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理论总结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45281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关系理论总结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国际关系理论总结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国际关系理论总结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国际关系理论总结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国际关系理论总结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关系理论总结Word格式.docx

《国际关系理论总结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关系理论总结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关系理论总结Word格式.docx

第一次: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理想主义又称法理主义或规范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是对格劳秀斯和康德等理想主义外事哲学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它的代表人物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

1889年,威氏发表了《国家论》,提出应当使国家和世界民主化,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实现道德理想。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他制定了十四点和平计划,诸如公开外交、集体安全、国际法律、民族自决等等,被称为“威尔逊主义。

”在威氏的倡导下,西方国家在1919年成立了国际联盟。

后来法、美等国又在1929年签定了“非战公约。

理想主义的理论前提是道义和法律,其基本主张是:

1.实现欧洲政治上的民族自决是消除战争的主要条件。

2.秘密外交是导致敌对结盟和冲突的根源,而公开的协议则是避免战争的途径。

3.摒弃传统的均势体系,代之以集体安全体系。

4.建立普遍的安全机构—国际联盟。

5.诉诸公众舆论,因为公众舆论是维持世界秩序的强大武器。

理想主义的实质是在帝国主义时代用自由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观察和处理国际问题,因此它的破灭是必然的。

1919年成立的国际联盟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从30年代起,理想主义的主张开始受到人们的批评。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

他们对于人性和自然状态的看法影响了西方现实主义流派的许多代学者。

1948年,美国学者摩根索(HansMorgenthau1904-1980)发表了《国家间的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一书,标志着现实主义学派的成熟。

在书中,摩氏总结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辩论,提出了对于实际的人性和实际的历史进程的看法,系统地阐明了政治现实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推向了新的阶段。

什么叫现实主义?

摩根索提出了著名的6项原则:

1.政治与整个社会相同,是受来源于人性的客观规律的支配的。

为了改良社会,首先必须理解社会赖以存在的规律。

2.帮助政治现实主义在国际政治原野上找出一条道路的主要路标是把利益确认为权力的这一观念。

这个观念把试图理解国际政治的理由,同需要去理解的事实联系起来。

这个观念把政治定为独创行动的领域,予以理解并同诸如经济等其他领域区别开来。

3.现实主义认为它的最重要的概念—把利益确认为权力—是一个客观范畴,是普遍有效的;

但也并不是说这个概念的含义是永远不变的。

利益的确是政治的精髓,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影响。

4.政治现实主义了解政治行动的道德意义。

他也了解道德标准与成功的政治行动的要求这两者间必不可免地会发生矛盾。

它不愿掩盖和抹杀这种矛盾,以至把政治和道德问题搅在一起。

5.政治现实主义认为某个特定国家的道德抱负同天下服膺的普遍道德规范不能相提并论。

我们应当把所有国家视为追求各自按把利益确认为权力的政治实体。

6.政治现实主义者并非不知在政治领域,除政治标准外,还有其他思想标准。

但作为政治现实主义者,他们只能使其他标准服从政治标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理想主义一蹶不振,现实主义则大行其道,成为主流。

第二次论战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

政治现实主义反对理想主义的道德主义和法律主义观念,主张赤裸裸地追求国家权力和国家利益,这些适应了50年代美国在全球称霸和与苏联进行冷战地需要。

但是,它强调国家是国际政治的唯一行为体,主张完全理性以及在研究方法上的传统特性,引起了行为主义的批评。

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些学者提出,现实主义的权利理论概念不精确且绝对化,于是开始寻求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以反映“后工业化革命”对国关的影响。

于是,科学行为主义异军突起,向现实主义的支配地位挑战,即“行为主义革命”同时,另一批学者接受挑战,坚持现实主义的传统观点和原则和传统研究分析方法,批评科学行为主义过分强调实证和行为模式而忽视了哲学、历史、伦理的因素。

这一派因而得名“传统主义学派”或“非科学学派”

行为主义

20世纪50-60年代,现实主义的理论遭到了科学行为主义的激烈攻击。

行为主义指责现实主义的传统研究方法即历史的、法律的和制度的方法,主张用行为科学如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理论和方法研究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

他们注重实证研究,力图将国际关系系统化、一般化和定量化;

他们还主张价值中立。

具体在国际关系理论上,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如多依奇(KarlDeutsch)、卡普兰(Mortonkaplan)和辛格(DavidSinger)等提出了沟通理论、国际体系模型理论和计量国际政治学。

在1968年出版的《国际关系分析》一书中,多依奇提出了行为主义的3个研究途径:

即一体化、相互依存和博奕论,统称为沟通理论。

多氏批评现实主义强调势力均衡的片面,认为一体化和集体安全更重要,应强调沟通和结盟;

国家不是国际社会的唯一行为者;

各国相互依存的趋势日益明显;

国际政治学不应再以国家为中心,要注重国家间的相互关系。

但是,科学行为主义由于过分注重方法,而忽视了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实质,因此在70年代就开始走向衰落。

卡普兰六模式模式一:

均势体系,指的是二十世纪的均势格局。

特点是,为了增强实力,可以与对手进行谈判,反对任何企图在体系那取得优势地位的结盟国或霸权国;

对在体系内形成威胁的国家行为者进行限制;

允许被打败的国家行为体重新加入体系。

模式二:

松散的两级体系,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两级格局。

特点是,运作机制是调解性质的,而不是对抗型的;

跨国家行为体参与国际体系的运作;

核武器的出现带来“核恐怖平衡”。

模式三:

紧张的两级模式,指50年代到60年代的冷战格局。

是松散的两级体系的继续和强化,趋势是不稳定,出现高度紧张的态势。

模式四:

环球体系,指60年代末以后世界格局的多级趋势,相对稳定是其根本特点。

模式五:

等级体系,指一种民主型或极霸型的体系,特点是稳定性强。

模式六:

单位否决体系,基本特点是,联合国的作用将得到加强;

在这种体系内战争可能发生,但是不会使用核武器;

战争的地域和手段受到限制;

大国外交出现孤立主义其倾向,结盟的作用弱化。

传统主义

分化自现实主义,又吸收了理想主义某些有用的东西。

它不像现实主义那样突出“权利”和“国家利益”,而较为重视“均势”和“世界秩序”见课本《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104页和113页

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的主要分歧:

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之争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的论战的继续,这次论战是方法和途径上的分歧,是方法之争。

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科学行为主义提倡实证研究方法,力求使国际关系研究更加“清晰化”、“精确化”和“科学化”;

传统主义坚持历史与现实的规范研究,认为哲学、历史学、法学仍然是国际关系研究的基础,批评科学行为主义过分强调实证而忽视了哲学、历史。

伦理因素。

(2)科学行为主义主张将自然科学中的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原理引入国际关系的研究领域;

传统主义坚持“利益”和“权力”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地位。

(3)科学行为主义认为国家不再是国际关系的唯一参与者,应重视对非国家行为体的研究;

传统认为国家即使不是唯一,但依然是国际关系的基本行为主体和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

(4)科学行为主义注重国际关系的量变,把国际关系的一切活动看成是一个个参数和变数的总和,认为国际关系的研究正趋于计量化;

传统主义则注重国际关系的质变,把国际关系看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坚持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反对计量化。

(5)科学行为主义提出在研究中应超越价值评估,进行纯粹的学术研究,研究的目标是发展抽象的、普遍的理论;

传统主义认为重要的政治问题必然要涉及道德和伦理,从哲学和历史的观点来看,应注重应用研究和对公共政策的研究。

(6)科学行为主义主张对国际关系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中吸取研究技术和理论概念;

传统主义强调必须保持国际关系学科的特点和完整性。

第三次论战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战后,现实主义学派经历了传统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发展,当然,传统主义和新现实主义并没对现实主义作根本的修正,但也没有因循守旧,而是有所创新。

华尔兹本人就经历了从传统主义到新现实主义的转变。

新现实主义产生的原因:

课本120页

70年代以后,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取代了行为主义在西方国际关系领域的统治地位。

1979年,华尔兹(KennethN.Waltz)发表的《国际政治理论》是新现实主义出现的标志。

新现实主义不同意行为主义关于价值中立的观点,但与传统的现实主义也有区别。

新现实主义对传统现实主义做了两点修正:

1.对于权力的认知。

 

传统现实主义如摩根索认为,“理性的”政治家应当追求权力和权力的最大化,因而权力被视为目的本身。

新现实主义则认为,“权力是一种可能有用的手段,明智的政治家总是力图拥有适度的权力。

在重要关头,国家最终关心的并不是权力,而是安全”。

2.关于因果关系的转换。

传统现实主义通常认为因果关系是单向的,倾向于主要从处于相互作用中的个人和国家那里寻找原因,从个人和国家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中寻找原因。

新现实主义则重新考虑了相互作用的单位与国际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强调:

“国际政治的规律并不是单向地从相互作用的单位到其所产生的后果,而是双向地进行的。

必须承认,某些国际后果存在于相互作用的单位层次上。

但是,既然假定的原因的变化与人们观察得到的结果的变化并不总是一致的,我们就必须承认,还有某些原因存在于不同的层次上。

存在于单位层次上的原因是与存在于结构层次上的原因相互作用的,因此仅仅从单位层次上去进行解释,肯定会误入歧途。

因此,既要注意单位层次,又要注意结构层次,这样才能全面把握国际体系内的变化和延续。

新现实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在对国际体系及其结构的分析方面。

“结构现实主义所展示的是一幅国际政治的系统性画面,依据构成单位的排列方式对其进行阐释。

国家作为一个统一的、以生存作为最低目标的行为主体,从理论构架的角度被视为国际体系的构成单位。

国际体系的基本结构特征是无政府状态,即不存在合法的集中控制力量,结构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体系的变化,是由各单位实力对比的变化所造成的。

简单讲,是由大国数量的变化而造成的。

未来的结果的变动范围是依照假定的单位动机以及单位在其中活动的体系的结构而定的。

新现实主义还从国际体系的结构特点对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冲突现象做了解释。

华尔兹写到:

“国家间的竞争和冲突直接来源于无政府状态下国际生活的两个彼此相联的现实,这就是:

在一种无政府秩序下,国家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安全,而对国家的现实威胁或可能的威胁随处可见。

每时每刻都注视着这种威胁,集中各种手段以应付这种威胁已成为国际生活的基本方式。

由于相互关系总是处于紧张状态,因而行为者总是相互猜疑,并且经常彼此敌视,尽管就其本性而言,它们并不愿意相互猜疑和敌对。

就个别而言,国家可能只是以此来全力保障自己的安全。

且不论每个国家是否具有侵略性,从整体上讲,它们的行为本身却导致了军备竞赛和联盟体制。

这种不安定状态由于与之相似的“安全困境”(SecurityDilemma)而更加恶化了。

在“安全困境”中,一国为保障安全而采取的措施,意味着降低了其他国家的安全感。

在无政府状态下,一方聊以自慰的源泉则成了另一方为之忧虑的根源。

因此,一个国家即使是为了防御的目的而积聚战争工具,也会被其他国家视为需要做出反应的威胁析在。

而这种反应又使前者确信,它是有理由为自己的安全担忧伪,与此类似,一个出于防御的目的而建立起来的联盟要加强内部成员间的团结一致,扩大自立的力量,必然会无意中危及到敌对的同盟,招致对方采取反措施。

”换言之,国际体系的结构导致了国家间冲突和战争的一再爆发。

新现实主义结束了行为主义的价值中立的假说,在继承传统现实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国际体系的结构特征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在西方国际关系学史上至今影响不衰。

新自由主义

(1)国际制度是国际体系的最主要特征。

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虽然体系结构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但仅仅强调结构是不够的,进程与结构一样都是国际体系的重要特征。

所谓进程,就是国际体系中单位之间的互动方式和互动类型。

影响国际进程的体系因素有两个:

体系结构和国际制度。

国际体系结构的变化是相当缓慢的,因此可以假定国际体系结构为常数。

在国际体系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国际制度就成为国际体系的最主要特征。

(2)国际制度和国家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即,在国际体系结构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国家仍然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行为取向,导致这些不同行为和不同行为取向的是国际体系的制度化程度。

(3)国际制度促进合作。

在承认无政府逻辑和体系结构重要性的同时,新自由制度主义强调国家可以以绝对收益为基本考虑,国际制度可以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减少不确定性减弱无政府状态的负面影响,导致国家的实质性合作。

而新现实主义强调无政府状态使国家在整体上趋于不合作,相对收益是国家考虑的主要问题,国际制度不能从根本上减弱无政府状态的负面影响,因此不能导致根本的国家间合作。

第一论国家利益论

一、国家利益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意指国家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维护本国和本民族免受外来侵害的一些基本原则。

它是国家制定对外目标的重要依据和决定因素。

国家利益的概念曾经经过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

国家至上阶段、王朝利益阶段和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利益阶段。

在西方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关于国家利益的研究主要涉及四个问题:

1、国家利益概念笼统化

摩根索提出明确的定义:

国家利益应当包括三个重要的方面:

领土完整、国家主权和文化完整。

2、国家利益代表的是什么人的利益。

3、如果国家利益是由统治者们决定的,那么国家利益的内涵是由什么因素来决定的。

4、国家利益在一个国家的决策中起多大的作用。

二、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研究

对于上述四个问题,西方学术界的研究和回应是:

1、在国家利益内涵的研究上,从泛泛的国家利益研究发展到强调国家利益的层次研究上。

1996年《美国国家利益》研究报告,系统地提出了美国国家利益的十个基本概念。

国家利益的四个层次:

根本利益、极端重要利益、重要利益和次要利益。

对国家利益用层次分析的办法进行研究的好处在于:

第一,它可以避免以前在国家利益分析上的缺陷。

第二,对国家利益进行层次分析可以在国家决策的过程中有前后选择。

第三,这样的层次分析还具有它自身的灵活性。

2、国家利益代表的是什么人的利益。

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有不同的解释。

一派认为国家利益就是指全体人们的利益,即国家利益是国内利益的总和。

第二派认为,一国的国家利益是全部国内利益和部分国际利益的总和。

第三派认为,国家利益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内一部分人的利益,是统治者的利益。

3、摩根索认为,确定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是由这个国家的权力来决定的。

国家的权力大,

国家的利益就可能大;

国家的权力小,国家的利益就只能小。

总之,一个国家国家利益

的制定说到底不是主观臆想的产物,而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而这个客观存在物就是一

个国家的实力。

4、国家利益在一个国家的决策中起多大的作用。

国家利益在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是“世界政治的主要推动力”

国家利益在一个国家的外交决策中起者关键的作用,任何其他因素在外交决策中都不可

以取代它。

第二论权利论

一、国内政治中的权力理论研究

权力的概念首先出现在国内政治中。

马克斯·

韦伯认为:

权力是把一个人的意志强加在其他人的行为之上的能力。

西方一些学者认为,权力在国内政治中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应得惩罚的权力、报偿的权力和制约的权力。

西方学者还认为,在国内政治中,权力的来源主要有三种:

人格、财产和组织。

在国际关系上对权力的研究,我们应当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国际关系中对权力的研究比在国内政治中对权力的研究要持久和深入得多。

二是国际政治中对权力的研究都是从对国内的权力的一般的权力研究发展而来的。

摩根索对国际政治中的权力作了精辟的界定:

“国际政治,像一切政治一样,是追逐权力的斗争。

无论国际政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权力总是它的直接目标。

”摩根索认为对权力的追求是国际政治中不可回避的铁的规律。

二、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存在与根源

在现实主义学者看来,国家对权力追求的根源来自于个人对权力的追求。

西方学者指出,权力存在有四个条件:

第一,在权力的影响者和被影响者之间存在着价值和利益的冲突。

第二,在权力的关系中,一方最终一定会对另一方的要求有所屈服。

第三,在权力显示的过程中,权力一方对另一方的服从所花的代价比不服从所花的代价小。

第四,在权力的行使者和权力的被行使者之间的差别越大,双方之间发生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

目前,西方对国家实力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学派:

一派是定性分析学派,主要人物是雷蒙·

阿隆和汉斯·

摩根索。

雷蒙把国家的力量归结为三大基本要素:

所占据的地理空间、资源、集体行动的能力。

摩根索认为国家权力的根源主要来自九个方面:

地理因素、自然资源、工业能力、军事准备、人口、民族性格、国民士气、外交质量和政府质量。

归纳起来,摩根索把国家的权力分为有形的权力和无形的权力两种。

一派是定量分析学派,又称行为主义学派。

该派人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把国家实力中的各种因素进行分解、量化。

代表人物:

卡尔·

多伊奇和史蒂文·

拉布姆斯。

多伊奇提出了“权力分量”的观点。

布拉姆斯依据交往关系对权力的影响力进行了测量。

最后一派是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代表人物是克莱因,他提出了著名的国家综合国力公式,又称“克莱因”公式:

Pp=(C+E+M)×

(S+W)

即:

国家力量=[(人口+领土)+经济能力+军事能力]×

(战略意图+影响国家战略的意志)

三、权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国家的权力作用受到限制,归纳西方学者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权力的应用必须和国家利益相吻合。

第二,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的最重要因素,是这个国家权力因素中的外交因素。

第三,国家的权力受到名誉和道德的限制

第三论冲突论

一、冲突的概念

冲突论与利益论、权力论一起,被称作国际关系理论(特别是现实主义)的三个核心理论和研究方法。

冲突的基本含义包括:

1、冲突是指某一可确认的人或群体,有意识地反对一个或几个可以确定的人或群体,原因是它们各自在谋求不同的目标。

2、冲突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3、冲突的形式有暴力的和非暴力的,有显性的和隐性的,有可控制的和不可控制的,有可解决的和不可解决的。

4、正如在世界上总是充满矛盾的情况一样,冲突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

二、冲突论研究的历史回顾

关于冲突的研究至今主要分为两派。

一派是社会心理学家、生物学家和决策理论研究家,他们对冲突的研究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从对个人的行为分析来研究冲突的出现和产生。

另一派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政治学家和国际关系理论家,他们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冲突,他们研究的集中点主要是在集团、社会阶级、民族国家和国际体系等方面。

学者认为,冷战是战后的一种特殊国际现象,而造成冷战的根本原因,

一是由于战后出现两个对抗的阵营,实现真正的和平是“不可能的事”。

二是由于核武器的出现又使新的战争成为“不太可能发生的事”。

冷战即是“不可能的”和平和“不太可能的”战争两个特殊的历史因素的产物,而拥有毁灭双方能力的核武器则是重要的条件。

对于冷战起源的分析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

第一,冷战的出现是由于国家领导人的变化。

第二,冷战的出现是由于苏联在东欧的扩张。

第三,冷战的出现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世界扩张的结果。

第四,冷战的出现是由于美国和苏联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不是以国家利益而是以意识形态作为出发点,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与苏联意识形态的不相容导致冷战爆发。

三、国际冲突的根源分析:

华尔兹的三个概念

一般来说,国际冲突的根源与以下五个方面因素有关:

1、人性中的权力欲所致。

2、国家之间误解和隔阂,以及狭隘的民族主义所致。

3、贫困及财富分配不均所致。

4、国家内部危机所致,该国企图挑起外部冲突以转移国内视线。

5、国际体系不健全,缺乏制止冲突和战争的有效机制。

分析冲突最有用的出发点是华尔兹提出来的。

华尔兹在《人、国家与战争》(1959)一书中提出的“三概念”是:

第一概念为“人性与国际冲突”,人的私念和权欲是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

第二概念为“国家与国际冲突”,国家体制弊端日显,社会矛盾深化,为了加强对国内的控制,统治集团往往从对外冲突或战争寻找出路,这是国际冲突的重要内在原因。

第三概念为“国际体系与国际冲突”,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事端多发,一筹莫展,这是国际冲突和战争发生的外部原因。

在第一概念中,华尔兹指出,人类本性是恶的,恶的本性决定人类必然要发动战争。

这一概念分析的结论是:

“人的罪恶后不轨行为将导致战争;

人心——世人如都能具善心,就会出现和平,这就是第一概念的简短结论。

在第二概念中,他分析了国家内部的政治制度,认为国家内部政治的缺陷也是战争的一个根源,国家有时会通过国际真正来解决国内的矛盾。

在如何对国家进行改造的研究上,华尔兹认为,“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标志着第二概念的最成熟的发展阶段。

事实证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