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47781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doc.docx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doc.docx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doc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

  这次我们要复习的是事业单位公共基础政治知识,小编为大家提供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一起来看看吧!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在事业单位考试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高频考点之一。

本文以习题解析的方式,就这一部分内容加以辨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

按劳分配是指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个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一定要记住,只有在公有制范围内员工的工资和福利才可以称作是按劳分配。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生产要素的贡献状况进行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包括以下类型:

  

(1)主要包括个体劳动者和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的劳动。

  首先是个体劳动者经营所得,自负盈亏,既没剥削别人,也不受别人剥削。

例如家庭所开的小超市,五金商店等等。

  其次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所得,也就是受雇于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所得的收入。

  两者的区别是,个体劳动者自己给自己打工是没有剥削的,而后者是受到了剥削,也就是存在剩余价值。

  

(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主要包括资本所有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凭借资本所取得的利润,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

生产要素所有者将自有的货币或资本借给他人经营或存入金融机构所取得的利息。

以实物形态资本租借给他人经营或使用而取得的租金等。

  (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主要包括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比如各种发明取得专利后,可以通过转让转利权获得专利费,作家出版书籍可获得版权费,房屋中介公司所得的中介费等。

  例题:

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中,除了按劳分配的收入,还存在着(  )。

  A.非劳动收入,但又非剥削收入

  B.合法的剥削收入

  C.不是按劳分配,但是劳动所得的收入

  D.经营风险收入

  解析:

ABCD。

首先,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取得的收入,即为选项A中所述“非劳动收入,但又非剥削收入”,故选项A正确。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其资本所有者可获得“合法的剥削收入、经营风险收入”。

故选项BD正确。

最后,作为受雇于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和个体劳动者所得的收入,即为“不是按劳分配,但是劳动所得的收入”,故选项D正确。

故本题答案为ABCD。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

关于毛泽东概论历史事件  在现在的事业单位考试当中,毛泽东思想概论经常在考试题量中出现2题左右,虽然比以前考的越来越少了,但是对考情有多年研究经验的中公教育研发团队依然对毛概部分进行了提炼,让同学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将重点的毛概知识学会。

在毛概中,历史事件是考查的最多的,经常以典故的形式来考查。

下面,我就将毛概中的历史事件汇总如下:

  1919年:

五四运动,导火索为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1921年:

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1922年:

中共二大召开,确立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1923年:

中共三大召开,提出国共合作方针

  1924-1927年:

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称为国民大革命时期。

  1927年: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八一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三湾改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立

  1927-1937年:

土地革命时期

  1934-1936年:

长征时期(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

  1935年初:

遵义会议

  1935年末:

华北事变、瓦窑堡会议

  1937年:

洛川会议、七七事变

  1937-1945年:

全面抗战时期

  1943-1943年:

延安整风(学风、党风、文风)

  1945年:

中共七大召开,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且写入党章。

  1946-1949年:

解放战争时期

  千里挺进大别山、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1949年:

七届二中农转城,两个务必要牢记

  1953年-1956年:

三大改造时期(农业、手工业、工商业)

  历史事件要以时间为线索来掌握事件之间延续的逻辑,有时间前后关系就会有事件因果关系,掌握事件之间的前因后果关系,才可以把这些历史事件融会贯通。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

对比分析马哲中的“一分为二”和“两点论”的差异  1.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

  ②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一切事物,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所以从中我们能看出,“一分为二”看问题属于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论,那么这一类知识点出题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看下面一道例题。

  经济全球化密切了各国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国际间的合作,然而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各国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使得原来区域性的传染病成为全球性灾难的风险大大提高.这说明()

  A.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B.矛盾具对抗性.防止传染病就要遏制全球化

  C.矛盾具有客观性.要区分内因与外因

  D.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要注意分析转化的条件

  我们发现,类似选“一分为二”的问题,题目设计会出现如“然而”这样的转折词,转折词之前是好的叙述,之后是坏的叙述,这样就需要我们“一分为二”来看问题,因此这道题选A。

  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时候选“两点论”。

要想知道怎么选,先要了解原理。

  矛盾特殊性从地位上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其二,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在复杂的矛盾系统中,矛盾可分为主、次矛盾。

主要矛盾是指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指处于服从地位,对事物起影响作用的矛盾。

  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它制约着次要矛盾,因此,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应用主要精力解决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影响主要矛盾,次要矛盾解决得好,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

因此,我们必须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也要注意解决次要矛盾。

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一旦出现转化,我们工作的重点也相应地转移。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矛盾的两个方面有主、次之分。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影响、制约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的主、次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这种情况下,事物的性质会发生变化。

  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分析问题时,要分清主流与支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

  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主、次矛盾及矛盾主、次方面原理,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两点论”属于矛盾不平衡性的知识点,那么这类问题出题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看一道例题。

  下列选项中,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的有

  ①福祸相因,相反相成②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③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④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⑤对症下药,因地制宜⑥举一反三

  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⑧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

  A.①③⑤⑥

B.②③⑤⑦

C.②④⑥⑧

D.②③④⑧

  福祸相因,相反相成,指的是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对症下药,因地制宜,指的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指的是外因对人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举一反三,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正确答案是D。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第一章总说明

 

第一条为了贯彻《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国有事业单位。

根据财政部规定适用特殊行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不执行本制度;事业单位有关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按有关规定执行,不执行本制度;已经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事业单位,按有关企业会计制度执行。

 

第三条国有事业单位的会计组织系统分为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三级。

向同级财政部门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下面有所属会计单位的,为主管会计单位;向主管会计单位或上级单位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下面有所属会计单位的,为二级会计单位;向上级单位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下面没有所属会计单位的,为基层会计单位。

以上三级会计单位实行独立会计核算,负责组织管理本部门、本单位的全部会计工作。

不具备独立核算条件的,实行单据报账制度,作为“报销单位”管理。

 

第四条事业单位应按本制度的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不需用的科目可以不用。

本制度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编号,各单位不得打乱重编。

 

第五条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以人民币“元”为金额单位,元以下记至角、分。

 

第六条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的管理,按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制定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执行。

有关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及会计核算事宜,按财政部印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办理。

 

第七条本制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负责解释。

未经财政部批准,各地区、各部门不得自行制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第八条本制度自1998年1月1日起执行。

财政部1988年发布的《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同时废止。

各地区、各部门在本制度生效前制定的会计制度,凡与本制度不一致的,应停止执行。

 

第二章事业单位通用会计科目

 

第一条会计科目表(略)

 

第二条二、事业单位通用会计科目使用说明

 

(一)资产类

 

第101号科目现金

 

1.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的库存现金。

2.收到现金,借记本科目,贷记有关科目;支出现金,借记有关科目,贷记本科目。

本科目借方余额反映库存现金数额。

3.事业单位应设置“现金日记账”,出纳人员根据原始凭证逐笔顺序登记。

每日业务终了,应计算当日现金收入合计数、现金支出合计数和结余数,并将结余数与实际库存数核对,做到账款相符,并编制“库存现金日报表”。

现金收入业务较多,单独设有收款部门的单位,收款部门的收款员应将每天所收现金连同收款收据副联编制“现金收入日报表”,送会计部门的出纳员核收;或者将所收现金直接送存开户银行后,将收款收据副联、“现金收入日报表”和向银行送存现金的凭证一并交会计部门的会计员核收记账。

4.有外币现金的事业单位,应分别按人民币、各种外币设置“现金日记账”进行明细核算。

 

第102号科目银行存款

 

1.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存入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各种存款。

事业单位应加强对本单位银行账户的管理,由会计部门统一在银行开户,避免多头开户。

2.事业单位将款项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时,借记本科目,贷记有关科目,提取和支出存款时,借记有关科目,贷记本科目。

本科目借方余额,反映事业单位银行存款数额。

3.事业单位按开户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名称以及存款种类等,分别设置“银行存款日记账”,由出纳人员根据收付款凭证逐笔顺序登记,每日终了应结出余额。

银行存款日记账应定期与银行对账,至少每月核对一次。

月终时,单位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余额之间如有差额,应逐笔查明原因进行处理。

属于未达账项,应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调节相符。

4.有外币存款的事业单位,应在本科目下分别按人民币和各种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