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山东省中考化学真题分类专题16 科学探究与化学工艺流程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52080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6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年山东省中考化学真题分类专题16 科学探究与化学工艺流程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19年山东省中考化学真题分类专题16 科学探究与化学工艺流程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19年山东省中考化学真题分类专题16 科学探究与化学工艺流程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19年山东省中考化学真题分类专题16 科学探究与化学工艺流程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19年山东省中考化学真题分类专题16 科学探究与化学工艺流程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9年山东省中考化学真题分类专题16 科学探究与化学工艺流程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19年山东省中考化学真题分类专题16 科学探究与化学工艺流程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年山东省中考化学真题分类专题16 科学探究与化学工艺流程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年山东省中考化学真题分类专题16 科学探究与化学工艺流程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取滤液,向其中滴入适量Na2CO3溶液

______

猜想二不成立

步骤II:

另取滤液,向其中加入足量______溶液

产生气泡

猜想______成立

【拓展延伸】

在分析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_____。

【答案】CaH2+2H2O=Ca(OH)2+2H2↑ 

Na2CO3 

Na2CO3和Ca(OH)2不能共存 

无明显现象 

盐酸 

三 

反应物是否过量

【解析】

解:

(1)氢化钙(CaH2)在常温下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CaH2+2H2O=Ca(OH)2+2H2↑;

(2)

【猜想与假设】

滤液中溶质的成分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Na2CO3和Ca(OH)2恰好完全反应,滤液中的溶质是NaOH;

②当Na2CO3过量时,滤液中的溶质是:

Na2CO3和NaOH;

③当氢氧化钙过量时,滤液中的溶质是:

Ca(OH)2和NaOH;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猜想四不合理,原因是Na2CO3和Ca(OH)2不能共存;

[实验过程]

因为猜想二不成立,滤液中没有氢氧化钙,取滤液,向其中滴入适量Na2CO3溶液,无明显现象;

因为现象是有气泡产生,另取滤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根据现象可知滤液中含有Na2CO3和NaOH;

【拓展延伸】

在分析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

故答案为:

(1)CaH2+2H2O=Ca(OH)2+2H2↑;

【提出问题】

Na2CO3 

 

Na2CO3和Ca(OH)2不能共存;

无明显现象;

盐酸 

三;

反应物是否过量。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书写化学方程式;

(2)根据未反应完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判断反应后滤液中的溶质;

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进行分析;

根据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硫进行分析。

根据还要考虑未反应的反应物进行分析。

3.(2019菏泽中考)为探究酸的化学性质,某化学小组利用盐酸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

实验

请回答:

(1)写出E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将反应后D、E试管中的废液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观察到烧杯中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出现。

将烧杯中的混合物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

同学们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

NaCl

NaCl和CaCl2

NaCl、CaCl2和Na2CO3

______。

【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猜想______是错误的。

【设计实验】请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的碳酸钠溶液

无明显现象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

猜想四成立

【反思拓展】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_____。

【答案】Na2CO3+2HCl=2NaCl+H2O+CO2↑ 

NaCl和Na2CO3 

有白色沉淀产生 

(1)E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故填:

Na2CO3+2HCl═2NaCl+H2O+CO2↑。

(2)将反应后D、E试管中的废液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观察到烧杯中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出现,则说明有剩余的盐酸,可以与碳酸钠反应,也可以与碳酸钙反应,故将烧杯中的混合物过滤,得到无色滤液中溶质的成分可能是氯化钠,氯化钠和氯化钙、氯化钠和碳酸钠,故猜想四是NaCl和Na2CO3,故填:

NaCl和Na2CO3。

【进行讨论】由于碳酸钠和氯化钙会反应,不能共存,故经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猜想三是错误的,故填:

三。

【设计实验】猜想四成立,则含有碳酸钠,加入的氯化钡会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故填:

有白色沉淀产生

【反思拓展】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故填:

根据已有的物质间的反应以及反应的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4.(2019聊城中考)聊城市某学校2019年实验操作模拟训练的一个题目是:

鉴别稀硫酸,稀盐酸和氢氧化钠三种无色溶液。

小组的同学把标有序号1、2、3的三种溶液分别滴入标有对应序号的三支试管中,向三支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如甲图,鉴别出1号溶液,再向另两支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如乙图。

(1)1号试管中是  溶液。

(2)乙图中2号试管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是  (填微粒名称)结合生成白色沉淀。

把该试管反应后的物质进行过滤,得到滤液。

【提出问题】除含有酚酞外,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

HCl;

HCl和  ;

HCl和BaCl2。

【进行实验】①取一定量的滤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Na2SO4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猜想  正确。

②为了验证该滤液的酸碱性,将一片pH试纸放在干燥的玻璃片上,用  蘸取该滤液,滴到试纸上,立即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pH标准比色卡进行对照,读出pH=5。

【交流拓展】2号试管中滤液显酸性,要将该滤液调至中性,可向滤液中加入适量  (填序号)。

A.铁粉B.氯化钙溶液C.石灰石

【答案】

(1)氢氧化钠;

(2)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

【猜想假设】H2SO4;

【进行实验】①三;

②玻璃棒;

【交流拓展】A。

(1)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1号试管颜色变红色,说明显碱性,1号试管中是氢氧化钠溶液。

(2)乙图中2号试管中氯化钡溶液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是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

【猜想假设】氯化钡溶液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盐酸,猜想二可以是HCl和H2SO4。

【进行实验】①取一定量的滤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Na2SO4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生成的白色沉淀是硫酸钡,说明溶液中含有钡离子,则猜想三正确。

②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取一片pH试纸放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

【交流拓展】2号试管中滤液显酸性,要将该滤液调至中性,铁粉、石灰石能与稀硫酸反应,但稀硫酸与块状石灰石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会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可向滤液中加入适量铁粉。

5.(2019威海中考)探究辨真伪

如图,用一次性塑料水杯盛鲜榨果汁时,常用带皮柠檬片作装饰。

网上传言,柠檬皮可以溶解这种水杯中的聚苯乙烯,危害人体健康,这种说法是真的吗?

为了查明真相,小东用泡沫饭盒(主要成分是聚苯乙烯)和柠檬皮进行探究。

(1)探究一:

柠檬皮真的能溶解聚苯乙烯吗?

进行实验:

将柠檬皮研磨成酱,取一匙涂在泡沫饭盒上,2分钟后饭盒光滑的表面变得凹凸不平,5分钟后凹凸更加明显,10分钟后出现很多小孔。

结论与解释:

柠檬皮中含有柠檬烯(C10H16),柠檬烯是一种(填“有机”或“无机”)______溶剂,可以溶解聚苯乙烯。

反思交流:

用一次性塑料水杯喝水时,聚苯乙烯不会进入人体,放了带皮柠檬片后,聚苯乙烯会被溶解而进入人体,这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______有关。

一次性泡沫饭盒、一次性塑料水杯随意丢弃造成的环境问题被称为______,果汁加工厂的大量柠檬皮被丢弃浪费,对此你有什么建议______。

(2)探究二:

酸性、碱性溶液对柠檬皮溶解聚苯乙烯有影响吗?

实验用品:

泡沫饭盒、柠檬皮酱、食醋、纯碱溶液、食盐水、水。

查阅资料:

酸性溶液、碱性溶液均不能溶解聚苯乙烯。

①取一匙柠檬皮酱,与2mL水混合均匀后涂在泡沫饭盒上;

②取一匙柠檬皮酱,与2mL(写溶质化学式)______混合均匀后涂在泡沫饭盒上

③取一匙柠檬皮酱,与2mL(写溶质化学式)______混合均匀后涂在泡沫饭盒上。

该实验方案中采用了对照实验的方法,请指出其中的对照实验(填实验编号):

第一组对照实验______,第二组对照实验______。

5分钟后观察到三个泡沫饭盒表面的凹凸程度几乎相同,实验结论为______。

(3)探究三:

温度对柠檬皮溶解聚苯乙烯有影响吗?

请将下表填写完整(柠檬皮中的成分在实验温度下性质稳定)。

温度越高,越不利于柠檬皮酱溶解聚苯乙烯

解释实验结论______。

【答案】有机 

柠檬片 

白色污染 

回收制作柠檬茶 

CH3COOH 

①② 

①③ 

酸性、碱性溶液对柠檬皮溶解聚苯乙烯没有影响 

取一匙柠檬皮酱,与2mL水混合均匀后涂在泡沫饭盒上;

另取一匙柠檬皮酱,与2mL热水混合均匀后涂在泡沫饭盒上 

与2mL热水混合的泡沫饭盒凹凸程度小 

由于柠檬皮中的成分在实验温度下性质稳定,与2mL热水混合的泡沫饭盒凹凸程度小,说明温度越高,越不利于柠檬皮酱溶解聚苯乙烯。

(1)柠檬烯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

用一次性塑料水杯喝水时,聚苯乙烯不会进入人体,放了带皮柠檬片后,聚苯乙烯会被溶解而进入人体,这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柠檬片有关。

一次性泡沫饭盒、一次性塑料水杯随意丢弃造成的环境问题被称为白色污染。

柠檬皮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妙用,同时还是一味中药材,可回收制作柠檬茶或作中药材等。

(2)实验探究二:

酸性、碱性溶液对柠檬皮溶解聚苯乙烯有影响吗,故②③可分别与酸性、碱性溶液混合,食醋、纯碱溶液分别显酸性、碱性,其化学式分别是CH3COOH、Na2CO3。

该实验方案中采用了对照实验的方法,请指出其中的对照实验:

第一组对照实验①②,第二组对照实验①③。

5分钟后观察到三个泡沫饭盒表面的凹凸程度几乎相同,说明酸性、碱性溶液对柠檬皮溶解聚苯乙烯没有影响。

(3)取一匙柠檬皮酱,与2mL水混合均匀后涂在泡沫饭盒上;

另取一匙柠檬皮酱,与2mL热水混合均匀后涂在泡沫饭盒上,与2mL热水混合的泡沫饭盒凹凸程度小,说明温度越高,越不利于柠檬皮酱溶解聚苯乙烯。

柠檬皮中的成分在实验温度下性质稳定,与2mL热水混合的泡沫饭盒凹凸程度小,说明温度越高,溶解的聚苯乙烯越少,即温度越高,越不利于柠檬皮酱溶解聚苯乙烯。

(1)有机;

柠檬片;

白色污染;

回收制作柠檬茶;

(2)CH3COOH;

Na2CO3;

①②;

①③;

酸性、碱性溶液对柠檬皮溶解聚苯乙烯没有影响;

另取一匙柠檬皮酱,与2mL热水混合均匀后涂在泡沫饭盒上;

与2mL热水混合的泡沫饭盒凹凸程度小;

由于柠檬皮中的成分在实验温度下性质稳定,与2mL热水混合的泡沫饭盒凹凸程度小,说明温度越高,溶解的聚苯乙烯越少。

(1)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是无机化合物。

用一次性塑料水杯喝水时,聚苯乙烯不会进入人体,放了带皮柠檬片后,聚苯乙烯会被溶解而进入人体,进行分析解答。

根据白色污染、柠檬皮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妙用,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探究的目的是酸性、碱性溶液对柠檬皮溶解聚苯乙烯有影响吗,结合酸性溶液、碱性溶液均不能溶解聚苯乙烯,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设计的实验是:

温度对柠檬皮溶解聚苯乙烯是否有影响,结合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解答。

6.(2019潍坊中考)(10分)小苏打和食盐是厨房中常见物质。

现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碳酸氢钠、氯化钠中的一种或两种物质组成。

某科学小组同学展开了系列研究。

(一)定性分析

【实验目的】确定白色固体的组成

【实验方案】:

如图1所示:

【实验结论】小明同学经过上述实验得出结论:

该白色固体由碳酸氢钠、氯化钠两种物质组成。

(1)步骤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步骤②中的澄清石灰水也可以用其它碱溶液代替,如  ;

(3)科学小组认真研究讨论后认为,此方案不能得出小明同学的结论。

一致认为将上述方案中使用的一种试剂进行调换,如仍出现上述现象,则小明同学的结论正确。

调换措施是 。

(二)定量分析

【实验目的】测定该白色固体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

【实验方案】该小组利用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固定装置已略去,装置气密性良好)进行实验,每一步反应均完全进行。

(1)首先称取a克该样品放入装置甲中,然后进行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顺序是(填序号,可重复选择)

a.称量装置丙的质量

b.打开弹簧夹,通入足量的氮气,关闭弹簧夹

c.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注入足量的稀硫酸,关闭活塞

(2)如果没有装置乙,会造成测定结果(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装置丁的作用是 。

(三)拓展交流

经査阅材料:

将二氧化碳气体持续通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会先后发生以下两个化学反应:

①2NaOH+CO2=Na2CO3+H2O②Na2CO3+CO2+H2O=2NaHCO3

小明同学将5g二氧化碳气体通入100g5%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是(填化学式)。

(一)定性分析

(1)NaHCO3+HCl═NaCl+H2O+CO2↑;

(2)氢氧化钡溶液;

(3)把稀盐酸改为稀硝酸;

(二)定量分析

(1)b、a、c、b、a;

(2)偏大;

(3)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丙装置;

(三)拓展交流Na2CO3、NaHCO3。

【实验结论】

(1)步骤①中,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HCO3+HCl═NaCl+H2O+CO2↑。

故填:

(2)步骤②中的澄清石灰水也可以用其它碱溶液代替,如氢氧化钡溶液,这是因为氢氧化钡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水。

氢氧化钡溶液。

(3)调换措施是把稀盐酸改为稀硝酸,这样能够防止过量盐酸或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对实验产生影响。

把稀盐酸改为稀硝酸。

【实验方案】

(1)首先称取a克该样品放入装置甲中,然后进行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顺序:

b、a、c、b、a。

(2)如果没有装置乙,导致水蒸气被丙装置吸收,从而会造成测定结果偏大。

偏大。

(3)装置丁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丙装置。

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丙装置。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为:

2NaOH+CO2=Na2CO3+H2O,

8044106

5g2.75g6.625g

Na2CO3+CO2+H2O=2NaHCO3

10644

6.625g2.75g

由以上质量关系可知,5g氢氧化钠恰好和2.75g二氧化碳反应生成6.625g碳酸钠,6.625g碳酸钠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时,消耗二氧化碳质量是2.75g,而和氢氧化钠反应后剩余二氧化碳质量是2.25g,因此二氧化碳不足,所得溶液的溶质是Na2CO3、NaHCO3。

Na2CO3、NaHCO3。

7.(2019年德州)(14分)我们通过学习知道:

钠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________电子,成为_______________(填名称)。

(I)“在金属活动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里置换出来”,金属钠排在的前面。

有的同学据此推测:

钠能从蓝色硫酸铜溶液中把铜置换出来。

教师按照下列图示顺序进行演示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图①将硫酸铜溶液倒入培养皿中图②用镊子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培养皿中

图③金属钠成小球状在液体表面游动 

图④金属小球逐断变小至消失,在小球游动的轨迹下面仅有蓝色絮状难溶物出现

①由以上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因为反应中没有______色的物质生成,所以金属钠______(填:

"

能"

或“不能"

)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

②对实验涉及的物质进行分析:

硫酸铜溶液中溶剂为水,溶质为_________(填化学式),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后培养中所含元素有:

Na、Cu、H、O、_____(填元素符号)五种元素。

查阅资料得知:

“蓝色絮状难溶物”是一种学过的碱,该物质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有的同学又产生新的疑问:

钠能否与水发生反应?

生成物是什么?

教师为解答学生的疑惑,又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同时记录有关现象:

请结合上图所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用手触摸图3中烧杯外壁,感觉烫手,说明钠与水发生的是___________(填:

吸热"

或"

放热"

)反应。

②从“图3”中可以断定:

液体中出现红色说明反应后液体显_______性,结合液体中所含元素,继而推断有__________(填化学式)生成。

另外,钠与水反应还生成一种可燃性气体单质。

请写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失去(1分),钠离子(1分);

(1)①红(1分),不能(1分);

②CuSO4(1分),氢氧化铜(2分);

(2)①放热(1分);

②碱(1分),NaOH(2分),2Na+2H2O=2NaOH+H2↑(2分)。

【解析】根据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变成钠离子Na+;

(1)①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反应中没有红色的物质生成,金属钠不能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

②硫酸铜溶液中溶剂为水,溶质为硫酸铜CuSO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硫酸铜溶液反应后培养中所含元素有:

Na、Cu、H、O、S等5种元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

(2)①烧杯外壁烫手,说明钠与水发生的是放热反应;

②碱性溶液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根据判断该反应方程式:

2Na+2H2O=2NaOH+H2↑。

8.(2019青岛中考)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探究氢氧化钾的性质,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

【实验过程与分析】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操作

_________________

氢氧化钾能与硫酸铜发

生反应

氢氧化钾能与氯化铵发

氢氧化钾不能与硫酸

发生反应

【实验反思与拓展】

①某同学认为实验三的结论不正确。

他改进了该实验方案,借助于酸碱指示剂,通过明显的现象证明氢氧化钾能与硫酸发生反应。

简述他的实验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操作方法和现象)。

②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通过检验有新物质生成或检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证明物质间发生了化学反应。

【答案】【实验过程与分析】

实验一溶液变浑浊,生成蓝色沉淀;

实验二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①取适量氢氧化钾溶液与一支干净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然后逐滴滴加稀硫酸,直至溶液变成无色,证明氢氧化钾和硫酸发生了反应;

对于

②某种反应物消失或减少。

实验一氢氧化钾和硫酸铜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蓝色氢氧化铜沉淀,故答案为:

溶液变浑浊,生成蓝色沉淀;

实验二氢氧化钾能和氯化铵反应生成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故答案为:

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①我们可以借助于酸碱指示剂,通过明显的现象证明氢氧化钾能与硫酸发生反应,实验方案为:

取适量氢氧化钾溶液与一支干净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然后逐滴滴加稀硫酸,直至溶液变成无色,证明氢氧化钾和硫酸发生了反应,故答案为:

取适量氢氧化钾溶液与一支干净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然后逐滴滴加稀硫酸,直至溶液变成无色,证明氢氧化钾和硫酸发生了反应;

②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通过检验有新物质生成或检验某种反应物消失或减少的方法来证明反应发生了;

某种反应物消失或减少。

【考点二】化学工艺与流程

9.(2019青岛中考)氯化钡是一种可溶性重金属盐,广泛应用于化工领域,其水溶液呈中性。

工业上用毒重石(主要成分是BaCO3)制备氯化钡晶体。

某实验小组模拟工业上制备氯化钡晶体的流程,设计了实验室中制备氯化钡晶体的方案,实验流程如图所示。

(该毒重石样品所含杂质难溶于水,不与酸反应。

(1)步骤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