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发言摘登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53520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发言摘登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发言摘登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发言摘登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发言摘登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发言摘登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发言摘登Word下载.docx

《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发言摘登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发言摘登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发言摘登Word下载.docx

投入3200万元创建了400所国家级体育传统校。

累计投入近6000万元创建了144个国家级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

累计投入近3000万元启动了两期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试点工作;

在全国14个省市15个试点单位启动了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的创建试点工作。

持续开展全国体育传统校体育师资培训。

截至2013年底,体育总局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对3.5万名传统校体育教师进行了师资培训。

为传统校的体育教学和课余训练提供了先进有益的经验和方法,增强了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专业能力,进而带动全国各级各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

二、下一阶段工作考虑

首先,加强宏观战略研究,做好规划制定工作。

2013年体育总局牵头,联合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等八个部门共同研究制定《青少年体育振兴规划》。

该《规划》正在调研、研制阶段,目的是构建一个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职责明确、资源整合、合作协调的机制。

该《规划》起草完成后,将报请国务院将此纳入国家层面规划。

其次,构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一是积极拓展青少年体育场地设施。

通过挖潜与新建并举的方法,推动青少年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今后,群众性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要充分考虑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的特点和需要;

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要与学校体育需求统筹考虑、综合利用;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尽可能与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建设结合起来。

同时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继续大力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向学生优惠开放和学校体育场馆向广大青少年学生优惠或免费开放工作。

二是加强青少年体育组织的培育和发展。

目前,体育总局正式向民政部申请成立全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合会,通过联合会进一步推动青少年体育组织的发展。

体育总局还将研发和推广适合青少年的体育锻炼项目和健身方法,探索在社会体育指导员体系中建立青少年体育指导员分支。

同时,制定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青少年体育。

三是发挥体育系统优势,促进学校体育工作。

主动配合教育部门创新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整合体育和教育的竞赛体系,最大限度地引导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活动。

同时发挥单项运动协会人才和技术的优势,协助教育部门进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制定单项运动技能教学内容体系和达标标准,加强学生体育技能培训。

再其次,鼓励优秀运动员从事学校体育教育工作。

目前,每年体育系统运动员退役1000余人,优秀运动员有较高的专项运动技能和长期从事体育运动的经验,建议教育部门能够给予运动员获取教师资格证书的优惠政策,加大运动员职业转换培训力度,吸引优秀运动员从事学校体育工作或学校课余训练工作,进而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

最后,配合教育部门做好学校体育的指导和督导工作。

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督导检查的重要内容。

探索学校体育发展新模式 

服务学生健康成长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杨晓超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近年来着力深化改革,主动破解难题,积极探索学校体育发展新模式,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体质健康状况改善,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局面逐步形成。

一、健全体制机制,为学校体育科学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学校体育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一是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顶层设计。

市委、市政府相继制定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北京市推进中小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市教委等委办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市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防近视、控肥胖工作的意见》。

二是建立学校体育工作领导机制。

建立了15个委办局参加的北京市青少年体育卫生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议题。

三是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力度。

修订了《北京市普通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将体育工作的评价权重由5%提高到20%。

四是切实加大市级投入,全面改善学校体育条件。

2012年投入4.24亿元,新建改建16个区县414所中小学体育场地;

投入1亿元,完成全市中小学校教室及黑板照明标准化改造。

2013年投入2900万元,为远郊区县更换《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仪器;

投入1200万元为全市学校购买校方责任险和校方无过失责任险,减少学校组织体育锻炼的后顾之忧。

2014年投入9000万元为全市中小学配备单双杠等体育器材;

投入2463万元实施中小学体操区域地面软化工程。

体育条件的改善,为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很好保障。

二、强化政府责任,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区县政府考核评价

北京市为督促区县政府履行职责,建立和完善了相关的测评和考核制度。

一是以区县为参赛单位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赛。

2007年,我市创造性地举办了首届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赛。

以区县为参赛单位,随机抽取学生集中统一测试、统一分析,成绩以区县为单位排名,并向区县政府进行书面反馈,同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二是把各区县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区县经济社会实绩考核指标。

2012年,市政府将“中小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比例”列入了《北京市区县经济社会实绩考核指标评价体系》。

三是促使各区县建立测试赛机制。

测试赛规模逐渐扩大,并且更加规范和严谨,成为政府监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有效手段。

各区县根据每年测试成绩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学生体育锻炼措施和办法。

从近几年监测来看,北京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向好,身体形态发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和肥胖检出率快速上升的趋势得到缓解,部分常见病检出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农村学生的健康水平显著改善。

三、整合社会资源,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创新学校体育发展模式

今年,北京市大力加强市级统筹引导,以创新学校体育美育工作模式为突破口,引入社会资源服务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一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行课外活动计划。

2014年投入5亿元购买社会服务,引导优质专业的社会资源进入学校,支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推行课外活动计划。

着重破解学生三点半放学后去哪,干什么的难题。

学校在每天1530至1700面向全体学生,遵循自愿的原则,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在体育、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素养。

通过探索,不少区县和学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经验。

2015年,市级财政投入将达到13亿元,保证活动计划的持续进行。

二是充分利用北京得天独厚的社会资源,推行高校和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计划。

20所高校及多家社会力量对口支持140多所普通小学体育、美育发展。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以及国家大剧院、国安俱乐部等社会力量机构的教授专家,将在今年9月新学年成为对口支持学校的“编外教师”,全面参与到小学的教育教学中。

今年该项计划投入2.6亿元,预计到2020年投入达到50亿元。

2014年推出的这两项改革新举措,从学校教育发展全局的高度,从带动学校体育、美育发展的角度,从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维度,突破了传统教育管理观念,打破了原有教育体系的束缚,实现了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双增长。

今后,我们将按照本次会议和刘延东同志讲话的精神,不断深化各项改革,积极探索发展模式,促进北京学校体育工作取得新成绩。

制度创新 

全面改进和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翁铁慧

近年来,上海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核心理念,全面改进和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努力促进每一名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一、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重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近年来,上海把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向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迈进的关键一步,市委、市政府在制定实施《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过程中,把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列为十大重点发展项目之一,努力构建“政府全面主导、学校重点推进、社会深度参与”三位一体的学生健康促进工作机制,用机制管长远、管根本。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是促进学校回归育人本原、学生终身发展的紧迫需求,上海近年来把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作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坚持以“健康第一”全面取代“升学率第一”,着力驾驭好体制机制创新、体育教学理念模式变革、体育与德智美诸育有效融合的“三驾马车”,努力使学校体育工作走出边缘、走出功利、走向育人本原。

二、树立遵循规律和尊重发展特长的理念,深化学校体育工作重要领域改革

学校体育工作是一项面向人人、贯穿成长、奠基终身的工作,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涉及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组织形态等方面的整体变革,必须遵循规律、系统构架,必须尊重个性、因材施教。

为此,上海重点在以下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是遵循教育规律,以大中小学一体化理念构建体育课程体系。

我们系统推进实施了“义务教育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大学体育专业化”体育课程改革。

具体而言:

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在促使学生达到体质健康标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体育项目体验与锻炼。

目前,上海已有超过八成的中小学生学会了游泳。

高中阶段的体育课程,为学生根据兴趣特长自主挑选提供空间,培养他们发展运动特长、掌握2项运动技能。

大学阶段的体育课程,重点让学生理解专项体育运动的比赛规则、裁判技术等专业知识,促进学生学会欣赏体育,让欣赏赛事和体育锻炼成为他们的终身生活方式。

二是激发主体兴趣,以多元分类理念推进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上海于2012年启动了高中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俱乐部制改革,选择17所高中的20个体育运动项目作为试点,体育课不再按固定班级授课,而是根据学生兴趣和专项重新编排,实行俱乐部式的小班化教学,并依据专项技能水平分层教学,形成了由体育课、体育活动课、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高水平运动队等构成的成系列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三是增强开放合作,以协同联动理念创新专项体育人才培养机制。

近年来,上海着力改善专项体育人才的培养土壤,努力为国家发掘和培养一批高水平运动员苗子。

例如,为加强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上海按照“把运动队办到学校、让运动员从学校走出”的思路,在2011年率先成立了校园足球联盟,市级财政投入2100万元专项经费,着力构建大学高水平足球运动队、中学二线运动队和中小学足球项目传统校“一条龙”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在校园足球教学、足球训练管理、竞赛体系建设、运动员招生和培养、教练员和裁判员培训、优秀专业教练员进校园等方面加强开放合作。

三、着眼综合保障和形成合力的目标,构建学校体育工作的有力支撑体系

一是抓好校长、争取家长。

上海明确规定校长是学生健康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把学校体育工作情况作为评价学校和校长的重要依据,还构建了学校与家庭、社区等方面的沟通合作机制。

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入口上,制定实施体育教师任职资格和岗位专业标准;

在培养上,深入实施百名体育教师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等专业发展举措;

在管理上,制定实施了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教师的分类管理、考核和职务晋升、保障待遇等人事制度,形成了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培养的完整链条。

三是优化设施设备建设和使用管理。

针对个别学校场地狭小的问题,鼓励学校吸引社会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学校地下空间,白天作为学生的体育运动场所,晚上和节假日面向社会开放,促进体育设施设备的共享和利用。

同时,整合社会公共体育资源,促使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优惠向学生开放。

四是深化体教结合。

近年来,上海着力从全市战略层面部署和推进体教结合工作,从学生体质增强、后备人才培养、运动员文化学习、体教结合运行机制与保障等方面规定了体育、教育部门各自八条工作任务(“双8条”),推动了体教“同谱一首曲”,初步形成了“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团队、校校有特色”的校园群体活动格局。

夯实基础 

强化监测 

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曹卫星

近年来,江苏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把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连续4年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表明,学生形态发育水平持续提高、营养状况不断改善,爆发力、柔韧性等身体素质指标下滑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并呈现逐步回升态势。

一、坚持健康第一,全面落实学校体育工作地位

将学校体育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健全政策支持体系。

2008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2009年,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

2010年,省政府制定《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方案》;

2012年,省政府出台《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计划》;

2013年,省政府又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纳入新一轮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

与此同时,建立教体结合工作联席会议,省政府每年组织召开一次会议,与教育、体育等有关部门共商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大计。

二是加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改进体育教学内容,将武术、体操、田径类运动项目列为小学、初中体育必修课程,培养学生的顽强毅力与合作精神。

编写课程实施方案和出版《体育教学指南》等系列辅导丛书,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实行体育课表网上公示制度,主动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防止挤占和削减体育课时。

三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严格执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全省90%的中小学校均有效保证了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

每年组织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节、阳光体育联赛、校园足球联赛等活动,参赛学生达数百万人次。

以南京青奥会举办为契机,组织青少年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对多种体育项目的兴趣,使他们养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生活方式。

二、建立监测制度,倒逼学校体育改革发展

2007年开始,我省启动大学一年级新生身体素质测试,全面掌握高中生体质状况,并通过公告反馈倒逼学校体育工作。

一是构建监测体系。

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由监测机构和研究机构组成,监测机构全面负责监测组织、培训、督查及数据收集管理等工作,研究机构负责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健康干预的意见建议,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成立两个机构的基础上,合理布设监测点,形成覆盖全省13个省辖市和30所高校的省级监测网络。

二是完善监测办法。

制定监测实施细则和具体规定,在每年抽测1万多名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同时,对7至22岁近6万名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监测。

进一步严明测试纪律,实现测试全程督查,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三是形成倒逼机制。

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公告制度,省每年召开新闻发布会,出版《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蓝皮书》,将测试结果按生源地排名反馈给各地党委、政府。

从多年实践来看,各市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这一“排行榜”,根据反馈结果,着力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

很多市县比照省里做法,在高中、初中层面相应建立监测制度,将学生体质健康促进链向下延伸,从低学段开始注意增强学生体质,引发了很好的“蝴蝶效应”。

三、注重省级统筹,切实为学校体育工作提供保障

一是改善设施条件。

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实施农村学校“四项配套”体育器材达标工程,使每一所学校都能拥有开展体育活动的器材设备。

从2012年起,省政府共计投入3亿元专项奖补资金,启动农村中小学运动场地塑胶化建设工程,带动建成数千片农村学校塑胶运动场地。

此外,省财政每年安排4000万元为所有在校生和幼儿购买人身伤害事故校方责任险,保险赔款限额为每生30万元,鼓励学校积极开展体育活动。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

创新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补充机制,通过外聘、转岗等多种途径,配齐配强专职体育教师,有效减少兼职体育教师比例。

推进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进校园,加强学校课外训练和指导中小学体育教师提高专业技能。

组织实施“万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工程”,对全省2万多名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全员轮训,同时每年选派一批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师和高校体育管理干部赴国外学习研修。

开展体育教师急救培训,合格学员获省红十字会颁发的急救员证书。

三是开展督导检查。

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每年组织一次中小学体育工作专项督导,重点围绕体育课时、体育活动时间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加强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实施情况的考核和体育课随机暗访检查,对所有高校的检查结果均向社会公告,促进高校提升体育课程实施水平。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校体育的受益者

甘肃省委常委、副省长 

咸辉

2011年,国务院批准甘肃实施“探索建立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3年多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立足实际,积极创新,大胆实践,在全省3315所中小学校开展了试点工作,覆盖中小学生128万人,阳光体育运动、快乐校园建设等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加强领导,健全阳光体育组织保障机制

我省以试点项目实施为契机,精心组织、以点带面,在中小学广泛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

一是专门成立了省级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试点项目专家咨询委员会,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实施项目的科学化水平。

二是明确“先完善软件,后建设硬件”的项目实施总体思路,注重组织管理、制度管理、评价激励、舆论宣传、竞赛驱动等工作,加大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和器材设备配备力度,有规划、分层次逐步改善学校体育教育基本条件。

三是定期召开全省中小学阳光体育现场推进会议,积极相互交流阳光体育运动试点工作中的成绩和经验,在探索中推进,在实践中总结,在交流中完善。

二、围绕项目,建立快乐校园引领示范机制

坚持以项目促创建、以创建带项目。

从今年开始,我们紧紧围绕“建立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推进“一校一品”建设,启动实施千所“快乐校园示范学校”创建活动。

省政府每年将安排1000万元专项经费,投于200所学校的体育艺术教育软硬件建设,争取5年内在全省创建1000所“快乐校园示范学校”。

一是加强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力争使在校学生熟练掌握几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培养多种艺术兴趣和欣赏爱好,让学生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健康成长。

二是严格落实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确保城市及县区、乡镇中小学体育课开课率达到100%,积极把体育教学与学校特色建设紧密结合,把推进阳光体育运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通过开展经典诵读、创编国学操及经典诗文游戏等,将体育、音乐、语文等课程融为一体,开展各具特色的学校体育运动。

三是充分发挥我省敦煌文化、红色文化、丝路文化等资源优势,挖掘各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锻炼身体,提高学习兴趣,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良民族精神,拓展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的空间。

三、专兼相济,完善体育教师队伍优化机制

我省不断完善体育教师队伍优化补充机制,始终注重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充满活力的体育教师队伍。

一是每年组织实施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选拔部分优秀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加大体育教师招录力度,积极鼓励退役优秀运动员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着力解决学校体育教师不足问题。

二是切实加强体育教师培训工作,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培训机构在制定实施教师培训计划时,对体育教师培训进行单独设计、单独实施,不断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是积极拓展体育教师教学实践路径,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中小学体育教学经验交流报告会,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小学体育优质课评选和阳光体育特色运动创编活动,实现体育实践和教学研究的有机结合。

四是将体育教师从事的课外体育活动、课间操、课余体育运动训练,以及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常规性工作全部计入教学工作量,把他们带队参加国家和省市教育部门举办体育赛事的成绩和教研成果纳入职称评定条件,提高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强化督导,形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机制

按照“使学生动起来、跑起来、跳起来,让阳光体育快乐每个孩子”的要求,积极推广普及阳光体育运动试点项目。

一是加大学校体育运动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坚持落实学生每天开展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要求,全省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学生肺活量水平上升,7至18岁中小学生下肢爆发力、速度和耐力等指标持续降低的现象得到改善。

二是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指标,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3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实行“一票否决”。

全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上报率由2011年的54.78%提高到2013年的97.54%,上报数据全国排名从2011年的第12位上升为2013年的第5位。

三是在西北师范大学建立了全省首个青少年体质监测与健康促进重点实验室,及时加强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分析研究,为深入实施“探索建立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试点项目提供了科学咨询和决策参考。

我们将深入贯彻这次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借鉴兄弟省份的先进经验,再接再厉,改革创新,力争走出一条以机制促实践、以实践出特色、以特色求发展的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之路,为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出积极努力!

改革体育考试制度 

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山东省潍坊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王桂英

为改变长期以来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重智育、轻体育,文化课考试分数越来越高、学生身体素质越来越差的状况,潍坊市从体制机制入手,将体育学科纳入中考,通过考试评价,引导学校、家长、学生重视体育工作,有效促进了学生体质健康的提升,推动了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一、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健康第一思想,科学设计考试制度。

潍坊市从2004年全面建立起以“多次考试、等级表达、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为主要内容的中考招生制度,体育学科以考查科目的形式出现在中考中。

2008年,潍坊市把突破口放在改革体育考试制度,体育与健康学科从考查科目改为考试科目。

二是坚持公开透明,严密组织实施。

我们广泛论证、合理选定测试项目,引导学校、师生科学组织教学训练。

三是坚持整体推进,持续完善提升。

为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潍坊市体育考试改革同时推进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督促学校开展学生全员测试,并做好数据上报、抽查、复核,把实施情况纳入对县市区的教育综合督导评估,作为考核县市区、评价学校的重要内容。

2013年,全市建立起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公示报告制度,接受全社会监督,并把报告中反映的问题,分解落实到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