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4732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Word文档格式.docx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Word文档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Word文档格式.docx

《人民日报》(2014年02月28日01版)

拿出勇毅笃行的稳劲儿

——四论“还得有那么一股子劲儿”

2014年02月26日07:

17来源:

从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到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要“蹄疾而步稳”,一个“稳”字,折射求真务实的政治智慧,也体现中国改革发展的方法论。

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发展等不得、改革拖不得,必须有一股敢闯敢试的拼劲儿,决不可畏首畏尾、怕狼怕虎。

与此同时,面对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更要防止粗疏和鲁莽,必须拿出勇毅笃行的稳劲儿。

总结我们的改革发展经验,稳扎稳打,就能真正前进;

盲目冒进,就会吃苦头。

中国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确保改革始终在“可驾驭的环境中”进行——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对于十多亿人民的社会福祉来说,没有比稳定更重要的了。

正因为此,中央领导反复强调,要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

拿出勇毅笃行的稳劲儿,需要循序渐进的改革智慧。

改革要攻坚克难,也需要尊重规律。

无论是提出改革方案,还是大胆先行先试,都需要在“小步快跑”中不断探索、找出规律、凝聚共识。

对于一些事关全局的重大改革,可采取先行先试、逐步推开的方法。

对一些重大改革,可以提出总体思路和方案,但推行起来还是要稳扎稳打,通过不断努力逐步达到目标,积小胜为大胜。

这就叫“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拿出勇毅笃行的稳劲儿,需要按部就班的落实能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

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得认真领会并吃透中央精神,在敢闯敢试中做好统筹协调。

全面深化改革,统筹任务很重,要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和各项改革措施的关联性和耦合性,确保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宕,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

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张弛有度、推进有序。

拿出勇毅笃行的稳劲儿,需要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进取意识。

希望“一口吃一个胖子”,必然缺乏耐心;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自然不会有韧性。

我们强调一股“稳劲儿”,并不是为稳而稳,而是要稳中有为。

全面深化改革,难在坚持、贵在有恒。

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一步一个脚印,积跬步以致千里。

万仞高山,始足于稳。

改革越是千头万绪、任务繁巨,越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战略上勇于进取,战术上稳扎稳打,深化改革就没有翻不过的山、迈不过的坎。

《人民日报》(2014年02月26日01版)

知行合一培育道德责任感

——三论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如何、精神风貌怎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道德标准。

然而“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培育知行合一的道德责任感,把道德认知转化为行动自觉,还需要全党全社会付出艰苦的努力。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感。

”如果说好德之心人皆有之,那么道德责任感则不仅仅是停留在思想上的“好”,更意味着唯此为快的践德之忱、舍我其谁的道义担当。

路遇跌倒的老人,应当说无人不有恻隐之心,可有的人溜之大吉,有的人“爱莫能助”,有的人不避风险挺身相助。

为什么一事当前,表现不一?

归根结底,区别正在于是否把崇德向善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

追寻道德责任感不只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国家、社会、个人自我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个倡导”所体现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把个人、社会、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

我们对国家前途的关注、对社会进步的期许、对个人幸福的追求,就是责任感油然而生的基础。

自赋责任是一种伟大的权利,履行责任是一种神圣的使命。

有了道德责任感,才会更加自觉地建设美好国家、维护公序良俗、推动社会进步。

如果说价值认知是道德责任感的指针,行动则是衡量其高度的标尺。

文明,不去实践就不可能抵达。

法治,不去奉行就无以彰显其公正。

诚信,不去坚守就难以成其为风尚。

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从来不会取决于道德的看客,而是取决于择善而从的行动者。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只是引人向善的精神理念,更是需要付诸行动的价值准则。

常有人扼腕于社会转型期的“人心不古”,喟叹市场经济对精神世界的巨大冲击。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文明的使者。

你我的德行操守怎样,社会的道德风尚便是怎样;

每个人担负起一分道德责任,社会的道德水准就因此而托起一分。

对良心尽责、对他人尽责、对国家社会尽责,就是对我们自己尽责。

在责任的基点上,千千万万普通人的道德良知才会与他们的利益诉求、现实感受实现最牢固的对接和统一。

常怀善念,更要常行善举,知行合一、行胜于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变成主导13亿人思想和行动的道德责任感,我们所展现的必将是一个礼义之邦的泱泱气度,我们所改变的也必定远胜于我们所期待的。

激浊扬清增强价值判断力

——二论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02月25日07:

20来源:

什么是真善美?

什么是假恶丑?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并给出各自的答案。

这种价值判断力,既体现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也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精神气质。

“培育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是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

”正如中央领导强调的,增强价值判断力,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工程。

不断以强有力的价值引导提高判别能力,才能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善美特质,为全社会提供醒目的价值坐标,也才能把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焕发出来,升华开去。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的解放、价值的多元,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与此同时,一些领域和一些人当中,也出现了价值迷失和道德失范,甚至以丑为美、以耻为荣。

比如,“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的物质主义,“有这个精力扫黄、为什么不去抓贪官”的比坏心态,“读书多无用、赚钱多才管用”的反智倾向,“口碑越差,越想围观”的审丑趣味,等等。

这充分说明,越是纷繁复杂、众声喧哗,越要分得清是非、站得稳脚跟,越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的压舱石、价值的定盘星,做好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的“修复工程”。

价值取舍决定治理模式,发展理念决定改革成败。

增强价值判断力,不仅关乎底线伦理、基本共识、价值风尚,也关系到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沿着这样的国家目标推进改革;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通过这样的社会理想凝聚共识;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遵循这样的公民准则检视行为,才能为改革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引领、营造良好的思想氛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知易行难,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并不完全等于价值行为。

明确了是非、善恶、美丑,还要引导人们择善而行,使价值评价标准成为行动的自觉准则。

在这个意义上,增强价值判断力,就要把正面教育与舆论监督结合起来,把热点问题引导与群众道德评议结合起来,旗帜鲜明地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树立正确导向、澄清模糊认识、匡正失范行为,形成激浊扬清、抑恶扬善的思想道德舆论场,引导人们自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

明辨是非才能立场坚定,激浊扬清才能彰显主流。

形成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要求我们在价值认知层面毫不含糊。

形成万众归心的价值共识,需要我们在对接现实方面不遗余力。

“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成为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

《人民日报》(2014年02月25日01版)

再接再厉做好督导工作

——论扎实推进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2014年02月24日07:

14来源:

  当前,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全面铺开,督导工作也站在了新的起点。

如何在第一批活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做好督导工作,对于确保教育实践活动的高起点开局、高标准开展、高质量推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中,45个中央督导组和地方各级督导组吃透中央精神,坚持严督实导,层层传导压力,坚持开门督导,以过硬素质和良好作风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

实践证明,抓作风建设,既要靠内力驱动,又要靠外力推动。

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之所以取得良好效果,坚强有力的督促指导功不可没。

  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工作面更广、群众期待更高、头绪更多、任务更重。

如何进一步加强督导,推动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在坚持抓严、认真抓实、切实抓长上下功夫,确保活动取得预期的成效,中央巡回督导组和各级督导组肩上的担子很重。

必须进一步提高对督导工作特殊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中央的部署落到实处。

  再接再厉做好督导工作,重在坚持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

严字当头、把好关口,讲规矩不讲面子,才能将中央要求和部署一贯到底;

有的放矢、督到实处,近距离、面对面、实打实督导,才能促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才能有条不紊,准确把握督导工作的着力点;

注重方法、分类指导,才能心中有数,增强督导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气可鼓而不可泄,业可进而不可退。

督导工作要做到不辱使命,加强自身能力和作风建设十分重要。

每一名督导组成员都要弘扬认真精神和务实作风,自觉强化学习,深入了解督导对象实际情况,带头遵守工作纪律和廉政纪律,真正做到“打铁自身硬”。

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结合起来,强化督导责任、提高督导能力、增强督导效果,形成上下齐抓、内外联动、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我们就一定能确保活动不虚不空不偏、不走过场,真正做到让党员、干部思想上受教育、作风上有转变,让广大群众感到变化、感到满意。

以人为本提升价值认同度

——一论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凝心聚力的强国梦想,公平正义的共同信念,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源泉。

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为我们时代划定了价值航标。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凝聚改革共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

我们所倡导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只有植根于人民、生长于社会,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和深刻认同,才可能将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13亿国民熔铸成一个稳固的价值共同体,把价值导向转化为自觉行动,真正形成崇德向善的价值风尚。

社会转型期的多元多样多变,为我们这个古老国家和民族注入了空前活力,也在精神价值层面给人以巨大冲击。

面对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有激动、有振奋,有实现精彩人生的无尽热情,也有困惑、有怅惘,有难以言说的精神迷思。

什么样的中国,才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伟大国家?

什么样的社会,才是令人向往的理想家园?

怎样的人生,才有内心的安宁和恒久的幸福?

契合人们心灵深处对精神信仰的渴求,我们就能以寄寓国家理想、凝结社会期待、诉说共同愿望的核心价值观,激发广泛的社会共鸣。

把握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我们就找到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土壤。

找准情感的共鸣点,核心价值观才更有亲和力。

一辈子追求信仰的将军夫人龚全珍为什么感人至深?

刹那间抉择生死的最美教师张丽莉为什么粉丝无数?

因为她们的选择,击中了人们心中绷得最紧的那根弦。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对价值观的认同不仅体现在理性认知,也反映在情感认同上,真理的力量加上道义的力量,才能行之久远。

找寻思想道德情感的交集,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深入浅出、情理交融,核心价值观就会在这样的引导中成为心灵的罗盘、情感的寄托。

切中利益的关注点,核心价值观才更有吸引力。

如果要发展不要环境、讲政绩不讲民生,公众会怎么理解富强文明?

如果办事情都得找关系、打官司也要走后门,老百姓又从何感受平等公正?

夯实“三个倡导”的社会基础,必须关切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

只有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形成有利于弘扬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法治环境和体制机制,才能进一步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向心力和感召力。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人民群众是主体。

在坚持以人为本中提升价值认同,以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就有了最深厚、最长久的生命力,我们就一定能描绘出这个时代最美丽的心灵图景。

《人民日报》(2014年02月24日01版)

全面领会和落实三中全会精神

——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

2014年02月23日07:

58来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制定了推进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

在学习宣传全会精神上还要下细功夫、苦功夫、深功夫,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认识基础。

  没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就没有坚定有力的落实。

现在各地方各部门改革热情很高,但如何全面准确理解,还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比如,只讲“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讲“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只讲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讲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只讲如何分好“蛋糕”,不讲做大“蛋糕”、扩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等等。

这些片面的理解和误读,不仅不利于引导舆论、凝聚共识,还可能导致落实过程中顾此失彼、跑偏走样。

  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学习理解全会精神上,要防止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生搬硬套,既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又不能以整体代替局部,既不能以灵活性损害原则性、又不能以原则性束缚灵活性。

这就要求我们站在全局高度,深入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正确把握下一步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

对那些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的认识,要积极加以引导。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不狠抓落实,再好的蓝图也只是一纸空文。

把改革蓝图落到实处,既要防止“改革与我无关,开放离我很远”的错误认识,克服等待观望的思想、自我满足的情绪,也要避免头脑发热、急于求成,违背规律一哄而上;

既要有勇气、有胆识、有担当,突破既得利益的束缚,敢于触动一些人的奶酪,又要防止从局部利益出发各取所需、挑三拣四,合意则取、不合意则舍的倾向。

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推进改革,这才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

  事业在发展,形势在变化,过去合理的现在可能已经不再适应,以前长期有效的目前可能开始失灵。

全面领会和落实三中全会精神,要求我们在思想上打破不合时宜、妨碍改革发展的思维定势,做好承受改革压力的思想准备,在行动上坚毅果敢、循序渐进、虑定而动,该改的就坚定不移地改,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和夙夜在公的责任意识抓实、抓实、再抓实。

唯其如此,才能激发全面深化改革的乘数效应,把改革蓝图转化为发展实绩,交出我们这一代人无愧于历史的答卷。

  《人民日报》(2014年02月23日01版)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

2014年02月22日08:

09来源:

  完善治理体系、增强治理能力,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征程。

在新的历史进军中,如何把握正确航向,怎样汇聚强大力量?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战略高度阐明了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背后,都有其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重要力量。

制度安排是价值取向的体现。

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也就失去了根基。

价值认同是制度执行、治理优化的重要基础,现代化的国家治理,需要核心价值体系的导航定向,需要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在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中,道德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

“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所有价值观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

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坚持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让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成为风尚,我们的社会文明就会不断向上攀升。

  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在现代化、全球化浪潮的激荡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就能激发蓬勃的文化发展活力。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就能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激荡着亿万人民共创未来的澎湃激情,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凝聚起13亿人不懈奋斗的磅礴力量,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矢志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我们的国家必将不断抵达发展新高度。

  《人民日报》(2014年02月22日01版)

走自己的路,坚定制度自信

——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

2014年02月21日07:

24来源:

一部人类文明史,可以看作是一部制度变迁史。

对一个国家而言,道路选择和理论创新,都要靠制度来保障;

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也必然体现为制度自信。

“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从近代世界与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维度,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中国制度模式选择问题,指明了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关键所在。

今天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正因为没有拄着别人的拐棍,坚持独立自主选择自己的道路,我们才能始终站稳脚跟,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发展道路,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制度体系。

也许有人疑惑,既然是成功的制度体系,为什么还要改革?

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要往什么方向走?

回答好这些根本性问题,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全面解析两句话组成的有机整体: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后一句,规定了所走路径。

概言之,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

不是要走别的什么路,而是更好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当然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制度自信,一方面体现为政治定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为改革创新。

只有看到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的不足,看到我们的制度还没有达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甚至某些方面制约着发展和稳定,我们才能有决心改革创新,有勇气攻坚克难,最终才能在适应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

今天,站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我们有这个信心,有这个能力。

《人民日报》(2014年02月21日01版)

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

2014年02月20日07:

没有好的制度,国家难以实现善治;

没有卓越的制度执行力,再好的制度也会落空。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两者相辅相成,把两者统一起来,才能治理好国家。

怎样认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如何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作出了深刻阐述,是我们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科学指南。

“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