滋阴润肺C辛温通阳D通阳泄浊E益气通阳

13.下列除哪项外,均可治疗癃闭(E)

A取嚏法B外敷法C探吐法D针灸按摩E吸氧

咳嗽的辨证首先应区别:

A实证与虚证B外感与内伤C阴证与阳证D在气与在血E寒证与热证

15.泻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腹痛,里急后重,饮食乏味,中脘饱闷,头身困重,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此证属:

A虚寒痢B噤口痢C休息痢D寒湿痢E疫毒痢

16.诸痹经久不愈,除哪症外均可见到:

A关节部位顽固性疼痛B关节肿大或变形C肢体抽搐D肢体肌肉瘦削枯萎E关节活动不灵

1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水肿与鼓胀的鉴别要点:

A肿胀部位B肿胀的先后顺序C肿处皮肤的色泽D腹部青筋有无暴露E小便通利与否

18.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白,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浮无力,此属何型感冒?

A阳虚感冒B气虚感冒C暑湿感冒D风寒感冒E血虚感冒

19.护理吐血病人时,下列哪项不相宜?

A静卧少动B情绪安定C忌辛辣食物D食易消化食物E多饮热水

20.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脘闷腹胀,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

护治原则为:

A散风清热,宣肺行水B清热利湿,疏理气机C温阳健脾,利水祛湿D泻肺行水E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21.石淋排尿困难的特征是:

A小便涩滞,少腹满痛B迫切余沥,少腹坠胀C热涩刺痛,疼痛满急D突然中断,刺痛窘迫E淋沥不已,时作时止

22消渴病的预防调养不包括:

A戒嗜欲B节喜怒C减滋味D适当锻炼E限制饮水

23.内伤头痛的诊断要点,下列何者是错误的?

A痛势较缓B起病较缓C痛无休止D多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E劳累痛甚

24.下列哪项风温的护理措施是错误的:

A多食新鲜蔬菜和果汁B汗出后切忌受风C保持大便通畅D高热伴恶寒者,用酒精浴或冷敷降温

E密切观察病情,防变证发生

25.哮证的主要临床特征是:

A呼吸急促、张口抬肩B咳嗽咳血、潮热盗汗C气急喘促、咳吐浊唾D呼吸急促、喉中痰鸣E以上均不是

26.下列除哪项外,均是肝胃郁热型胃痛的症状:

A胃脘灼痛B病势急迫C心烦易怒D口干口苦E舌红少苔

27.内伤发热中气虚发热的特点是:

A骨蒸潮热B午后或夜间发热C五心烦热D发热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重E热势常随患者情绪的变化而波动

28.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苔白腻,脉滑,应诊断为何种病证?

A外邪犯胃型呕吐B饮食停滞型呕吐C痰饮内停型呕吐D肝气犯胃型呕吐E胃阴不足型呕吐

29.下列除哪项外,均为黄疸病预防与调摄的内容:

A精神调摄B起居有常C饮食有节D忌盐E注意饮食隔离

30.下列为内伤发热的表现,除外:

A低热B手足心热C自觉发热D潮热E阵寒阵热

31.李某,男,50岁,患高血压十余年,常感头晕肢麻,耳鸣,少寐多梦。

两天前突发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右半身不遂,神清,口苦咽干,尿赤便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护治原则为:

(A)

A平肝泻火、熄风通络B祛风化痰通络C益气活血D通腑化痰E育阴熄风活络

32.下焦热盛所致血尿的特点是:

(D)

A小便频数带血,头晕耳鸣B小便频数,尿色淡红C尿血色淡,面色无华,兼有齿衄D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E久病尿血而色淡红,头晕耳鸣

33.下列除哪项外,均为疫毒痢的主症:

(B)

A腹痛,里急后重特甚B时发时止,迁延不愈C痢下鲜紫脓血D壮热口渴E神昏惊厥

34.下列哪项为诊断为黄疸病的重要依据:

A齿垢黄B爪甲上黄C小便黄D目黄E身黄

35.肾虚头痛的特点是:

(C)

A头痛且胀B头痛且晕C头痛且空D头痛昏蒙E头痛如刺

36.痛痹遇何邪气而加剧:

A风B湿C寒D热E燥

37.胃阴不足型呕吐的主症是:

A呕吐反复发作,时作干呕B呕吐酸腐,脘腹胀满C呕吐清水痰涎,头眩心悸D呕吐吞酸,嗳气频作E突然呕吐,伴发热恶寒

38.腹痛急暴,得温痛减,遇冷更甚,口和不渴,小便清利,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沉紧。

此证属:

A湿热壅滞型腹痛B中虚脏寒型腹痛C饮食积滞型腹痛D寒邪内阻型腹痛E以上均不是

39.消渴的主要病变脏腑是:

A肺肝肾B肺胃肾C心脾肾D肝脾肾E心肝肾

40午后或夜间发热,自觉身体发热,口干咽燥而不欲饮,躯干或四肢有固定痛处。

其证属:

A瘀血发热B肝郁发热C气虚发热D血虚发热E阴虚发热

二、B型题

A关节疼痛,游走不定B关节剧痛,部位固定C关节肿胀,重着而痛D关节肿大,僵硬变形E关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

41痹证之着痹的特征为:

42痹证之风湿热痹的特征为:

(E)

A肝郁发热B表证发热C血虚发热D阴虚发热E气虚发热

43发热恶寒同时并见者多为:

44午后潮热,伴有面部烘热或五心烦热者多为:

A肺脾肾B心肝肾C心脾肾D肝脾肾E心肺肾

45.水肿的病位在:

46.鼓胀的病位在:

A水肿B中风C内障,雀目D疮疖痈疽E肺痨

47.消渴病日久不愈,热壅血瘀,蕴毒成脓,可并发:

48.消渴病日久不愈,热灼津液为痰,痰阻经络,蒙蔽心窍,可并发:

A饮食不慎即泻B感寒既泻C情绪紧张时泄泻D黎明即泻E泻下粪便臭如败卵

49.肾阳虚衰型泄泻的特征是:

50.肝气乘胃型泄泻的特征是:

A腹痛绵绵,喜热喜按B脘腹疼痛,攻窜两胁C腹痛急起,得温痛减D腹痛拒按,烦渴引饮E脘腹胀满,嗳腐吞酸

51.中虚脏寒型腹痛的主症是:

52.饮食停滞型腹痛的主症是:

A张仲景B巢元方C孙思邈D王焘E张景岳

53首创黄疸实验观察法的古代医家是(D)

54首创葱管导尿术的古代医家是(C)

A脾气虚B肺气虚C脾阳虚D心血虚E肾阴虚

55面色苍白,气短乏力,畏风自汗,易于感冒,虚劳证属(B)

56面色苍白,手足不温,腹胀冷痛,肠鸣便溏,虚劳证属(C)

A湿毒浸淫B风水泛滥C水湿浸渍D湿热壅结E肾虚水泛

57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闷,烦热口渴,水肿证属(D)

58全身水肿,按之没指,胸闷纳呆,身体困重,水肿证属(C)

A膏淋B血淋C石淋D气淋E劳淋

59小便上有浮油如脂,形体消瘦,腰酸无力,淋证属(A)

60小便涩滞不畅,少腹急满,茎中涩痛,淋证属(D)

三、填空:

1.痢疾以、、为主症。

(腹痛,里急后重,下利赤白脓血)。

2.泄泻的关键病机是。

(脾虚湿盛)

3消渴分为、、,病位在、、。

(上消,中消,下消,肺,胃,肾)。

气虚感冒的护治原则是,方药为。

阴虚感冒的护治原则是,方药为。

(益气解表,玉屏风散,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四.问答题:

1如何鉴别阴水与阳水?

(答:

水肿辨证当以阴阳为纲,阳水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浮肿多由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见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表、热、实证;

阴水病势较缓,病程较长,肿多由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兼见不烦渴,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溏薄,神疲气怯等里、寒、热证。

两者可相互转化,阳水病久,由实转虚,可成阴水;

若阴水复感外邪,水肿加剧,此属本虚标实,当从阳水论治。

)。

2如何鉴别咳血与吐血?

两者出血均由口而出。

但咳血来自于肺,咳血之血色鲜红,常伴有泡沫痰涎,较大量咳血之后,可见痰中带血数天。

吐血来自于胃或食道,血色多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吐血之后大便多呈黑色。

3.喘证之实喘与虚喘的不同点是什么?

喘证辨证首当审其虚实,实喘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

虚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

四.病例分析:

如:

患者,男,54岁,眩晕耳鸣一周余,伴头胀痛,急躁易怒,少寐多梦,遇劳累或恼怒时,则头晕头痛加剧,舌质红,苔黄,脉弦。

解题要求:

中医诊断(病名,证型);

护治原则;

方药;

护理。

眩晕,肝阳上亢;

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天麻钩藤饮加减。

护理:

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多巡视,定时测量血压。

如发现肢麻,持物不稳,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等中风先兆时,应立即让其卧床休息,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2.加强情志护理,要耐心劝慰病人,勿急躁,心情舒畅,使肝气条达。

3.病室凉爽通风,空气新鲜,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烦劳太过。

4.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食物以平肝熄风,滋阴潜阳为主,食疗方可用鲜芹菜汁,海带决明子煎剂等。

忌食肥甘厚味及动风之品,戒烟酒及辛辣助火刺激食物。

5.针刺风池,太冲,合谷,三阴交,肝俞,肾俞等穴。

 

以下内容不列入三季度考核

填空

1、《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

2、《难经》是一部以问难形式探究医学理论的著作,相传为秦越人所著。

3、《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4、《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5、根据毒性大小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以寒凉温热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将药物分类。

6、晋代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7、唐代孙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8、“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为饮食护理提供的依据。

《黄帝内经》

9、“养生十六宜”:

即发宜多梳,面宜多擦,目宜常运,耳宜常弹,舌宜抵腭,齿宜数扣,津宜数咽,浊宜数呵,背宜常暖,胸宜常护,腹宜常磨,谷稻宜常撮,肢节宜常摇,足心宜常擦,皮肤宜常干沐浴,大小便宜闭口勿言。

10、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有两个:

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施护。

1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

12、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的治疗与护理,指导疾病的预防。

13、五行中相生的次序是: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14、藏象:

“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

“象”是指脏腑显现于外的生理表现和病理现象。

15、五脏:

心,肺,脾,肝,肾。

16、心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

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阳不足,则舌质淡白胖嫩,心阴不足,则舌质红绛干瘦;

心火上炎,则舌尖红,口舌生疮;

心血淤阻,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17、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

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作用。

肃降,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18、脾主统血,具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其溢出脉外的功能。

19、肝主疏泄:

协调气血运行,促进消化吸收,调节精神情志,调理冲任二脉,主藏血

20、肾中精气的生理功能概括为肾阴和肾阳:

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滋养、濡润作用的称为肾阴,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推动、温煦作用的称为肾阳。

21、气的功能:

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22、卫气的主要功能:

护卫肌表,抗御外邪;

温煦脏腑,润泽皮毛;

调节肌腠开阖,控制汗液的排泄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23、气与血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24、经络: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25、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

26、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伤阳位。

善行是指风邪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征。

27、暑是夏令的主气,有明显的季节性。

28、瘀血病证的特点:

疼痛,肿块,紫绀,出血,舌质紫暗,脉涩或结代。

29、升降失常:

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30、神色:

眼神最为重要。

31、五色主病: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黄色—主虚证,湿证。

赤色—主热证。

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黑色—主肾虚证,水饮证,瘀血证。

32、舌诊脏腑:

舌根—下焦—肾,舌中—中焦—脾胃,舌尖—上焦—心肺,舌旁—肝胆。

33、舌质:

望舌色,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

望舌形,老嫩,胖大,瘦薄,裂纹,齿痕,芒刺。

望舌态,强硬,痿软,震颤,歪斜,吐弄。

34、咳嗽:

咳嗽是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

咳声重浊有力多属实证,咳声低微无力多为虚证。

35、嗳气:

古称“噫”,亦为胃气上逆所致。

36、寒热:

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37、疼痛性质:

痛如针刺甚或刀割为刺痛,多属瘀血;

痛而有胀感为胀痛,多为气滞;

疼痛不剧,但绵绵不休为隐痛,多为精血亏虚,或阳虚有寒。

38、常见病脉与主病:

浮脉—主表证。

沉脉—主里证。

迟脉—主寒证。

数脉—主热证。

复合脉又称相兼脉,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病脉同时出现的脉象。

39、表证:

表证是六淫,疠气,虫毒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卫气抗邪所表现的轻浅证候的概括。

40、表证的护理:

表证即使出现高热,亦不宜冷敷,以防毛窍闭塞,邪无出路,引邪入里,加重病情。

41、肺阴虚:

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痰中带血,甚则咳血,风寒犯肺,咳嗽,痰稀色白,风热犯肺,咳嗽,痰少色黄粘稠,鼻塞。

42、肝火上炎:

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急躁易怒,不眠或噩恶梦纷纭,胸胁灼痛,便秘尿黄,耳鸣如潮,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

43、肾阳虚:

44、预防: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45、治疗与护理原则:

治病求本(病治异同: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扶正祛邪,相因制宜,调整阴阳。

46、五味的作用:

辛—能行,能散,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开窍,化湿等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热泻火、降泻气逆、通泄大便、燥湿祛湿、泻火存阴等作用。

咸—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淡—能渗,能利,具有渗湿利尿的作用。

涩—与酸味药作用相似。

47、情志护理基本方法:

关心体贴,言语开导,移情易性,情志相胜,顺情解郁。

48、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

饮食有节,饮食有方,谨和五味,荤素搭配。

49、解表类药的服法与护理:

应温服,服药后卧床覆被进热饮,已达发汗驱邪目的。

患者避风寒,禁冷敷。

应慎用西药,以防出汗过多。

饮食宜清淡,忌酸性,生冷类食品。

50、补益类药的服法与护理:

应于饭前30—40分钟空腹服用,利于吸收。

易使胃气壅滞,造成消化不良,脾胃虚弱食滞不化者慎用,或应同时配用消导药。

孕妇应慎用或禁用。

服药期间忌油腻,辛辣,生冷及不易消化食品。

51、常用骨度折量寸简表

52、行针:

又名运针,是指进针后为了使病人产生针刺感应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包括提插法和捻转法。

53:

得气:

又称针感,是指针刺入腧穴后,针刺部位产生的酸、麻、胀、重等经气感应及操作者针下的沉紧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