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蜀相教案杜甫蜀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45592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蜀相教案杜甫蜀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杜甫蜀相教案杜甫蜀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杜甫蜀相教案杜甫蜀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杜甫蜀相教案杜甫蜀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杜甫蜀相教案杜甫蜀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杜甫蜀相教案杜甫蜀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杜甫蜀相教案杜甫蜀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蜀相教案杜甫蜀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杜甫蜀相教案杜甫蜀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成都的别名。

柏(bǎi)森森:

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

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

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

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

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

空:

白白的。

⑸三顾频烦天下计:

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频烦,犹“频繁”,多次。

⑹两朝开济:

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

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

开创。

济:

扶助。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

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出师:

出兵。

此二句《新编大学语文》(暨南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为“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白话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创作背景:

《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6]

作品鉴赏: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

融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传说之绝唱。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

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

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

“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

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很容易找到。

“寻”字之妙在于它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

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

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

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

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

接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

几只黄莺,在林叶之间穿行,发出宛转清脆的叫声。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

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

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

“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

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

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

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

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怀古为了伤今。

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

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

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

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杜甫蜀相篇二:

蜀相杜甫

——杜甫

 

注释:

选自《杜工部集》

蜀相:

三国时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丞相祠堂:

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锦官城:

现四川省成都市。

森森:

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自:

空。

三顾:

指刘备三顾茅庐。

顾:

拜访,探望。

频烦:

频繁叨扰。

频:

频繁;

烦:

烦扰。

两朝开济:

两朝:

开济:

开,开创。

济,扶助、救济。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参考翻译:

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O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诸葛亮介绍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卧龙先生),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

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

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逝,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

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

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之西二十里隆中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

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推荐诸葛亮。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才与其相见,并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

即占据荆、益二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天下的建议,深得刘备的赞赏。

自此开始辅佐刘备。

后助刘备败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

曹丕代汉为帝后,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

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

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

在公元228年至234年先后指挥五次北伐曹魏。

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诸葛亮患疾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

他死后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

他在遗嘱里要求依山造墓,墓穴能容下棺材就行,入殓时穿平常的衣服,不需要随葬器物,由此可见诸葛亮的一生廉洁。

赏析:

《蜀相》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诗。

作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蜀汉丞相诸葛亮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

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写诸葛亮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律诗由“起”、“颔”、“颈”、“结”四联组成。

这首诗的“起联”两句一问一答,貌似平常,实则不然。

这里,诗人以近乎口语化的诗句点出了武侯祠堂的地理位置和古柏森森的自然环境,其间一个“寻”字妙笔天成,使得一问一答两相连属,恰如其分地道出了诗人急欲瞻仰武侯祠堂的情不可耐的心绪,这一方面暗示出杜甫与诸葛亮虽不同世却思想相通,另一方面也替后面的赞颂、痛惜之辞预为伏笔,使得全诗和谐统一,首尾相衔。

李重华《贞一斋诗话》说:

“作诗善用赋笔,惟杜老为然。

其间微婉顿挫,总非平直。

”杜甫的这首《蜀相》的开头,可以说是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诗人善用赋笔而又切忌平直的特点。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如果说,“起联”两句还是从总领通篇的角度由全貌着笔作概括叙写的话,那么,“颔联”两句则进而把“镜头”转向武侯祠庙周围景物的细部。

“映阶碧草”、“隔叶黄鹏”仿佛是两个特写镜头,一在渲染“春色”之怡目,一在强调“好音”之悦耳。

然而,诗人用了一个“自”字,一个“空”字,含蓄地表达了他对这些景物的与众不同的特殊感受——盎然春意固然是美好诱人的,可是,丞相祠庙却是如此寂寥冷清,悄然而无人迹,只有诗人形只影单而来,孤寂伤怀而返。

难道说,武侯已经被世人遗忘了吗不难看出,在“颔联”两句里,诗人句句写景,却字字含情,诗行中寓静于动,寄情于景,婉转地流露出因国家分裂而悲怆伤怀以及亟盼早日平叛实现统一的情绪。

真可谓“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于外而远且大”(谢榛《四溟诗话》)。

“颈联”两句,诗人笔锋一转,胸臆直泄,以高度凝炼、警策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生活际遇、政治理想和辅国功业。

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襄樊城西)时,刘备三顾茅庐,于公元207年,同他商讨天下大计。

出山后,诸葛亮先是辅佐刘备开创基业;

刘备死后,他又匡济危难,扶佐后主刘禅。

这就是所谓“两朝开济”。

诸葛亮可以说是殚精竭虑,忠贞不渝,尽了“老臣”之心。

当然,艺术的概括是不能同科学的、历史的评价相提并论的。

但是,透过诗人的饱含深情的诗句,读者不仅可以了解诸葛亮这位“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丞相的一生的事业,以及他对后人的感召力量,而且能够感知诗人对他的钦羡仰慕之情。

这一联与前一联一样,属对工致,沉郁顿挫。

遣辞虽不藻丽,却行文壮阔,潇洒飘逸,可与诗人另一首写诸葛亮的诗《八阵图》中的“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二句联璧生辉。

假若诗意仅此而已,或许还难以收到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和取得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前人说,“诗贵有眼”。

“结联”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可谓《蜀相》的“诗眼”。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已经超出一般的凭吊和拜谒之辞。

据《三国志·

诸葛亮传》载:

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234年)春,出兵伐魏,在渭水南五丈原(今陕西

杜甫蜀相篇三:

杜甫《蜀相》注释翻译及赏析

《蜀相》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一首咏史诗。

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

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

首联自问自答,写祠堂的所在。

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后半首写丞相的为人。

颈联写他雄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心”)。

末联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作者:

杜甫

频繁;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推荐诸葛亮。

难道说,武侯已经被世人遗忘了吗?

不难看出,在“颔联”两句里,诗人句句写景,却字字含情,诗行中寓静于动,寄情于景,婉转地流露出因国家分裂而悲怆伤怀以及亟盼早日平叛实现统一的情绪。

出山后,诸葛亮先是辅佐刘备开创基业;

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234年)春,出兵伐魏,在渭水南五丈原(今陕西d县西南)与魏军相持百余日后,于当年八月在军中抱憾病逝。

武侯壮志未酬而身先亡,诗人饱经丧乱而屡失意,经历虽各有不同,可是就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一点来说,他们个人的命运是颇有相似之处的。

正因为如此。

诗人落笔沉挚,力透纸背,写得苍凉悲壮,催人下泪。

可见,千百年来,人们习惯于用这警句一般的诗行对赍志而殁的仁人志士寄予痛惜与同情是不无道理的。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之一,对于壮志未酬者,它既是颂辞,又是挽歌。

唐代诗人刘禹锡说:

“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工于诗者能之。

”《蜀相》一诗囊括历史,融汇古今,语言凝炼而内涵丰富。

如果把刘禹锡的话用来评《蜀相》,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蜀相》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作。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

成都是三国时期汉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

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

后来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只有武侯祠完整无损。

“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

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他们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旧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称成都为锦官城、锦城或锦里。

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成都地近锦江,这里山川明丽,美如绣锦,因而得名。

“森森”,是形容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

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

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

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

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

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

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

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

“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

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映阶”,映照着台阶。

古代的祠庙都有庭院和殿堂。

人们要进入殿堂,要拾级而上。

“好音”,悦耳的声音,形容鸟的叫声好听,这里指鸟鸣。

这颔联两句,有如特写镜头,由远写到近,从祠堂的外部说到祠堂的内部,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内景。

“映阶碧草自春色”,是承接第一句的丞相祠堂。

碧草映阶,足见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到这里。

“隔叶黄鹂空好音”,是承接第二句的古柏森森。

黄鹂隔叶,足见树茂;

黄鹂空作好音,表明武侯呕心沥血所缔造的,已被后人遗忘。

这两句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

它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一层意思。

特别是诗句中的“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