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绪论第1章理解练习知识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53205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绪论第1章理解练习知识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马原绪论第1章理解练习知识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马原绪论第1章理解练习知识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马原绪论第1章理解练习知识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马原绪论第1章理解练习知识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绪论第1章理解练习知识题Word格式.docx

《马原绪论第1章理解练习知识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绪论第1章理解练习知识题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绪论第1章理解练习知识题Word格式.docx

A、实现人权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共产主义

5、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B)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6、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B)

A、宿命论观点B、朴素唯物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 

D、唯意志论观点

7、“我思故我在”,这是一个(B)

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8、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9、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D)

  A、经验主义B、二元论C、唯心主义D、不可知论

10、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C)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11、相对静止是指(D)

A、事物绝对不动B、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C、事物永恒不变D、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1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D)

A、运动性B、客观性C、实践性D、物质性

1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C)

A、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B、统一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D、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14、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C)

A、物质生产B、精神生产C、实践D、运动

15、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

“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

战马蹶,骑士绝;

骑士绝,战事折;

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B)

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D、事物的质变也会引起新的量变

16、杜甫诗曰:

"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D)

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B、承认矛盾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

C、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D、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17、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8、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9.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思想的是(A)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D、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20、"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是一种(D)

A、不可知论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下列各题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表格中。

多选、少选、错选及其他未按要求作答者均不得分。

BCD

ABC

AB

CD

BC

ABDE

ABD

AD

ABCD

CDE

ACD

BCE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

3、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所包括的两个方面是(AB)

A、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C、世界是怎样的问题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问题

4、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上来判断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CD)

A、纸上谈兵B、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C、实事求是D、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6、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

“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皆本物之固然。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含静。

”“动、静,皆动也。

”这在哲学上表达了(BC)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7、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ABC)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8、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因为(ABC)

A、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C、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9、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ABDE)

A、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B、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C、时间、空间是整理感觉材料的工具D、时间、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E、时间、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10、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ABD)

A、培育出新优质品种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因祸得福,祸福相依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11、某山村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

由于没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每天排除大量矿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

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CD)

A、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B、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C、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D、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12、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BD)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3、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AD)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因实制宜,因地制宜

14、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ABCD)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水滴石穿

C、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5、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CDE)

A、时间上出现的先后B、形式是否新奇C、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D、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E、是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16、辩证的否定是(ABCD)

A、事物的自我否定B、事物联系的环节C、事物发展的环节D、扬弃

17、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AD)

A、磨擦生热,热胀冷缩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冬去春来,夏尽秋至D、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18、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具体表现的有(ABCD)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通过实践改变世界的作用

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影响作用D、意识活动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9、下列成语和常用语句,体现和表明意识能动性的是(ACD)。

A、胸有成竹B、守株待兔C、料事如神

D、心静自然凉E、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0、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理论根据(BCEI)的原理。

A、质变量变复杂性B、矛盾及其发展不平衡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

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E、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及其关系

第二部分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B)

A.18世纪90年代B.19世纪40年代

C.19世纪70年代D.19世纪90年代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A)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C)

A.马克思和亚当·

斯密

B.马克思和大卫·

李嘉图

C.马克思和恩格斯

D.马克思和费尔巴哈

4.马克思主义是(A)

A.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B.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总汇

C.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和

D.关于未来社会具体设想的学说

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C)

A.革命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B.批判性与变动性的统一

C.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D.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6.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D)

A.逻辑性B.理论性

C.战斗性D.实践性

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B)

A.自我批判B.与时俱进

C.不迷信权威D.批判与继承的统一

8.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是(D)

A.建立自由平等的社会B.建立公平分配的社会

C.建立合乎人性的社会D.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9.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

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A)

A.社会理想B.道德理想

C.职业理想D.生活理想

10.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D)

A.掌握具体的自然科学知识

B.掌握具体的社会科学知识

C.学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具体方法

D.树立正确的世界现、人生观、价值观

1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C)

A.认真阅读经典原著B.深入进行调查研究

C.理论联系实际D.善于独立思考

答案:

1.B2.A3.C4.A5.C6、D7、B

8.D9.A10.D11.C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有(ABC)

A.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

B.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N已有之河的矛盾激化

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价矛一夜尖一锐化

D.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纳学说广泛传播

2.马克思主义是严密而完整的辩体系.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的有(BCD)

A.自然科学的具体知识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3.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正确的有(ABCD)

A.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B.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C.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D.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4.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有(ABCD)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5.下列各项属于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的有(BCD)

A.地理学的重大发现B.细胞学说

C.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6.下列各项属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有(ABC)

A.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B.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C.全面提高人的素质D.掌握各种具体的知识

二、多项选择题

1.ABC2.BCD3.ABCD4、ABCD5.BCD6.ABC

第三部分

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D)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C.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D.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是(A)

A.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B.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C.人们对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D.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

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C)

A.世界的本原是精神B.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C.世界是统一的D.世界是发展的

5.哲学上的二元论就是否认(D)

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B.世界的本原是精神

C.世界是发展变化的D.世界的统一性

6.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基本形态是(B)

A.自然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

B.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

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19世

纪的德国唯物主义

D.物理学的唯物主义、化学的唯物主义、生物学的唯物

主义

7.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A)

A.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

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D)K

A.简单性、机械性、教条性、僵化性

B.片面性、直观性、表面性、庸俗性

C.片面性、不彻底性、抽象性、外在性

D.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

9.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C)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一

C.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D.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具有统一性

1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B)

A.不可逆性B.客观实在性

C.可知性D.伸张性

1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是(A)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12.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B)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

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13.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 A  )

A.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B.否认绝对运动的存在

C.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   D.夸大相对静止的存在

14.从哲学上看,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C  )

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15.时间是物质运动的(A)

A.持续性和顺序性B.广延性和伸张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

1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C)

A.无限性和绝对性B.有限性和特殊性

C.广延性和伸张性D.持续性和顺序性

17.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A)

A.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B.主观的精神活动

C.人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活动

D.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18.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B

‘;

A.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B.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C.科学实验活动D.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活动

19.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这是一种(C)

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宿命论观点

2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

C.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D.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

21.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C)

A.是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B.是否具有新的形式和新的特点

C.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D.是否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和支持

Q2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D)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D)

A.原因和结果互相作用的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对立统一规律

24.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

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亨物存在范围的扩大

25.就矛盾的本质而言,它的基本属性是(B)

A.绝对性和相对性B.同一性和斗争性

C.有限性和无限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

26.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

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

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

这说明(C)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27.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

它的理论依据是(D)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28.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等的关系属于(B)

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29.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这体现了(A)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统一

30.“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一种(B)

A.相对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D.折衷主义观点

3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C)

A.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B.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一

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趋向

32.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

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D)

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联系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联系

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联系

33.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首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同时又不忽视支流。

这在哲学上坚持了(C)

A.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观点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

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

34.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B)

A.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5.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A)

A.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

C.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

D.事物的质是基本不变的,事物的量是经常变化的

36.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B)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37.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C)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的变化是否平稳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D.事物的变化是否具有必然性

38.质和属性的区别在于(B)

A.质是客观存在的,属性是人的主观感受

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

C.质是稳定的,属性是多变的

D.质是绝对的,属性是相对的

39.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了肯定就没有否定,离开了否定也没有肯定。

A.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辩证法的观点

40.“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这是一种(C)

A.形而上学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折衷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4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42.循环论的错误在于(C)

A.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

B.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夸大了事物发展反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D.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

43.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

A.否定之否定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D.本质表现为现象的规律

44.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这是由降水量过大造成的,同时也与长江中上游流域的森林砍伐过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