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分类汇总选修12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53714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分类汇总选修12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分类汇总选修12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分类汇总选修12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分类汇总选修12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分类汇总选修12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分类汇总选修12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历史分类汇总选修12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分类汇总选修12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分类汇总选修12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图14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②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声越来越高……。

③1876年,一位地主说:

“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

(6分)

(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三处描述中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

(4分)

(2011年福建卷文综41A)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

3、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4、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5、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

6、天皇裁可法律……7、天皇召集帝国议会……

11、天皇统帅陆海军。

——《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年)

材料二

43、国王人身神圣不可侵犯……45、执行权属于国王一人。

他任免大臣。

他下令颁布法律……

46、国王对军队发布最高命令。

47、国王任命全部军官以及其他国家其他部门官员…..

51、国王召集两院开会…..他可同时解散两院…..

——《普鲁士宪法》(1850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仿效普鲁士确立近代宪政的主要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日本与英国的君主在近代宪政中的权利差异。

(8分)

(2)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评析。

(7分)

(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24A)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置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二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

……(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

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来源:

学科网]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三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发表评论说:

“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物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

日本人民业足已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

(3分)

(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依据材料一、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3)日本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监管。

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2分)

(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29)

(8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查各国事件向由外省督抚奏报,汇总于军机处。

近年各路军报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之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

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王大臣领之……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

——奕诉等:

《请设总理衙门等事酌拟章程六条折》(1861年)

材料二

该衙门之设也,不仅为各国交涉而已,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为总汇,而事较繁于六部者也。

出洋大臣期满,专由该衙门请旨。

海关道记名,专保该衙门章京。

指拔海关税项,存储出洋公费,悉由该衙门主持。

互市以来,各国公使联翩驻京,租界约章之议,皆该衙门任之。

海防事起,采购战舰军械,创设电报邮政,皆该衙门主之。

自各国船坚械利,耀武海滨,势不得不修船政、铁政,以资防御,迄今开办铁路,工作益繁,该衙门已设有铁路、矿务总局矣。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总理衙门职权的变化及其作用。

(2011年浙江卷自选模块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

材料一:

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

(注:

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

——夏衍《懒寻旧梦录》

材料二:

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它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皇帝的方向”是什么,分析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

(6分

BAA

答案要点:

(1)区别:

旗、盟是清政府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一种管理体制;

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族自身的社会、政治组织。

(2)历史作用:

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蒙古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

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蒙古草原的管理;

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

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加巩固。

(1)必要性:

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

农奴制造成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

(2)原因:

描述者的立场不同。

若认为①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等角度来回答(若回答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民,农了获得了“自由”,农民对此表示感激也可给分)。

若认为②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农民依然受到奴役和剥削,农民对此表示不满等角度回答。

若认为③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政

治地位,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等角度回答。

(1)主要内容:

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

在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

统治陆海军。

权利差异:

天皇权力至高无上;

英国王权受限制。

(2)评析:

日本虽然确立了近代君主立宪制,但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为了获取海外市场和殖民地,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给亚洲人民带来灾难。

(1)方式:

官营。

原因:

民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

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

(2)变化:

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官营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

官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妨碍;

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增强;

经济学界对政府官营政策的不满。

(3)认识:

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

政府干预的方式要因势而变。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进京;

外事纷繁,军机处不能及时办理。

初设时只是临时性机构,专门处理外交事务;

后来职权几乎包括所有洋务。

作用:

导致政府机构和权力结构的变动;

推动洋务运动。

(1)反映的情况:

普通民众连戊戌政变都不知道,更不要说整个戊戌变法运动了。

由此可见,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2)“皇帝的方向”是:

救亡图存,变法图强。

维新派缺乏经验,计划草率,急于求成,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结果适得其反。

选修二:

近代民主思想实践

(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31)有人说:

“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

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B.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

C.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D.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

答案:

选B得3分;

选C得2分;

选D得1分;

选A得0分。

二.非选择题

(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46)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

所为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

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

”“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是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

“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

(2011年山东卷文综34)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下列是两侧反映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民主建设的材料。

材料一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材料二历年征战未离鞍,赢得边区老少安。

耕者有田风俗美,人民专政地天宽。

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

陕北齐声歌解放,丰衣足食万家欢。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哪一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

说明理由。

(2)概括说明两个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在当时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2011年福建卷文综41B)

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来源:

学#科#网]

材料二谭嗣同认为:

“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

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

”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学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30)

(8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且瑞士为行使直接民权底国家,法国则为间接民权国家。

全世界中行使直接底民权,以瑞士为第一,民权发达已臻极则,国内底政治及民族底结合与美国大致相同,真是我们一极好底先例……我们抱三民主义的革命党,又与各国的革命党不同……查美国既离英国独立,完全是为民权主义,不是民族主义。

法国大革命却又是抱民权主义合民生主义的。

他们两国的民权革命业已成功,但法国的民生主义却是失败,所以他们两国目前完全是要讲民生主义了。

美、法底民族、民权两个主义可称成功,而社会问题没有解决,亦就在此伏着个革命底导火线。

回头再看我们中国底现状,又是一个什么样子?

我们党人革命数十年,只可说达到半个民族主义。

他人底民族、民权均达目的,我们则尚须在民族主义上做功夫,这个即是与美、法不同之点。

又如俄国底劳农政府,或日苏维埃政府,乃注重民生主义,而无民族主义的意味;

至民权一层,乃其附属品而已。

此亦与吾人不同。

——孙中山:

《三民主义大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对美、法民主政治的看法及其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借鉴。

(4分)[来源:

学,科,网]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民族主义、民生主义的关系。

(1)同:

反对专制;

主权在;

权力制衡。

异:

英美为三权分立,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五权宪法);

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分阶段实现宪政。

(2)简评:

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是主权在民,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状况,其目标是实现直接民权;

国民党长期施行“训政”,其实质是独裁统治,违背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

(1)时期及理由:

①材料一:

抗日战争时期;

各个阶级都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②材料二:

解放战争时期;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

(2)作用:

前者调动了各阶级、阶层抗日的积极性;

后者赢得了民心,为解放战争建立了巩固的后方。

(1)主要思想:

民智未开,宜保君权,自上而下变法,强调开国会时机不成熟。

背景: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产生变法救国的思想。

(2)同:

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康有为主张渐进改革;

谭嗣同提出废君权、倡民权的激进主张。

(1)看法:

认为美国接近直接民权,法国实行的是间接民权,实现民权均不彻底。

借鉴:

采用主权在民、权力制衡等原则;

提倡直接民权和五权宪法。

(4分)

(2)民权主义与民族主义、民生主义密不可分;

不推翻国内民族压迫和帝国主义,民权问题就无从谈起;

不节制资本、解决贫富悬殊问题,民权问题也不能真正解决。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011年山东卷基本能力32)(2分)下列语句是对我国相关历史人物的描述或评价,按这些人物生活年代的先后顺序对这四句话进行排列,依次是④③①②。

①三顾顿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②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③愁发愤,著称信史照尘鬟。

④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一九O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

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文一一推翻而复于古。

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

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

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

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钱玄同:

《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

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

如果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惟有请爱新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

(2)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201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4)

(16分)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座位的君主。

材料一

右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拓本)文字如下:

廿六年,皇帝尽并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

,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1)指出图片中文字的字体,并根据图片写出材料中空缺的文字。

(2)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

有何意义?

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

“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

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3)依据材料,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

(4分)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

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

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自暇逸。

……尽天下大小事务,皆皆朕一身清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

(4)依据材料三、四,概括秦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

(2011年福建卷文综41C)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拿破仑是《拿破仑法典》的热忱宣传者

这部法典是一只船,它把法国革命的行政和社会的原则输送出去,远达伊利里亚(亚得里亚海东岸地区)和波兰……拿破仑并没有预见到:

扫除旧制度的垃圾只会促使潜伏着的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拿破仑法典》在有些国家里被接受为母法,并通过其子法现今正在那里发生效力。

——汉译世界名著《拿破仑法典》

(1)材料一中“法国革命的行政和社会的原则”主要指的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的原因。

(2)如何理解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综述之。

(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24B)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未来社会提出构想。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材料一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替。

……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部的最适合于他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

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

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三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利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

……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

……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造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3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

(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是如何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道路的?

(4)综合上述材料,请就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32)(8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马丁•路德•金生平活动大事年表

1929年,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

1954年,就任南部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牧师。

1955年,为反对黑人必须给白人让座的规定,领导蒙哥马利市黑人抵制乘坐公共汽车长达一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该市在交通工具上的种族隔离非法。

1957年,当选为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主席,成为南方反对种族歧视运动的领导人。

1960年,在多地领导以“入坐”等方式反对餐馆、图书馆、电影院实行种族隔离的抗议活动,被捕入狱。

1963年,在种族歧视最严重的伯明翰进行抗议活动。

1963年,领导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万人参加的“为工作和自由向华盛顿进军”的大游行。

不久,国会通过有利于黑人的民权法案,其中包括“保证一切人平等地进入公共设施”等内容。

1965年,在赛尔马领导争取黑人公平选举权的和平游行。

19

66年,领导反对芝加哥学校种族隔离的活动。

1968年,遇刺身亡。

——摘编自C.S.金《自由之梦》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黑人民权运动的发展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马丁•路德•金在黑人民权运动中的作用。

(1)评价:

辛亥革命前,为推翻清王朝需要借用传统文化资源,全面肯定传统文化,对辛亥革命起了积极作用,但忽略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后来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新文化运动,但矫枉过正。

(2)历史背景:

辛亥革命胜利,但很不彻底;

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新文化运动兴起。

(1)字体:

小篆。

空缺的文字:

皇帝。

(2)经济措施:

统一度量衡。

意义:

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事件:

平定“三藩之乱”。

影响:

形成谨慎的执政风格。

历史意义:

维护了国家统一。

(4)共同点:

专权;

勤政。

(1)主要指:

依法行政;

倡导人民主权和自由平等。

拿破仑后期的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质,激发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的民族意识。

(2)综述:

《拿破仑法典》继承发扬了罗马法;

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废除了封建特权,为发展资本主义奠定了法律基础;

成为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制定民法的蓝本。

(1)基本特征:

生产资料公有制;

计划经济;

工业的发展。

(2)实践:

进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