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十大新闻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52915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银行业十大新闻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银行业十大新闻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银行业十大新闻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银行业十大新闻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银行业十大新闻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银行业十大新闻文档格式.docx

《中国银行业十大新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银行业十大新闻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银行业十大新闻文档格式.docx

专家点评

2011年,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中央银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交替使用数量和价格型工具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自8月份开始,CPI涨幅呈现回落趋势,通货膨胀压力明显缓解,货币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再次得到较好的体现。

商业银行深刻领会了央行的意图,并切实贯彻到经营中,在2011年内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加大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农”、中小企业和保障性住房等领域的信贷支持。

对货币当局来讲,新的一年需要审时度势地对稳健货币政策进行微调。

考虑到欧债危机加剧蔓延、中国内外需市场复杂趋冷、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货币政策调控应将着眼点更多地放在缩小经济波动的频率和振幅以及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上;

考虑到社会整体融资规模和结构的变化,货币政策调控对象应加快从银行体系流动性向整个社会流动性的转变,调控重点则应放在增强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和扩大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权上来,以发挥商业银行对社会资金流向和价格的引导作用。

而对于银行业来讲,要在合理、均衡把握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的同时,加快信贷结构调整的步伐,在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切实支持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 詹向阳)

2商业银行频发次级债有效保持银行业资本充足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的要求,中国银监会等监管机构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准则新一轮修订,完善我国金融业稳健标准。

2011年5月3日,中国银监会颁布了《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6月1日颁布了《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8月15日公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陆续对我国银行业资本监管标准、杠杆率要求等进行了全面规范。

新政策实施后,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11.5%和10.5%,若出现系统性的信贷过快增长,商业银行还需计提逆周期超额资本。

而根据中国银监会的总体部署,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在2013年年底达标。

面对新标准,五大银行进一步加强了内部资本管理。

从前三季度情况看,各行均加快了推进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步伐。

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五大行均通过发行次级债及时补充了附属资本,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资本保障水平。

继5月17日中行发行320亿元次级债之后,农行于6月2日发行了500亿元次级债;

接着,工行先是于6月29日发行了380亿元次级债,随后又于9月27日发布公告称,拟新增发行总额不超过700亿元的人民币次级债券,期限不短于5年,用于补充资本。

而此前,建行也发布公告称,该行董事会已通过相关议案,将发行总额不超过人民币800亿元的人民币次级债券。

10月21日,交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人民币次级债券260亿元。

据统计,2011年上述五家大型银行已累计发行次级债规模达2360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不仅2011年次级债发行规模空前,参与发行次级债的商业银行队伍亦空前庞大。

除了大行悉数参与外,还有四家股份制银行、17家城商行先后发行了次级债。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规模高达3132亿元,同比激增241%。

业内人士分析,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仍主要以净息差为主,国内资本市场尚不够发达,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型对银行信贷的依赖依旧严重,因此,为持续达到新的监管要求,商业银行不可避免地面临巨大的资本补充压力。

从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到逆周期资本监管,再到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附加资本要求,资本充足率问题贯穿了中国银行业的2011年,也给今后银行业的监管提出警示。

对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程度监管力度的加强,使商业银行普遍面临巨大的资本压力,银行也将因此加快业务转型和资本结构调整。

这一监管升级将引起未来我国银行业的普遍调整。

《巴塞尔协议Ⅲ》体现了当前国际金融监管的新理念,我国也依据这一理念改进了当前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先后出台多项新版管理措施,这些新措施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经营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尽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普遍较为充裕,但三项资本要求比例的提高以及逆周期资本的引入仍然会使商业银行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资本补充压力。

我国多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已通过发行次级债的方法补充资本金,缓解资本压力,但从长期来看,更应注重通过多渠道的资本补充和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保持持续的资本充足水平。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仍主要以净息差为主,银行信贷严重依赖于宏观经济走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盈利的提升,监管的升级对我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通过完善资本结构、扩大业务范围不断增强银行持续盈利的能力,从而保持长期的资本充足水平。

对中小银行而言,此次监管升级可能会带来更大力度的冲击。

首先,自身资本压力较大的中小银行在这一监管下将面临更大的融资压力,必须加快融资速度、拓宽融资渠道。

其次,基于风险的考量,中小银行的信贷业务也将不同程度地收缩,中小银行的客户多数为中小企业,如若处理不当,信贷业务的收缩会使当前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雪上加霜。

因此,相比资本充足、盈利水平较高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小银行需要更积极地拓展多渠道的资本补充机制,并调整改善业务模式。

监管的升级同时也是对银行风险管理水平要求的提高。

我国银行的大部分业务目前仍集中在存贷款中,加强对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较为重要,在当前房地产走弱的趋势下,信用风险的爆发极易导致流动性风险,进而危及银行的资本充足程度。

此外,理财产品的爆发式增长使得越来越多的银行资金流入其中,而对于理财产品监管的不规范性使得这一体系内流动的资金面临更大的潜在风险,因此对这一部分业务的规范运作和管理也将是资本监管升级对商业银行提出的挑战。

总体来说,我国此次监管升级是银行业进一步同国际水平的接轨,也体现了谨慎的银行监管理念,这一升级将在未来引起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和理念的改革。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郭田勇) 

3银行业倾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在2011年信贷规模紧张的形势下,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凸显出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0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

会议研究确定了金融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六项政策措施。

之后,银监会印发了《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补充通知》。

《补充通知》在前期出台的《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又称“银十条”)基础上,提出更为具体的差别化监管和激励政策。

主要内容包括:

进一步明确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工作目标,要求商业银行努力实现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并重点加大对单户授信总额500万元(含)以下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

进一步细化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机构的准入标准;

进一步明确了商业银行发行小型微型企业专项金融债的条件;

明确小型微型企业贷款风险权重的计算原则。

2011年以来,在信贷额度紧张的态势下,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

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截至2011年8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0万亿元,占企业贷款余额的29.3%,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8.4%。

小企业贷款余额较2010年同期增长25.1%,比全部贷款平均增速高8.7个百分点;

较年初增加1174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量多237亿元,已连续三年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

同时,以微型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为服务对象的个人经营性贷款稳步增长。

截至2011年8月末,全国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4.6万亿元,比年初增长21.2%。

个人经营性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占比也持续提升,从2010年末的7.8%上升到2011年8月末的8.8%。

综合小企业贷款和个人经营性贷款来看,小型微型企业信贷余额已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7.2%。

在2011年,最热的新闻关键词莫过于“温州”,一场民间借贷风波引起了我国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再度关注。

目前,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然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工作,这对于小微企业的发展、中国经济以及银行业自身的健康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

同时,如何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模式,做到速度、结构、效益和质量的统一,对中国商业银行的专业化经营提出了挑战。

小微企业数量众多,在推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国家的有关政策,高度重视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在信贷资源比较紧张的情况下,采取措施切实落实相关政策,加强对符合国家产业和信贷政策的小微企业的金融扶持,倾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小微企业贷款投放连续三年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0万亿元。

这些政策的逐步落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微企业的融资压力。

但也应看到,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着深刻的制度背景。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局既与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足有关——中小企业数目众多,融资需求和服务多样,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相对滞后,完全覆盖并满足存在较大困难;

也与中小企业本身信用制度不健全有关。

为此要求:

一是应努力建立正规金融为主导、民间金融为补充的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体系,加强金融创新。

二是要加快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三是加强机制体制改革,进行制度创新和松绑。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将是一场持久战。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宗良)

4房地产风险受关注银行业积极支持保障房建设

2011年,中央出台多项政策抑制房价过快上涨,限购政策下的中国房地产业风光不再,除了销售面积显著萎缩之外,部分地区的房价也出现了不同程度下降。

房市冷暖与银行业联系紧密。

一旦房价大幅下跌,会不会使银行业遭受重创?

这个问题在过去的一年中被反复问起。

在国家房地产调控持续加码以及经济转型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房地产信贷及产业升级等风险将不断暴露,房地产领域贷款风险被视作银行业盈利的最大隐患之一。

上述背景下,各家银行纷纷调整信贷政策,对于开发类贷款,提高行业准入标准,主要选择大型房企和重点客户;

而针对个人房贷客户,则坚持以支持自住需求为主的策略,确保了风险的有效控制。

央行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前三季度,银行业房地产贷款增速呈现持续回落态势:

主要金融机构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外资银行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10.46万亿元,同比增长14.6%,比上季末回落2.3个百分点,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低1.3个百分点;

同期地产开发贷款余额7887亿元,同比下降4.8%,比上季末低5.3个百分点;

房产开发贷款余额2.64万亿元,同比增长14.9%,比上季末低3.5个百分点。

在加大对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的同时,为改善民生、扩大内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11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家提出,未来五年要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其中,2011年为1000万套。

11月1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截至10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已超过1000万套。

为此,在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指导下,银行业积极投身安居工程,优化信贷结构,加大了对保障性住房的支持力度。

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公租房、廉租房和棚户区改造的三类保障性工程贷款余额达到2672亿元,比年初新增951亿元,远远高于商业房地产贷款的增长速度。

其中,截至2011年11月底,国家开发银行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发贷款余额已经超过了1800亿元,本年余额新增近800亿元,分别占全国银行业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发贷款余额和本年余额新增的一半以上,贷款质量保持优良,成为全国保障房建设的绝对主力银行。

楼市调控带来的不确定性将使银行未来面临更大的偿还压力和抵押物减值风险。

无论是正常的市场行为,或是迫于宏观调控的原因,还是对中资银行风险的忧虑,这都成为了中资银行2011年的重要关键词。

但长期看,房地产市场将保持增长趋势,房地产领域仍是银行重要的业务领域,因此如何实现业务转型将成为银行业面临的问题。

而银行积极投身保障性安居工程,不仅服务了地方经济,体现了银行业的社会责任,更重要的是为银行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增长点,成为金融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

2010年以来,中央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层层深入,从市场的消费行为到企业的开发行为,从限制需求到强制增加供应,全方位的调控措施有效抑制了投机需求和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涨。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积极贯彻中央的政策意图,在调整信贷政策、完善风险防控措施的同时,积极支持公租房、廉租房和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工程,实现了风险和收益的较好配置。

新的一年,房地产调控仍将继续,房地产信贷的违约率和不良率可能会面临一定的压力,但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以及2007-2008年的美国不同,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是由大量真实、有效和刚性的需求作为支撑的,不存在“崩盘”的可能。

此外,中国既不存在次级抵押贷款等低于正常门槛发放的房地产贷款,也不存在以房地产贷款作为标的资产的证券化产品,因而房地产价格的调整不会引起系统性金融风险。

对商业银行而言,房地产调控不仅不会导致资产质量的严重恶化,而且房地产市场的“去泡沫化”对于强化房贷的风险控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商业银行也可借房地产调控之机,深入推进信贷结构的优化和零售业务发展模式的转型。

(詹向阳)

5清理规范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取得阶段性成果

随着2011年和2012年银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集中到期,地方政府平台贷款风险成为银行业备受关注的焦点。

其中以大型银行尤为突出:

中行两年内到期的平台债约为17.6%,建行将超20%,而农行三年内到期的平台债约32%,地方融资平台的潜在风险已成为不少银行高层着力关注的重点领域。

为了防范地方政府平台贷款风险,2011年4月2日,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切实做好2011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工作的通知》,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工作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政策要求,按照“逐包打开、逐笔核对、重新评估、整改保全”十六字方针,以降旧控新为目标,做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工作。

2011年10月20日,财政部表示,上海、浙江、广东和深圳获准试点自行发行政府债券,期限分别为3年和5年,两种债券发行额各占国务院批准发债规模的50%。

据统计,2010年底地方政府平台债务余额为10.7万亿元,其中79%为银行贷款。

此次四省市获准自行发债,增强了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平台贷款的资产质量隐患有望得到改善。

在此背景下,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纷纷着手清理规范融资平台贷款。

各行依据平台公司自身经营性现金流覆盖情况,按照现金流覆盖比例将贷款划分为全覆盖、基本覆盖、半覆盖和无覆盖等四类风险定性,审慎开展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战略合作,加强土地抵押贷款管理,切实根据现金流覆盖情况分类计提风险资本,着力推进平台贷款的退出管理、合同补正、追加抵质押物、增提拨备和提高资本占用成本等工作。

截至目前,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清理规范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1年,地方政府融资出现了爆炸式增长,形成了地方政府的高额负债和银行的大量信贷。

由于贷款回收过于依赖地方财政收入,且贷款投资项目多具有公益性,使得地方融资贷款存在巨大的潜在风险,如处理不慎,即有可能引起商业银行大面积的巨额坏账。

为遏制地方政府难以遏制的融资冲动,国家及监管层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保持高度警惕,对于银行存量平台贷的整改落实要求更趋严格,从而对2011年及今后的中国银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我国自1994年以来的分税制改革造成了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分配的不对称,中央政府财力加强,而地区性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由地方政府出资承担,使得地方政府逐渐积累起庞大资金缺口,造成了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

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政府启动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更是使得作为地方政府债务最主要部分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快速增长,规模急剧膨胀。

2011年和2012年两年内,银行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将大量到期,而这些贷款所支持的很多项目由于投资决策失误以及期限不匹配等导致现金流较少,难以偿还本金及利息。

作为贷款偿还重要保障的地方政府收入也并未以相应趋势增长,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开始逐渐显现。

另外,房地产新政对土地财政的冲击又进一步加大了对融资平台风险的担忧。

早在2010年初,银监会就开始严厉整治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核查、评估、清理工作持续不间断地进行,2011年又将其列入银行业六大主要风险之中,对于银行存量平台贷的整改落实要求更趋严格。

银监会在《关于切实做好2011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工作的通知》中,要求所有银行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客户实行“名单制”管理,这样既方便监管层实时管控,也能明确贷款的投向,让银行做到心中有数,方便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清查工作顺利进行。

特别是银监会从新增平台贷款管理到存量平台贷款整改,以及平台贷款的风险监测、问责处罚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细化落实,也将使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管理更加规范化、程序化和常态化。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银行对到期的平台贷款本息一律不得展期和以各种方式借新还旧,进一步断绝了不少地方政府和地方融资平台通过借新债还旧债和对旧债延期的方式来缓解偿债压力,但同时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大地方政府和地方融资平台的流动性风险。

为了解决债务集中到期的问题,允许地方政府自行发债增加其流动性,将大大缓解地方融资平台风险。

此次选择上海、浙江、广东和深圳四个财政能力相对较强、偿债能力较强的省份作为试点自行发行政府债券,一方面有利于扩展地方政府融资渠道,使地方政府的融资逐渐从隐性走向透明。

另一方面,将地方政府债券筹集的资金纳入预算管理,有助于控制债务风险,提高地方政府债务的偿付能力,有助于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另外,地方债用于化解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的功能,具体还要看其投向。

地方政府要把钱用到刀刃上,不能再走地方融资平台的老路,乱上项目,而是投到真正的民生类工程上去,投到真正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项目上去。

(郭田勇)

62011年银行理财业务呈爆发式增长

2011年,银行理财业务实现爆发式增长。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1月30日,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超过1.8万款,发售规模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是上年全年发行规模7.05万亿元的两倍多。

从银行理财产品的存量规模看,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9月末,仅银行表外理财产品余额就已达3.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275亿元,同比增长45.7%。

无论是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量还是全行业的管理规模都呈现出了爆发式增长的态势。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爆发式增长,缘自投资者和银行“双重需求”的推动。

一方面,在通胀高企不下、负利率持续已久的情况下,投资者保值增值的投资意愿强烈,风险较低、收益相对较好的银行理财产品,成为投资者最主要的投资选择。

另一方面,面对货币和信贷持续从紧,银行出于加快发展中间业务、竞争存款资金、应对存贷比考核等多重需要,主动加大了理财产品的发行力度,从而进一步推高了2011年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

在紧缩的宏观环境下,由于信贷规模受到抑制,客观上为银行中间业务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商业银行纷纷加快了转型步伐。

理财业务作为银行重要的中间业务,成为发展和创新的重点。

2011年以来,各家银行根据客户市场需求,全面加快了理财产品发行频率;

紧跟政策和市场变化,加快创新丰富产品体系,满足了不同客户的投资需求;

进一步提升了财富管理专业化能力,在中高端市场的拓展上取得显著进步,管理客户总资产稳定增长。

与以往银行理财业务快速增长的原因不同,2011年的新变化在于,投资者和商业银行的双重需求推动了银行理财业务的爆发式增长,同时也促使我国长期存在的“影子银行”问题浮出水面。

目前,在“影子银行”系统内循环的资金迅速增长,这一现象的受关注程度也不断加深,这对未来银行业的监管提出了较高要求,在疏堵结合的同时应进行更有效透明的管控。

银行理财产品是银行创新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银行新业务的重要增长点,商业银行普遍重视该业务的发展。

2011年无论是发行量还是全行业的规模都呈现了爆发式增长的态势,显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

截至2011年11月末,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已超过15万亿元,预计达到15.53万亿元,是上年全年发行规模7.05万亿元的两倍多。

在发行规模创下新高的同时,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也节节攀高。

据统计,2011年前三季度,理财产品平均年化预期收益率达到4.14%,远超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银行理财产品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作为理财产品供应方的银行拥有较强的销售动力。

2011年我国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银行资产负债两方面都面临较大压力,贷存比普遍上升,为增强竞争力、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商业银行普遍积极发展理财产品。

二是作为产品需求方的投资者购买意愿强烈。

理财产品可以取得更高的利息收益,且本金通常得到很好的保障,因而成为通胀高企和其他投资渠道匮乏情况下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