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笔记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7437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6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建史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建史笔记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建史笔记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建史笔记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建史笔记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建史笔记Word下载.docx

《中建史笔记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建史笔记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建史笔记Word下载.docx

♦台榭建筑的盛行主要是因为在防卫和审美上需要大体量的建筑,但当时的木构技术又难以实现。

随着木构技术的进步,高台建筑在汉以后逐渐被淘汰。

♦问题:

高台建筑的形象虽然在汉代以后较少见,但是中国古典建筑向空中发展的倾向却一直没有停歇。

在东汉以后出现的佛塔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应该看到,虽然佛塔的高度比同时期的西方砖石教堂建筑豪不逊色,但是类似佛塔的高层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比例明显减少,其中的原因何在?

♦战国时期建筑成就:

(1)TMD,课件里肿么也找不到。

(2)铁器工具的广泛使用使建筑木工技术日趋精美

(3)在战国乃至春秋时期,斗拱就已经出现了雏形。

(4)战国时期盛行半瓦当,画面生动流畅。

圆当也有少量出土。

汉以后,半瓦当消失,全部为圆瓦当。

(5)战国时期的家具,全部为与“席地坐”相适应的矮足家具。

二、秦(公元前221~前206年)

个人补充:

此处略去N个字,在以后的陵墓模块中详述。

三、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整个汉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

东汉时期为我们提供了在建筑上具有真正意义的最早遗例——墓。

(1)崖墓

(2)独立的碑状纪念物——阙(寒江雪:

一般成对或成数对出现)(3)供祭祀用的小型石屋——石室。

虽然都是石造,但却如此真实地表现出诸如斗拱和梁柱结构地基本特征,以至我们对其用为蓝本的木构建筑可以获得一个相当清楚的认识。

突出成就就是木架建筑日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

(1)抬梁式和穿斗式木构架已经形成;

(2)斗拱的悬挑机能迅速发展,使用广泛,多种多样的斗拱表明斗拱正处在未定型的活跃探索期;

▲(3)多层重楼的兴起和盛行,标志着木构架建筑的整体性的重大进展,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台榭建筑到东汉时期,已经被独立的、大型多层的木构楼阁所取代;

汉代重楼的出现对后世的高层佛塔有明显的影响

(4)随着木结构的进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特色之一的屋顶,形式也多样起来。

当时以悬山和庑殿顶最普遍,歇山与囤顶也已经应用;

听老师说:

东汉明帝时期,古印度佛教经西域传入中国,在洛阳兴建第一座寺庙建筑--白马寺。

(5)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

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坞壁、第宅、中小住宅等居住建筑,在东汉末年还出现了佛教建筑。

(6)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方面取得巨大进步;

注意:

此时正是西方古罗马时代!

出现了板梁式、斜撑板梁式和筒形拱墓顶以及在长方形和正方形墓室上砌筑的砖穹隆顶。

中国的砖结构在两汉时期取得了颇为迅速的发展。

因为地面建筑已先入为主地普遍使用土木结构,导致砖结构的运用长期局限于地下墓室,并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砖拱与冢墓的联系,更使它难以用于宫室,从而大大限制了中国砖构的发展。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

政局动荡,战争持续,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社会生产发展缓慢;

中外交流、民族交流

(1)佛教的盛行和佛寺、佛塔、石窟寺建筑的高潮迭起;

(2)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在秦汉时开始兴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有重大河北正定北齐石柱

发展。

形成了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并立的局面,是中国园林承上启下的转折期园林的营造观念从大尺度的形似自然向小尺度的神似自然转变;

(3)由于“胡坐”的传入,中国家具从适应席地坐的矮足形开始向垂足坐的高足形转变,由此引发了中国建筑室内空间和室内景观的改变。

(4)石刻技术精美;

▲(个人补充:

河北正定北齐石柱顶端上是一座小殿模型,在屋顶上第一次出现梭柱。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隋至宋581~1279年)

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

一、隋(581年~618年)

结束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战乱和南北分裂局面,为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建筑上的主要成就是兴建都城——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以及大规模的宫殿与苑囿。

▲隋宇文恺设计大兴城

建筑技术上也有巨大成就——河北赵县安济桥(赵州桥)---李春设计

济南历城神通寺四门塔,隋大业7年(611年)

四门塔是单层塔,区别于楼阁式塔,主要应用于墓塔。

二、唐(618~907年)

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和提高;

(1)城市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朝都城长安在继承隋大兴城的基础上有所扩充,成为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都城;

长安城采用里坊制

“予见天下州之为唐旧制者,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廨舍之为唐旧创者,其基址必皆宏敞,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弥陋”——《日知录》,顾炎武,清。

仅宫城部分的面积(太极宫、东宫、掖庭宫)就是明清故宫紫堇城的6倍。

规划严整,规模宏大

在隋大兴城基础上加建的大明宫:

如果不算太液池以北的内苑地带,遗址范围相当于故宫紫堇城的3倍多。

唐东都洛阳——面积45平方公里,宫城、皇城位于北区偏西,里坊近正方形。

(2)建筑群处理日益成熟;

宫殿、陵墓建筑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

乾陵:

因山为坟(唐墓特点),以墓前双峰为阕,再以二者之间依势上升的的地段为神道,神道两侧排列门阙、石柱、石兽、石人等,用以衬托主体建筑,花费少而收效大。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且已经定型化。

大明宫麟德殿,面积5000平方米,面阔11间,进深17间。

佛光寺大殿

(个人补充:

佛光寺大殿是最古老的木构架建筑,规模巨大,色彩红白两色,屋顶坡度舒缓,出檐深远,斗拱硕大,模数制;

南禅寺,时间最早,规模较小,是最古老的木构架建筑。

标准建筑模数的优点:

1)杜绝原料浪费,经济预算得到保证,保证建筑物在一定的质量下完成;

2)可以预先制作各种构件运送到场地,或拆运成批宫殿,异地重建;

3)可以多座房屋同时施工,标准构件也可以随时更换或翻新;

4)便于计算材料及预制构件,大材损耗即可截为小材,重新应用;

5)施工效率大大提高。

(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

乾陵

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并以此为生。

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照图施工,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名字。

“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然在使用。

(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

其外形已经向仿木方向发展,反映了对传统建筑样式的继承和对砖石材料加工渐趋成熟、精致。

密檐式塔首层较高,越往上层高越低,立面上呈现收分。

大雁塔是楼阁式塔,小雁塔密檐式塔。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现存的木建筑遗物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在建筑物上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从于装饰要求的现象。

这固然是我国古典建筑的传统特点,但是在唐代建筑上表现的更加突出。

三、五代(907~960年)

唐朝衰落之后,中国重新进入分裂时期,史称五代十国。

各个政权之间攻战频繁,在建筑上主要继承唐的传统,很少新的创造。

四、宋(960~1279年)

北宋统一黄河流域以南结束了五代十国分封割据的局面,北方地区有契丹族的辽朝政权与北宋对峙。

北宋末年,起源于东北长白山一带的女真族强大起来,建立了金朝,向南攻灭了辽和北宋,又形成了南宋和金对峙的局面,直至蒙古灭金与南宋建立元朝为止。

建筑方面的发展:

(1)城市结构和布局有了根本变化;

里坊制——街巷制

(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

▲个人补充:

在北宋王安石变法推动下,李诫编写《营造法式》,明文记载模数制。

(3)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

(寒江雪:

唐代大明宫进深长,但节点少。

(4)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

唐代盛行朱白两色。

(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宋代的木塔不多,主要是砖石塔,其特点是发展八角形平面(少数用方形、六角形)的可供登临的楼阁式塔,塔身多作筒体结构,墙面和檐部多仿木建筑形式或采用木构屋檐。

(6)园林兴盛;

艮岳,花石纲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元、明、清1271~1911年)

封建社会晚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处于迟缓状态,有时还出现倒退现象,因此建筑的发展也是缓慢的,其中尤以元代和清末为甚。

一、元(1271~1368年)

蒙古族对南宋的占领和大规模的战争,对两宋以来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和文化有极大的摧残作用,对中国社会发展起了明显的阻碍作用,建筑的发展也处于凋敝状态。

建筑发展概况:

(1)宗教建筑异常兴盛,尤其是喇嘛教(藏传佛教)建筑;

(2)继承宋、金传统,在规模与质量上都逊于两宋,尤其在北方地区,一般寺庙加工粗糙,用料草率,常用弯曲的木料作梁架,许多构件被简化;

▲北京妙应寺白塔,建于公元1271年,由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建造。

山西洪洞广胜下寺正殿,平面减去6根柱子。

斜梁采用弯曲的木料。

二、明(1368~1644年)

社会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到明晚期,在封建社会内部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许多城市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中心。

(1)砖已经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个人补充:

春秋时期最早出现砖,但质量及应用的普遍性差)

大量应用空斗墙,节省了砖的用量,推动了砖墙的普及;

砖的质量和加工的技术都有提高;

出现了全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物——无梁殿。

(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

早期的琉璃瓦用黏土制坯,明代的琉璃瓦用白泥(高岭土、瓷土)制坯,烧成后质地细密坚硬,强度提高,不易吸水。

琉璃面砖广泛用于塔,门,照壁等建筑物。

(3)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

明代建筑墙体用砖砌成,所以房屋的出檐不用太远,斗拱承托出檐的作用减小,充分利用梁头向外出挑承托屋檐重量,挑檐檩直接放在梁头上。

这样,柱头上的斗拱不再起唐宋建筑上那样重要的结构作用,原来作为斜梁的昂,成为纯装饰构件;

但是,由于宫殿、庙宇要求豪华,富丽的外观,因此失去了结构意义的斗拱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更加繁密,甚至成了木构架上的累赘;

为简化施工,宋代那种“升起”和“侧脚”做法被逐渐取消;

取消减柱法,梭柱,月梁也被直柱、直梁替代;

(4)建筑群的布置更加成熟;

明孝陵

十三陵

天坛

(5)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数量多

园林风格已经明显地趋向于建筑物增多,用石增多,假山追求奇峰阴洞。

(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三、清(1636~1911年)

(1)供统治阶级享乐的园林达到了极盛期

帝王苑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建筑量之巨,是任何朝代不能比拟的;

如北海、畅春园、避暑山庄、圆明园、颐和园等等。

在清帝的影响下,各地官僚、富商也竞建园林,尤其在江南。

如苏州拙政园、留园,扬州个园,同里退思园,无锡寄畅园等。

(2)藏传佛教建筑兴盛;

西藏布达拉宫;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

(3)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4)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

檐口有明显的曲线(宋)

山西洪洞广胜上寺琉璃塔

中国古典园林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1.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

(1)人工山水园

平地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基址:

城镇居多,“城市山林”。

规模:

0.5公顷,0.5~3公顷,3公顷以上

所受客观自然条件限制小,最大程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性,造园手法和园林内涵丰富多彩,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

(2)天然山水园

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

天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断作为基址,把完整的天然山水植被环境围起来作为建园基址

基址的原始地貌因势利导做适当调整、改造、加工,工作量的多少视具体地段条件和造园要求有所不同。

兴造天然山水园关键在于选址。

身临其境的感受是人工山水园不能相比的。

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

(1)皇家园林

(2)私家园林

(3)寺观园林

二、中国古典园林史分期

历史悠久

独树一帜的风景园林体系——稳定、渐变、自我完善,而非风格的更迭变化

(1)生成期

相当于殷、周、秦、汉。

殷、周为奴隶制国家,贵族的宫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滥觞,也是皇家园林的前身。

秦、汉政体演变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确立了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儒学逐渐获得正统地位。

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雄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2)转折期

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小农经济遭到豪族庄园经济的冲击,北方落后的少数民族南下入侵,帝国处于分裂状态。

在意识形态方面则突破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呈现出诸家争鸣、思想活跃的局面。

豪门士族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以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民间的私家园林异军突起。

佛教和道教的流行,使得寺观园林也开始兴盛起来。

形成造园活动从生成到全盛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3)全盛期

相当于隋、唐。

帝国复归统一,豪族势力和庄园经济受到抑制,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更为健全、完善。

儒道互补,但儒家仍然居于正统地位。

唐王朝的建立开创了帝国历史上一个意气风发、勇于开拓、充满活力的全盛时代。

园林的发展也相应进入了盛年期。

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4)成熟时期

相当于两宋到清初。

继隋唐盛世后,中国封建社会发育定型,农村的地主小农经济稳步成长,城市的商业经济达到空前的繁荣,市民文化的兴起为传统的封建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封建文化的发展虽然已经失去了汉、唐的闳放风度,但却转化为在日愈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着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

相应地,园林的发展也由盛年期而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取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地。

(5)成熟后期

相当于清中叶到清末。

清朝的乾隆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随着西方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封建社会盛极而衰逐渐趋于解体,封建文化也越来越呈现出衰颓的迹象。

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前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

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来某些衰颓的倾向,已经多少丧失了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

清末民初,封建社会完全解体,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园林的发展也相应产生了根本变化,结束了它的古典时期,开始进入了世界园林发展的新阶段——现代园林的阶段。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3)诗画的情趣

(4)意境的蕴涵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山、水和植物是自然风景的基本构成要素,但是中国古典园林不是对这些风景要素的简单模仿或直接搬用,而是对他们进行加工、改造、调整、剪裁,重现一个概括化、典型化的自然。

这个特点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置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1)筑山(叠山、掇山)

筑山即堆积假山,包括土山、土石山、石山(依造园规模与条件的不同)。

瘦、皱、露、透

南北各地现存的叠山作品,一般最高不过八、九米,无论是模拟真山全貌还是截取真山一角,都能够以小尺度而创造峰、峦、岭、洞、谷、悬岩、峭壁等形象的写照,(不同的空间性格!

)且可看、可游、可居。

从它们的堆叠章法和构图经营上,可以看到天然山岳构成规律的概括、提炼。

园林假山都是真山的抽象,能在很小的地段内展现咫尺山林的即面,幻化千岩万壑的气势。

此外,还有选择整块的天然石材陈设在室外作为观赏对象的,这种做法叫做“置石”。

用做置石的单块石材不仅具有优美奇特的造型,而且能够引起人们对大山高峰的联想,即所谓“一拳则太华千寻”,所以又称为“峰石”。

(2)理水

水体既有静态的美,又有动态的美,是自然界中最活跃的因素。

山与水的关系密切,山嵌水抱一向被认为是最佳的成景态势,也符合阴阳和合的哲学观点,因此,在中国古典园林当中有山一般必定有水。

园林开凿的各种水体都是自然界的河、湖、溪、涧、泉、瀑等的艺术概括。

人工理水必须作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哪怕再小的水面也要曲折有致,并利用山石点缀玑岸,有的还作出水口显示源流脉脉。

稍大一些的水面必定堆筑岛、堤,架设桥梁。

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写仿天然水景的全貌,即“一勺则江湖万里”。

(3)植物配置

园林中的植物绝对的以树木为主,因为翕然树木最能让人联想到大自然丰富繁茂的生态,这一点与西方的花卉园不同。

栽植树木不讲求成行成列,但是也不是随意参差。

往往三株两株,虬枝古干而给人以葱郁之感,运用少数树木的艺术概括而表现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

此外,观赏树木和花卉还按照其形、色、香而“拟人化”,赋予不同的性格和品德,在园林造景中尽量显示其象意义。

英国园林与中国园林同为自然风景式园林,二者都以大自然作为创作的本源。

但是前者是理性的、客观的写实,侧重于再现大自然的具体实感;

后者为感性的、主观的写意,侧重于表现主体对物象的审美感受和因之而引起的审美感情。

英国园林的创作,原原本本地把大自然的构景要素经过艺术的组合、相应于用地的大小而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中国园林的创作则是通过对大自然及其构景要素的典型化、抽象化而传达给人们以自然生态的信息,它不受地段的限制,能于小中见大,也可大中见小。

总之,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主旨,目的在于求的一个概括、精练、典型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法国的规整式园林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之一,按照古典建筑的原则进行园林的规划,以建筑轴线控制园林全局。

建于法国绝对君权时期的凡尔塞宫园林是这种园林规划的登峰造极之作

英国风景园林是西方古典园林的另外一个主流,形态比法国规整园林自由,建筑物与其他的造园要素往往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

但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园林形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把建筑美与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建筑退避三舍。

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无论多少,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植物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中。

彼此协调,互相补充,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国传统木框架建筑结构为此提供了优越条件。

“这里表现着美感的民族特点。

古希腊人对于庙宇四围的自然风景似乎还没有发现。

他们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起来欣赏。

古代中国人就不同。

他们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界。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

这样的诗句多的很。

像“凿翠开户牖”(杜甫),“山川俯绣户,日月近雕梁”(杜甫),“山翠万重当槛出,水光千里抱城来”(李白)。

都是小中见大,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丰富了美的感受。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宗白华

别致的建筑形象和细节处理,将人为的建筑和天成的自然加以连接

亭——“唯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亭得天全”,“群山苍郁,群木荟蔚,空亭翼然,吐纳云气”。

临水之舫和陆地上的船厅

廊——水廊、游廊、爬山廊

细节处理

优秀的园林作品,尽管建筑物比较密集也不会让人感觉到囿于建筑空间之内。

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

这种和谐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道家对待自然的“为而不持,主而不宰”的态度。

封建时代的中国传统的建筑环境中经常见到的是“一正两厢”的对称均衡布局,这是封建礼制的产物,是儒家伦理观念的物化。

而园林作为这样一个严整的建筑环境的对立面,却长期与之并行不悖的发展着,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儒、道两种思想在我国文化领域内的交融,也足见中国园林艺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曲折隐晦的方式反映出人们企求渴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憧憬返朴归真的意愿。

三、诗画的情趣

诗情,不仅是把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复现出来,或者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作直接的点题,而且还在于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使得规划设计颇多类似文学艺术的结构。

“有韵之文,以词为极。

……夫千曲万曲以赴。

”——《词学集成》.江顺治

“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

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

”——《履园丛话》.钱永

园内的动观游线绝非平铺直叙的简单道路,而是运用各种构景要素于迂回曲折当中形成渐进的空间序列,也就是空间的划分和组合。

划分,不流于支离破碎;

组合,务必开合起承、变化有序、层次清晰。

这个序列的安排一般必有前奏、起始、主题、高潮、转折、结尾,形成内容丰富多彩、整体和谐的连续流动空间,表现出诗一般的严谨、精练的章法。

在这个序列当中往往还穿插一些对比的手法、悬念的手法、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手法,合乎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更加强了犹如诗歌的韵律感。

《空间序列》幻灯片

画意

中国的山水画不同于西方的风景画,前者注重写意,后者注重写实。

写实就是还原自然的原貌,不加入主观感受。

写意虽然不酷似自然的原貌,但是却能传自然之神,所以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古代,诗人、画家游历了名山大川之后,要想把它移植到有限的庭院中,原封不动的照搬是根本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象绘画那样,把对自然的感受用写意的方法再现于园内。

从假山尤其是石山的堆叠章法和构图经营上,既能看到天然山岳构成规律的概括、提炼,也能看到诸如“布山形、取峦向、分石脉”,“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等山水画理的表现,乃至某些笔墨技法如皴法、矾头、点苔等的具体摹拟。

“画家以笔墨为丘壑,掇山以土石为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