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6095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0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答案Word格式.docx

《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答案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答案Word格式.docx

语言连贯

本题的选文是一个说明性语段,阐述的是“昆虫分泌特定气味吸引异性”的问题。

解答的关键是注意文句中核心词语和指示性词语的呼应。

②提起话题“动物们都有自己的特定气味”,④“这些气味”呼应上文,⑥“这些……气味,……单身动物们的特制香水”与上文呼应,①“这种香水”与上文呼应,⑤③具体介绍昆虫们怎样“使用这种‘香水’”。

5

文言实词

A.责:

寻求。

C.敦:

重视。

D.矜:

夸耀。

6

文言虚词

把,介词。

B.和,与,介词/在,介词。

C.“……的人”,助词/“……的原因”,助词。

D.因为,连词/是,动词。

7

文言断句

C

略。

8

内容归纳

燕、赵古姓和齐、韩旧族嫁娶时只是贪图钱财,攀附权贵的是“新官之辈,丰财之家”;

紊乱人伦、有亏名教的风气也未必彻底革除。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分)

①今崔、卢之属,宁比当朝之贵?

(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如今崔、卢这类人,难道能和当朝的显贵相比吗?

[3分。

“属”“宁”各1分,大意1分落在“之属”的“之”和“贵”两词上。

]

【补充细则】

(1)“属”:

解释为“类”“种”“些”均可。

(2)“宁”:

解释为“难道”“岂”“怎么”均可。

(3)“之”和“贵”两个词都翻译对,才得大意分。

此处“之”为代词,解释为“这”;

“贵”为名词,解释为“(当朝的)显贵”“(当朝的)权贵”“(当朝)显贵的人”“(当朝的)贵族”均可。

②积习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伦,实亏名教。

(4分)

这种习惯时间长就成了风俗,到现在还没有废止,这既乱了人伦,也败坏了名声和教化。

[4分。

“已”“紊”“亏”各1分,大意1分。

(1)“已”解释为“停止”“废止”均可。

(2)“紊”解释为“使……混乱”“乱”“混乱”(此处应为动词)均可。

(3)“亏”解释为“败坏”“毁坏”“损害”“使……受损害”“有损”均可;

(4)大意分落在“积习成俗”。

翻译为“这种习惯时间长就成了风俗”“这种习惯积久了,就形成了风俗”均可。

9

(2)从本文看,唐太宗对士大夫的婚姻有怎样的要求?

(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①婚姻的原则,首先要符合仁义。

(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

②嫁娶的规矩,务必合乎礼法。

(嫁娶之序,务合礼典。

[3分。

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

(1)采点给分,选错了,不倒扣分。

(2)用自己的话回答,也可以表述为“婚姻要符合礼义之风,遵循匹嫡的礼义,遵循人伦”,意思对即可。

这点作为评分标准的第二点给分,不重复给分。

(3)主要围绕“唐太宗对士大夫婚姻的要求”,“仁义”“礼法”为给分点,其他答案都是错误的现象,并非唐太宗的要求。

【参考译文】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

“近来山东的崔、卢、李、郑四大姓,虽然家世早已衰败,但他们仍然依仗旧时的郡望,自高自大,号称士大夫。

每当把女儿嫁给其他家族,总要大肆索取聘礼财物,以财物数量多为贵,根据聘礼的数量决定婚约,和集市上的商贩一样,这样做严重败坏了风俗,也搅乱了《礼》的规定。

既然他们的名望与事实不符,按道理礼仪制度必须改革了。

”于是下诏书命令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人校正姓氏等级,广泛寻求全国记录氏族宗族世系的家谱。

并根据史书传记,删除其中的浮夸成分,考订它们的真假,如果一个家族出了忠贤的人,就加以褒奖,提升等级;

出了叛逆的人,就加以贬黜,他们依此标准撰写了《氏族志》。

高士廉等人到了上报校定的氏族等第时,仍然把崔干列为第一等。

太宗说:

“我和山东的崔、卢、李、郑四姓,过去并无嫌隙,只是因为他们世代衰微,现在已经没有一个人做官,却还自称是士大夫,婚嫁的时候,就大量索取财物;

有的人才能见识平庸低劣,却还得意地自夸高门,托名富贵,我不明白世人为什么还会看重他们?

如果士大夫能建立功业,爵位崇高显赫,善于侍奉君主和父亲,忠孝都值得称赞,或者道德仁义清正廉洁,学问技艺通达渊博,这样的人也足以自立门户,称得上是天下真正的士大夫。

公卿以下的人,哪里有闲暇给他们多送财物,并助长他们的气势呢?

这些人只图声誉不顾实际,以得到虚名作为自己的荣耀。

我现在钦定氏族等级的原因,确实是想树立当今朝臣的地位,为什么崔干还是第一等,你们不看重我朝的官爵吗?

所以,不管以前如何,只按照今天的官品、人才来确定士族的等级,并且这个量定等级的标准将作为永久的准则。

”于是把崔干定为第三等。

到了贞观十二年,《氏族志》全书完成,总共一百卷,颁行天下。

唐太宗又下诏书说:

“氏族的美名,要与官爵相关联;

婚姻的原则,没有比仁义更重要的。

自从北魏、北齐灭亡,朝代变迁,风俗衰败。

燕、赵的古姓,后代中很多人失去官爵,齐、韩的旧族,有些人行为违背礼义。

他们在乡里没有名声,自身贫贱,却自称高门的后裔,而不重视嫁娶的礼仪,谈婚论嫁的时候只为了捞取财物,成婚的对象一定要找富贵之家。

又有些新做官的人和钱财多的人家,羡慕富贵人家的祖宗,抢着和人家攀亲,多送财物,如同做买卖。

有些人自愿贬低家门,被亲家羞辱,有些人夸耀过去的名望,在公婆面前行为无礼。

我日夜谨慎小心,操劳政事,历代的弊端祸害,都已制止革除,唯有这种坏风气,还没有完全转变。

从今以后,要明白告知天下人,让他们都要懂得嫁娶的规矩,务必合乎礼法,才符合我的心意。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1)在诗人心目中,赵纵是一个怎样的人?

一位威武、勇敢、尽忠的将军形象。

“威武”“勇敢”“尽忠”各1分。

意思对即可。

(1)“威武”是将军的外在形象,可以表述为“英武”“威猛”;

(2)“勇敢”“尽忠”是将军的内在品质特征,“勇敢”可以表述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骁勇”“英勇”;

“尽忠”可以表述为“忠心耿耿”“为国捐躯”“精忠报国”“舍身报国”“舍生取义”。

(2)颈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请简要分析。

示例:

颈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史家和达官贵人对赵纵将军的态度作对比,鲜明地表达了对赵纵将军的热烈赞扬,对达官贵人的强烈愤慨。

手法1分,分析1分,情感2分。

手法如答“借代”也可。

(1)颈联使用的手法有:

对比、间接抒情、借代、侧面描写等,答出任何一种手法给1分。

但本题问的是“如何表达情感”,学生应该答能表达感情的手法。

借代、侧面描写等手法,与表达感情关联不大,分析酌情给分。

(2)情感可从两个方面表述:

一方面表达出对将军的赞美、称颂之情;

另一方面表达对达官权贵的不满、愤慨之情,如果表述为“对将军为国捐躯却被人耻笑的痛心”也可给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穷岛屿之萦回即冈峦之体势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4)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则该空不给分。

多选只按前3题给分。

12.【信息整合】

(5分)

BC[B.“必须以……为条件”绝对化,原文是“一般会引发”。

C.原文“(喜剧性)缺点与性格的关系和僵化固定的观念与智力的关系一样”,是将两种关系相类比。

[5分,答对一项给2分,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3.【观点分析】

(3分)

A[“决定各种滑稽效果的”不都是外部条件,所以滑稽也不都是偶然的。

14.“僵硬”产生“滑稽”有哪两种情况?

一种是由外部条件(偶然条件或者别人恶意设置的障碍)引发僵硬,产生滑稽;

一种是由自身深处(以自然的方式、不断找到机会表现出来)的僵硬产生滑稽。

[4分。

答对一点2分。

(1)学生如果概括答出“外部条件引发僵硬,产生滑稽”可得2分;

概括答出“自身深处的僵硬产生滑稽”可得2分。

(2)外部条件有两种,自发产生(偶然条件、不由自主的改变)和人为制造(或别人恶意设置的障碍),两点各得1分。

(3)答内部因素时,如果答以自然的方式、不断找到机会表现出来的僵硬产生滑稽,也可以得2分,如果答“无需偶然的方式或别人恶意设置的障碍,就能表现出来”,也可以得2分。

15.唐·

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笔下的著名喜剧人物。

他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的骑士,在骑士早已绝迹的十六世纪,拉着邻居桑丘·

潘沙“行侠仗义”,游走天下,做出种种与时代相悖、匪夷所思的荒唐行为。

结合文中观点,分析唐·

吉诃德为什么令读者觉得滑稽。

当现实要求人有所改变的时候,他的行为却去适应已经过去的或者是想象中的情况,就产生了滑稽;

一个滑稽人物的滑稽程度和他忘掉自己的程度相等。

唐·

吉诃德没有随现实改变自己,幻想自己是中世纪的骑士,到处“行侠仗义”,做出种种怪诞的行为,却忘掉自己是生活在十六世纪。

所以他的行为令人觉得很滑稽。

[4分。

正确引用文中观点2分,结合材料分析2分。

在回答本题时,要注意审题,题目问的是“结合文中观点,分析唐·

吉诃德为什么令人觉得滑稽”,注意主语是“唐·

吉诃德”,因此在回答时,要以“唐·

吉诃德”为中心组织答案。

有些同学从读者角度组织答案,是不正确的。

16.本文围绕养蚕这件事写了两位老师,请选择其中一位分析其形象。

第一位老师:

①粗暴严酷,他随意责打学生,使学生心生畏惧;

②冷漠无情、高高在上,他发现学生养蚕,二话不说把蚕打翻在地,肆意践踏。

第二位老师:

①有平等意识,充满爱心,他和学生打成一片,没有架子,关心爱护学生;

②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心和热情,他和学生一起养蚕,享受养蚕带来的喜悦。

(1)任选一位分析即可,但答题必须指明是哪位老师(第一、第二;

前面、后面等皆可),不指明对象扣1分。

(2)答题应点明形象特点,并作相应的分析,没有分析扣1分。

(3)针对第一位老师,学生如答出“死板、古板、严厉、严肃、严酷、简单粗暴”等中的任意一点,只要分析得当,可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但两点不可重复,否则只得2分)。

(4)针对第二位老师,学生如答出“平易近人、年轻有活力、有平等意识尊重他人、充满爱心、热情”等中的任意一点,只要分析得当,可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但两点不可重复,否则只得2分)。

(5)答案不是本文重点突出的形象特点,但分析得当,酌情扣1。

17.文中画线的句子细致地描绘了蚕儿的情态,请作赏析。

①划线句子细致地描写了蚕儿吐丝时的色泽、情态,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②从孩子的角度观察蚕儿,突出蚕儿的可爱,从而表现孩子们活泼天真,对生活充满好奇。

③对蚕儿的描写充满了感情,突出了师生看到共同养蚕的劳动成果时的喜悦心情。

[5分。

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1)答对手法,并正确分析,得2分;

答出该手法的表达效果,即突出蚕儿的可爱,得1分或表现孩子的活泼天真,对生活充满好奇得1分。

(2)答对表达的感情(突出看到劳动成果的喜悦、欣喜、高兴等心情),得2分

18.文末写蒋老师“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

请结合全文,探究其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6分)

①回想当年在山村任教的经历,感慨万分,既有获得肯定的快乐,也有受到非议的痛苦。

②为当年探索、实践新的教育理念却未能成功,感到无奈、感伤和遗憾。

③看到自己的学生能够从事教育工作,并践行自己当年的教育理念,为理想的传承而感动。

④为学生三十多年后仍记住自己而深深地感动。

[6分。

答对一点2分,三点6分。

言之有理即可。

(1)答题应扣住“复杂”二字。

(2)答对情感并有恰当理由得2分。

(3)答对情感但没有相应分析,酌情扣1分

19.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说明了宣纸的什么特点?

①说明了宣纸纯熟细腻、润墨性强的特点。

②说明了宣纸轻、薄、白、软的特点。

(1)本题划线句子共两句话,每个句子2分,共4分。

(2)“宣纸纸性纯熟细腻”,宣纸特点答到“纯熟细腻”或“细腻”得1分;

“水墨落纸如雨入沙”,宣纸特点答到“润墨性强(良好,好)、“具有独特的(良好的)润墨性”得1分;

(3)“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宣纸特点答到“轻”、“白”、“薄”、“软”、“滑”、“不易破损”中任意两个特征才得1分,答到三个或以上得2分。

20.宣纸对中国书画的发展有何作用?

请分点概述。

①宣纸具有神奇的润墨性,可以使书画创作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

②宣纸影响了中国书画风格的变迁,催生了一批书画大师。

③宣纸品质百折不损,利于书画作品的长久保存。

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5分。

(1)①宣纸具有神奇的润墨性(宣纸的特性1分),可以使书画创作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对书画的作用1分)。

②宣纸影响了中国书画风格的变迁(1分),催生了一大批书画艺术大师(1分)。

③宣纸品质百折不损(宣纸的特点1分),利于书画作品的永久保存(对书画的作用1分)。

(2)参考答案6个小点,答对1点1分,答对5点得5分。

答案中只写到“书法”或“画”,不按题目的要求写“书画”的,在答案总分中扣一分。

21.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高度评价宣纸,郭沫若先生也曾说过:

“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开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从宣纸与中国书画发展的密切关联中,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①优秀艺术作品的创作、传世离不开优良的物质载体。

②拥有出众独特的品质,才能在竞争中占据长久的优势,达到巅峰成就。

③传统工艺复杂繁琐,耗时漫长,却能保证质量;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需要审时度势,否则往往得不偿失。

[6分。

答出一点3分,两点6分。

言之成理即可。

(1)结合文本1分,启示2分,只要答对任何两点就可得满分。

(2)启示不对,也可得结合文本的1分。

(3)启示必须上升为理论(本质),不能再停留在宣纸与书画的关联上。

22.根据下面的材料,用一句话介绍“饱和潜水”,不超过55字。

饱和潜水是世界各国正在研究的深海作业的尖端技术,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失事潜艇救援、海底施工作业、水下资源勘探、海洋科学考察等军事和民用领域。

饱和潜水需要创造一种条件,使潜水员体内各组织的体液中所溶解的气体达到饱和的程度。

潜水员可以在高压下停留几十天,待作业完成后,一次减压,返回正常生活。

深海长时间作业需要建造一个生活舱,给舱里加压形成高压环境,潜水员在舱里呼吸的是氦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

在不同的深度和高压环境下,混合气体的配比和加压时间都不同。

饱和潜水:

通过创设高压环境,使潜水员各组织的体液中溶解的气体达到饱和状态,从而在深海中长时间作业的一种技术。

[6分。

“创设高压环境”“使……气体达到饱和状态”“在深海中”“长时间作业”“一种技术”各1分,句式1分。

超过字数扣1分。

(1)对“句式”的理解:

不强调答案的表述必须是一个单句;

所写答案只需为一句话且内容表述连贯、通顺,给1分。

(2)各压缩要点的表述不强调顺序,但各要点的表述要准确,如:

“创造高压环境”表述成“形成高压环境”/“建造高压环境”/“形成高压生活舱”,给1分;

只提到“高压环境”或整个词组搭配有语病,不给分。

“一种技术”表述成“一种尖端技术”/“尖端技术”/“技术”,给1分。

“长时间作业”表述为“在高压下停留/工作几十天”,给1分。

(3)考生所写答案若只是完整照抄第1句(“饱和潜水是世界各国正在研究的深海作业的尖端技术。

”)给2分。

23.某校“创意廊”准备展出一组创意作品,

请为右边的作品配上恰当的文字。

要求:

突出作品的创意,语言生动形象,

不少于10个字。

示例1:

古今融合一盏灯,互倾互照两情真。

示例2:

油灯,在“电灯”上点燃;

传统,在

现代中坚守;

你与我,彼此倾诉相互照耀,和

谐美好满人间。

创意4分,语言生动形象2分。

1.对选料(油灯和灯泡)寓意的理解(2分)

(1)油灯与灯泡的寓意可以理解为“古与今”“旧与新”“传统与现代”,给2分。

(2)只答出油灯制作上的创意,如油灯是由灯泡做成的,给1分。

2.对造型(两盏灯)寓意的理解(2分)

(1)写出两盏灯的关联且关联合理,如“互相照耀”“彼此倾诉”“互相温暖”等,给2分。

(2)只写出两盏灯有关联,但关联表述不合理,给1分。

3.对“语言生动形象”的理解(2分)

(1)结合寓意使用恰当的修辞或句式使用有特色(如使用整句、整散结合)等,给2分。

(2)有用修辞,但不够恰当,给1分。

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说:

“道在迩,而求诸远;

事在易,而求诸难。

生活中,有些人在近处求道,有些人去远方求道。

一件事,有些人往易处去做,有些人则向难处努力。

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②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解读】

题目与2013年语文高考(广东)作文一样,属“材料作文”,或用广东高考阅卷场的说法,属“材料引……”题型。

本题作文材料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段材料是古人的名言,意思是:

道在近处,却到远处去寻求;

事情本来容易,却往难处去下手。

这是一种舍本逐末、舍近求远的做法。

第二段可以看作是概括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事例。

对于“道”,生活中有人在“近处”求,有人去“远处”求;

对于“做事”,有人从“易处”入手,有人从“难处”入手。

这表现出人们在为人处事时不同的方式与方法。

本题目的关键词有“求道”“远近”“做事”“易难”,对这些词的解读如下:

“求”可理解为“寻找、探索”等。

“道”可理解为:

道路、方向、方法、道理、道义、规律、政治主张、思想体系、门派学说等。

“近处”“远方”作两种理解:

一为“空间中的概念”,如近处、远处;

二为“时间中的概念”,如现在与过去、未来。

“做事”可理解为“从事某项工作或者处理某件事情”。

“易”“难”分别理解为“容易”“困难”。

两段材料的内容都分为两方面,一是不同的人“求道”的方式、方法的不同,二是不同的人做事的方式、方法的不同。

考生可将第一段的名言作为立意基础,也可将第二段的现象、事例作为立意基础,也可综合两段材料的内容,选择立意的角度。

题目中的材料是作文选取角度、确定立意的出发点,作文不能“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是否在材料的“内容”和“含意”范围内写作,是判断作文是否属于“符合题意”的关键。

所以,审题的重点应该弄清材料的“内容”和材料的“含意”。

我们认为,对“内容”的理解,侧重于文字的表层信息;

对“含意”的把握,偏向于材料的隐含信息。

一、材料的“内容”(文字的表层信息)

材料的主要内容是说“从近处或远方求道,从易处或难处做事”的问题,具体有:

●从“求道”的角度立意

1.“道”在近处,求道不宜舍近求远。

2.“道”虽在近处,但亦不妨从远方求得。

3.有些“道”需在近处求得,有些道则需从远方求得。

4.求“道”从身边(小事、平凡事、小善)做起

5.远方虽有道,身边也有道(不要忽略身边的道)

●从“做事”的角度立意

1.做事应往易处去做。

2.做事应向难处努力。

3.不同的事做起来方式不同,有些事需向易处去做,有些事则应向难处努力。

二、材料的“含意”(材料的隐含信息)

从“从近处或远方求道,从易处或难处做事”的内容上挖掘,隐含在材料中的信息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人们求道、做事的思维方式(习惯、方法)

2.人们在求道、做事过程中体现的精神品质

3.人们对道的认知决定其行为

学生写作,可以选取一个角度,也可以选取多个角度。

例文:

上下求索,远方求道

佛山市顺德区乐从中学

生活,有很多精彩,也有很多无奈,对生活之道的理解与追求也各自有异,有些人在近处求道,有些人去远方求道。

能求诸近,近水楼台先得月,固然是一种人生的幸运与美好;

而求近不得,转而求诸远,这样的人生固然多了些许坎坷险阻,但也多了几份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与收获。

汪国真在《旅行》中写道:

“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是的,远方,对于生活中的我们,实在是一种诱惑,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而那未知的远方,则是如此的诱惑迷人。

于是,因远方的存在,这个世界就多了一些跋涉者,他们“舍近求远”、上下求索,为了他们心中所理解的道,即使“路迢迢,水茫茫”,但一路无悔。

就如那林清玄,出生于农家,兄弟姐妹18人,家境贫困。

对于林清玄而言,可以如他的祖辈一般,日出而耕,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向青天。

毫无疑问,这也是千百年来一位农民的生存之道。

这样的生活很近,即在他的门外,在那不远的田地里。

但这样的求诸近,则如何不能说是一种幸运与美好,更像是对命运的屈服与妥协。

而林清玄所理解的生活之道显然绝非如此,初中时,他便有三个当时令所有人匪夷所思的远方的梦:

他想当作家,他想畅游世界,他想娶一个漂亮的妻子。

对于一个农家小子来说,如此遥远而不切实际的梦自然是不被肯定和支持的,所以当父亲听到他想去埃及金字塔时,毫不犹豫地给了他一巴掌。

不往近处努力,却做这种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式的白日梦,不一巴掌把你打醒怎么得了?

但林清玄硬是舍近求远,终于,在他20多岁第一次离开家乡远行的地方就是埃及的金字塔,而他也成为当代著名散文大家,当然,也娶了一个漂亮的妻子。

“道在迩,而求诸远”,近处荷锄而归的农家生活固然也是一种生存之道,但显然,去远方求道,更是一种对人生的探索与超越。

如果说林清玄的远方求道是内心的驱使,那么,还有一种求道则是责任的使然。

他们舍近求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