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52824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96 大小:9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9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二)文选、常识、常用词三结合的体例特点

《古代汉语》教材的内容由文选、常识以及常用词三部分组成。

这是目前古代汉语教材普遍采用的格局。

这三者是有机结合的关系。

文选——古代汉语的语言材料

常识——学习古代汉语要求掌握的有关知识和理论

常用词——学习古代汉语必须积累的古代词义材料

古代汉语教材所安排的以上三方面的内容,在学习时都不可偏废。

在阅读文言文选时,要注意掌握文选所见常用词的用法和特点,并把文选里出现的语言现象同常识所介绍的知识理论联系起来融会贯通;

在学习古代汉语常识和理论时,要紧密结合文选的实例加深理解,举一反三;

常用词的学习应当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

四、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和考核方法

(一)学习方式——学员自学和教师重点讲授相结合

鉴于网络学习的特点,本门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教师事先指定教材,规定必学内容,要求学员在课前与课后加强自学,预习、理解、消化指定的学习内容。

本教材的指定自学内容如下:

文选部分:

都是学员应当自学的内容。

至于网上加以讲解的10篇文选,则可以作为学习的重点篇目。

指定篇目的文选尤其是网上加以讲解的重点篇目,是考核命题时选用语言材料的出处。

学员也可把它们作为复习应考的范围。

常识部分:

网上加以讲解的有关章节。

学员对于指定的常识部分的内容应当重点掌握,并注意把知识转换为有关能力。

2、教师在网上有针对性地指点或讲授

由于网上教学在学员自学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因此,教师没有必要把教材的内容重复讲授,因而只对有关常识、文选的重点和难点加以提纲挈领的介绍。

(二)练习方式——学员自主练习及教师的网上答疑

古代汉语的学习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消化理解和巩固所学的内容。

为此,我们在网页上设计了练习题,以满足这方面的需要。

在练习的方法上,我们主张采用学员自主练习与教师有针对性的答疑相结合的方式。

学员的自主练习

在自学完每一章节的常识或每一篇文选后,学员应该利用教学网页上设计的练习题进行练习,并依据参考答案检验自己学习的效果。

教师的网上答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与学员实行网上对话,以互动的方式,现场解答学员提出的问题,或就有关教学内容与学员进行讨论。

在考试前,教师还将安排时间,在网上即时回答学员的问题。

(三)考核方式——对有关知识和能力的考核

闭卷命题考试,题型包括: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释词题、古文标点题、古文今译题、古文阅读题。

考核内容:

古代汉语的知识和能力。

词汇、语法、文字是本门课程常识部分的重点考核内容。

能力方面,既考核学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将采用教材以外的语言材料),也考核学员运用所学古代汉语知识理论分析说明文言材料语言现象的能力。

第二讲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本讲介绍中文工具书最常见的编排体例、注音方式和释义方式,并选择10种重要的中文工具书,从它们的性质、体例、内容和特点等方面做了介绍。

要求学生掌握以上内容,并能说出所举10种工具书的特点。

一、中文工具书的编排方式、注音与释义

1、编排方式

按照部首和笔画编排

在理解上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字典辞书中的部首与汉字结构中的形符(意符)不完全是一回事。

部首,就是每一部为首的字或偏旁。

字典辞书编撰时为了检字方便,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在一部,而把这个共有的相同偏旁作为每一部的标志,即部首。

第二、各字典辞书部首的设置不一定都是完全一致的。

《说文解字》依据小篆的结构,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

《康熙字典》依据楷书的偏旁,分为214个部首。

新《辞海》以简化字和印刷通用汉字字形为依据,分为250个部首。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则设置200个部首。

由此可见,各字典辞书部首的设置不一定是一样的。

按照音序编排

《佩文韵府》《经籍籑诂》等书按照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106韵分列。

《国语词典》《词诠》按照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按照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

按照号码编排

通常是按照四角号码排列。

如《四角号码新词典》。

2、注音方式

常用的注音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直音

直音:

即用同音字注音。

例如《康熙字典》:

“屯,音肫。

”“尨,音茫。

反切

反切:

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

在字书中一般称“某某反(或‘翻’)”、“某某切”。

如《广韵·

麻韵》:

“誇,苦瓜切。

”反切的原理是用两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例如《广韵·

“誇,苦瓜切”可分析为:

誇(kuā)==苦(k-)+瓜(-uā)但是,由于古今语音发生了演变,许多反切材料用今天的读音很难拼出其读音来。

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1958年我国公布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使用罗马拼音字母为汉字注音。

从那时起,新编的字典辞书多用这套汉语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

直训

直训:

即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说文·

一部》:

“元,始也。

描写

描写:

即对所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都给予解释。

缶部》:

“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义界

义界:

也称为定义式。

斗部》:

“斗,十升也。

譬况

譬况:

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黑部》:

“黑,火所熏之色也。

二、常用工具书简介

1、《说文解字》

2、《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清康熙年间,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人编写。

收字四万七千多字。

该书所收字按照部首笔画排列,分为214个部首。

3、《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字典》:

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全书按部首排列。

分为200个部首。

4、《辞源》(修订本)

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全书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

5、《辞海》(修订本)

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了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术语等。

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

6、《汉语大词典》

迄今为止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文辞典。

7、《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著。

这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用法的著作。

收虚词160条。

该书在排列上以古汉语声母类别为纲,分为十卷。

8、《助字辨略》

清刘淇著。

专门讲解古汉语虚词的著作,收词范围比《经传释词》广泛,遍及经、史、子、集,下至唐。

9、《词诠》

近人杨树达著。

专门解释古代汉语虚词的辞书。

因为是用二十年代的语法观点去分析虚词,所以解释要比《助字辨略》和《经传释词》更加清楚明确,引证也较丰富。

按照注音字母编次所收的词,书前有按部首编排的目录。

10、《诗词曲语词汇释》

近人张相著。

这部书专门解释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语辞,共五百三十多个。

是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第三讲《论语》八章

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

要求学生根据网络课件的提示,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论语》八章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并熟读文选,培养自己的古代汉语语感。

一、文字方面

1、“德之不脩。

脩——修通假字修行、培养。

2、“遇诸塗。

塗——途古今字路途。

3、“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知——智古今字智慧,聪明。

4、“归孔子豚。

归——馈通假字赠送。

5、“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时——伺通假字探察。

6、“使子路反见之。

反——返古今字返回

7、“植其杖而芸。

芸——耘通假字锄草。

二、词汇方面

需要注意的词义:

1、“颜渊季路侍。

侍:

侍立于尊者身旁。

2、“盍各言尔志?

盍:

“何不”的合音字。

3、“敝之而无憾。

敝:

破,坏;

动词,指用破。

憾:

怨,不满。

4、“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

夸耀。

施:

显示,表白。

5、“学之不讲。

讲:

习,反复研究讨论。

6、“闻义不能徒。

徒:

迁从,改从。

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

憋闷,郁积。

这里指思路郁结不通。

启:

开导,启发。

悱:

心里有话说不出来的样子。

发:

启发。

8、“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隅:

方角。

一隅,即四方形的一角,三隅,指四方形的另外三角。

反:

类推。

复,重复。

9、“饭疏食。

饭:

动词,吃。

疏:

粗。

“疏食”即粗粮。

10、“子适卫,冉有仆。

适:

动词,到……去。

仆:

驾车。

11、“庶矣哉!

庶:

众,人多。

12、“既庶矣,又何加焉?

既:

时间副词,已经。

13、“无乃尔是过与?

过:

责备,动词。

14、“是谁之过与?

过错,名词。

15、“且尔言过矣。

错,形容词。

16、“且在邦域之中矣。

邦:

国。

17、“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陈:

陈列,摆出来。

列:

位次,职务。

18、“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危:

不稳,这里指站不稳。

持:

扶持,把着。

颠:

跌倒。

19、“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相:

辅佐。

20、“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

厌恶。

辞:

言辞,此指托辞、借口。

2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国:

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

家:

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2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患:

担忧。

23、“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修:

施行。

24、“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亡:

不在。

25、“好从事而亟失时。

亟(qi):

时间副词,屡次。

26、“日月逝矣。

逝:

往,离去。

27、“子路从而后。

后:

动词,走在后面,落在后面。

28、“遇丈人,以杖荷蓧。

荷:

肩负,扛,挑。

29、“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体:

人体的某一部分。

四体指人的四肢。

30、“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三、语法方面

1.词类活用现象

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安”,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安定”。

“信”,使动用法,“使……信任”。

“怀”,使动用法,“使……归依”。

⑵“曲肱而枕之。

“曲”,使动用法,使……弯曲。

⑶“富之。

“富”,形容词用作使动,意为“使……富裕”。

⑷“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来”,动词用作使动,意为“使……来(归附)”。

“安”,形容词用作使动,意为“使……安定”。

⑸“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来”,动词用作使动,意为“使……来(归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指代“远人”)。

⑹“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前“见”为动词用作使动,音xià

n,意为“使……谒见”。

后“见”为动词一般用法,意为“谒见”读音xià

n。

⑺“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迷”为使动用法,意为“使……迷乱”。

⑻“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食”,动词用作使动,给……吃。

“见”,动词用作使动,使……谒见。

⑼“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洁”,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其身洁净。

2、宾语前置句式

⑴“既庶矣,又何加焉?

“何”为疑问代词充当动词“加”的宾语而前置。

⑵“求!

无乃尔是过与?

“尔”(第二人称代词“你”)为动词“过”(责备)的宾语,由代词“是”复指而前置。

“尔是过”即“责备你”的意思。

⑶“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这是否定句中代词“我”充当动词“与”的宾语而前置。

3.习惯句式

⑴“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与(乎)”为古汉语习惯句式,意为“恐怕该(莫非要)……吧”。

“无乃尔是过与?

”意思是“恐怕该责备你吧”。

⑵“何以伐为?

“何以……为”是古汉语表反问的一种习惯句式,意为“为什么要……呢?

”“何以伐为”即:

“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⑶“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如之何”,古汉语的一种凝固形式,意为“怎么办”或“怎么”。

在本文中充当状语,以构成反问语。

4.虚词用法举例

①指示代词,表远指,那,一般充当定语。

如: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①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之”指代子路。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前“之”用在固定结构“如之何”里,充当动词“如”的宾语,后“之”指代君臣之义。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之”指代“道之不行”的情况。

②连词,连接定语和被限定或修饰的中心语。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前两个“之”为此类用法。

③连词,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其成句的独立性,使主谓结构成为名词性的偏正结构,在本文中充当句子的主语。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前“之”为此类用法。

指示代词兼句末语气词,多用在动词后面充当补语。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焉”的作用相当于一个介宾结构“于是”(“是”指代子),充当动词“见”(使……谒见)的补语,“见其二子焉”即“见其二子于子路”。

“又何加焉?

”即“又何加于是?

”(“是”指代卫国),意为“再给卫国增添些什么?

连词,表示发现,有“原来已经”的意思。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①动词,同……在一起。

“岁不我与。

②介词,同,和。

“来!

予与尔言。

”注意这句中的“与”不是连词。

句子的主语是“予”(阳货),是阳货对孔子说话,“与尔”为介宾结构,介绍说话的对象。

“言”的行为发出者并不包括“尔”在内。

第四讲汉字的构造

本讲的内容包括:

汉字结构分析的基本理论“六书”说,“六书”(重点是前四书)的具体介绍;

汉字书体的演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汉字的结构与本义的探求。

其中学习重点是结合具体字例获得对前四书的理解,并一般了解汉字书体演变的影响,知道汉字结构和探求本义的关系。

周秉钧《古汉语纲要》;

梁东汉《汉字的结构与流变》。

一、汉字结构分析和“六书”说

1、汉字结构分析的依据和意义

2、“六书”的提出

从造字的角度分析汉字结构,从先秦时代就开始了。

例如《韩非子·

五蠹》:

“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至于“六书”的名称,在《周礼·

保氏》和《汉书·

艺文志》里就已出现。

而从理论上阐述汉字基本结构,并用这种理论来探求汉字本义的,则应该首推东汉人许慎。

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分析了九千多个汉字的形体,并说明每个字的本义。

所用分析汉字的方法就是他在《说文解字·

叙》中阐述的“六书”理论。

“六书”是前代学者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而出的字体分类。

许慎在《说文叙》中具体地为“六书”下了定义,举了字例。

后来,经过历代文字学家的总结补充修正,成为一套完整的理论,人们称之为“六书说”。

3、许慎的“六书”说

(1)名称和顺序

许慎在《说文解字·

叙》里所提出的“六书”名称是: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现在我们在说到“六书”时,用的是许慎《说文》里所用的名称,和《汉书·

艺文志》里所述“六书”的顺序。

(2)许慎对“六书”的阐述

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会意——比类合意,以见指撝

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4、“六书”的“四体二用”说

值得指出的是,“六书”不是从一个角度来看问题的。

具体如下:

前四书: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造字法(体)

后二书:

转注、假借——————用字法(用)

前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孤立地分析每一个汉字得出的不同结构类型;

后二书转注、假借,是从历史的角度揭示出汉字孳衍发展的两种方式。

因而人们归结“六书”的区别为“四体二用”。

二、“六书”的介绍

(一)前四书的介绍和举例

1、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的“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诘诎”的意思是弯弯曲曲。

“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意思是,画成那事物的样子,笔画随着所表事物的外型特征弯弯曲曲。

“象形”所表示的意义对象一定是看得见、有一定外型的具体名物,即必须是有形可象的。

所用字形与意义对象在形体上具有同一性。

例如“日”古文字像太阳形,“月”古文字像月牙形。

其本义就是太阳、月亮。

再看以下例子:

象形字的符号性是很明显的。

表现在它很强调对象特征的突出。

如“牛”字突出了牛角,“虎”字强调其张口露齿及斑纹,等。

象形造字法是一种最简单的造字法,很难用于表示意义抽象的或没有具体形象的概念,显示出很大的局限性。

但是它却为指事、会意、形声字的构成创造了条件。

2、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视而可识”,是说一眼看上去就可以认识大体,“察而见意”是说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意义所在。

就其特点来说,指事字通常表示某种局部的或相对的概念,办法是在象形字的相应部位加上抽象的标志符号,以指示所表示的局部的范围。

“上”、“下”就是分别在参照物的上、下部加上一点(或一短横)来表示意义。

指事字依赖具体的形,再加上指事符号表义,所以这种造字法跟象形造字法一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这也就是指事字在汉字里数量最少的原因。

3、会意——“比类合意,以见指撝”

会意的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

这种意义跟每个偏旁的意义都不相同,通常是动词、形容词,或没有具体形象的名词(如表示时间概念的名词)。

这类意义比较抽象,很难用象形的方法来表现。

分析会意字的表述通常按照《说文》的术语称为:

从某,从某。

合成会意字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叫“意符”。

从意符会意的情况来看,大致有两种情况:

形象会意

在文字的象形程度比较高的商周时代,会意字的意符基本上都是由它的形象来会意,而不是通过意符独立成字时的文字意义来会意。

这种会意法是会意字的主流。

抽象会意

劣由“少”、“力”两部分构成,意思是力量弱小。

歪由“不”、“正”两部分构成,不正即是歪。

尘由“小”、“土”两部分构成,小土为尘。

尖由“小”、“大”两部分构成,上小下大即是尖。

战国秦汉以后,汉字的象形性逐渐减弱乃至消失,有许多新造的会意字是用意符的文字意义来会合成义的。

但是后一种会意字产生的时代较晚,数量也少得多。

4、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形声字通常由两个部分构成:

形符(也叫做意符)——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声符——表示该字的读音

分析形声字的表述法通常按照《说文》的术语:

从某,某声。

例如:

“梅”字,由形符“木”和声符“每”两部分组成,分析为:

从木,每声。

分析形声字应该注意的几点

①形符和声符的位置反常

视、祁——示是声符(剩下的部分是形符,下同),与从“示”的“福”、“祈”、“神”不同。

锦、钦——金是声符。

与从“金”的“铁”、“银”不同。

钊、到——刀是声符。

与从“刀”的“割”、“剖”不同。

问、闷——门是声符。

与从“门”的“闾”、“阎”不同。

冯——仌(bīng)是声符。

与从“仌”的“冻”、“凉”不同。

和——禾是声符。

与从“禾”的“稻”、“穗”不同。

蚀——食是声符。

与从“食”的“饥”、“饿”不同。

孟——皿是声符。

与从“皿”的“盆”、“盛”不同。

②形符和声符不能按照自然结构分析

條、倏、脩、修——分别从木、犬、肉、彡,攸声;

形符在右下角。

颖、颍——分别从禾、水,顷声;

形符在左下角。

佞——从女仁声;

從、徒——从辵,分别是从声、土声;

声符在右上角。

辩、辨、瓣——分别从言、从刀、从瓜,辡声;

形符在声符的中间。

哀——从口,衣声;

形符夹在声符的中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