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322710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生态学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生态学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生态学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生态学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学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

《生态学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学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

作业:

1.课外查阅生态学有关的期刊,主要研究领域与研究热点问题?

思考题:

1.生态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与分支学科?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生态环境与生态因子

生态环境的的概念与类型[3];

生态因子的概念与分类[3];

生态因子的一般作用特征[3];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规律[3];

生态环境和生态因子的的概念;

生态因子的一般作用特征;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第二节光的生态作用

光照强度[2];

光质[2];

光照周期[3];

光照周期的定义;

光照周期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生物对光照强度、光质、光照周期的适应

第三节温度的生态作用

温度的变化规律[2];

温度的一般生态作用[3];

温度与生物类型[1];

极端低温对生物的影响与生物的适应[3];

极端高温对生物的影响与生物的适应[3];

节律性变温的生态作用[1];

有效积温法则;

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与生物的适应

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与生物的适应

第四节水的生态作用

水的一般生态意义[1];

极端水分对陆生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3];

水环境中物化性质的生态作用[3];

陆生植物以水分划分的类型;

水生植物以水分划分的类型

陆生动物对极端水分的适应;

水生动物的水盐代谢

第五节土壤的生态作用

土壤的一般生态意义[1];

土壤性质对生物的影响[2];

盐碱土植物分类;

沙生植物的适应

沙生植物的适应

第六节大气的生态作用

空气主要组成成分对生物的影响[1];

空气流动——风及生态作用[3];

生物对风的适应[3];

防风林——对风的控制[2];

风的生态作用;

生物对风的适应

防风林

第七节火的生态作用

火对生物的作用△;

防火管理△;

火的生态作用

防火管理

1.最小因子定律法则?

2.耐受性定律?

3.什么是光周期现象?

植物和动物的光周期现象表现在哪几方面?

4.有效积温的概念,有效积温法则的内容及应用意义?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

第一节种群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种群的概念[3];

种群的基本特征[3];

种群的概念;

影响种群数量的变量;

年龄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的类型;

哈迪——魏伯格定律

年龄结构的意义;

空间分布格局的检验方法

第二节种群的增长

生命表与存活曲线[3];

种群增长模型[3];

生命表与存活曲线的概念、类型;

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生命表的编写;

K-因子分析;

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第三节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与调节

种群数量动态变化[3];

种群数量的调节机制[3];

集合种群动态[2];

种群平衡;

生态入侵

种群数量的调节机制

第四节种内关系

植物种群的密度效应[3];

动物集群[1];

行为生态[1];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3/2自疏法则

第五节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的类型[2];

竞争[3];

生态位理论[3];

捕食[3];

正相互作用[3];

化感作用[2];

种间关系的类型;

竞争排斥原理;

生态位理论;

化感作用

生态位理论

第六节种群的生活史对策

生活史对策的概念[2];

r-对策和k-对策的比较[3];

两边投注对策[2];

三角对策理论[2];

体型效应[1];

滞育休眠[1];

生活周期[1];

r-对策和k-对策的比较

1.logistic方程的内容和意义?

2.竞争排斥原理的内容?

3.生态位的概念及定义分类的三种类型?

1.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称为()。

2.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

3.年龄分布用来()表示,代表()型种群、()型种群、()型种群。

4.种群分布格局的类型包括()()()。

第四章群落生态学

第一节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群落的基本概念[3];

群落的种类组成[3];

种间关联[3];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3];

生物多样性的测定[2];

物种多样性梯度[3];

据定多样性梯度的因素[2];

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的关系[2];

群落的结构要素[3];

群落的垂直结构[3];

群落的水平结构[3];

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3];

岛屿效应[1];

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1];

群落组织-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1];

群落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

重要值;

关联系数;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物种多样性梯度;

群落的结构要素;

群落的垂直结构;

群落的水平结构;

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Runkiae标准频度;

生物多样性;

岛屿效应;

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第二节群落的动态

群落动态类型和分布[2];

群落演替类型[3];

群落演替顶级学说[3];

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的成因;

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水生演替和旱生演替;

群落演替顶级学说

第三节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植物群落分类[2];

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3];

地球上主要植被类型与分布[2];

植物分布规律和植物区划[2];

我国的植被分区[2];

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系统

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的命名

1.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2.植物群落成员型包括哪些内容?

3.如何计算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的重要值,有什么作用?

4.什么是群落交错区?

什么是边际效应?

1.什么是植物群落演替?

2.群落演替按裸地类型的分类,举例说明?

3.群落演替分为水生演替和旱生演替的依据是什么?

第五章生态系统生态学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的概念[3];

生态系统的成分[3];

生态系统的结构[3];

生态系统的分类[1];

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贮存

生物生产[3];

生态系统的分解[2];

生态系统的能流过程[3];

能流分析[1];

生物生产、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的概念;

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的测定方法;

生态系统的能流过程

资源分解的意义;

能流分析

讲授法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的概念和分类[3];

水循环[2];

碳循环[3];

氮循环[3];

硫循环[2];

磷循环[2];

物质循环中的典型问题[2];

物质循环的概念和分类;

碳循环、氮循环的过程及环境问题

碳循环、氮循环的过程及环境问题

第四节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2]淡水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2]海洋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2]世界陆地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3];

世界陆地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

多媒体教学

1.碳循环和氮循环属于物质循环的哪一类型;

碳循环和氮循环的主要过程有哪些;

人类活动影响了碳循环和氮循环的过程,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1.林德曼效率是指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占n营养级获得能量之比,它计算公式中不涉及

A.同化效率B.生产效率C.生态效率D.消费效率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B.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C.一定区域内不同种群的集合体D.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3赤潮的形成主要与下列关系最为密切

A.CO2浓度升高B.水体温度变化C.水体富营养化D.水体重金属污染物

4.地球上碳最大的储存库是

A.大气层B海洋C.岩石圈D.化石燃料

第六章应用生态学

第一节环境污染及监测

环境污染[2];

环境监测[2];

环境污染的控制途径;

生态监测

生态监测

第二节生物资源管理

生物多样性[3];

生物资源管理[2];

人口管理[2];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及保育措施;

最大持续产量原理;

有害生物防防治

最大持续产量原理

第三节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

可持续发展[3];

环境规划[2];

生态规划[2];

生态环境的治理[1];

可持续发展定义、原则;

生态规划的原则、内容;

生态恢复;

生态工程

怎样才能可持续发展;

生态规划的原则

1.什么是环境污染、环境监测和生态监测?

四、课内实验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详见生态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五、课内实验进程安排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内容摘要

实验学时

每组人数

实验类型

实验

要求

1

生物对生态因耐受性的观察

2

4

设计性

必做

种群数量调查方法*

验证性

3

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蒂增长

种间关系

综合性

5

生命表的编制

6

土壤动物群落研究*

7

植物群落的结构分析及影响群落结构的生态因子*

8

物种多样性指数测定*

9

群落的相似性分析

10

水生态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观测*

11

景观结构的调查与分析

12

校园内常见花卉的传粉生态学观察*

小计

注:

*实验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采用野外实验与室内试验结合的方式。

六、学时分配表

章序

课程内容

理论学时

上机学时

课外学时

习题学时

考核学时

绪论

生物与环境

种群生态学

13

群落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

应用生态学

合计

28

44

七、课程考核方法及要求

1.考核方式:

考试;

2.考核方法:

笔试;

3.成绩评定:

总评成绩100分=平时40分+期末考试60分

平时成绩:

理论课(20)+实验课(20),其中理论课考勤考纪:

12分,作业8分;

实验课考勤考纪:

12分,作业与技能8分(预习报告占20%,实验过程占40%,实验报告40%)。

期末考试:

理论课(50分)+实验课(10分)

八、选用教材及参考书(资料)

教材:

《基础生态学》.牛翠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二版

参考书目:

1.《生态学》.李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普通生态学》.孙儒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生态学实验与实习》.杨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附件2生态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实验(PracticesofEcology)

1313020216

实验时数:

生态学是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课;

课程目的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生态学研究的一般仪器设备的使用,掌握生态学一般实验技能和方法,从而巩固课堂学习;

课程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实验一、生物对生态因耐受性的观察

了解测定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范围的方法[1]热火是影响生物耐受能力的因素,结合其分布生境与生活习惯,加深对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的理解[2];

实验二、种群数量调查方法

了解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去除取样法的基本原理[1];

初步掌握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去除取样法技术[3];

实验三、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蒂增长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增长方式,理解环境对种群增长的限制作用[3];

实验四、种间关系

通过实验,使学生观察种间竞争现象,理解竞争的基本原理[2];

掌握种间竞争实验的基本技术[3];

区别种间竞争和化感作用[1];

实验五、生命表的编制

使学生学会如何利用人口普查数据编制生命表[3];

掌握昆虫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组建及种群增长率的计算方法[3];

实验六、土壤动物群落研究

通过实验,了解土壤动物的多样性、重要性[1];

学会土壤动物学研究的课题设计[1];

掌握各类土壤动物标本收集技术[3];

学会土壤动物高级阶元得分类掌握土壤动物生态学基本分析方法[3];

实验七、植物群落的结构分析及影响群落结构的生态因子

掌握植物群落调查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样方面积的确定、仪器和设备的使用等[3];

对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群落层片结构有基本的认识,并能做出简单的分析[2];

学会植物群落命名方法,了解群落种类组成分析的数量特征[2];

实验八、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测定

了解各类物种多样性指数的特点、测度方法及其生态学意义[1];

熟悉并掌握常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如香农指数的计算方法[3];

实验九、群落的相似性分析

探讨群落相似性的基本方法,并掌握相似性的技术要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的能力[3];

实验十、水生态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观测

通过采样辨别生物构成,查文献了解生物的营养特征[1],构建并分析所观测的营养结构[3];

学会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观测方法[3];

实验十一、景观结构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实验,熟悉并掌握景观结构的组成以及不同景观要素的区别,学习景观生态学的实地调查方法和景观类型图的编制过程及其基本原则[3];

掌握原始信息到景观图编制的方法和技术要点,培养同学们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能力[3];

实验十二、校园内常见花卉的传粉生态学观察

通过实验,学习传粉生态学研究方法,培养实验者室外定位观测的能力、毅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2];

四、实验方式与要求

1.实验前学生必须进行预习,预习报告经教师批阅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2.实验4人1组,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完成,出现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不得包办代替。

3.采用实验仪器设备进行实验,每项实验结果,需经教师认可后,方可结束。

4.任课教师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实验前清点学生人数,实验中按要求做好学生实验情况及结果记录,实验后认真填写实验开出记录。

五、进程安排表

主要仪器设备名称、台套数

光照培养箱

(1)

样方框(5)样绳(5)

皮尺(5)

光学显微镜(一组一套)

红细胞计数板(一组一套)

种间关系

电子计算器(一组一套)

电热恒温箱

(1)

双筒解剖镜(一组一套)

光照培养箱

(1)

GPS

(1)

样方框(5)

计算机

(1)

计算器(一组一套)

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测定*

群落的相似性分析*

景观结构的调查与分析

计算器(一组一套)

体式显微镜(一组一套)

每组人数指教学实验项目中在每套仪器设备上完成本实验项目的人数。

基础类实验设备标准要求一人一套,技术基础实验设备标准要求二人一套。

实验类别:

指基础,技术(专业)基础,专业实验。

实验类型:

指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

六、实验课程考核方法及要求

操作+实验报告+笔试结合;

本课程采用平时考核,期末笔试,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实验成绩=实验成绩(8分,预习报告占20%,实际操作40%,实验报告40%。

)+考勤(12分)+期末笔试(10分)

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分制记分。

4.考核要求:

操作+实验报告+笔试结合

七、实验教材(指导书)及参考书(资料)

教材(指导书):

参考书(资料)目录:

1.《生态学实验与实习》.杨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生态学实验教程》.付荣恕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生态学实验》.李铭红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