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Word格式.docx
《仪征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仪征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们这可特产绿扬春茶,这个品牌早已远销海外。
我们这不仅有登月湖和龙山还有古代遗产:
大码头、仪征城、鼓楼等。
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几种我们这儿的特产:
长江三鲜—刀鱼—江豚—鲥鱼,这三种海产品肉质鲜嫩,是名贵的食用水产品,这长江三鲜只有到我们仪征才能品尝到。
我们这儿不仅有长江三鲜还有十二圩香干等各种各样的土特产。
来我们这不仅可以看到迷人的风景,还能品尝到美味佳肴。
心动了吧,哈哈,那就快来仪征吧!
我来做你的导游哦!
哈哈
仪征是我们的家乡她隶属江苏省扬州市,位于江苏省中西部,地处长江三角洲的顶端,是宁、镇、扬“银三角”地区的几何中心,西接南京,东连扬州,南濒长江,与镇江隔江相望,北部与安徽省天长市接壤。
长江岸线27公里,直顺稳定、深泓临岸,是理想的建港岸线,长江、运河两条大动脉以及贯穿市区北部的宁通高速公路,组成了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
润扬大桥和宁启铁路的兴建,使得仪征与上海、南京、扬州、镇江、连云港等大中城市的距离近在咫尺之间,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是江苏省五大重点经济发展带之一
但是,我们对故土却了解甚少。
对此,我们展开了对关于仪征八景的调查与探访。
对于仪征八景的调查与探访可以加深我们对故乡的了解,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故乡的美好之处。
当然,我们的调查与探访发布到网上也许会使外地人认识仪征,了解仪征从侧面可以提高仪征地区的旅游收入。
1北山红叶
北山,原名城子山。
古人说,城子山“截然平陈,望之若横州,若长城,若偃月,岗阜靡迤二十余里,西迎大江之怒涛,而东送之入海”。
山上旧有东巡台、壮观亭、扁岫亭、澄澜阁、八蜡庙、北山寺等建筑,是真州的游览胜地。
东巡台是为纪念魏文帝曹丕的。
曹丕曾率领十万大军到这一带,准备渡江攻打吴国,因为天险难渡,只好罢兵归去。
以后便把这座山称为曹山。
壮观亭是宋代书法米芾(元章)建造的。
米芾曾在真州担任发运使,他很喜爱这一带的风景,经常邀集宾朋登临游览,先后写了《壮观亭诗》、《壮观赋》,说自己“扶筇上瑶台,一笑领清绝”,“邀宾壮观不辞寒,玉立风神气上千”。
北山寺原名崇因永庆寺,最早是南宋丞相吴敏所建,寺旁水池中栽有白莲,花开时香遍北效,人称香国。
八蜡庙是祭祀先啬、神农的地方,以后又增祀苗再成、黄得功两位南宋名将,庙内有大殿、客堂、游廊、月台、厅院等。
历代许多名人学士都慕名而来,鹄立北山之上,饮八面来风,望大江东流,“起骚人之思,动击楫枕戈之想”。
一些诗人称赞这里是:
“襟带湘岷水,屏晋楚峰”,“吴客到应忘月观,淮乡胜不数平山,飞檐曲槛霄霏处,叠嶂工几席间”。
到了深秋季节,山上枫树一片通红,衬托着蓝天、白云、如黛青山,又是一番景色。
诸乃方描写“北山红叶”是:
“骡马指丹枫,曲径遥通,老僧客剪秋崧,暮霭茶烟林杪,叶比花红”。
如今,枫林已不可寻,亭台古迹也已湮没,展现在眼前的,是宁扬高速公路的英姿。
关于红山的来历还有另一个故事。
若干年前十里长山下有一条沙河,河里有一条黄鳝,经千年修炼成精。
这条黄鳝精顺着沙河游进长江,冒充东海龙王兴风作浪,掀翻船,抢船家金钱美女。
有时还把江堤钻破到圩里作乱,大江两岸的老百姓恨天恨地,咒骂龙王无道。
玉帝知道了以后,就叫东海龙王去查明真相。
龙王来到长江一查,发现是黄鳝精在为非作歹,调来虾兵蟹将捉拿。
黄鳝精见大势不好,慌忙向老窝逃去。
龙王拿着宝剑亲自追赶。
黄鳝精逃到山下洞口,急忙向洞里钻,被龙王赶上一剑砍下黄鳝头,鲜血直流,这样就把山上的土染红了。
当然这都是传说,龙山的得名盖是这座山势宛如一条黄龙,从西往东卧在长江之滨。
原来龙山头之巅还有一座“斩龙庙”,建于明代初年,清咸丰年间被太平军烧毁。
龙本来就是吉祥的象征,龙也确实给龙山带来活力。
红山上的红砂自然不可能是龙血或是黄鳝精的血染成的,之所以是红色那是因为砂中含有矿物,是翻砂铸件的主要材料。
2城南积雪
真州城南,隔江遥对江南诸山,从南京尧化门到龙潭、下蜀、高资一带,山峦起伏,延绵不断,远远望云,恰是仪征的屏风图画。
前人说这里是“满目好山青簇簇,连开骇浪白皑皑”,“新月初黄映江出,远山一碧送船归”,称赞“仪征城南天下稀”。
冬季大雪后,群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过去,当地人民大多相约到南门外大关帝庙楼上去观赏雪景,“三层楼外大江横,滚滚寒涛听有声,欲览众山都不见,满天苍霭若有情”。
到了春天,冰雪消融,山洼背阴处,还残存着一些积雪,远眺群山,青黛中镶嵌着片片白色,显得清。
丽这就是真州八景之一的南山积雪。
另有一种说法叫文墩积雪,诸乃方画的就是文墩的雪景。
文墩是宋代东园故址,那时候,也有人在雪后去追寻东园遗迹,径幽路僻,野旷天低,玉树琼树,清光照人,又是另一番景色。
3泮池新柳
泮池是学宫前的一个水池,池呈月牙形,中有堤,称瀛洲。
池水原来外河相通,有“泮水源通淮泗远”的说法。
池边遍植细柳,池内满泛荷花,流觞曲水,要嫩碧,芹藻飘香,伴随着雀鸣莺簧,构成了一个上佳的读书环境。
周围原有一组建筑群,孔庙的肃穆,奎楼的飞檐,牌坊的巍峨,宫墙的富美,以及明伦堂、四贤祠、尊经阁等,让人瞻仰留连,给真州八景之一的泮池新柳增辉生色。
物换星移,这些群在二十世纪初叶相继消失,只留下一座奎光楼,与鼓楼、宝塔鼎足而立,成为源远流长古真州的象征。
奎光楼,又名文昌阁,初建于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是欧阳修的裔孙、当时的仪征知县欧阳照主持建造的。
楼有三层,登临其上,眺望大江奔流东去,运河蜿蜒西来,山峦起伏,阡陌纵横,两岸景色,尽收眼底。
前人描述登临时的情景是,“凌云空际出楼台,奔赴江山眼底来。
盖代文人因地胜,雄州图画自天开”,还在楼上竖起扁额,说是“秀挹江山”。
遗憾的是,这仅有的奎光楼也于七十年代初期因年久修而拆除了。
泮池附近的几座牌楼也是值得一提的。
过去,封建王朝实行科举制,曾经有个规定,凡是得中状元、榜眼、探花的,要在当地的学宫前分别竖立牌坊。
这在当时来说是很了不起的荣誉。
因为一个读书人,要经过院试、乡试取得优秀成绩才能到京城参加会试,还要由皇帝亲自出题策问,合格的为进士,其中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而会试、殿试又是几年才举行一次,这就是说,几年中全国才出一个状元。
在一个县来说,出一个状元,竖起一座牌坊是很不容易的。
可是,仪征在清代中后期的一百一十多年间,却连续竖起了三座牌坊,实现三鼎甲(状元陈琰,榜眼江德量,探花谢增,同一时期,还出现陈嘉树、陈彝父子)。
过去,仪征的读书人都以家乡的三鼎甲而自豪,经常有人在牌坊下留连徘徊,激励自己奋发上进。
4天池玩月
天池,又名莲花池,也就是城南河。
它是引盐的屯船坞,清代时,管理淮南批验盐引所和盐政亲临验的驻节之所“真州使院”,也设在天池近侧,每年六月初,新纲开所开江,大批盐船都要到这里来集中,听候巡盐御史等官员的掣验,还要举行盛大的仪式庆祝活动,非常热闹。
平时,这个地方环境清幽,登楼眺望,或举棹泛舟,都别有情趣。
有一阙描述天池玩月的词:
“不作五湖,为憩真。
州天池俨似镜湖秋,盐使昔曾停绛节,乐继登楼。
皓魄漾中流,宜放扁舟。
笛声惊起白沙鸥,知否秦淮歌舞地,无此清幽”。
词人把它与著名的镜湖相比,又说胜过笙歌燕舞的秦淮河,对它的评价是很高的。
词中所说的盐使指的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
这位两淮巡盐御史很喜爱这个地方,“我爱真州老树阴,江天疏豁散烦襟”,任职期间都要在真州间使间院小住,消夏纳凉,还邀集一些著名文士诗酒唱和,留下了不少诗作。
“天池回合大江,缥缈楼临下界纷”,“高楼三面水,一面环百渚,隔岸江南山,遥青粲可数”,都是说的天池和使院的情景。
真州使院在清雍正以后开始冷落,后来推行票盐制,真州不再是盐运必经之地,高楼倾圯,河道淤塞,天池玩月便成为历史陈迹了。
5胥浦农歌
现在胥浦农歌村一带的农民,历来爱好唱歌。
每到栽秧季节,秧田里不时传出高亢宛转的歌声,此唱彼和,持续不断,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奋斗不息的昂扬情怀。
“轻烟漠漠雨冥冥,东风染尽三千顷”,春日的农村原来就很美丽,加上动听的歌声在空间回荡,更为朴素自然的农村景色增添了情趣。
因此,前人把胥浦农歌列为真州八景之一。
厉惕斋的《真州竹枝词》中说:
“江村何处唱回波,袅袅音声柳外过,惯是乡民腔调好,我曾胥浦听农歌”。
清代的陶元睿也写诗描述:
“西溪一带打鱼湾,时听歌声远近间,五月村庄农事急,须知稼穑本来艰”。
陶元睿诗中所说的西溪,也是真州一景。
这西溪从铜山发源,曲曲折折流到胥浦沿溪有笔直林、田畦、渔村、尼庵,江南诸山时隐时现,清越农歌此伏彼起,确是仪征的山阴道、若耶溪。
清代的骈体文大家吴锡麒赞美西溪是,“九曲相引,风萝自声。
一碧所环,云水无次。
驯鹭翘于渡,口老鱼闯乎波心”。
放棹归来,残蝉落日,依依相送,“江光荡晚,入画之树全迷;
雨响生空,归巢之羽相接”,真是“瞑犹可恋,乐不知疲”。
诗人胡桐描述西溪是,“僻地多清趣,招情惬性情。
过桥分野色,到秋声。
竹栝青如染,亭幽暑不生。
使君高兴发,又结鹭鸥盟”。
6东门桃坞
东门桃坞,又称新城桃坞。
据说,新城古时候确有一座城,是东晋时谢安所筑。
当时,东晋皇帝的弟弟司马道子专权,这位曾经指挥过淝水大战,打得前秦军队“草木皆兵”的谢安被排挤到扬州做地方官,他看到这一带面临长江天堑,背倚两淮平原,沿江丘陵蜿蜒,形势险要,就在这里筑起一座新城,做好各种准备,防止司马道子搞政变夺权篡位。
所以,有人也把它称作谢公城。
以后,这一带开挖了运河,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现在的旧港一带,曾经是运河进入长江的港口,商贩往来不绝,形成了一个繁华兴盛的商埠。
运河两岸,土地肥活,农业比较发达,当地农民又有植树栽桃的丰富经验,沿河高地培植了大批桃树,有时桃、甜桃、蟠桃、水蜜桃、六月白等品种。
每到春日,“沿堤十里谢公城,千万桃花无限情,才过一丛花下立,又看前路众花迎”,衬托着一望无际嫩绿的麦苗,成为踏青游春的理想场所。
纪映钟《游新城桃》坞诗:
“谢公城不见,彷佛见桃源。
十里飞霞绮,一溪通水村。
日迟行酒促,风静落江翻。
薄暮登前阜,清江露远痕”。
诗人杜睿“倚望遥天,明霞涨一川”,“绿是江南树,青为渡口烟”。
诸乃方笔下的桃坞是:
“满坞绛云,莺啭初晴。
新妆林际笑脸迎,恍入武陵,溪口闲看饷春耕”。
山色,江光,花香,鸟语,构成了一幅绚丽多采的画卷,彷佛来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13
7仓桥塔影
仓桥塔影的塔,就是如今矗立在工农街边上的天宁塔。
这座塔,最初是唐代景龙年间一位泗州和尚集资建造的,距离现在已有一千二百多年。
建塔时,说是为了镇压白沙,可见离江不远,周围的市面也不繁盛,塔后只有一个简陋的永和庵供和尚居住。
到了宋代,真州成为漕运的中转枢纽,南方各地的粮食从长江进入运河,都要在这里卸落,然后转运到北方的汴京去,加之淮南的产盐又在这里集散,这就大大推动了城市的繁荣。
宋时,现今的东门、南门一带兴建起很多粮仓、盐栈,还有河道通向城内,简陋的永和庵也换成规模宏大的报恩光孝禅寺,后来又改名天宁万寿禅寺。
塔以寺名,从此便称天宁塔。
寺前有河,河上有桥,原名文惠桥,因为附近多粮仓,江淮发运使衙门也在附近,于是又叫仓桥。
塔、河、桥相映成景,这就是仓桥塔影。
天宁塔,如今只剩下剥蚀灰黯的砖身,可在当年,却是画栋飞檐,金碧辉煌。
无论是旭日东升,夕阳西上,还是月白风清的夜晚,你伫立桥上,仰观古塔的雄姿丽采,俯视塔影摇曳于波光潋滟之中,确是各具特色,目迷神怡。
尤其是在火树银花的灯节,塔的七层飞角上挂起红灯,又有九连灯垂直而下,远远望去,分不清是塔上的灯,还是灯做的塔;
而这灯塔倒侵在一片清虚之中,水上水下,灯光闪烁辉映,形成了仓桥塔影的另一佳境。
登临天宁塔,也是过去仪征人的一个游览项目。
前人留有登塔诗:
“丹峰千尺插青天,此日招携历绝巅。
面面挥飞开日月,重重务兀锁云烟。
南来王气金陵满,东下长江碧汉连。
披豁消然尘虑涤,恍疑身在斗牛边”。
据说,登七层最高处,不仅全城在望,还可远眺镇江、扬州、六合以及烟波浩渺的洪泽湖、高邮湖。
塔下原有慧日泉,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在寺内读书写经时曾饮用此泉水,书写镌刻“慧日泉”三字于井栏上。
历代很多文人学士慕名到这里品泉饮茗,清代诗人王渔洋就有“自怜五载真州客,初试东坡慧日泉”的诗名。
近年,在天宁寺旧址(现为真州粮库)的一口井上发现镌有“古慧日泉”、“光绪十二年重建”字样的井栏,井水亦尚清冽,现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8资福晚钟
资福寺初建于北宋,原来在城东东岳庙附近,也叫东寺。
明代万历年间,一个名叫樊养凤的知县,自称精通风水,提出要将寺庙和学宫互换位置,和尚不赞成,秀才也反对,但都拗不过这位父母官,最后还是把资福寺搬到了学宫位置(现在县委机关所在地),孔夫子的牌位换成了释迦牟尼的塑象,泮池改成了放生池。
从那以后,资福寺又几次修建,有大殿、客堂、斋、知止轩、昙华室等建筑,还栽植了很多树木花草,尤多柏树、松要树。
花菲香阁,青松筛月,小桥流水,梵钟声声,这情景使人感到身心明净,杂念顿消。
历代很多人到这里来游览观赏,留下很多诗文。
有人说这里是,“萧萧古寺白云封,偷得闲来看老松,过路晚风何处起,忽闻天外一声钟”。
有人称赞它是,“花菲香阁傍严城,满院风来爽籁生。
丛菊凌霜开净域,寒松筛月弄秋声。
桥退一水心源活,地辟双林眼界清。
象教自来参福慧,喜闻梵呗惬幽情”。
活动日记
仪征,我们美丽的故乡充满着神秘。
我们借这次学习的机会了解了仪征许多景物,但是这些全是书本上的知识,于是,我提议去进行实地采访,并得到小组成员的一致同意。
下午,我们乘公交到了八景之一—莲花池。
莲花池又名天池,到了之后我们发现这里仅剩一片遗迹,但依然让我们感受到她的美丽。
我们在那里采访了几位老人。
他们十分的热情而且语气和蔼,谈述的内容生动有趣,使我们赞不绝口。
离开时我们又看了一眼天池—风韵犹存。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天宁塔进行了第二次访问……
今天下午就这样愉快的度过了。
——杨帆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和其他小组成员来到了那建于唐代景龙年间的仓桥塔影的塔—这是一个在风雨中矗立了一千一百多年的古塔。
时间的流逝使她以不在辉煌,如今的只剩下剥蚀灰黯的砖身早已破陋不堪。
遥想当年她可是画栋飞檐、金碧辉煌。
无论是旭日东升、夕阳西下,还是月白风清的夜晚,你伫立在桥上,仰观古塔的雄姿丽天,俯视塔影摇曳于波光洌滟之中都别有一番情趣。
我们本来是想天宁登塔的但如今的她已是一座危楼毕竟她经历了千百年的风吹日晒不可能再像从前那样结实,这实在让我们感到可惜。
听说在过去登天宁塔是仪征人的一个游览项目,前人就留有诗“丹峰千尺插青天,此日招携历绝巅。
披豁消然尘虑涤,恍疑身在斗牛边”
我们迈着好奇的步伐探寻着历史的足迹,在周边的一口井上发现了“古慧日泉”“光绪十二年重建”的字样,这个重大的发现使我们兴奋了好半天。
不只不觉天渐渐黑了,我们也要回去了。
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不寻常的下午,让我们学到了很多。
就这样,有趣的一天就结束了。
——吴琼
今天,天气晴好,我们来到了天池。
天池,又名莲花池,也就是城南河。
它是引盐的屯船坞,清代时,管理淮南批验盐引所和盐政亲临验的驻节之所“真州使院”,也设在天池近侧,每年六月初,新纲开所开江,大批盐船都要到这里来集中,听候巡盐御史等官员的掣验,还要举行盛大的仪式庆祝活动,非常热闹。
平时,这个地方环境清幽,登楼眺望,或举棹泛舟,都别有情趣。
“不作五湖,为憩真。
州天池俨似镜湖秋,盐使昔曾停绛节,乐继登楼。
皓魄漾中流,宜放扁舟。
笛声惊起白沙鸥,知否秦淮歌舞地,无此清幽”。
词人把它与著名的镜湖相比,又说胜过笙歌燕舞的秦淮河,对它的评价是很高的。
这位两淮巡盐御史很喜爱这个地方,“我爱真州老树阴,江天疏豁散烦襟”,任职期间都要在真州间使间院小住,消夏纳凉,还邀集一些著名文士诗酒唱和,留下了不少诗作。
“天池回合大江,缥缈楼临下界纷”,“高楼三面水,一面环百渚,隔岸江南山,遥青粲可数”,都是说的天池和使院的情景。
真州使院在清雍正以后开始冷落,后来推行票盐制,真州不再是盐运必经之地,高楼倾圯,河道淤塞,天池玩月便成为历史陈迹了。
我们不禁折服于真州的美丽了,真州我的家乡。
——李晨
今天我们对天宁塔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
天宁塔是被誉为“仓桥塔影”的塔,我们从老一辈的人那里得知这塔始建于唐代景龙年间,距离现在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
很久以前这里是画栋飞檐,金碧辉煌。
但是始终敌不过岁月的流逝。
如今只剩下剥蚀灰黯的砖身。
在火树银花的灯节,塔的七层飞角上挂起红灯,又有九连灯垂直而下,远远望去,分不清是塔上的灯,还是灯做的塔。
我们从老一辈的人那里得知,这时,才发现我们对仪征了解的太少了。
我们从前一直认为仪征只不过是一座小城,没什么值得关心的地方,从来没有想过要去了解她,每当别人问我来自那里,我总是支支吾吾,避免回答这个问题,现在想起来我真是大错特错。
如果有人在问我一次,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
我来自仪征。
”
经过这一次研究性学习我了解了很多了解了仪征这座历史名城,知道了许许多多的传说,这些都使我产生激动,我为自己是仪征人而感到骄傲。
真州,旧有八景,即:
北山红叶,东门桃坞,南山积雪,西浦农歌,资福晚钟,天池玩月,仓桥塔影,泮池新柳。
八景各有特色,是融建筑、山水、花木以至文物、古迹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富有诗情画意。
清代仪征藉画家诸乃方作有真州八景图八幅。
如今,景物虽大都湮没,作为历史文化将永远存在。
现在胥浦农歌村一带的农民,历来爱好唱歌。
每到栽秧季节,秧田里不时传出高亢宛转的歌声,此唱彼和,持续不断,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奋斗不息的昂扬情怀。
“轻烟漠漠雨冥冥,东风染尽三千顷”,春日的农村原来就很美丽,加上动听的歌声在空间回荡,更为朴素自然的农村景色增添了情趣。
因此,前人把胥浦农歌列为真州八景之一。
过桥分野色,到秋声。
竹栝青如染,亭幽暑不生。
使君高兴发,又结鹭鸥盟”。
通过这次游览,我真正发现仪征的美丽,更加热爱这片土地。
----徐博聃
经过这么几天的研究性学习,我倍感荣幸,研究这样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历史遗迹,使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大为所变,可以说,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重新选择了立足点去看人生、看世界。
“天池”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圣地,传说其与王母娘娘的瑶池相连,这可增加了其神秘色彩。
这里的山、水融为一体,巧夺天工,这情景使人身心明净,杂念顿消,历代许多人到这里观赏,留下许多的诗文。
天池的水养育了这一带的人民,天池的土造就了这一带的文化,千百年来,从这里走出来的名人不计其数,许多的人在战争中,在和平中都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南宋的辛弃疾,曾在这里抵抗过金军,使得金军落荒而逃;
宋末元初的文天祥,也曾记在这里设下埋伏,痛击蒙古军;
他们都与这天池息息相关,不可分离,面对天池,追忆往昔,憧憬未来,俯视乡土。
一种感情油然而生,是豪情万丈,悲愁多叹,还是一种无奈?
天池之美,不仅局限于外表,更在于一种感情,一种特殊的感情!
感叹天池的人,不在于天池,而在于这些人,这些人身上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感情!
这便是天池,我心中的天池,永恒不逝的天池!
——谢仁杰
活动心得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研究,在我们所有成员的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我们的研究性学习圆满告一段落。
在本次的研究性学习中,不但增强了我们的合作意识、培养了我们的集体精神,还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真可以说是受益颇丰、学有所值。
我们美丽的故乡—仪征—一座闪烁着璀璨光芒和绚丽文化色彩的城市、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深厚,而且还造就了一批仁人志士。
正是这样的风土人情铸造了我们今天引以为豪的文化财富。
虽然我们仪征在历史的风雨之中经历了数不清的磨难、许许多多辉煌一时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不在、那“淮南第一州”跟我们渐渐远去。
但是,作为新的仪征人我们依然在见证着那过去的文明,回味那逝去的美好。
——杨帆
经过这几天的奔波、研究,我们对仪征八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再时间的剥蚀下虽说在世界各个地方保留了许多遗迹,但不可否定的是她们正一点一滴的在我们眼皮底下消失,所以对古迹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要,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不仅要自己承担保护古迹责任,也要动员社会其他成员树立这样的自觉性—让古迹永存。
仓桥塔影的塔,就是如今矗立在工农街边上的天宁塔。
这座塔,最初是唐代景龙年间一位泗州和尚集资建造的,距离现在已有一千二百多年。
建塔时,说是为了镇压白沙,可见离江不远,周围的市面也不繁盛,塔后只有一个简陋的永和庵供和尚居住。
。
塔以寺名,从此便称天宁塔。
寺前有河,河上有桥,原名文惠桥,因为附近多粮仓,江淮发运使衙门也在附近,于是又叫仓桥。
塔、河、桥相映成景,这就是仓桥塔影。
天宁塔,。
登临天宁塔,也是过去仪征人的一个游览项目。
“丹峰千尺插青天,此日招携历绝巅。
面面挥飞开日月,重重务兀锁云烟。
南来王气金陵满,东下长江碧汉连。
披豁消然尘虑涤,恍疑身在斗牛边”。
据说,登七层最高处,不仅全城在望,还可远眺镇江、扬州、六合以及烟波浩渺的洪泽湖、高邮湖。
塔下原有慧日泉,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在寺内读书写经时曾饮用此泉水,书写镌刻“慧日泉”三字于井栏上。
历代很多文人学士慕名到这里品泉饮茗,清代诗人王渔洋就有“自怜五载真州客,初试东坡慧日泉”的诗名。
我顿悟,保护真州是如此的重要,我们将一如既往下去努力保护真州。
作为一名仪征人,我对仪征八景一直很向往,仪征八景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中的天池景令人心醉。
天池,又名莲花池,这里曾是风景秀丽,令人心驰神往的人间仙境。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很欣赏这里的风光,有诗为证“三池回合大江,缥缈楼临下界纷”,都足以见得,仪征天池在人们心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