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区域经济发展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51870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6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五章区域经济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第十五章区域经济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十五章区域经济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十五章区域经济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十五章区域经济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五章区域经济发展文档格式.docx

《第十五章区域经济发展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五章区域经济发展文档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五章区域经济发展文档格式.docx

三、商品粮基地建设

1.重要地位:

东北地区是全国_________、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其中,______________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四、农业发展方向

1.发展问题及影响

(1)问题:

____________、高强度________开发。

(2)后果:

农业____________退化。

2.发展方向及重点

区域

发展方向

发展重点

平原区

面向国内,强化_______________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确保国家____________

①提高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加快发展_______________,延长产业链条;

③建设____________基地

西部

草原区

围绕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①强化______________建设,发展________经济;

②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实施,发展______________畜牧业

山区

以_____________为核心,半山区实现“_________”,山区发展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配套加工业

特色经济作物为主,实现由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的转变

考能联动提升

考点一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

2.

农业活动

商品粮生产

畜牧业生产

林业生产

地形区

平原地区

西部高原区

山地、丘陵地区

自然条件

①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广;

②地形平坦

③土壤肥沃

④雨热同期

①宜牧面积广;

②降水较多,草类茂盛;

③牲畜优质

①宜林面积大;

②森林资源丰富

主要问题

热量不足

过度放牧

采育失调、皆伐为主

解决措施

改良品种和技术

退耕还林、还草

营林

2.我国某些区域特色农业形成的条件

一个区域的农业,必须依托当地的自然背景、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而发展。

在诸多因素中的主导性因素,是促使其形成特色农业的关键。

特色农业

形成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珠江三角洲

出口创汇农业

水热充足,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优越

邻近港、澳、台地区,市场广阔;

港口、铁路、航空等交通便利;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南疆

棉花生产基地

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灌溉

种植历史悠久;

需求量大

海南岛

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丰富,能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生长

市场需求量大

昆明地区

花卉种植业

四季如春,气侯适宜

国内外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针对训练1 解放前,中国有著名的“三大荒”,如今已经变成了“三大仓”;

“北大荒”变粮仓,“西大荒”变成棉仓、粮仓,“南大荒”变成橡胶林和热带经济作物仓。

读我国“三大荒”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形类型看,南大荒地属于__________,北大荒地属于________。

从农业发展限制性条件看,北大荒地主要是________。

西大荒地主要是______。

南大荒橡胶种植北界从17°

N扩大至24°

N,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

(2)简述“南大荒”发展橡胶生产、“西大荒”发展棉花生产的有利气候条件。

(3)简要说明目前“北大荒”粮食生产的特点和有利条件。

考点二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问题

成因和危害

农业耕作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

土地生产力低,低产田占多数,开垦不宜耕作的土地

林地和草地比重下降

开荒、乱砍滥伐,过度放牧

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

几十年大力开发,湿地功能失调,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

农产品不适应市场,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作物品种单一,林业和畜牧业商品化程度低

水土流失严重

黑土层流失近半,土地生产力下降,引发生态问题

方法突破

图解农业开发过程中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针对训练2 读下图,完成

(1)~(3)题。

(1)图示区域农作物的商品率较高,主要原因是(  )

A.平原起伏较大       

B.高温多雨

C.人口密度较小

D.复种指数高

(2)①地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

A.天然林减少

B.土地盐碱化

C.洪涝灾害

D.沙尘暴

(3)下列属于该地区优势农产品的是(  )

①水稻 ②小麦 ③大豆 ④棉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向真题探究

考向一区域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例1

(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卷)下图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

1月平均气温-12.0℃,7月平均气温24.6℃。

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

思路点拨解题的关键是区域地理位置的确定和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

从图中等高线分布可以看出西北侧地形平坦,以平原为主,适合发展种植业;

东南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适合发展林果业。

根据A地的气候资料,可判断出该地的气候条件;

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可判断出图示西北部地处东北平原,土壤肥沃;

根据图中河流可判断出该地的灌溉条件。

考向二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区位条件

例2(2008年高考广东卷)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耕地占全国16.8%,水资源占全国4.01%。

读图1和图2,结合相关知识回答

(1)~

(2)题。

(双选)

(1)下列有关东北三省农业灌溉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  )

A.农田灌溉用水量都呈增长态势

B.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自1996年以来呈快速增长态势

C.灌溉用水量自1998年以来呈减少趋势

D.有效灌溉面积与灌溉用水量同步增长

(2)下列有关东北三省水土资源利用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

A.水土资源丰富

B.耕地资源集中在东部

C.水资源呈现东多西少的特点

D.耕地资源丰富,水资源相对短缺

思路点拨第

(1)题,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图表的能力。

读图可知,东北三省有效灌溉面积呈增长趋势,自1996年始呈快速增长态势;

农田灌溉用水量自1998年呈下降趋势。

(2)题,由材料可知,东北耕地占全国的16.8%,而水资源只占全国的4.01%,水土资源搭配不当,再加上大规模的开发土地,导致农业用水量增加,水资源呈现相对短缺的现象。

考题优化演练

读下图,回答1~3题。

1.给该图取一恰当的名称(  )

A.东北耕地分布图        B.东北草地分布图

C.东北粮食作物分布图D.东北林地分布图

2.图中图例Ⅲ表示的地理事物是(  )

A.针叶林B.防护林

C.春小麦D.温带草原

3.图例Ⅰ表示的地区冬春季应重点防治的灾害是(  )

A.寒潮B.低温冻害

C.沙尘暴D.森林火灾

解析:

图示地理事物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应为林区分布图。

图例Ⅲ表示的地理事物位于松嫩平原西部,应具有农田防护林作用。

图例Ⅰ主要为天然林区,冬春季节东北降水少,空气干燥,应注意防火。

答案:

1.D 2.B 3.D

   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

对比分析回答4~5题。

4.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开垦B.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D.过度养殖

5.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第4题,甲图中的陡坡占较大比重,而乙图反映出该地种植业比重很大,说明该地存在陡坡开荒、过度农垦现象。

第5题,该地地形复杂,陡坡、缓坡、平原、水面都具备,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适宜发展立体农业,开展多种经营。

4.A 5.D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

青田县地处浙江东南部,瓯江中下游,地形崎岖,以中低山丘陵为主,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全县总人口48.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3.9%。

耕地面积17万亩,其中水田14.6万亩。

材料2:

青田县传统农业技术——“稻田养鱼”技术,因其“独特性、重要性、巧夺天工”为世人瞩目,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青田县“稻田养鱼”迄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

其最早的起源是农民利用溪水灌溉稻田,随溪水流入的小鱼在稻田中自然生长,经过长期培育,最终形成了天然的稻鱼共生系统。

田鱼是以田间昆虫、杂草为食,通过“稻鱼共生”长成。

在西班牙马德里1斤左右的田鱼每条卖到40欧元。

材料3:

浙江省青田县“稻田养鱼模式图”。

(1)青田县丘陵山区油茶种植面积较广,影响油茶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B.水源

C.气候D.土壤

(2)青田县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发展该农业的有利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限制性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田鱼能出口到西班牙的餐桌上得益于________。

(4)“稻田养鱼”“稻鱼共生”的农业模式具有哪些优点?

(5)为实现“稻田养鱼”增产增收,应该采取哪些有效途径?

根据题目中信息,位于浙江东南部的青田县属于东南丘陵地区,这里以酸性土壤为主,适合种植茶树。

东南丘陵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较多,以水稻种植业为主。

当地人为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和生物资源,开发出“稻田养鱼”模式,达到“增粮、增鱼、增肥、节地、节肥、节成本,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等多种效果,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但为实现农业增产增收,必须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建立“龙头企业+农户”的新型发展模式,提高科技含量。

(1)D

(2)水稻种植业 自然因素:

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降水充足,雨热同期;

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

劳动力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居民喜吃大米 地形崎岖,人多地少

(3)便利的交通和冷藏保鲜技术

(4)“稻田养鱼”模式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和生物资源,达到“增粮、增鱼、增肥、节地、节肥、节成本,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等多种效果。

(5)积极引导农民增加养鱼科技含量;

树立生态、绿色品牌意识;

延长田鱼产业链,进行产品的深加工;

推广“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

扩大国内外销售市场;

发展生态观光旅游。

第34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_____________调整

(1)_________产业比重下降,________产业比重上升。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业比重下降,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业比重上升。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3.良好的区位条件:

毗邻_______,靠近东南亚,有利于接受港澳产业的________,参与____________。

4.全国最大的__________之一。

图示法记忆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条件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三、问题与对策

1.问题产生的原因

(1)受地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条件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2)缺乏合理的_________________。

2.问题表现

(1)__________面临困境。

(2)___________相对落后。

(3)_________问题日趋严重。

3.对策

(1)___________调整:

发展重工业和______________,推动产业升级。

(2)构建_________________城市群。

(3)加强________________。

考点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年~1990年

1990年以后

①原有工业基础薄弱;

②矿产资源贫乏

①政策优势不明显(随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

②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经济发展带动工资提高)

优势

①劳动力资源丰富;

②政策优势;

③侨乡优势;

④发达国家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①工业实力大为增强;

②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主导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生活消费品加工工厂等)

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

特点

工业附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工业附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

原因

①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

②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影响

①带来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吸引各方面人才和农民工,保证该区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②在国内生活消费品处于紧缺时期,该区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促使一些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该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

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两方面综合的结果,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

针对训练1 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图,回答

(1)~

(2)题。

(1)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B.该国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水平不相适应

C.该国属发展中国家

D.阶段Ⅲ,该国经济增长主要来自第三产业

(2)阶段Ⅲ,该国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部门有

①劳动密集型产业 ②资源密集型产业 ③技术密集型产业

④现代服务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考点二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及对策

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就其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归纳如下:

“9+2”共建“泛珠三角”经济圈:

“泛珠三角”实际上是沿珠江流域的省份合作,共同发展。

我们通常叫“9+2”。

它包括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9个省(区),再加上香港和澳门。

“泛珠三角”区域里经济的特点,一是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部、中部、西部都有;

二是资源很丰富,特别是广西、云南、贵州等地,水力、矿产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针对训练2 (2011年青岛模拟)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较高,但也存在问题。

据此回答

(1)~

(2)题。

(1)下列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A.环境污染加重

B.人口出现负增长

C.农业用地急剧减少

D.产业布局不合理

(2)珠江三角洲地区许多沿海城镇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做可能导致的现象是(  )

①重复建设造成资金、财力、人力的巨大浪费 ②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发展地区优势 ④可能造成沿海生态的破坏

A.①②

D.①④

考向一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条件及其发展进程的特点

例1(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卷)近年来,苏州市沿江地带形成以冶金、能源、纺织、化工、粮油等基础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体。

图中的Ⅰ、Ⅱ、Ⅲ示意苏州市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走廊。

完成

(1)~

(2)题。

(1)与Ⅰ、Ⅱ走廊相比,Ⅲ走廊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A.当地市场广阔      

B.水运便利

C.科技实力强

D.原有工业基础雄厚

(2)促进Ⅲ走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建设具有功能结构趋同的城市群

B.进一步推进原有单一的重化工业发展

C.加强重化工业与港口工业的新技术应用,促进产业升级

D.依托当地的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冶金与能源等产业

考向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

例2(2009年高考浙江卷)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区域内A、B、C三座城市构成一个联系紧密的城市群。

三座城市都有纺织、装备制造和文化等产业,各城市主要产业的年产值见下表。

某城市群内A、B、C三座城市各产业的年产值(亿元)

注:

为了方便计算,对表中产业结构情况及数据作了简化处理。

判断不同产业在不同城市的集中程度,可以通过计算区位商来确定。

某城市的某个产业区位商越大,表示该产业越集中于该城市,理论上,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的该产业应尽量向该城市集聚,以实现合理分工,形成产业集群。

某城市i的某个产业j的区位商计算公式为

式中,Qi为城市i不同产业的年产值;

∑i为城市i全部产业的年总产值;

∑j为城市群内j产业的年总产值;

∑ij为城市群全部产业的年总产值。

(1)已知A城的纺织业、装备制造业和文化产业的区位商分别为1.03、1.07和1.39,B城的纺织业、装备制造业和文化产业的区位商分别为0.71、1.29和0.83。

据表计算C城三大产业的区位商,利用计算结果确定上述三大产业在理论上应分别向哪座城市集聚?

(2)如果该城市群为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其以北的洞庭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于实施了退耕还湖等措施,面积又开始扩大,请说明其生态意义。

近年来,沿湖芦苇种植有所增加,请分析这将对洞庭湖产生什么影响?

(3)长株潭城市群位于以长江三角洲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和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内,在接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时区位优势明显。

试分析长株潭城市群承接珠江三角洲玩具制造业和长江三角洲飞机制造业的可行性,并说明理由。

【思路点拨】第

(1)题,由材料中的区位商计算公式和表中C城市三大产业数据,可计算出C城三大产业的区位商。

城市群内某产业应向该产业区位商最大的城市集聚。

(2)题,洞庭湖对长江干流起削峰补枯的作用。

湖泊属湿地,在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沿湖芦苇种植面积的增加,易造成湖泊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第(3)题,玩具制造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飞机制造业属技术密集型产业。

读“珠江三角洲产值增长图”,回答1~2题。

1.在阶段I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是(  )

A.资金密集型产业       B.技术密集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D.资源密集型产业

选C。

阶段Ⅰ即1980~1990年,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地区的主导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2.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内腹地范围的自然因素主要是(  )

A.地形的阻隔B.水源不足

C.夏季气温偏高D.河流航运里程较短

选A。

由于珠江三角洲北部为南岭,使得珠三角与国内联系不太方便。

   工业化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读中国和日本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比较图,完成3~4题。

3.图中表示中国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日本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曲线依次是(  )

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D.③④①②

B

4.下列关于中、日两国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过程而发生的现象

B.中国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

C.中国工业化水平高于日本

D.中国城乡发展差别比日本大

C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下图是我国四个地区企业城市化的典型模式。

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区依次是(  )

A.苏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

B.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

D.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

6.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包括(  )

A.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B.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C.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D.产业转移日渐加强

第5题,根据城市群体发展的基础条件可以确认①②③④代表的地区依次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

第6题,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产业转移,相对于特大城市而言十分缓慢。

5.C 6.D

7.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