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四川省泸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6208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4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详解四川省泸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详解四川省泸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详解四川省泸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详解四川省泸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详解四川省泸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详解四川省泸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详解四川省泸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详解四川省泸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详解四川省泸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C项,材料中未体现君民关系,排除。

D项,汉代帝王“罪己诏”旨在加强君主专制,而非中央集权,排除。

3.白娘子和许宣的故事在唐宋时期就流传开来,但主人翁的身份却在发生变化。

唐宋时期的小说和话本中,许宣这个角色或是盐铁使之子,或是统制(将领)之子,而到明代就变为开药铺的了。

这反映了

A.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B.文学的内容在不断变化

C.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D.社会等级观念不断强化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许宣身份由盐铁使之子到统制之子,再到开药铺的伙计反映了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下文学发展适应普通市民群体的精神需要,故C项符合题意。

A项,封建国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并未提高,排除。

B项,题干并非强调文学的变化发展,排除。

D项,许宣身份变化反映了社会等级观念受到冲击,排除。

4.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机构演变情况表

上表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

A.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减轻中央的负担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

C.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加强对地方控制

D.州郡等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变

【详解】根据图表可知,秦朝到元朝地方行政区划越加细化,有利于削弱地方实力,层层制约,进而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

A项,增设地方行政层级增加了中央治理及管理成本,排除。

B项,图表信息反映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无直接联系,排除。

D项,州郡数量的变化,从侧面可以看出,其权力不断地被中央收走,而不是没有变化,排除。

5.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

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

以下关于朝贡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朝贡体系是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

B.朝贡体系解体的标志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

C.朝贡体系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清王朝的腐朽落后

D.朝贡体系使古代中国不能正确认识世界局势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朝贡体系的形成是传统华夷观在对外关系上的体现,使中国形成天朝上国保守自大的心态,不利于中国正确了解世界发展趋势,故D项符合题意。

A项,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根源在于自然经济作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排除。

B项,朝贡体系解体的正式标志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排除。

C项,朝贡体系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脆弱的自然经济基础,排除。

6.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认为:

今后将敷设无数之干线,以横贯全国各极端,使伊犁与山东恍如毗连,沈阳与广州语言相通,云南视太原将亲如兄弟焉,……则中国之前途,可永久适存于世界。

其意在说明铁路的修筑

A.有助于实现中国近代化

B.有助于增强民族意识

C.有利于交通条件的改善

D.有利于实现民生主义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修建铁路能够加强东西南北的经济文化联系,增强天下一家的中华民族意识,故B项符合题意。

A项,题干未强调铁路对近代化的影响,排除。

C项,铁路修建有利于改善交通条件,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D项,题干内容与孙中山民生主义无关,排除。

7.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认为:

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并多次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共

A.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B.促成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团结海外力量结成反法西斯同盟

D.组织民兵以阵地战防守遏制日军攻势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结合所学可知,共产党在抗战中实行全民抗战路线,积极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故A项正确。

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持久战开始前已建立,排除。

C项,题干未提及团结海外力量,排除。

D项,题干提及运动战而非阵地战,排除。

8.1985年中央决定进行工资改革,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

这说明当时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企业完全实现了经济的自主管理

C.按劳分配原则得到全面贯彻

D.工资改革逐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1985年工资改革打破了平均主义分配模式,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故D项正确。

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排除。

B项,此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才刚刚开始,故完全说法有误,排除。

C项,题干未体现按劳分配得到全面贯彻,排除。

9.伯罗奔尼撤战争期间当伯里克利的政策给雅典人带来沉重灾难的时候他们判处伯里克利一笔罚金;

当雅典军队远征西西里失败之后,雅典民众开始转而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民众决策具有强烈的情绪化特征

B.实现民众对执政者的完全监督

C.直接民主导致权利被滥用和误用

D.体现了一定的“主权在民”观念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雅典民众对伯里克利及演说家的攻击及惩罚反映了公民对决策者决策失误的监督与追责意识,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政治特点,故D项正确。

A项,题干反映雅典公民参与城邦管理的合理权利,并非情绪化,排除。

B项,“完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C项,题干未体现直接民主下公民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排除。

10.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法兰西民族在行动中如此充满对立,如此爱走极端,不是由原则指导,而是任情感摆布”,以此来理解近代法国政体更替频繁的原因。

这说明托克维尔

A.认为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没有得到较好的宣传

B.从法兰西民族特性来剖析历史

C.认为民族特性是法国政体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

D.开辟历史研究的新途径和角度

【详解】根据材料托克维尔以“法兰西民族在行动…不是由原则指导,而是任情感摆布”为依据以阐释法国政体更替频繁的原因,表明托克维尔从法兰西民族性格来解读分析历史,故B项正确。

A项,法国大革命深受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影响,排除。

C项,题干中托克维尔并未强调法国民族特性是法国政体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排除。

D项,题干未明确托克维尔以何种途径和角度研究历史,排除。

11.1961年——1975年苏联农业投入情况表

上表数据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希望改变农业落后的面貌

B.解决重工业产品过剩问题

C.加大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

D.优化工业化中的资源配置

【详解】根据图表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对农业投入呈现大幅增长趋势,反映了苏联力图改变苏联工业化进程中农业长期滞后的现状,故A项正确。

B项,题干现象与重工业产品过剩无关,排除。

C项是对图表现象的阐述,并非原因,排除。

D项,题干现象与工业化的资源配置无直接联系,排除。

12.雅尔塔体系保卫战后和平与发展的任务是通过大国合作来实现的。

这种合作,主要通过大国间相互制约的和平机制,即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决策”的表决程序来实现。

这一机制在冷战中没有改变,在冷战结束后也没有改变。

这表明

A.雅尔塔体系源于五大国实力均衡

B.冷战的结束标志着雅尔塔体系的崩溃

C.两极格局结束后冷战思维仍然继续存在

D.多极化趋势维持着雅尔塔体系的均势与和平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雅尔塔体系以大国合作下相互制衡的机制维护着世界和平稳定,并且这种机制一直持续到冷战结束以后未曾改变,表明冷战结束后大国制约力量的继续存在,即战后多极化力量的加强,故D项符合题意。

A项,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基于美苏均势,排除。

B项,题干并非强调雅尔塔体系的崩溃,排除。

C项,题干反映了多极力量对世界和平所起到的作用,并未反映出冷战思维影响,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实施“独尊儒术”政策后,引发了对学校教育的高度重视,使西汉的学校教育系统趋于完善,并为整个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重点是太学。

自隋唐以后,国家教育制度是学校与科举并行。

隋文帝开皇年间,奖励学术,重儒兴学。

唐代的学校教育异常兴盛,教育行政机关也有系统可寻,较前代进步。

北宋时期统治者为了更直接地控制教育,一方面大力兴办官学,一方面推重科举。

南宋书院发达同理学的盛行有密切关系。

书院成为研究和传播理学的重要基地。

到了明清两代,学校轻而科举重,当时国家全部教育差不多为科举所垄断,虽设立较多的教育机构,如中央的国子监宗学、武学、医学,地方的府学、州学、县学等,但政府以科举入仕为奖励,社会人士趋之若鹜,于是学校等于虚设,名存而实亡了。

——摘编自程舜英《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料》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在没有国家干预的情况下取得的。

工业革命中家庭消费观念的变革影响着民众受教育的行为和理念。

通过一种经验性的、自发的方式自下而上地影响着英国的教育体系。

英国既有的私立教育系统,如伊顿公学,主要是贵族教育;

也有学徒制的工业教育方式,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授生产经验和技巧,为工业革命生产线培养人才;

良好而完善的宗教和慈善教育制度,则是面对平民的教育,保证了英国初等教育的普及化。

这些,产生了英国工业化的基础,并实现了英国工业化的飞跃。

——周详《工业革命与英国教育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相比,19世纪英国学校教育的不同之处,并分析19世纪英国教育发展的影响。

【答案】

(1)特点:

政府重视、主导;

与科举做官联系紧密;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内容;

逐渐完善到走向衰落。

原因:

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教育为封建统治服务;

思想上,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根深蒂固;

经济上,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与之相适应。

(2)不同:

没有国家干预;

民众的行为和理念自下而上影响着英国教育;

形式和内容多样化;

对象涉及社会各阶层;

受工业革命的影响较大。

影响:

思想上,提高民众的素养;

有利于近代启蒙思想的传播;

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经济上,推动英国工业化发展;

政治上,推动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对英国后来和他国教育影响深远。

【详解】

(1)一问,根据材料“汉武帝实施“独尊儒术”政策后,引发了对学校教育的高度重视…自隋唐以后,国家教育制度是学校与科举并行…奖励学术,重儒兴学…一方面大力兴办官学,一方面推重科举…但政府以科举入仕为奖励,社会人士趋之若鹜,于是学校等于虚设,名存而实亡了”从古代学校教育的兴办主体、内容及发展进行概括;

二问,结合所学从政治体制、主要思想、经济模式进行分析阐述。

(2)一问根据材料二“19世纪英国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在没有国家干预的情况下取得的…工业革命中家庭消费观念的变革影响着民众受教育的行为和理念…既有的私立教育系统…学徒制的工业教育方式…宗教和慈善教育制度”从英国学校教育的影响因素/内容形式进概括梳理即可.二问根据材料二”自下而上地影响着英国的教育体系…为工业革命生产线培养人才…保证了英国初等教育的普及化。

这些,产生了英国工业化的基础,并实现了英国工业化的飞跃”结合所学从对英国思想文化、工业化及政治民主的影响进行分析阐述。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之一是对人类文明发展道路多元化的肯定而非否定,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资源。

文化多元化不仅仅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存共荣,而且它也意味着在某一单一民族国家中的传统文化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宽容以及必要时的吸收。

最重要的是,文化多元化还是一种新思维,它要求人们从传统的一元式思想方式转变到多元式思想方法,从绝对论转变到相对论。

——摘编自陈锡喜《“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道路世界意义的再审视》

围绕材料,结合近代史的具体史实,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

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看法:

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吸收了西方文化。

(我认可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多元化或人类发展道路多元化是正确的。

说明: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提出中体西用,既保留中国传统制度和伦理纲常,又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希望由此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甲午战争以后,面对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借助孔子的名义来宣传维新思想,既保留了传统儒家思想,又宣传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

总结:

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扬弃态度,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详解】根据材料“文化多元化…意味着在某一单一民族国家中的传统文化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宽容以及必要时的吸收.…要求人们从传统的一元式思想方式转变到多元式思想方法”及题意可以“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吸收了西方文化”进行立论,结合所学从近代“中体西用”思想及维新变法思想产生的背景、特点及影响进行分析阐述即可。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原有政府体制中出现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开始阻碍日本经济的发展。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日本国会于1961年批准成立“第一次临时行政调查会”(简称“临调会”),作为行政改革的独立咨询机构,为政府行政改革提供方案。

“临调会”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于1964年向政府提交了一份题为“关于行政改革的意见”的报告。

该报告的内容充分反映了改革的效率取向,其中对政府职能的准确定位为保证行政效率指明路径;

分权思想在控制中央行政机构规模的同时又发挥了地方的高度积极性和主动性;

行政民主化的理念提出为日本民众参与并监督行政事务提供了可能;

在制度上通过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和效率化,在人员机制上通过充分发挥公务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来达到高效。

事实证明,这次围绕效率而展开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地继续高速增长,并于1968年一跃而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创造了“日本奇迹”。

——摘编自黄晓蓓《二战后日本行政改革的文化视角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60年代行政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60年代行政改革的影响。

政府重视,专门设立咨询机构;

注重效率;

吸收西方启蒙思想;

改革成效显著。

(2)影响:

政治上,推动日本民主化进程;

调动日本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经济上,促进了日本经济的继续高速增长;

世界上,给其他国家改革提供借鉴。

(1)根据材料“日本国会于1961年批准成立“第一次临时行政调查会”…为政府行政改革提供方案。

…其中对政府职能的准确定位为保证行政效率指明路径…分权思想在控制中央行政机构规模的同时又发挥了地方的高度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次围绕效率而展开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地继续高速增长…创造了“日本奇迹”。

”从政府重视、效率、思想来源及改革成效进行概括。

(2)根据材料“控制中央行政机构规模的同时又发挥了地方的高度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日本民众参与并监督行政事务提供了可能…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和效率化…充分发挥公务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来达到高效…促进了日本经济地继续高速增长”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及对其他国家改革的借鉴作用进行分析阐述。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二战后,人权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联合国宪章》第一次将“人权”写入国际文件,并纳入国际法的范畴。

1946年联合国成立人权委员会。

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该委员会起草的《世界人权宣言》,共30条,第一条宣布“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它在重申近代思想家的“天赋人权”论之后,强调“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

这就是说,人权首先是人民的生存权,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没有生存权,其他一切权利无从谈起,宣言在确认私有财产权的基础上还规定了各种个人权利和自由,同时,还规定了社会保障、免于失业、同工同酬,给薪休假、受教育和适度生活水平等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这说明宣言是各种意识形态在战时特殊历史条件下妥协的产物,它是有历史局限性的。

某些西方大国从一开始就想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

该宣言是第一个关于人权问题的专门性国际文件。

——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

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人权宣言》发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人权宣言》的特点。

(1)背景:

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普遍认识到人权的重要性;

二战后,世界民主化思潮的发展;

两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冲突;

人权问题首次写入国际文件纳入国家法范畴;

成立了专门的世界人权组织。

(2)特点:

世界上第一个关于人权问题的专门性国际文件;

继承近代以来的人权思想;

强调生存权利至高无上;

确认财产私有权;

系统地提出保护基本人权的具体内容;

有历史局限性。

本题考查《世界人权宣言》发表的背景和特点,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概括归纳材料信息的能力。

(1)《世界人权宣言》发表的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二战后,人权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所涉及到的时间信息,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回答。

(2)《世界人权宣言》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该宣言是第一个关于人权问题的专门性国际文件”“人权首先是人民的生存权,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没有生存权,其他一切权利无从谈起”“重申近代思想家的‘天赋人权’论”“宣言在确认私有财产权的基础上还规定了各种个人权利和自由,同时,还规定了社会保障、免于失业、同工同酬,给薪休假、受教育和适度生活水平等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它是有历史局限性的”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420年,葡萄牙恩里克王子在萨格里什开办了航海学校,修建了天文台、研究所、图书馆、小教堂,并聘请当时最有经验的航海家和最知名的地理学家、天文学家、制图家、造船家、仪器家。

恩里克王子制订明确的地理政策,部署了一系列的探险活动。

1441年,恩里克派出探险队在西非登陆并首次俘获绑架了非洲黑人,并带回了一些金砂和鸵鸟蛋。

1448年,恩里克下令在阿尔金海岸建立一个据点,它成了欧洲人在西非海岸的第一个殖民据点和居民点。

奴隶贸易开始后去西非航行利润颇厚,恩里克亲王便从冒险家们的所得中征抽1/4金额的税收。

1455年,威尼斯人卡达莫斯托在恩里克亲王的批准下,率船到了冈比亚河地区。

在该地区进行了易物交换,并记述了这里的各种蔬菜、河马、大象。

恩里克死前还留下遗嘱,把来自西非的岁入用于在几内亚地区设立主教区,每区应有一个神甫。

——摘自张箭《未曾远航的航海家恩里克王子》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恩里克推动远洋航行的背景。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恩里克航海举措对后世的影响。

(1)西班牙商品经济发展,寻找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的推动;

西方人对黄金的追求;

天主教的传播需求;

恩里克王子雄厚的经济基础;

恩里克对冒险和航海的热爱。

(2)高度重视航海教育,培养大量航海人才;

开启航海新时代,加强了世界的物种交换和经济交流,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

便利西方人的殖民扩张和掠夺,并开始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

推动新航路的开辟,为葡萄牙带回了大量的财富,成为了世界霸主;

促进了天主教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1)本题考查恩里克推动远洋航行的背景,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恩里克王子制订明确的地理政策,部署了一系列的探险活动”、“葡萄牙恩里克王子在萨格里什开办了航海学校”、“把来自西非的岁入用于在几内亚地区设立主教区,每区应有一个神甫”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西班牙商品经济发展、文艺复兴运动、西方人对黄金的追求、天主教的传播需求、恩里克王子雄厚的经济基础、恩里克对冒险和航海的热爱角度回答。

(2)本题考查恩里克航海举措对后世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注意题干的要求“对后世的影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量航海人才的培养、加强世界的联系、奴隶贸易的进行、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成为霸主。

天主教在世界的传播等角度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