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预防方案Word下载.docx
《地质灾害预防方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灾害预防方案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根据气候趋势预报。
比历年偏多1成左右,主汛期总雨量560620毫米,比历年偏多1成左右。
地质灾害多发时段主要集中,有可能发生局部暴雨等灾害气象,日降雨量达暴雨级或连续大雨三天以上时,容易诱发以山体斜坡、公路边坡、矿山宕面和弃渣及废弃矿山为主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局部还可能出现山体坡面型泥石流和山区小流域沟谷型泥石流。
地质灾害防治上各地要紧密结合气象预报资料进行分析和决策,充分利用气象预报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别注意短时特大暴雨引发的各类地质灾害。
专家预测今年我市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率可能高于去年。
今年我市还有许多大型工程在建或新建,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日趋严重。
根据库区水位变化和气象变化趋势。
可能诱发工程沿线部分边坡失稳,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监管。
矿山长期开采形成了大面积地下采空区所诱发的地质灾害日益增多,因此而引起的地质灾害纠纷频繁发生。
这些问题应予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解决办法。
三、年全市可能发生重大地质灾害的地区
库区沿岸地段。
包括大坝至市与县分界处的长江及其支流库区沿岸。
市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共有主要地质灾害点500余处。
如县的崖危岩体、新滩滑坡、千将坪滑坡、树坪滑坡、卡子湾滑坡和八字门滑坡,经过库区二、三期工程治理,大大减轻了该区地质灾害防治压力,但自今年开始水库将发挥其正常的防洪调峰功能,上旬长江主汛期来临前,库区水位将从175米缓慢降至145米防洪限制水位,汛后将开始蓄水回升至175米。
水位的变化将会改变库岸地下水动力条件,根据专家预测和库区蓄水经验,库区沿岸地质灾害活动将增强,近10年内有可能诱发较多的库区地质灾害。
因此,该地段仍为我市年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地区。
清江沿岸地段。
地质灾害体多集中在长阳自治县境内。
总方量4亿余立方米,其中不稳定滑坡59处,市级重点监测点崩塌位于该段。
经过该区段,沿线大型工程建设可能诱发一系列地质灾害;
由清江开发公司负责监测的隔河岩水库茅坪滑坡体、白岩危岩体、杨家槽滑坡,近年来有明显活动迹象。
上述情况应引起高度重视。
磷矿矿区。
曾发生过远安县盐池河大型崩塌。
省级及市级重点监测点县镇危岩体位于该区。
随着磷矿采空区的不断增大,由于地应力的不断调整和重新分布,地质灾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煤矿矿区。
涉及我市除市外的其他县市区。
县的佛神岩崩塌、赵家岩—煤洞坡崩塌等位于该区。
因地应力重新调整,该区地质灾害日趋严重。
四、年地质灾害防治原则、目标及任务
防治原则。
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遵循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分级管理、属地为主,依法管理、快速反应,监测避让与勘查治理相结合的原则,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度的政治和社会责任感,确保地质灾害险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防治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
对重点监测点落实监测责任人,力争20个重点监测点不发生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推进重大地质灾害应急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及工程后续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相关工作。
主要防治任务。
1精心组织实施各类治理工程项目。
要抓紧做好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三期工程收尾工作。
确保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其防灾减灾功能。
同时要提前做好库区后续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实施准备工作。
承担有国家和省级地质灾害应急治理项目、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及地质遗迹保护项目的县市区要抓紧组织实施,加强工程管理,确保按质按期完成。
对已完成尚未验收的项目要抓紧整理好各类工程资料,尽快组织验收。
各类矿山企业要切实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并根据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组织实施恢复治理工程。
2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各地要根据近年来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专项地质灾害调查成果。
通过签订管理目标责任书和发放防灾明白卡等形式,将群测群防工作具体落实到乡村和责任人。
推行规范化、制度化与科学化管理,统一监测要求,建立健全监测记录档案。
加强对责任人和监测人员的指导与培训,改进监测技术手段,完善群专结合监测网络。
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实行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由经过监测培训的人员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监测,逐步提高地质灾害短期和临灾预报水平。
乡镇国土资源所要进一步推行和落实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根据年地质灾害发生和变形情况分析,确定20处地质灾害点为今年市级重点监测对象其中含省级重点监测点6处。
3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范。
也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时期,但其他时段的暴雨、特大暴雨、长时间连续降雨或久旱遇雨等气候异常情况下,防灾意识要进一步加强。
各地要组织力量,对各地质灾害点加强汛前巡查、汛中监测、汛后复查,全面掌握隐患点动态,落实监测责任,做到心中有数,掌握防灾主动权。
一旦发现险情,要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果断撤离受威胁的人、财、物。
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同时,抓紧编制应急预案操作手册,细化预案内容,积极组织开展以乡或村为单位的防灾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各地乡村各自为战、人自为战的防灾抗灾能力。
4做好地质灾害防治预警预报。
各地要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预警预报工作。
及时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话等形式提示提醒各相关单位和人员。
根据省、市级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地域、等级等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要逐步规范预警预报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加强重大地质灾害的现场调查,进一步提高预警预报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气象、水利等相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与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会商机制,逐步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水平,为防御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5继续开展地质灾害的勘查、治理与搬迁避让工作。
各地要结合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实施应急排险。
对规模较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点,勘查基础上实施工程治理,制定具体方案,多方筹措资金,认真组织实施,并加强监管,确保工程质量。
对经过调查或勘查比选后,认定防治必要性迫切,但治理技术难度大、经济上不合理、自然条件不适宜人居的地质灾害点,实施搬迁避让。
6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各地要结合各类地质环境调查。
制订防灾预案,提出防治措施,为新农村建设地质环境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普及,组织对山村、学校、工矿企业等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防灾意识和抗灾能力。
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旧村改造、新村选址、移民迁建及基础设施建设,要尽量避开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需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集中居民点、重要工程设施建设的须按相关规定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对处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山区农村零星分散建房时,目前还难以聘请有资质的专业单位逐一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可根据当地条件,由国土所人员在申请宅基地时到现场进行查看,指导村民正确地选择宅基地,留出房屋前后的安全距离空地,采取简易边坡支护和截水、排水等措施。
7加强其他地质灾害防治。
交通线路、水利设施、矿山、山区中小学、旅游景区多数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繁重,防治责任重大。
各地各部门要把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内的交通线路、水利设施、重点矿山、山区中小学、旅游景区按有关法规和文件要求,列入本部门、本单位的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落实防灾措施和防灾责任人。
各防灾责任单位要及时编制防灾预案,明确防灾责任人,组织力量开展汛期巡查、监测;
发生地质灾害险情,要及时划出危险区,树立警示牌,发出预警信息,迅速组织应急抢险队伍,及时应对和处置突发地质灾害。
对规模较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相关部门要尽早落实资金,开展专项勘查,实施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
8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
各地要加强地质环境调查项目与成果资料的管理。
省国土资源厅的主导下着手建立统一要求、规范标准、相互兼容、内容全面、集成共享的地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地质资料管理条例》要求,及时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资料信息汇总后报国土资源部门,并强化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开发建设。
要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配备相应的软硬件设备,加强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推进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逐步在省、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实现互联互通,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和预防与处置突发地质灾害的能力。
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具体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
政府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职责。
各级政府要切实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4号)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人负总责。
国土资源、气象、水利、交通、建设等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
要把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设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充分整合政府各部门资源,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和重点地质灾害点,优先保证资金投入。
要因地制宜,加强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多渠道的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机制。
加强监督检查。
组织力量对本行政区域和部门单位内的重要地质灾害点和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工民建筑、交通线路、水利设施等进行全面的实地巡查与检查,提出防范措施,落实防灾责任。
年终,各地、各部门要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和考核评价,对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工作不力的给予通报批评。
要严格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项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制、地质灾害防治“三同时”制度、汛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制度、值班制度、灾情速报制度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加大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估、勘查和工程治理的监管力度,实现防治管理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
加强队伍建设。
管理、监督、检查等各环节工作力量还较薄弱。
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实技术人员,配置技术装备,已设立地质环境监测站的要尽快配齐专业技术人员,发挥作用。
相关部门和单位要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加强与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的合作,监测预警、勘查治理等方面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与应用。
加大科技投入,改进技术装备,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提高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管理信息化和决策科学化。
采取业务轮训、项目参与、推广示范和技术交流等形式,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能力,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水平。
加强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和科普宣传。
利用地球日、土地日、气象日、环境日、世界水日、国际减灾日等特殊节日,组织有特色的宣传教育活动和公益活动。
面向全社会尤其在农村中广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与培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
继续贯彻执行《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管理办法》各地要按照要求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的征缴工作。
抓好我市项目管理和检查验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