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习之平面媒体视觉艺术及图片运用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7764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学习之平面媒体视觉艺术及图片运用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闻学习之平面媒体视觉艺术及图片运用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闻学习之平面媒体视觉艺术及图片运用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闻学习之平面媒体视觉艺术及图片运用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闻学习之平面媒体视觉艺术及图片运用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学习之平面媒体视觉艺术及图片运用Word格式.docx

《新闻学习之平面媒体视觉艺术及图片运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学习之平面媒体视觉艺术及图片运用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学习之平面媒体视觉艺术及图片运用Word格式.docx

根据这个命题,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模块设计的优势。

如果将一组意义相关、相近或相反的稿件散拼在版面上,那么它们也仅仅是一篇篇独立的稿件;

如果将它们组合在一个方块之内,就可能产生一种不用文字表达的新信息,甚至出现“1+1>

2”的效果。

2.标题扣住心弦,图片吸引读者。

由于现代人没有过多时间仔细阅读文章,看报纸已从传统的“看标题+文章”转变为“看标题+感兴趣的文章”。

有的时候,一条有声、有色、感染力强的标题,三言两语便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标题的编排形式多样,多一个小标题就增加一次被注意的机会,在这里要注意的是:

新闻的排列方式必须简单实用。

这可以方便读者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其感兴趣的信息。

在同一版面上,横题的阅读速度快于竖题,块状文章的阅读速度快于互相咬合穿插。

在版面处理上,减少因颜色、底纹、花边带来的视觉干扰,都不只是简单的版面美观问题,它还具有传播上的实际意义。

同样,图片在版面中的意义已经突破美化版面这一点。

图文并茂已成为设计优秀版面的原则之一,所占据的版面位置也越来越大。

照片为版面新闻制造气氛,它诱使我们去读一条本来可能会被忽视的报道,它的好处在于能够吸引读者的视线,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少的笔墨和最小的篇幅给读者最多的信息。

但是图片并非越多、越大越好,要注意大图与小图、横图与竖图、组图与单照的搭配,使照片之间的组合变化和谐统一。

作为一个版面编辑,在挑选、安排图片时,应该有意识地让图片成为版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然,图片和文字均应该视为传递版面语言信息的载体,只能相互配合,不能相互取代,该重则重,该轻则轻。

图片选择和运用得如果十分恰当,不仅可以对读者产生更大的震撼力,而且可以使新闻价值得到极大的提升。

以《南阳日报》2008年9月20日的A4版为例,整个版面以一张四栏半的温总理视察宛西制药的照片作为主打,右边再以一栏半的系列照片展现出宛西制药的发展历程,每张照片配以小标题、100多字的说明,用最少的文字给了读者最多的信息,并使整个版面感觉很有条理,很简洁。

3.简化构成要素,强调版面条理。

从近几年获奖版面体现出的设计风格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版面都在尽可能使走文更有条理、更系统,而不使用繁缛的花线,变来变去的字体,可有可无的花网,追求的是粗眉头(大标题)、小文章、大眼睛(大图片)、轮廓分明(块面结构)、字体变化较少、线条又粗又黑的“粗题短文多板块,钢筋结构大窗户”的阳刚直率之美的版式,记者、编辑想说的话非常清楚,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即能一目了然,提高了单位时间、空间里的读报效率。

此外,留白也可以使人在读报时产生轻松、愉悦之感,标题越重要,就越要多留白。

我们知道超市里的货物都是分门别类的陈列,而且很少变动,这样,顾客想买什么,就会熟门熟路直奔那个货架,减少浏览寻找的时间。

在报纸版面设计上也有一种类似的方法——“货架式陈列”法。

这种方法采用固定的编排形式,分门别类地“陈列”新闻,这样也会使版面更有条理、更系统,减少读者浏览的时间,尽可能快地从版面上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不过,这种形式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高明的编辑往往从量的方面加以限制,使之适可而止,同时以个体单元的简明、率直和醒目来保证整体效果,即以井然的秩序为版面增添简约静穆之美。

用版面的“缤纷炫目”去打动读者

由于色彩具有强烈的感情倾向,具有表达情感、影响人们心理活动的功能,所以,我们在版面设计时,要注意色彩定位,如盛大节日、重大活动、重要会议、逢年过节等重大报道,宜采用暖色调,以渲染喜庆、欢乐、热烈的氛围。

日常的新闻报道,可根据稿件内容和编辑意图选择色调,一般多为冷色调或中性色,以体现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

1.运用色彩语言,处理好重点稿件与一般稿件的关系。

文字是一种符号,传递着一种信息内容。

符号再加上颜色,便会起到加强或减弱的作用。

如一个“喜”字染上红色,喜庆的气氛则更浓。

运用色彩,是处理新闻的又一手段,用色彩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起读者的读报欲,是编辑需要掌握的版面艺术。

那么,在版面上如何运用娴熟的色彩语言呢?

简言之,就是既要突出强化重点稿件,又要使整个版面的色彩关系趋于和谐统一。

设置颜色时可根据编辑的意图,对头条、报尾、评论等重点稿件的标题或题饰,使用色相鲜明、纯度较高的颜色,并尽力装扮之,美化之,让其在视觉上占主导地位,力求表现出一定的感情倾向。

同时,还能达到版面色彩整体布局合理,然而,对一般新闻尽量少用颜色,或选择使用中性色。

2.以色彩的数量形成版面的统一协调。

一般初学者在设计版面时往往使用多种颜色,使版面变得很“花”,表面上看起来很花哨,但色调不统一,缺乏统一和协调,缺乏内在的美感。

同时有些还采用了颜色各异,风格不同的图片、文字、底色,使版面五彩缤纷,没有整体感觉,造成新闻重轻难分。

事实上,版面用色并不是越多越好,一般要控制在3种色彩以内,通过调整色彩的各种属性来产生变化。

另外底色和正文的对比尽量要大,以便突出主要文字内容,因为报纸主要是通过文字来向读者传递信息的。

如《南阳日报》2008年7月28日A4版和2008年7月4日A4版,前者用绿色作为主色调,而大标题则用反差极大的纯红色来突出主题,使这个版面看起来赏心悦目、富有内涵;

后者的版面以红色为主,中间偏右部分的组合用一张三栏的大照片加上三张一栏的小照片组成,大小错落有致,小标题用深蓝色处理,不但突出了主题,又使版面协调统一。

《华盛顿邮报》图片编辑的15条“军规”

引用地址:

 

[复制│超文本复制]

返回《驿钊传媒学习小组》关闭窗口

窗体顶端

11018070

阳关故人去发表于:

10-02-0309:

03[只看该作者]

当前的视觉传播时代,全国各报刊都在建立和发展图片编辑运行机制,都在运用图片上大做文章,涌现出一大批重视图片的总编辑和优秀的图片编辑、视觉总监,也造就了一批代表中国先进新闻传播理念和实践的报刊。

但是,当视觉传播的大潮冲击着一切传播载体的同时,也带来了泛视觉化现象。

而这个泛视觉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生成和泛滥的土壤的。

假新闻图片、电脑上任意修改制作的新闻图片等等违反新闻职业道德、违背新闻传播规律的所谓图片报道,频频登上新闻传播载体,搅乱了人们的阅读视线,造成了人们的视觉疲劳。

为使中国媒体的图片处理和使用有一个自己的规范和标准,我对《华盛顿邮报》图片处理之15条“军规”,以“拿来主义”的原则,进行个人解读,目的是希望引起同行的兴趣和讨论,看看其中有没有适合或者经过改造后适合我们中国自己的报纸图片编辑运行机制性的东西,兼收并蓄,形成一套我们的条规和管理办法。

以下是《华盛顿邮报》等7家报纸的图片编辑15条“军规”:

1.所有的原始数码图像都必须由数码相机直接下载到图片库,以备所需时编辑和回顾。

在进行本地传输时,原始文件需存盘。

所有用于编辑目的的打印输出都必须来自数码相机的原始文件。

解读:

——像保存底片档案一样,对原始数码图像下载和存档,是确保数码摄影采访新闻摄影信息真实性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

——每一位摄影记者或签约摄影师必须做到,不允许拍摄者对原始数码图像文件的数据做任何修改,以确保提供给图片编辑和版面编辑的照片是原始图像信息。

——在实际中,许多人对原始数码照片的构图、影调、色彩、色温、色相、色明度、色彩还原和饱和度等不满意,经常自己动手在Photoshop上修改,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你要注意:

第一,要把修改的照片另存一个文件;

第二,提交编辑部时把你修改的文件连同原始数码图像文件一起上交。

这是摄影记者和签约摄影师必须做到的。

——“在进行本地传输时,原始文件需存盘”。

我理解,拍摄的数码原始文件不管传输与否,必须及时下载存盘。

——“所有用于编辑目的的打印输出都必须来自数码相机的原始文件”。

这句话是说,编辑在选稿过程、编稿过程、排版过程、打印印刷过程中,“都必须”使用来自数码相机的原始文件,以确保照片信息的准确性。

——“以备所需时编辑和回顾”。

“编辑”是指图片编辑或版面编辑对你修改后的照片不满意,需要重新编辑和修改;

“回顾”是指编辑要对照原始文件所有信息的核查。

——每一位图片编辑和版面编辑也必须履行和遵守这条原则,确保原始数码图像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2.图片应标注清晰的图片说明。

——“清晰的图片说明”就是新闻的基本要素:

五个“W”加一个“H”,即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

——这个问题看起来特简单,可是,无论摄影记者,还是图片编辑,抑或是版面编辑,“应标注”的往往没有标注,应“清晰”的常常不清晰。

3.读者认为图片应当是对事件的真实记录,我们决不能背叛这种信任。

纪实照片的完整性具有最高优先权,纪实照片边框内的所有内容都不能改变,包括改变背景,增加颜色,制造图片蒙太奇或者拼接图片。

不能对图片中的内容做任何的增减,这意味着即使是一只手或者一根树枝出现在图片中的不合适的位置,我们也不能去掉它。

——“读者认为图片应当是对事件的真实记录”:

新闻学关于新闻的定义有几种说法,大多数人更愿意接受“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根据这个定义,作为摄影报道的新闻图片,也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真实记录和报道。

——记者是什么?

记者是新闻事件的记录者和传播报道者。

记者有权采访新闻事件的瞬间、片断和全部过程,通过报道传播给大众,形成社会舆论并以社会舆论促进或者推动社会问题和矛盾的解决。

但是,记者无权改变新闻事件的全部、片断和每一个瞬间的事实。

对于摄影记者来说,就是无权改变新闻照片中的每一个新闻信息的细节。

——“纪实照片的完整性具有最高优先权”:

这里的“纪实照片”就是特指作为报道的新闻摄影;

新闻照片原始图像的“完整性”是至高至上的、神圣的、不可侵犯的。

——“纪实照片边框内的所有内容都不能改变”:

任何人不能对图片中的内容做任何的增减,尤其是不能“制造图片蒙太奇或者拼接图片”,以确保新闻照片的原始信息。

4.摄影记者不能对新闻事件进行设置、重现、导演或者采取其他人为行为干扰新闻事实。

——不能策划新闻;

——不能人为地干扰、摆布、导演正在发生着的新闻事实;

——不能在新闻事实过后再重新演习、摆拍;

——不能摆拍。

5.报纸的任务是刊发纪实图片,导演现场只在下列状况下被允许:

肖像摄影、时尚或室内设计摄影、工作室摄影,这些照片在使用时必须加以区别,其图像不能给人以纪实照片的错觉,一般情况下,这些照片在使用时应作文字说明。

比如某人是为了被拍照而在现场工作,则图片说明不能是“某人正在办公室工作”。

——新闻人物的肖像照、文体明星的时尚照、室内设计照等允许现场“导演”。

——“这些照片在使用时必须加以区别,其图像不能给人以纪实照片的错觉”。

这句话的意思是:

这些照片不能作为新闻照片来使用,不能让读者产生是新闻照片的错觉。

6.纪实照片应尽量减少侧面影像的图片的使用,这些图片容易造成特征性元素的缺失。

——既然是“减少”,就不是不允许,不能绝对化。

——但是作为新闻照片,确实应当注意对影像“特征元素”的表现,尽量不要造成缺少现象。

7.纪实照片不得被拉伸、变形以适应版面需要。

——新闻照片不是哈哈镜,不能随意变形。

有的编辑看到版面空一块,为了不改排文字,甚至图省事,把照片拉长或是压扁,使照片变形,借以填补空白。

首先,这样做违背了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他们在做变形处理的同时,把被报道对象的真实、客观的形象也改变了。

其次,这种版面处理还涉及四个问题:

一是照片中人物形象被歪曲了,不尊重被报道对象;

二是摄影作品的完整性被破坏了;

三是读者一般不会认为是图制作得不好,而会责怪摄影者拍得不好,作者的名誉权也被损害;

四是从美学角度来看,随意把人物形象拉长或压扁,在多数情况下,扭曲了正常的人体结构,丑化了人类自己。

新闻照片一般不存在侵犯肖像权问题。

但是,使用新闻照片时改变了被报道者的形象,是不是侵犯了被报道者的肖像权呢?

8.应减少标题压图片的用法,如使用则必须与摄影者和图片编辑共同论证。

——“应减少标题压图片的用法”:

这里说的是“减少”,不是不能使用。

——“如使用则必须与摄影者和图片编辑共同论证”:

这里有两层含义:

①强调尊重摄影者作品的完整性;

②使用压题图片时,是否对图片的基本信息构成了伤害?

需要论证。

这个论证,除了需要论证可行性,还要论证不可行性。

——压题图片是一种标题与图片的版面组合,是一种版面手段。

标题字压在图片的什么部位,才能达到既突出整体新闻,又美化版面,同时又不会破坏图片的基本信息?

这些都需要论证和正确的设计。

9.数字图像改造技术的使用必须明显地显示出其虚构性。

如果必须使用图片说明才能让读者明白此图片经过了数字技术的处理,那么这张图片不能被采用。

——这是说制作数码照片一定要在视觉上有明显的符号特征,要让读者不用看文字说明,只要看照片本身就可以明白是经过数字处理过的图片。

10.可以创造性地使用照片图示来表达编辑思想。

照片图示一般不使用纪实照片。

照片图示的制作必须会同摄影者本人、图片编辑、文字编辑、美术设计,使用的手法必须明显或者夸张,以避免读者误认为其为纪实照片。

这种方法使用时必须得到新闻美术总监或其助理编辑的同意。

——“照片图示”:

这是一个好办法,也为版面选择和使用图片开通了一片新天地,增加了一个新的、强大的图片品种。

——“照片图示一般不使用纪实照片”:

这句话在强调图示图片与新闻照片之间的区别,一般情况下不使用新闻照片,而使用那些新闻性不强或者没有新闻信息的照片。

这种照片一般可以作插图使用。

——“必须明显或者夸张”:

这句话说明两点:

①在视觉符号上与新闻照片的区别必须是明显的;

②画面形象应当是夸张的,而不是纪实的。

——“必须得到新闻美术总监或其助理编辑的同意”:

这句话是在说图示的美术设计很重要。

当编辑要用作者拍的一张照片做图示使用时,应当而且必须得到美术总监或美术总监助理编辑的同意,才能进行。

这里强调的是团队协作精神,是WED工作模式——写作、编辑、设计三合一概念:

图文总体设计。

11.应读者需要刊登的从读者那里获得的有关婚礼、讣告等的图片不能做任何改动。

比如,讣告图片必须与原图保持一致,重现性是最重要的。

——这是指应读者要求的有约定性的图片,要尊重读者意愿,保持图片信息的“重现性”。

12.允许为了使图片有更好的效果而对于锐度和对比度的一般性调整。

为了增加清晰度和精确度而对色彩或灰度进行的调整必须被限制到最小程度。

13.可以通过加光或者减光改善图片的技术质量,可以使用数码技术修补照片中由于过多的灰尘和其他非人为因素造成的图片缺损。

——“允许为了使图片有更好的效果而对于锐度和对比度的一般性调整”:

这里讲的是“一般性调整”。

——“加光或者减光”:

如同在暗房放大时对影调的调整。

——“其他非人为因素”:

比如照片划痕,冲洗放大过程中由于药水和镜头有杂物造成照片出现的脏点等。

——在电脑上能不能修改新闻照片?

修改新闻照片有没有底线?

a.能修改。

就像我们过去在暗房中冲洗放大照片一样,除用药水冲洗之外,电脑可以担当起传统暗房的全部工作。

另外,在编辑、制版过程中,编辑也可以对照片做一些局部的修改和调整,例如:

对影调、色彩、剪裁等的局部处理。

我所说的“局部的修改和调整”,与“一般性调整”大体相同。

b.修改有底线。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局部”,是指对照片基本影像信息不构成伤害的修改。

例如:

——没有改变照片中影像主体形象的真实性;

——没有改变照片中影像信息的结构和布局;

——没有对影像进行变形处理;

——没有张冠李戴的“换头术”;

——没有移花接木的集锦,等等。

一句话,在不违背新闻真实性包括影像信息真实性原则基础上的修改,就是电脑修改新闻照片的底线。

14.美术总监,责任编辑和编辑部应当对有疑点的图片及时作出质疑,必要时总编辑应参与决策。

——使用图片要高度负责,对有疑点的照片,要行使把关人的职权,把住出口,不让有问题的照片传播出去。

15.所有在本报刊登过的照片在参加摄影比赛时都必须遵照本报图片处理原则,依照原始图片加以调整。

——“依照原始图片加以调整”:

即使是参加比赛的照片,也还是以不破坏原始照片的基本新闻信息为尺度进行调整。

窗体底端

提升版面竞争能力的图片运用策略

常常看到在不少报纸寸土寸金的版面上,没有多少新闻价值的照片占据了重要位置。

在强调照片作用的前提下,对图片可读性必须有客观的认识,只有价值判断准确,新闻照片才能真正起到传播信息、提高可读性和实证的功能。

讲究版面竞争力

既要保持发行量、阅读率的领先地位,又要减少成本的投入,如何有效传递信息,提高版面竞争力,成了一个关健问题。

什么是版面竞争力,就是报纸版面在市场上获得读者注意,由此赢得读者满意度,最终实现读者对报纸有忠诚度的能力。

纵览当下报刊,无不在内容采编、版式设计、活动开展、发行招数上用尽心思,封面版导读的处理方式几乎为所有晚报、都市报采用。

作为机关报的《广州日报》在原头版之前,采用外套式的两个导读版吸引读者。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张建星则提出“以图片带版面,以版面带新闻,以新闻带记者,以记者带队伍”的操作思路,对《天津日报》进行全面改版(参见张建星著《新闻的创意时代》)。

如果说,《广州日报》在全国机关报中率先启动图片“冲击力”,那么津报集团应对《今晚报》的竞争,除了创办子报《每日新报》外,机关报本身对图片的重视功不可没。

好的报纸版面,风格应该具备几项:

便利性、稳定性、差异性和兼容性。

笔者的理解,便利性当然就是简洁、一目了然,是视觉冲击,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版面设计首先要考虑突出便利性,使读者以最少的时间实现最多的阅读量,封面版作为一张报纸的外衣显得特别受读者关注。

但仅有便利性是不够的。

追求冲击力是把双刃剑

众多研究表明,版面的吸引力,首先是照片,其次是标题,然后才是文章内容。

于是有些报纸照片越放越大,越来越触目惊心。

独家照片的拥有及图片的突出使用,是报纸在电视发达的今天仍然主导舆论阵地的原因之一。

大量的图片,强烈的镜头感,可以迎合大众市场的需要,新闻照片、资料图片、电脑图解、表格、漫画等所占的位置越来越大,报纸几乎成了画报。

但香港报纸的一项调查显示,尽管有些报纸图片多,色彩丰富,吸引眼球,可读性不低,可公信力却呈下降趋势。

“以图片带版面”,其关健在于图片是否对版面有提升力,能不能真正以一个较为独立的角色激活版面。

发大图片,多发图片,却缺乏较强的新闻性,不能做到以图片带版面,有量没信息,是目前一些报纸图片运用失当的主要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等人曾在北京做过调查,读者最关心的新闻版面不是最漂亮的版面,而是具有新闻重要性的版面,是反映热点、见解独到、实用性强、信息量大,换句话说,重要加实用大于好看。

如果一份报纸不反映社会热点,没有体现主流诉求,与广大读者的价值认同有较大差距,无论如何不能成为一份成功的大众报纸。

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重要媒体中,既有《今日美国》的新潮,也有《纽约时报》这样比较传统的样式,一份报纸的成功,首先是内容的成功。

在主流媒体看来,吸引注意力不是决定性作用,而重要的是希望读者在今天关注什么,主流报纸不会把香车美女放在头版,既有品位的考虑,更是把最受人注意的版面让给最具新闻价值的内容。

视觉冲击力的三个关系

1.符合审美的习惯与不唯美设计的操作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消费的多样化,读报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中,许多读者阅读报纸时并不认真,要求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最有用的资讯,在这种情况下,视觉感起到突出作用。

报纸由卖方转向买方市场,版面必然产生根本性的变化,版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广泛的重视。

嘉兴日报社以30万年薪从杭州引进版式总监对许多报媒触动不小。

从《北京青年报》的浓眉大眼到《都市快报》的清秀细腻,从大批报纸的瘦身风潮到个别报纸的颜色变革,从视觉新闻版的出现到图文并重的普遍强调,起码可以看出,有特色的报纸多是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报纸,真正拥有视觉冲击力的报纸是内容有市场、版面有竞争力的报纸。

版面设计的三个基本原则是: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符合审美视觉习惯,便于阅读。

一幅吸引读者眼球的好照片不一定是构图最完美的照片,优秀的新闻照片要么给人震憾,要么带来轻松。

《竞报》的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