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讲课稿温下法Word格式.docx
《《方剂学》讲课稿温下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讲课稿温下法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那有这个寒邪,即使是外来直中的寒邪,伤不伤阳呢?
不同程度会有伤损阳气,但在这里不是主要的,不是个很突出的。
所以从主治证候分析来说,病位是寒邪积阻于肠道,寒性收引凝滞,导致腹痛。
而且寒邪收引,腑气不通,可以腹痛便秘。
至于这个寒滞厥阴,历来有两种看法,它反应出胁下偏痛。
有的人说这个胁下偏痛的偏是写错了。
应该是胁下满痛。
是错简了。
有些医家有这个认识。
有些医家根据胁下厥阴经所经过的地方,是寒邪直中厥阴所导致,厥阴经有寒,所以胁下偏痛。
但是有一部分医家,这个比例相当多,就是说病位主要还是在肠道。
所以胁下偏痛应该是胁腹满痛。
还是寒邪凝滞造成的。
由于腹痛影响到胁,是这样认识的。
至于发热,历来也有两种看法,有一类认为这个发热,他不是有手足逆冷,手足厥冷吗?
是有发热,又有逆冷,外来寒邪侵犯造成的。
所以用细辛,一来以发散,但是多数认为是阳气被郁,体内阳气被寒邪郁而,入里之寒,郁而化热。
有发热。
寒实证的舌像脉像,苔白腻,脉弦紧。
都是一种实证的表现。
所以大黄附子汤证是寒积里实证。
我看法是腑气不通,寒相突出,寒性收引凝滞,腹痛便秘这一派偏寒像,虚证不明显。
多数是寒邪直中,造成伤及胃肠为主。
也包括我们前面所讲,像常用类,偏寒证,正气不虚的。
大黄附子汤证,也常出现。
也包括像用于肠梗阻之类的,这类大便不通的偏于寒证的,正气不虚的这类。
这个方也可以做为基础方。
因为当年在这方面的研究当中,温脾汤也好,大黄附子汤也好,都做为基础方在使用了。
另外,正气比较壮实的,过食生冷导致胃肠寒积,正气不虚,也属于这一类寒积里实证,这是做于一个成因来说,所以从治法来讲,里寒要温里,要散寒,温散的结合,同时通便止痛,所以以往对这个证候的分析,一个是寒哪里来,里寒证形成是两个大的方面。
(1)阳虚寒从中生。
(2)外来寒邪直中。
外来寒邪直中可以由气候因素,可以由饮食因素的,饮食生冷这些。
从这个看,过去有的提到阳气不足,你既然感受寒邪,直中也好,过食生冷也好,也可以导致阳气受伤。
但是做为整个证候成因,和它的病机特点来说,还是实证为主的。
功用
温里散寒。
方解
附子
大黄
细辛
君
臣
所以从这个方里的用药,大黄附子联合做君,温里祛寒和泻下通腑相结合,这里附子、大黄相配,一般来讲,附子量大于大黄,使全方体现出以温为主,温下结合的基本结构。
大黄在这里也是一种去性取用的方法。
所以从仲景这样用了这个基本结构,到后来的《千金方》上的三个温脾汤,和后世温下方法都模仿这样的一个结构。
细辛在这里既能助附子祛寒,它既能祛里寒,也能散表寒。
所以体现出整个方温里散寒的特点。
用量
它的用量特点,附子用量是仲景用附子量最大的。
因为它和大黄同用。
所以用量要较大。
在像麻黄附子细辛汤里,这三个药都是温性的,附子用量就不会这样大,这方里由于与大黄同用,所以一般要求附子量大于大黄。
那样附子就用到三枚,是仲景方里附子用量可以说最大的。
另一特点是去性取用。
运用
辨证要点
腹痛便秘,手足逆冷。
这个手足逆冷,历来的解释就是阳气被郁以后,不能布达四肢,寒邪郁遏阳气不布达四肢,它和阳虚寒从中来的手足逆冷不同。
这是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
大黄用量一般不超过附子。
这是体现温下和温散结合的一个方剂。
随证加减
它是一种寒实证。
不管是过食生冷引起,外寒直中引起,都是寒实证。
所以腹痛重反映出寒邪重。
里寒重,寒像明显加肉桂。
桂、附联合,祛里寒力量更强。
如果结合有体虚情况,加党参、当归温补结合。
说明它典型的这个证,本身没有虚像或者虚像不明显。
如果寒积阻滞气机胀痛,这也是常见的,所以加厚朴、木香,行气除满止痛。
如果积滞比较轻,那当然反映在疼痛不明显或较轻,胀满也不显著,或者体质较虚,可以大黄来减缓它的功下能力,或者用制大黄,或者是适当考虑在用量上调整,这是这个方的随证加减情况。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一类方
阳虚寒积证。
寒积阻滞于肠道─腹痛便秘,脐下绞痛,绕脐不止。
脾阳不足─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有的说它阳虚冷积,便秘,这个区别就是说,既有寒积,寒积是属于实的方面。
又体质基础是阳虚,阳气不足,所以这个寒呢,温脾汤的寒,很重要是个寒从中生为主的。
即使临床上归脾汤证的诱发,也有可能跟饮食的不注意有关,但是它的寒的来源,主要的还是由于阳虚造成。
阳虚不能温通,寒积阻滞于肠道,造成腹痛便秘。
脐下绞痛,绕脐不止。
温脾汤这种腹痛,由于有实邪,所以比起单纯的,比如中焦虚寒,脾肾阳虚,它那种腹痛,绵绵作痛,喜温喜按,那个不同。
这个腹痛要比较,因为有实邪,所以相比理中汤,理中丸那一类腹痛要重一些。
但是一般也不是很剧烈的。
脾阳不足,表现会伴随有一组中焦虚寒的症状。
中焦虚寒就是手足清冷或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或迟这一类基础的中焦虚寒证。
但中焦虚寒证,比较典型是四肢不温,四肢清冷,吐利腹痛。
这里由于有阳虚,寒从中生,不能温通,寒性凝滞,导致了腹痛便秘。
所以它主要反映,基础的中焦虚寒证加上腹痛、便秘了。
当然这一类情况,它一般都喜温的。
针对这种中焦虚寒为主造成的冷积便秘,冷积要功下,中焦虚寒要温补脾阳。
内生之寒,温补结合。
功下冷积,温补脾阳。
芒硝
干姜
人参
当归
甘草
佐
使
整个方基本上是温阳的方。
仲景,在像四逆汤这类基础上,发展组合起来的。
现在我们选这个方,是《千金方》上的。
含有芒硝、当归的。
去掉芒硝、当归,《千金方》还有一个温脾汤,过去教材有时候也选这个。
这张方,温下、攻下力量强一点。
因为它不仅有大黄,还配合了芒硝,所以整个这个方,从它的组成来看,大黄、附子仍然是大黄附子汤的结构。
从成药来看,用芒硝来增强大黄的功下力量。
用干姜来增加附子的温里祛寒力量。
实际上,姜、附同用,温里祛寒力量很强,大黄芒硝联用,泻下积滞作用也强。
所以这个方比起原来五版的温脾汤选用的,它攻下力量,攻下冷积力量要强一些,人餐当归体现出对里寒证,寒从中生的一种温补结合的基本治法。
所以这个方温补结合的治法,和前面的大黄附子汤的温散结合的治法,针对寒邪来路不同,也针对了寒实,和兼有虚寒的这种区别。
温脾汤里的寒,它形成有虚寒的特点。
尽管由于这个虚寒,导致冷积内停,要温补和攻下相结合。
方里的使药是甘草。
甘草既帮助人参补气,和附子干姜构成温补结构。
又能调和药性,调和寒热两类药。
这是温脾汤的一个基本结构。
配伍特点
温通、泻下、补益三法兼备,寓温补于攻下之中,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
温、下、补,寓温补于攻下之中,也就是说温里祛寒,和泻下相结合,大黄虽然是苦寒的,但和附子干姜联用,去性取用。
整个方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
实际上还是在过去经方的药物配伍特点,和
基础方的结构,这三方面发展来的。
大黄附子汤和温脾汤的比较
大黄附子汤
温脾汤
治法
温下和温散的结合
温下和温补的结合
针对病机
寒积里实,纯属实证
即使寒邪伤阳,程度也不重
中焦虚寒体质引起的寒积在胃肠
主治证候
实证,脉弦紧,可以阳郁产生发热,阳气不达而手足逆冷,腹痛便秘
明显的中焦虚寒表现(舌脉,四肢不温,喜温),腹痛便秘
大黄附子汤是温散结合,温脾汤是温补结合,都是温下,都是大黄附子相配。
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弦。
实际上,温脾汤证一般腹痛程度比大黄附子汤证是要轻一点。
反应脉像它强调弦,不是强调紧。
现在有些临床,像胃癌病人到后期,经常容易出现大便秘结,看起来像燥屎,这种不能单纯的寒下,要温通。
如果单纯用寒下,往往造成反而肠滑失禁,过去我们看过,就是说单用大黄,番泻叶泡水吃了以后,开始大便困难,一下子变成失禁,小便反而不利了。
回过头来用像理中和补中益气,结合起来调整。
所以温下、寒下不能乱用。
温下是用苦寒辛温这一类相结合,这是温脾汤辨证要点。
应该说是一组基本的中焦虚寒证。
加上腑气不通。
运用─加减
如果冷积重,加上阻滞气机,厚朴、木香,这个前面讲过,气滞,和大黄附子汤加味相近。
腹中冷痛喜温,加肉桂,吴茱萸。
有些人主张,就是说不光大黄附子汤,或温脾汤,都可以加吴茱萸。
它能够温肝胃,特别是大黄附子汤,有的医家方论说它涉及胁下’涉及厥阴,大便便秘不通,可以胃气上逆,肝胃之气上逆,主张佩吴茱萸。
温下用这两个方作为一个比较。
两种治法。
第三节
润下
适用范围
肠燥津亏,大便秘结证。
从总的来讲,润下体现了肠燥津亏,大便秘结证。
肠燥津亏,大便秘结证有这样几种基本类型。
1.
肠燥。
是由一定的燥热造成的。
燥热伤津。
但是这种燥热,又和那热实互结不同。
热实互结以后,阻滞在肠道,那这是用寒下,力量较大的推荡。
但有一定燥热,并不重,造成常道自身津亏,腑气不通,不畅。
那主要矛盾,燥热和津伤,津伤是主要的。
那要用润肠和清燥热结合。
2.
自身产生的津液不足,经血亏虚。
那有些产后阴血不足,随之精血不足,肠道失润造成的。
这是一种自身津液化生不足。
3.
津液布输不足津亏。
不能正常输布。
它也可以造成肠道失润。
所以造成肠道失润原因是多种。
我们教材上,也是适合不同情况,我们经常用的像麻子仁丸,五仁丸,郁李仁丸,或济川煎,针对这种肠道失润的,不同的一个角度。
麻子仁丸(脾约丸)
《伤寒论》 II
类
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
脾约“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秘,故曰其脾为约。
”
一般本科同学,学习麻子仁丸,有这么两个疑点。
就是经常自己比如学习的时候,想不大想得通的:
从麻子仁丸主治来看,叫它脾约便秘,说它主证大便硬,小便数。
其脾为约。
历来简称脾约证。
怎么会大便硬,有干结,便秘不通,或不畅的特点。
小便数,不管是次数多,还是量多,这好像在现实生活里,很难看到。
大便硬结,小便还多。
不太好理解。
从它病机解释来讲,所谓脾约,这是成无己说的“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秘,故曰其脾为约。
《伤寒明理论》”张仲景就说“大便硬,小便数,其脾为约”。
成无己作了这个解释。
约是约束津液,不得四布。
这是一种理论的解释了。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这个胃包括胃家胃肠,津液饮入于胃的,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然后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输布,五经并行。
水液到了胃以后呢,吸收,输布全身的过程当中,跟脾的运化布散有关。
跟肺的通调水道,以及下焦阳气蒸腾气化,综合作用。
这儿认为这个证,是一种脾约束津液,不能正常布散。
正常布散应该向肠道,向膀胱布散分配,偏渗膀胱小便就多,肠道失去润泽大便就硬。
是这样的解释。
实际上,我们在临床观察中,有一部分报导,写到了小便多,用这个方,临床观察治疗报导相当多的,而且麻子仁丸用于,像很多痔疮手术后,有些医院把它作为常规用药了,润肠通便。
所以从很多例数的观察,在大便秘的同时,小便数的,统计不是很多,所以有的学生就说,这种主治是这个,大便硬,小便数同时出现,这个实际病例里可能性有多少?
但我体会,怎么理解这个问题呢?
它实际上是一般胃肠道燥热的时候,大便干结,小便短少,小便发黄,量少。
这是普通的。
胃肠燥热伤津,这个伤津不光是肠道,整体的津液会受影响。
但如果肠道,胃肠的燥热较轻,虽然导致有一定的便秘,但这时候燥热没有影响整体津液的气化,有就是说,有一类大便秘结,小便改变不大。
在临床,你问他小便黄吗?
少吗?
他小便都还好,还不黄,没有明显的很少,或者短赤之类的情况。
这个相比,大便硬,小便数,实际上大便干燥,不通,不畅,但小便变化不大,那就不一定,清泄胃肠枣热要用多大的力量,而是以润肠通便为主。
所以,第一,这个问题对于主治大便硬,小便数形成那个机理,燥热较轻,没有影响整体津液气化,仅仅是胃肠燥热,肠道失润,还没有影响膀胱气化。
所以这种小便量并不变,那一比普通的大便干结,小便就会短赤。
它没影发生这个,相比之下,大便硬,小便数。
产生这种提法。
因为这个提法,仲景就说其脾为约,脾约,津液输布上的,并不是整体津液减少了。
到成无己就做了这个解释。
我是这样体会的。
但历来我们说,胃肠燥热引起了脾不能帮助胃行其津液,输布津液,历来这样解释。
这两个解释方法有类似的,但是从同学的理解方面来说,特别现在针对临床用这个方具体情况来说。
实用来讲,它就是胃肠燥热较轻,没有影响整体津液的损耗,有就没有影响膀胱气化。
因为一般的体内燥热来说,影响胃肠,影响膀胱,都会影响的。
这是它主治证候的特点。
要润肠,同时燥热要泄热,肠道腑气不通要行气,所以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这个方是二类方。
使用
现在也有用汤药的,传统是用丸药的。
麻子仁丸。
丸药汤药功效方向是不同的。
丸药,丸者缓也,以润肠为主。
用汤药呢,这其中有小承气汤,你开汤药再小,它毕竟有清下的作用,所以用汤药的方向,往往就像清下热结,清下燥热去了。
以下为主了。
丸药以润为主,汤药以下为主,这个要注意。
经常这个方,人们有时候就开成汤药,汤药就泻下作用比较突出了。
用丸药以润下作用为主。
功效发挥方向受剂型的影响。
而且这个方,用法上要注意。
既使用丸药,张仲景还强调,如梧桐子大十丸,梧桐子大很小,梧桐子大好小,像那个桂枝茯苓丸,它用一丸还兔屎大,要比这大多了。
梧桐子大十丸,开始吃十丸,他可能大便不见得很通,那你怎么增加?
渐加。
要密切观察,观察着增加。
增加到什么程度呢?
以知为度。
以知,知道。
谁知道?
肠道知道。
有就是说,有反应了。
达到能够起到润下作用了,为度,就行了。
一般保持这个量,用两、三天,不能久服。
久服就从润到下了。
当然你用这个汤药,汤剂型的更是下了。
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麻子仁
润肠通便
杏仁
润肠,降肺气,通腑气
白芍
润肠,益阴养血,缓急止痛
泻下通腑(小承气汤)
枳实
厚朴
佐使
白蜜
润肠清热
麻子仁丸是润下的一个结合。
以麻子仁作为君药,是润肠通便药。
杏仁、芍药、麻子仁,和后面白蜜,都有润肠作用。
因为有燥热,润肠同时,白芍的益阴养血,还有一定的补充,除了润肠,还能补充阴血的不足。
如果有燥热积滞,它可以缓急止痛。
但整个这量很小,梧桐子大十丸,含有它的成份很少了。
杏仁主要是降肺气,通腑气,所以杏仁在这里的运用,也就配合枳实、厚朴,它可以降肺气,通腑气,体现肺和大肠相表里。
佐药部分的大黄、枳实、厚朴,它实际上是一个小承气汤。
这小承气汤,在这里以丸药的形式,而且服用量又很小,在整方配伍中间是配合润下,稍微具有清泄胃肠燥热的作用。
所以整个方润下结合,润肠为主。
这是指用丸剂时候的这个特点。
用白蜜作佐使,它还是有润肠清热作用。
它配有小承气汤,但是和润相结合,下不伤正,润不滋腻,是润和下相结合的方法。
但作丸既是以润为主,开汤药则往往是以下为主。
方剂服法
刚才讲了。
辨证特点
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少津。
临床使用,我们虽然说小便频数,运用时以肠燥,整体津液的匮乏不明显,没有影响整体津液的气化,所以至少对膀胱气化的影响不明显。
这作为一个运用的标准。
如果燥热较重,那你也可以用汤剂。
年老体虚,津亏血少者,以及孕妇应慎用或忌用。
毕竟这方是润下结合,不是纯属润肠,润肠要结合泻下燥热,所以年纪太大,津亏血少,精血不足的,还是以纯润肠为主,孕妇应该慎用。
麻子仁丸多用于现在痔疮发生便秘,或者肛肠科的一些手术后,通便使用。
有些作为手术后的常规用药。
加减
痔疮它有血行瘀滞的问题,所以加当归桃仁,畅通血行,活血。
和这个方结合使用更好。
出血,常用地榆槐花结合。
若肠道燥热伤津重的,这方可以增加养阴清热的药,都是可以调整用量,配汤剂了。
济川煎
II
肾阳不足,气化无力,津液不布,开合失司。
→小便清长,大便秘结,舌淡苔白,脉沉迟。
肾精不足→腰膝酸软,头晕目眩
实际上是一个肾虚便秘。
他从本质来讲,应该说肾精不足,肾阳也不足。
从肾虚这个概念,肾精不足,精亏,经血不能互相转换,精不足其中偏于阳不足。
因为阴阳俱盛,精中间了,肾主藏精,肾精内寓元阴元阳,所以它会有一组基础的,肾精不足,不能生髓养骨充脑,一种最基本的肾虚见证。
实际上,肾的概念,由肾精藏精化气,肾精里面内寓元阴元阳,从肾的物质基础,它肾就是一个精。
我们初学中医时,容易把它看成肾精、肾气、肾阴、肾阳四个单元。
这不对的,肾本身就像个太极图,《老子道德经》时代,就用天地的一种架构看待肾,肾是人生命的起源,天地中间这个道,一个基本物质的总规律。
所以它这个比喻,到了宋代才开始有太极图。
用它来动态的反应道家的思想。
你看太极图,一个圆的,肾藏精,那个精就是,中间含有两部分,内寓元阴元阳。
《内经》说,精化为气,肾精化生肾气,怎么化的呢?
肾阳蒸化肾阴,化生肾气。
这个肾精化气中间,肾阳蒸化肾阴,就产生四个概念,肾无实证,肾多虚证,由于实证归到膀胱去了。
那肾精不足、肾气不足,肾阴虚、肾阳虚。
不管哪个虚,有一组症状是共同的─精亏症状。
肾阳不足也好,肾阴不足也好,肾阴肾阳内寓肾精之中,都会影响到肾精的亏损。
不管肾阴肾阳哪个虚,由于影响到肾精亏损,肾精化生肾气的,那就必然也会影响到肾气的亏损。
肾的功能很多,分解到这四个,各有所长,各有侧重。
我们这里不是在讨论中基,如果讨论中基,那就涉及到肾精,涉及哪些功能?
肾阳、肾阴、肾气,各涉及哪些功能?
说明这问题主要是考虑,这个证有一般肾精不足的表现。
比如腰膝酸软,头晕目眩。
我们说他肾精亏损,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都有。
当然这两个症状(腰膝酸软,头晕目眩)为代表了。
肾精亏损还有其它的相应的表现。
所以在肾阴虚、肾阳虚、肾气虚里,它共同存在的这个肾精不足的表现。
精不足侧重是在阳的不足,反应了阳的不足,阳不足不能蒸腾气化,气化无力,水气不布,开合失利。
肾司二便,开合失司了,这样就造成小便可以清长而渗,就是频数,大便秘结。
水液布散加开合两方面,由于肾精不足,终至肾阳不足,就可以造成小便清长或频数,大便秘结。
这类由于津液不能布散,失去润泽,他跟前面说的麻子仁丸之类,燥热伤损津液不同。
所以舌像脉像有一组肾虚的虚证的基础表现。
体质虚弱的,或者老人这一类,便秘这种情况居多。
所以在济川煎的主治证候当中,会有共同的一组肾精不足的表现,同实偏于有肾阳不足,气化不利,津液不布的特点。
大便可以困难,小便清长,甚至于频数,遗尿,这些都可能产生。
肾虚,肾司二便,这个失调。
治疗方面,温肾益精,一定程度的补肾精,温肾阳,结合润肠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