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总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50624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2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总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初三总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初三总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初三总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初三总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总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初三总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总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总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二、参照物

把事先选定的另一个物体,也就是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

2.静止:

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当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时,如果选取的参照物不同,他的运动状态有可能也是不同的。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要经历三个过程:

(1)选择参照物

(2)确定被研究的物体

(3)判断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是否改变。

a.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不论这个物体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可以选作参照物。

b.不能将研究对象本身选作参照物。

三、快与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方法一:

时间相同时,比较运动路程的远近(路程大的就快);

方法二:

路程相同时,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用时短的就快)。

2、速度

物理意义:

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概念:

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

平均速度:

指物体的总的位移长度与总的位移时间的比值

=

=

1

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直线运动时,快慢没有变化;

直线运动时,快慢在变化。

匀速直线运动:

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意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

变速直线运动:

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速度发生变化。

四、能量

1、物质世界是运动的,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形式:

机械运动对应的是机械能(宏观),分子热运动对应的是内能(微观),还有电能、化学能、光能、核能。

机械能:

激流而下的水流能够推动水轮舂米、磨面、发电;

风可以驱动风车;

举高的重锤能锻打金属。

内能:

物体内部分子做热运动,具有内能。

蒸汽机、内燃机都是利用气体的内能进行工作的。

电能:

发电厂、电网供应电能。

电能可用于照明、开动机器。

化学能:

石油、煤、木柴等,在燃烧时可释放出能量,我们说可以燃烧的物体具有化学能。

核能:

当原子核发生裂变或聚变是就会释放出核能。

目前我国的核电站是利用核裂变释放核能来发电的。

光能:

光能是最常见的能量。

可以照明、取暖,传递信息,激光还可以进行紧密测量和机械加工等。

现象

能量转化

摩擦生热

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水电站里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电动机带动水泵把水送到高处

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植物吸收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燃料燃烧时发热

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2、能的转移:

在热传递中,能量从一个物体转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一、认识声现象

1.声音的传播:

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2.声音的发生:

由发声体的振动。

(1)振动一定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不一定会听到;

如果物体不振动,是决不会发出声音的。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发声停止,而不是消失。

3.声速:

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1)影响因素:

介质的种类、温度

(2)规律:

固体>

液体>

气体

(3)大小:

15

时,

=340m/s

4.频率

(1)定义:

单位时间内完成振动的次数(物体振动的次数与所用时间的比)

(2)单位:

赫兹符号:

Hz

5.次声:

低于20Hz的声

超声:

高于20000Hz的声

人的声带能生产:

64Hz~1300Hz的声

人耳能听到:

20Hz~20000Hz的声

二、乐音的三个特征

1.定义:

悦耳的声音

2.振幅:

指物体振动时偏离中心位置的最大距离

3.乐音的三个特征:

音调、响度、音色

项目

音调

响度/音量

音色/音品

定义

声音的高低

声音的大小或强弱

声音的特色

影响因素

频率

振幅、力度、与声源距离

发声体本身如材料、结构等

描述

尖细、低沉

响度、微弱

改变方法

改变发声体的松紧、长度、粗细等

改变振幅的大小等

改变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

如尖锐刺耳

如震耳欲聋

如闻其声知其人

三、噪声

1.从环境保护的角度:

一切干扰人们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

从物理学角度:

杂乱无章的不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分贝:

划分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

符号:

dB

3.零分贝:

一般人刚能听到的频率为1000Hz的声音强度。

4.等级划分

0dB:

人刚刚能听到的最弱声

30dB~40dB:

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70dB:

分散注意力,影响工作

90dB:

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发生耳聋、头疼、高血压等疾病

150dB:

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丧失听力

5.从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来看,控制噪声应着眼于消声、吸声、隔声三个环节

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四、声与现代科技

1.回声

(1)形成: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较小的障碍物会绕过去,遇到较大的障碍物会反射回来

(2)条件:

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s,我们距离障碍物至少17m(S=1/2vt)

若间隔时间少于0.1s,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起到加强原声的作用,听起来更响亮

(3)应用:

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2.共鸣

发声器件的频率如果与外来声音的频率相同时,则它将由于共振的作用而发声

物体与发声体频率相同

3.超声波

(1)特点:

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2)应用:

声呐、B超、测速与测距、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碎石等。

4.次声波

能量损失小,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2)产生:

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如地震、泥石流、风暴、海浪冲击、火山爆发、海啸地震;

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3)危害:

干扰人的神经系统,危害人体健康,使人恐惧、恶心、精神失常甚至死亡。

5.声的利用

(1)传递信息:

利用“B超”成像,回声定位

(2)传递能量:

利用超声清洗精密机械,利用超声去结石

雷达、广播、电视、手机等通过电磁波传递信息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能自行发光的物体

人造光源:

电灯、点燃的蜡烛、火把、油灯等

(2)分类:

自然光源:

太阳光、水母、萤火虫、恒星、流星等

核心提示:

光源不包括反射的光,如月亮、自行车的尾灯、电影银幕、公路上的交通标志牌

2.光的传播: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现象:

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小孔成像、三点一线原理。

3.小孔成像

倒立的实像

(2)影响像大小的因素:

像的大小和明亮程度跟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及小孔与像的距离有关。

像越小,光线越集中,越明亮;

想越大,光线越分散,越暗。

4.光速

(1)在真空中,光速

=3.0

108m/s

(2)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

(3)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

(4)光年:

一年内传播的距离。

是个长度量度单位。

二、光的反射定律

1.内容: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反射角=入射角。

简记:

一点三线(三线共面,两线中分,两角相等)

2.特点

(1)光路可逆

(2)入射光垂直射入镜面时,反射光线沿原路返回

(3)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每条光线都遵从光的反射定律。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有哪些:

平静的水面、平板玻璃、平滑的金属面

2.像距: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物距: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3.实像:

由实际光线汇聚而成,能用光屏承接,能用眼睛观察到,分居透镜两侧。

虚像:

不是由实际光线汇聚而成,不能用光屏承接,但能用眼睛观察到,在透镜同侧。

4.实验器材:

完全相同的蜡烛,白纸两张,笔,支架,刻度尺,玻璃板

5.成像特点:

(1)虚像

(2)相与物大小相等

(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相与物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6.实验点拨

(1)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

玻璃板既能反射光又能透光

(2)放置玻璃板时一定要竖直,否则两蜡烛不能重合

(3)选用薄玻璃,因为厚玻璃的两个面都能成像,而且两个相距较大,不重合,对实验造成干扰

(4)只点燃物的蜡烛,实验要在较暗的环境进行

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视觉经验,以为光是从镜后的S’点发出的,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汇聚形成的。

例如:

四、光的折射

1.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路发生偏折

2.折射规律: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宇入射角。

3.规律总结

(1)不论是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还是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空气中的“角”总是大于其他介质中的“角”

(2)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3)光路可逆

(4)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4.现象:

海市蜃楼,弯折的筷子,朗朗夜空中的星光闪烁

光的折射现象所看到的物体并非物体本身,而是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形成的虚像,位置比物体实际所在位置偏高。

①站在岸边的人看池底变浅②在水底的人看岸边的人变高

五、光的色彩

1.光的色散(牛顿)

让一束太阳光透过小孔对准三棱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

结论:

①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的复色光

②不同单色光偏折程度不同(红光最小,紫光最大)

2.光的三原色

(1)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

(2)颜料的三原色:

红、黄、蓝

3.物体的颜色

(1)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所透过的色光决定(如果透明物体能透过所有色光,则它本身无色)

例:

在白屏前放置一块红色玻璃,则白屏上的其他颜色的光消失,只留红色。

其他色光都被吸收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黑色的物体会吸收所有的色光,白色的物体会反射所有的色光,其他颜色的物体只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

如果把一张红纸贴在白屏上,则在红纸上看不到彩色光带,只有被红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

4.不可见光

红外线

在光谱的红光以外的部分

特征

A.热作用强:

一切物体都在不断的发射红外线,同时也在不断吸收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强

B.穿透能力强:

可穿透云雾

作用

加热物品、红外遥感技术、遥控装置

紫外线

在光谱的紫光以外的部分

A.化学作用强:

能使相机底片感光,能杀死微生物

B.生理作用强:

帮助人体合成维生素D,从而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

C.荧光作用强:

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可用来验钞,进行防伪等

一、透镜

1.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如:

老花镜、照相机的镜头、望远镜的物镜

2.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近视眼

3.焦点:

凸透镜正对着太阳,通过透镜的太阳光可以聚集在一点,这个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距:

焦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

4.透镜对光的作用

光从空气射入透镜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的作用;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的作用。

4.三条特殊光线

5.实验探究原理:

物体发生的(或反射的)光通过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会聚成实像,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相交成虚像。

6.实验器材:

凸透镜(焦距

已知)、蜡烛、光屏、火柴、光具座

7.实验结论: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物的位置(

像的位置(

像的性质

应用举例

<

>

放大、正立、虚像

放大镜

不成像

探照灯

2

放大、倒立、实像

幻灯片、投影仪

=2

等大、倒立、实像

缩小、倒立、实像

照相机、眼睛

8.实验点拨

(1)实验中蜡烛烛焰、透镜与光屏三者中心必须在同一高度上,这样才能让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2)可用光屏来判断像的虚像,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而虚像不能

(3)如果捂住透镜的一部分,光屏上的像会变暗,但像的性质不变,仍是一个完整的像。

(4)过凸透镜二倍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仍过二倍焦点

(5)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和像距与物距的比值相等

9.凹透镜所成的像总是小于物体的、直立的虚像

二、眼睛

1.眼睛

像(光屏)

凸透镜

视网膜

眼睛所看到的的物体

晶状体角膜

2.调节

(1)人眼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焦距变小,折射程度变大,所以能看清近处物体。

(2)人眼看远处的物体时,晶状体变薄,焦距变大,折射程度较小,所以能看清远处物体。

3.近视眼及其矫正

成因:

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前后方向上太长,折射能力变强,成像成在视网膜前。

4.远视眼及其矫正

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前后方向上太短,折射能力变弱,成像成在视网膜后。

5.老花眼:

远视眼

三、望远镜和显微镜

1.望远镜

(1)结构:

由物镜和目镜两部分组分

(2)都是由凸透镜组成,物镜的焦距比目镜的大

(3)工作原理:

①从远处物体上各点射到物镜上的光是平行光,经物镜后,在物镜焦点外很近的地方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②目镜的前焦点和物镜的后焦点重合

2.显微镜

(2)都是由凸透镜组成,物镜的焦距比目镜的小

①将物放于

之间,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

②这个实像正好落于目镜的焦点以内,通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总结:

望远镜和显微镜都是第一次成倒立的实像,最终成倒立的虚像。

一、物态变化与温度

1.温度

①0

人们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②100

人们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

③-273.15

绝对零度,物体的温度不能降到绝对零度以下

2.温度的测量:

温度计

(1)制作原理:

液体的热胀冷缩

(2)实验室温度计(测量范围:

-30~110

,分度值:

)、体温计(测量范围:

35~42

0.1

)、寒暑表

(3)注意事项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在被测的液体当中,不能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

②在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液体

③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④让温度计在液体当中稍待一会儿,等示数变化稳定后再读数

3.体温计

①使用及读数:

使用前体温计要把水银甩回玻璃泡。

简记“能上不能下”

二、熔化和凝固

1.晶体:

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

如六角形小颗粒。

例如:

雪花、食盐、糖、冰、海波、许多矿石、各种金属、明矾、萘、水晶、石英

2.非晶体:

没有像晶体那样的规则形状

例如:

玻璃、松香、蜂蜡、沥青

3.熔化

(1)规律:

A晶体:

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达到熔点继续加热。

熔化过程温度保持不变不是因为晶体不吸热,而是晶体吸收的热量用于了晶体的熔化。

在熔化过程中有三种状态(①固态②固液共存③液态)

B非晶体:

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由硬变软,然后逐渐变成液态,没有固定的熔点,此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3)图像——晶体与非晶体

图像

熔化或凝固

熔化

凝固

原因分析

温度总体升高

温度总体降低

晶体或非晶体

晶体

非晶体

条件

达到熔点,继续加热

不断加热

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不断放热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与沸腾

①沸腾与蒸发的异同

蒸发

沸腾

不同点

发生部分

液体的表面

液体的内部和表面

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

一定温度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液温变化

不加热时液温降低(不需加热),所以具有致冷作用

不变(需加热)

相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都是吸热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A.液体的温度(液体温度高,蒸发快)

B.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积大,蒸发快)

C.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情况(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蒸发快)

③沸腾现象:

A.沸腾前:

因沸腾前液体温度不同,上面的温度要低,气泡到达上升时一部分要液化,同时要冷缩,所以气泡越往上越小,没到达液面时消失。

B.沸腾时:

因沸腾时液体温度相同,气泡向上运动时压强减小,受水的挤压作用减小,体积变大,所以气泡越往上越大,到达液面时破裂,放出里面的水蒸气。

④液体沸腾条件:

A.达到沸腾点B.继续加热

2.液化的应用和方法:

(1)方法:

A.降低温度B.压缩体积

分离液体、液化石油气

(3)现象:

雾、露珠、“白气”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

(1)吸热,可以获得低温

结冰的衣服冻干,灯丝变细,消失的樟脑丸

2.凝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

(1)放热

霜、冬天玻璃上冰花的形成

1.质量

(1)单位:

国际主要单位是千克(㎏)常用的重量单位还有吨(t),克(ɡ)和豪克(mg)

(2)属性

①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只与组成物体的物质多少有关,与其他因素均无关

②质量的大小就不会随物体的形状、温度、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以及物体所在的位置而改变。

2.质量的测量:

天平。

原理:

杠杆原理

(1)注意事项:

①测量前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把游码拔到左侧的零刻度线处,在调节横梁右侧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平衡的标志是指针静止时指着分度盘的中央刻度,或者左右摆动偏离中央刻度的格数相同

②左物右码

③测量过程中,不能调节平衡螺母

(2)规律总结

①调平衡时,如果指针指向左偏,则平衡螺母向右调,反之亦然

②天平测量时,砝码磨损,测量值偏大;

砝码有污物,测量值偏小

③测量前,天平未调平衡,横梁左倾,测量结果偏大;

横梁右倾,测量结果偏小

④游码未归零测质量时:

⑤物码错位测量时:

3.密度

㎏/cm3,g/cm31g/cm3=103kg/m3

(2)水的密度:

ρ水=1.0×

103kg/m3

(3)密度与物质的状态和种类有关,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1.力的作用效果

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形变)

②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速度大小、运动方向改变其一均是运动状态的改变

2.正确理解力

①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但力不是必须产生于相互接触的物体间。

例如磁铁吸引铁钉。

(力是___物体对物体___的作用,总是__成对__出现的)

②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①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

②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4.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5.区分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6.弹力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而对跟它接触的物体施加力,这个力就叫做弹力。

公式:

①两物体要相互接触(弹力是接触力)

②两物体要相互挤压或拉伸

③能恢复原来的形状

(3)方向:

始终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或与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且总是与接触面垂直

①点点接触:

垂直于切线

②点面接触:

垂直于面

③面面接触:

④如果是绳:

沿绳的收缩方向

⑤如果是杆:

无论是竖直的杆还是弯曲的杆弹力方向都竖直向上

8.重力

(1)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因此在进行受力分析时,首先要考虑重力。

(2)方向:

总是竖直向下

(3)重心

①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几何中心

②对于质地不均匀、外形不规则的物体,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其重心可利用“悬挂法”或“支撑法”来确定。

③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支撑面越大,重心越低,就越不容易翻倒。

(4)区别重力与质量

9.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符号是f。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比如人在行走时,脚相对于地面向后运动,故地面对人的摩擦力是向___前___的。

(3)条件:

①两物体相互接触

②接触面不光滑

③有相对运动趋势或发生相对运动

④两个物体间要有压力的作用

(4)实验改进:

实验中不易做到匀速拉动木块,建议如下操作:

将弹簧测力计挂钩处与木块相连,拉环处固定,拉动长木板进行实验。

(如图K22-4所示)

(5)注意:

①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