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51067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语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语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语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语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

《小学语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

同学们,这是谁?

(生:

雷锋)  

2、师:

是的,这位身着军装的战士就是──雷锋。

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许多关于雷锋的资料,我们再一起回顾一下。

(出示雷锋介绍,学生读。

)  

3、师: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去寻找雷锋的足迹,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板书: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强调“锋”的书写要领,生书空。

4、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课标要求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

从课题开始,教师一笔一画板书,易错处重点强调,学生跟着书空,使书写指导成为课堂常规。

导入新课从表达入手,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

二、初读课文,给生字正音。

1、请大家自由地把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的帮助读准字音,争取认识它。

(自读课文)

2、标小节序号。

3、师范读课文,生听准字音。

4、五个学生接读课文课文(指名),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思考问题:

我们在哪里找到了雷锋的足迹。

师相机正音。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

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学会倾听,是一种习惯。

三、感悟课文

1、师:

我们在哪里找到了雷锋的足迹?

(生回答)板书:

小溪边 小路上 

2、先去小溪边看看,课件出示第一小节,点名读。

指导朗读呼唤雷锋的句子,引导孩子体会找了好久找不到的着急心情,呼唤时声音要大一些。

3、师:

小溪听见了你们的大声呼唤,它是这样回答的,课件出示第二小节,点名读。

认识“曾”,曾经,就是从前的意思。

随文识字,认识“蒙蒙”意思是雨小却很密。

猜一猜“泥泞”的意思,谁走过泥泞的路?

说一说感受。

“脚窝”和“脚印”的区别,进一步理解路难走。

为什么是“抱”着孩子,不是“背”着孩子?

让学生体会到雷锋的细心、善良、乐于助人等等优秀品质。

引导学生体会“迷路的孩子”当时感动、感激的心情,有感情地读一、二小节,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

用自己的话讲讲一、二小节这个故事。

思考:

雷锋是个怎样的人?

生自由回答,师板书:

乐于助人。

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理解文题,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另一方面,

直奔中心,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体会雷锋精神的可贵之处,“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环节特别注重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写字教学

1.课件出示“冒”“留”。

2.生认读、组词。

3.生观察字形、结构,自由分享书写时注意什么。

4.师适时指导,板书,生书空,在课本上各描一个写一个,师提醒书写姿势,巡视指导。

5.点评、修改,再各写一个字。

先让学生自主观察、寻找书写重点和难点,师适时指导范写,点评时继续让学生给出建议,加深印象,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五、继续感悟

1、课件出示第三小节,点名读,认识“顺”,指导读出第二句话的更显焦急之处。

2、同桌合作学习第四小节,互相读一遍,思考:

雷锋在小路上帮助了谁。

生回答,理解“年迈”的意思。

多种方法认识“瓣、莹、踏”(编儿歌、猜字谜、、换部件、组词、做动作)。

说话练习:

晶莹的(),理解晶莹的意思。

图片认识“荆棘”,识记生字。

提出问题:

荆棘可能会划伤雷锋的腿和脚,大娘很重,背着她可能会划得更疼,那雷锋为什么要“背”呢?

(生自由回答)

假设引导:

假如这是一对母子,儿子不会让母亲走在荆棘上,为什么?

(引导出“有亲情”),可是雷锋和大娘师素未谋面的陌生人,没有亲情,为什么还要“背”着大娘?

(引导孩子想到雷锋叔叔的“无私奉献”精神)

此时大娘的心情如何?

(感动)带着这种心情生生合作读第三、四小节。

(配舒缓的音乐)。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无私”是个难点,孩子不容易想到,于是我提出问题和假设,引导学生慢慢去思考和体会雷锋的“无私奉献”精神。

3、学习第五小节,集中认识“觅、需、献”,多种方法(编儿歌、猜字谜、、换部件、组词),知道“寻觅”的意思。

指导读最后一句“啊,终于找到了——”,读出惊喜、喜悦的心情。

理解“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这句话的意思。

本环节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去发现身边处处有温情。

六、检查识字。

生自由读词语,排火车检查一遍。

低段教学里,巩固识字环节不能少。

七、感情升华。

1、找找什么的“雷锋”说一说自己学到了什么。

2、倡议:

希望同学们学习雷锋的精神,争做学习雷锋好少年!

3、课后作业:

继续寻找身边的“活雷锋”,下节课交流分享。

让学生发现身边的“活雷锋”,并且去学习这种“乐于助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叶老说: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表达方法的迁移,体现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板书设计

5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乐于助人小溪边

无私奉献小路上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学情分析

学生知识基础:

学生已经有一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

学生自主识字的学习欲望很强烈,每节课的识字环节都非常积极和踊跃。

生活经验准备:

乐于助人是小学生应该养成的行为规范。

但在实际行动中,学生可能缺乏主动意识。

另外,学生对雷锋的事迹了解不多,需注意引导他们搜集相关资料,更好地理解课文。

相关内容难度分析

朗读本诗,主要体会“谁需要帮助,我们就伸出热情的手;

谁需要温暖,我们就献上一颗火热的心”的思想感情,这是难点,也是重点。

课前我对文本进行了细细的解读,每个字每个字地推敲,为什么是“抱”着孩子而不是“背”着孩子?

为什么会留下“脚窝”?

在崎岖又有荆棘的路上为什么要“背”着年迈的大娘行走?

我提出了许多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我用与学生的问答一步步引导学生深一步、再深一步地去体会雷锋和受助者的内心活动,去感悟雷锋和受助者的心情,然后让孩子们多读,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同桌互读、配乐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雷锋的精神,从富有韵味的朗读理解这种朴实的课堂中更加可以激发孩子的内心,深深体会到雷锋乐于助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课前学习准备:

组织和指导学生用听老一辈讲故事、自己上网、翻阅图书和画报等多种方法搜集雷锋的资料,包括生平、事迹等等,初步了解雷锋。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效果分析

我在执教《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时,根据年段目标、学情和本课教材特点,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字,会写本课9个生字。

(重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感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

(难点)

其中“会写9个生字”是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是能力目标;

教育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是本课的情感教育目标,教育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节课,我始终围绕训练重点展开教学,应该说,本节课较好地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教学目标具体、可测,针对性强,达成度高。

一、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上,我侧重于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语言转化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像,使语言和生动的表象建立心理联系。

怎样让孩子对人物粗浅的认识走向人物内心世界,体察人物的内涵呢?

在这篇文章中我采用把诗歌内容让学生编讲故事的方式,通过讲故事使学生把雷锋冒雨抱小孩、踏荆棘背大娘的形象典型化、具体化、鲜明化,在此练习中,学生对雷锋的感动不再肤浅,体验深刻了,学生才会觉得有意思、有趣味,才会有神情并茂的倾诉。

二、《课标》指出:

对于低段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找准了语文教学的训练点,凸显了语文课程的本体性,较好地解决了语文课“教什么”的问题。

三、基础知识掌握扎实,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在识字环节,采用了多种识字方法,如编儿歌、猜字谜、加一加、换部件、多动作、根据偏旁猜一猜字义以及借助图片理解字义等等方式,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很好的调动,基础知识掌握牢固,为阅读和理解升华打下坚实的基础。

见评测练习:

从测评结果看,一至四题的基础知识部分,95%的同学全对,有2名同学“弯”和“冒”字写得不规范。

五至六题的运用部分,因为有了对文本的深入感悟,没有错误。

写话训练中,学生普遍能用简洁的语言完整表达,学习效果明显。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材分析

一、教材解读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人教版部编本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首儿童诗,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沿着“长长的小溪”和“弯弯的小路”,娓娓地向我们述说着,轻轻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

我们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我们在心底里真诚地呼唤着雷锋叔叔,我们仿佛听见了小溪在说话、小路也在说话;

我们看见了在长长的小溪边、弯弯的小路上,哪里需要献出爱心,哪里就有雷锋精神的体现。

雷锋的名字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我们都知道雷锋是一名解放军战士,是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解放军战士。

读完这首诗,我们会明白,人们寻找雷锋、呼唤雷锋,其实就是寻找雷锋精神,呼唤我们都要向雷锋同志学习。

诗歌要熟读成诵。

让我们在朗读和背诵中去触摸雷锋昨天的足迹,去寻找今天的活雷锋,去沿着雷锋叔叔的足迹,伸出热情的双手,捧出春天般温暖的爱心。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

根据学生喜欢读诗歌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借助拼音充分自读课文,展示自主识字的成果,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再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纠正字音,想办法认识所有的生字。

2.本课生字读音难点较多,要引导学生发现并注意:

“锋、曾、泞、荆、莹”都是后鼻音;

“曾”是平舌音,又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cé

ng;

“泞”读第四声,不要读成第二声;

“棘”读第二声。

3.“泥泞”时形声字,地面因有水而成为泥浆,可结合学生熟悉的“泥”,在朗读理解“那泥泞路上的脚窝”一句中来理解。

“瓣”结构复杂,可以采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认读。

“莹”可以换部件“萤”的“虫”换成“玉”,区别底部的不同。

“蒙”这个字在《日月潭》这一课中学过,可以通过理解“蒙蒙”的意思来识记。

“踏”可以让同学做动作识记,“献、需”可以加一加,也可以编儿歌、猜字谜等方式识记。

4.可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简单理解字义。

5.写字指导。

本课有9个要求书写的字,

“冒”可以分为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两类。

其中“左窄右宽”的字有“锋、昨、洒、温、暖”,“上宽下窄”的字有“冒、留、弯、背”,教师可以进行分类指导。

“冒”提醒学生注意上边的“曰”要宽,第3、4笔左连右不连,下边的“目”要窄。

(二)朗读感悟

谁需要温暖,我们就献上一颗火热的心”的思想感情。

1.教师饱含深情地诵读全诗,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2.自由选择伙伴,合作朗读,读出美感,读出诗的韵味。

3.读一、三小节时读出深情呼唤的语气,两次呼唤“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要根据情感的起伏,读出急与缓的变化。

小溪和小路的话,语速稍慢,娓娓道来,“瞧”以后的诗句可适当提高音调。

4.朗读最后一句话,并体会其含义。

这句话的表面含义是,雷锋叔叔时时处处都想着别人,雷锋叔叔把爱心洒遍了祖国各地。

联系全诗,我们也许还能领悟到诗人在这句话里寄托的深层含义,那就是希望处处都有活雷锋存在,奉献爱心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这句话的表层含义,可结合本诗中的事例和课后“我知道”中的“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以及学生了解的雷锋叔叔的其他故事来理解。

四、实践活动

1、利用课余时间找一找身边的“雷锋”。

2、鼓励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争做“小雷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5《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评测练习

一、瞧,我写得多棒!

锋昨冒留弯背洒温暖

二、读拼音写词语。

fēnglì

xūyà

ozuó

tiānsǎshuǐ

 

wēnnuǎnliú

xià

oyǔwānwān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小路()的小溪()的春风()的露珠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寻觅()年迈()曾经()

五、我能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我们长长的小溪,弯弯的小路,温暖的春风,四处雷锋的足迹。

2、雷锋迷路的孩子,蒙蒙的细雨。

年迈的大娘,路上的荆棘。

六、读句子,理解意思,选择正确的答案。

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这句话的意思是:

A、哪里需要帮助,哪里就会有像雷锋叔叔一样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人出现。

B、雷锋叔叔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七、写话训练。

同学们,你遇到过困难吗?

别人是怎样帮助你的?

你想对帮助你的人说些什么呢?

快来写一写吧!

注意标点要正确,句子要通顺啊!

朗读、问答,提升思想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反思

雷锋这个名字,不仅仅是一个姓名,也是一种精神,可是在现在的孩子眼里却越来越陌生,不仅如此,包括我们前面学过的《邓小平植树》、《吃水不忘挖井人》、《难忘的泼水节》,孩子们都这些伟人、名人都没有太多深刻的体会。

我一直带着这种体会,却误解了他们。

孩子们其实是懂得善良、助人为乐、崇拜英雄,那是不是我们也可以将这些伟人、名人刻画为他们理解的英雄呢?

首先第一点就是树立形象,在孩子心中树立一个英雄形象,于是让孩子课前搜集了很多关于雷锋的资料,如生平、事迹、别人对他的评价等等,让学生对人物肃然起敬,帮助学生增加对课文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了解,激起他们内心深处为人物人格震撼这样一种情味感和学习的强烈欲望。

最后,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我们身边的“活雷锋”,教育学生向我们身边的人学习。

上完这节课总感觉还有许多意犹未尽的地方,我觉得今后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在指导朗读的时候,要让学生自己来感悟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去读,怎样读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想和感悟,然后适时进行指导。

2、教材是一堂课知识与技能的着力点,只有将教材深入、准确、细致地把握才会使整个课堂师有所教,生有所学,我会在文本解读上再努力下功夫,希望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更进一步!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课标分析

在细读文本,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再次用心解读了《课标》对小学语文低段教学中“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板块的要求,并力求用课标精神和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

我认为以下几方面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关于识字与写字。

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写字技能,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提高书写质量。

从课题开始,我一笔一画板书,易错处重点强调,学生跟着书空,使书写指导成为课堂常规。

根据学生自主预习清单中出现的问题,我重点指导写“冒”字时,先让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再写好这个字。

采取师范写—学生练写—一生在黑板写—评价指导—再写这样的过程,学生写得一个更比一个好。

二、关于阅读。

《课标》指出:

三、关于综合性学习。

立足课内,联系生活。

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只有这样,才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

这篇课文中的事情在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时常发生,极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延伸文本”的环节: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我们身边的“活雷锋”,教育学生向我们身边的人学习。

四、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标》强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学习第四小节时,我学习课文问答的方式,让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

例如:

雷锋在路上偶遇一位年迈的大娘,雷锋背着大娘,踏着布满荆棘的小路,荆棘可能会划破雷锋的衣服,还可能会划伤他的腿脚,那他为什么要背着大娘呢?

这样走在荆棘上不是更疼吗?

孩子怎样去理解雷锋的无私奉献呢?

我给孩子们提出一个假设,假如这是一对母子,儿子会让母亲走有着荆棘的路吗?

孩子们都说“不会”,为什么呢?

因为儿子心疼母亲,他们有亲情,所以儿子肯定会背着母亲。

我又抛出问题:

可是雷锋和大娘是素未谋面的两个人,他们之间没有亲情,雷锋为什么要背着大娘呢?

孩子们就这样在一问一答中慢慢地体会到了雷锋的无私和奉献精神。

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凭借,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达到其中所蕴含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这样凭借教材中的教育契机,教师好好地发掘,利用,不但体现学生突破难点的过程,还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起了正确的导向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