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6853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2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Word格式.docx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Word格式.docx

“回见。

”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

他多了心:

“你说谁哪?

”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

“出来!

出来!

”这是要打架。

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

”是叫阵,没人劝。

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

打架?

这么个糟老头子?

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

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

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

他会打架吗?

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

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

他这是干什么?

虚张声势?

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

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

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

有多大情绪。

“跟他们寻口汤去。

”喝了两口面汤:

“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

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1.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

2.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

【答案】

1.(2分)①老丑;

②邋遢;

③怪异

2.(5分)

①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

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

②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呼换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同情、理解和尊重。

【解析】

2.试题分析:

考虑好这样几个问题:

“捡烂纸的老头”的人物形象特点及性格特征是什么;

作者对这个“捡烂纸的老头”的情感倾向是什么;

“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社会现实意义。

回答好这几个问题,答案也就有了。

“捡烂纸的老头”在浓厚的市井氛围中出场,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就勾勒出

识与思考?

 

二、知识梳理

(一)主要人物1.常见设问:

文中某某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2.三种变式:

(1)小说中塑造某某人物对小说主题有何作用?

(2)你认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3)请简要分析某一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

3.答题角度

①情节情节随人物性格发生变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②主题典型形象反应社会现实,寄托作者情感。

③社会典型形象给人以思想指导和人生启示。

4.答题示例:

《祝福》中的“祥林嫂”具有什么意义?

(1)祥林嫂是中国旧社会劳动妇女的典型,善良刚烈,勤劳能干,却在封建礼教和思想的压制下走向毁灭。

(人物形象)

(2)作者通过对祥林嫂形象的塑造,控诉了封建思想和礼教对人的戕害。

(主题)

(二)次要人物1.其他设问方式

⑴本文的主人公为×

×

,那么另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⑵小说中哪一个是主要人物?

哪一个是次要人物?

为什么?

⑶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和主要人物是什么关系?

对塑造主要人物有什么作用?

2.答题角度

从四个方面考虑次要人物的作用

从四个方面分析概括次要人物的作用:

自身作用+衬托主要人物+情节作用+主题作用。

(1)“自身作用”指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

(2)“衬托主要人物”是其主要作用,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要指明是哪种衬托以及是怎样衬托的。

(3)“情节作用”主要是线索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4)“主题作用”是指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了主题。

小说中的“我”是个特殊人物,它不同于散文中的“我”,它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者自己。

因为“我”是第一人称,也有作为见证人,增强小说真实性的作用。

图示:

3.“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我”是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其作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从情节结构看

“我”是一个线索式的人物,通过“我”串联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从人物塑造看

“我”是整个事件的亲历者、陈述者,见证了人物活动的过程,写“我”是为了更好地塑

造主人公的形象。

从主题表达看

“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引领读者去思考、探索,有助于揭示作品的主题。

4.答题示例:

《祝福》中的“我”有什么作用?

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在内容上,“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但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这更反衬出祥林嫂的不幸和社会的无情。

在结构上,“我”起着线索作用,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

三、考点精讲

【2008·

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乌米

[俄]阿•马•高尔基

①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

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②清风从阿伊——偑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

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

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

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③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

我问他们:

“这是谁在唱?

”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

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④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

一次,我去看她。

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

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

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

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⑤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

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

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

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

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

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

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

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⑥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

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

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

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

⑦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

歌子是那样奇特:

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

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⑧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⑨我问她:

“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

”她粲然一笑,回答说:

“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

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

你也会看见的。

⑩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

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

“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

心里

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

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

我对她这种

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

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

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

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

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者,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

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答案】

(1)形象:

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

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

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2)作用:

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

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

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次要人物的作用。

本题巧妙之处在于与教材经典篇目联系在一起,解答此题首先要唤醒对所学教材知识的记忆。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相似”,结合具体内容提炼文本中的“我”与《祝福》中的“我”在形象、作用两方面的相似之处。

四、考点精练

(一)

【2013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未婚妻(法)玛·

奥克罗克斯

假期后,我回巴黎去。

到车站时,车上已坐满旅客。

我在最末一节车厢寻着一个空座,上面放了两个鸡鸭篮子,里面的鸡鸭不停伸头窥探。

我正迟疑,有个农夫对我说:

“小姐,请等一会儿,我把那个篮子拿下来。

我于是把放在他膝上的果篮拿下来,他这才立起身来,将鸡鸭篮移在座位底下。

我坐下后,坐在我对面的一位旅客,问农夫的鸡鸭是否带到市场去卖。

“先生,不是的。

”农夫回答,“带给我儿子的,后天他就要结婚了。

他容光焕发,四下看着,很像要人人都知道他现在是非常幸福的人似的。

火车开了。

问他鸡鸭的那个旅客,展开了他的报纸。

这时候,农夫又和他攀谈起来:

“我儿子在巴黎一家商店做事,他就要和一个青年女郎结婚了,她也是在商店做事的。

旅客将报放在膝上,静听了一会儿道:

“那个女郎很美丽吗?

”农夫说:

“不知道,我们还没有见过她呢。

旅客说:

“倘若她很丑,你恐怕不喜欢她了罢?

村人答道:

“也许她是很丑的。

不过,我们仍是欢喜她,因为我们最疼爱的孩子,愿意娶一个貌丑的妻子。

坐在我旁边的农夫妻子接口道:

“若是她能令我们的菲力欢喜,一定也能叫我们欢喜。

她转过来看着我,她的小圆脸上,温和的眼光,表示着笑容。

她问我是否到巴黎去。

我点头承认后,坐在我对面的旅客,又说起笑话来:

“我愿意打赌,这位青年女士就是你儿子的未婚妻。

她是秘密地来会她的公婆的,却不说出她是谁。

人们都望着我,我脸不由得红起来。

村人和他的妻子一同说道:

“倘若这是真的,我们真欢喜极了!

”我告诉他们那完全不对。

但是,那位旅客仍然不相信。

他的理由是,我将上车的时候,窥探了两次,

好像在找人似的,并且迟疑了半天才进来。

别的旅客都笑了。

我极力解释,说那是因为寻觅座位的缘故。

村人说:

“若是我们的媳妇真像你一样,我们就幸福极了。

那位旅客仍保持着他的戏谑态度,看了我一眼,对农夫说:

“等到了巴黎,你就知道,我并没有弄错。

你的儿子将要对你说,‘这就是我的未婚妻。

’”

过了一会儿,村妇从篮子里寻出一块饼,对我说,这是她亲自做的。

我没有什么话可以推辞,只好说,我身体有些不舒服,受了寒,将饼退还给她。

她却又给我一串葡萄。

我无法推辞,只好接受了。

她丈夫要去替我弄热水喝,我又无法阻止他,觉得十分不安。

我看着两位慈善的老人,不禁很懊恼,因为我不能真正当他们的媳妇啊!

我知道他们对我的感情是很深厚的。

唉!

我到处漂泊,没见过我的父母,永远是异乡过客。

我时时看见他们在注视我。

车到巴黎,我帮他们把篮子拿下车,并且给他们指路。

一个少年向他们奔来,双手紧紧搂抱着他们。

我赶紧躲开了。

离他们远些站着。

他和他们不住地接吻,亲了又亲,亲了又亲。

他们面含笑容,一望而知他们心中无限快乐。

我跟着他们到了出站口。

儿子一只手臂挎着一篮鸡,另一只手紧搂着他母亲的腰。

他愉快的眼睛含着笑容,和他父母亲一样。

站外面很暗,我将大衣领子翻了起来,相隔数步跟在这对老夫妇后面。

儿子

出去看他的马车。

村人用手抚摸着一只大头鸡,对妻子说:

“若是我们早知道她不是我们的媳妇,我们应当把这只鸡送给她。

妻子也抚摸着鸡说:

“是的,要是早知道就好了。

”并抬头四下搜寻……

儿子和马车来了,他扶着他父母进了车,他坐在一旁,仍然不住地看着他们。

他看起来强健和蔼。

我想,他的未婚妻,真是一个幸福的女子呢!

马车走远了,我慢慢地走到街上去。

今天的所遇,感动着我,使我不愿再回到我那孤寂的小屋子里。

我已经二十岁了,还没有人向我求过婚呢。

(摘自《外国微型小说选》金鲁章译,有删改)

“看报纸的旅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分)

【答案】小题1:

①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他的“玩笑”引起农民夫妇对“我”的身份的误会,从而推动情节发展;

②从人物关系的角度看,他是一个穿针引线式的人物,把“我”与农民夫妇、未婚妻联系起来。

【解析】“看报纸的旅客”这个人物是情节发展的纽带,是“他”,引起农民夫妇对“我”的身份的误会;

把“我”与农民夫妇、未婚妻联系起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谁都没有想到,三娘会是钉子户。

钉子户

欧阳明

三娘的房子是土坯房,早已破烂不堪,就算送人都没人愿意要了。

可她就是不拆。

补偿低了还可以商量。

我反复对三娘强调。

给座金山也不拆!

三娘还是那句话,语气硬邦邦的。

政府在镇上给你新修了砖房,又宽敞又干净,还有自来水,比土坯房好多了。

再说,你上了年纪,一个人住在这里,没个照应,也不方便。

我耐着性子继续劝。

我就喜欢我的烂房子!

三娘说完,撇下我们就走了。

三娘是烈士遗孀。

她的男人三叔是红军,驻扎在村子的时候被分到三娘家里住。

三叔白天帮三娘家种地,晚上教三娘识字。

三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长得英俊帅气。

三娘很快就喜欢上了。

三叔也深深地被三娘的纯朴和俊俏吸引,更被她求知上进的精神打动。

两人很快就好上了。

结婚那天晚上,三叔突然接到出发命令。

等我,我一定会回来的!

多识点字,积极参加革命工作,千万不能拖革命的后腿!

走时,三叔对三娘

说。

三叔走后,三娘牢记他的话,每天坚持看书写字,还学会了写信。

她给三叔写了一大堆信,却一封都

没寄出去过。

三娘盼望着三叔回来,但三叔走后,一直杳无音信。

解放后很多年,当地政府突然接到通知,说三叔在离开村子后的第三天就牺牲了。

三娘不信,说,他没死,你们骗我!

政府发给三娘抚恤金。

她坚决不要,说,我男人根本就没有死!

要啥?

直到后来三娘老了,干不了啥活了,政府骗她说是对老年人的政策补助,她才接受了这笔钱。

但三娘自己用得很少,把大

部分钱都给了周围需要帮助的人。

后来,政府安排她去敬老院。

那里管吃管住,还有专门的人洗衣煮饭,由于有政策规定和名额限制,很多人想去都去不了。

可三娘却说,我有手有脚的,去啥?

按理,三娘怎么也不该成为钉子户。

三娘的房子不拆,工程就无法开工。

领导多次批评我办事不力。

三娘的话,气得我想骂人。

但为了工作,只好耐着性子尾随她去到地里。

三娘啊,你说修路好不好啊?

我一边帮她收萝卜苗,一边问。

要想富,先修路,当然好!

好,大家都应该支持才对啊!

你和三叔,为革命做出了重大牺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支持修路,老百姓都会夸你的。

他没死!

三娘狠狠地盯着我,再不说话。

天色渐暗,我见再谈下去也谈不出个所以然,就准备离开。

走时我说,三娘,你再好好想想,明天我们再来找你商量。

再商量我也不拆!

你们就不能绕道吗?

三娘说。

一路上,我都在纳闷三娘不搬的原因。

难道她房子下面埋有金子?

第二天,我们又去三娘家里。

心想,要是她再不答应,就只有采取强制措施了。

可出乎意料的是,还没等我们开口,三娘就说,你们不用劝了,我明天就搬,补偿也不要了。

我感到莫明其妙,问同行的村主任,你们昨晚和她说好的?

昨晚我们没找她。

村主任说。

三娘说话算话,第二天就搬到镇上去了,死活没要补偿。

道路施工的时候,三娘每天都拄着拐杖,大老远跑回土坯房所在工地来看,天黑了才离开,风雨无阻。

她是不是担心我们挖到金子不给她哟?

我问村主任。

村主任一笑,说,不是,她在等她的男人,她怕搬了家,男人回来找不到她。

从三叔离开第二天开始,她每天忙完活就在院坝里等,直到天黑,都六十多年了。

那天她怎么突然那么爽快就答应搬了?

我对三娘肃然起敬。

头天夜里,她梦见了三叔。

三叔说,他很快就回来了,叫她千万别拖革命的后腿,她怕三叔回来骂她。

村主任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谁都没有想到,三娘会是钉子户”一句的作用有三:

一是侧面表现三娘之前的为人;

二是引出下文三娘的故事;

三是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三叔出发前对三娘的思想教育影响了三娘一生,无论是之前三娘不愿意拆房还是后来答应拆房都体现了三叔对三娘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C.三娘不相信三叔已经牺牲,拒绝政府发给的抚恤金,后来因为政府把抚恤金说成是对老年人的政策补助三娘才接受,但还是把大部分抚恤金分给了周围需要帮助的人。

D.“我”一直纳闷三娘不愿搬迁的原因,最后一次到三娘家劝说,三娘却出乎意料地爽快答应搬走,后来村主任告诉了“我”她愿意搬迁的原因。

【答案】B

【解析】B项,“之前三娘不愿意拆房”不是因为三叔对三娘的思想教育,而是三娘害怕三叔回来找不到家,表现了三娘对三叔的爱。

2.三娘对自家的土坯房从开始的“不拆”到后来不要补偿款也拆,这一态度变化展现了人物怎样的形象特点?

(6分)

【答案】①忠于爱情,相信三叔。

三娘等了三叔六十多年,她不相信三叔已经牺牲,相信三叔总有一天会回到土坯房来。

(3分)②听三叔的话,不拖革命后腿。

三娘本是钉子户,后来做梦梦见三叔告诉她不能拖革命的后腿,就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搬离土坯房,并且连补偿款也不要了。

(3分)

【解析】回答本题,应注重思考三娘之前不愿拆土坯房的原因以及后来答应拆除土坯房的原因等,根据这些内容分析所体现的人物形象特征和主题思想等。

比如三娘开始时不愿拆土坯房的原因是害怕三叔回来找不到家,这表现的是三娘对三叔的爱;

后来答应拆除土坯房是因为她做梦梦见三叔告诉她不能拖革命的后

腿,这说明她听三叔的话。

3.“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有哪些?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①讲述故事。

“我”是小说故事的参与者,三娘的故事由“我”讲述,显得真实可信。

(2分)②推动情节发展。

“我”是故事的亲历者,故事在“我”不断劝三娘拆房、打听三娘答应拆房的原因等中得到发展。

(2分)③刻画人物形象。

“我”眼中三娘对拆房态度的转变以及“我”对三娘态度的变化,侧面突出了三娘的形象特征。

(2分)

【解析】:

回答本题,应注重从两个方面思考,即“我”在小说情节结构上的具体作用和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

从情节结构方面来看,“我”是小说故事的亲历者、见证者,是推动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人物;

从人物形象刻画方面来看,“我”的各种表现衬托了三娘的形象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