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某大学科技园总体规划设计说明书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3671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某大学科技园总体规划设计说明书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武汉某大学科技园总体规划设计说明书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武汉某大学科技园总体规划设计说明书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武汉某大学科技园总体规划设计说明书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武汉某大学科技园总体规划设计说明书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某大学科技园总体规划设计说明书文档格式.docx

《武汉某大学科技园总体规划设计说明书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某大学科技园总体规划设计说明书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武汉某大学科技园总体规划设计说明书文档格式.docx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的支柱产业将从传统的制造业转移到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技术、新能源、航空航天、环保等新兴产业中。

产业发展的基地也将从传统的制造工业区向以研究与开发为导向的新型科技园区转移。

从20世纪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无论是美国的硅谷、英国的牛津、日本的筑波、台湾的新竹,“知识经济”都带来了全新的科技园区理念。

科技园区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新技术、新产品产生的摇篮,随着我国“科技兴国”战略的全面启动,我国的科技园建设正处于方兴未艾的时期。

从90年代开始,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科技园建设开始启动,武汉作为我国华中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中心,科技园区建设也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

其中,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发挥自身的优势,成为武汉乃至华中地区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基地。

近期,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武汉市政府规划在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关山科技工业园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东南,建设武汉市“科技新城”。

武汉大学科技园区位于未来“科技新城”的核心地区,与华工科技园区、华软科技园区、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华农大科技园共同构成大学科技园体系,形成了武汉科技新城的“心脏”,其规划目标地位为:

我国华中地区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辐射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信息融资服务中心,教学实习基地以及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窗口。

2.区位分析

武汉大学科技园位于武汉市东南部,规划面积153公顷,北临规划中环路(环城高速公路),与路北侧的武昌大专院校区和国家重点科研单位群隔路相望。

科技园东面景色优美的汤逊湖,南侧与建设中的华中理工大学科技园相邻。

●园区交通条件优越。

区内的南北向有江夏大道和环湖大道两条城市主干道与北部关山科技园的关山一路和关山二路相连,北部有武汉的环城高速公路经过,与武汉市区和华中地区形成便捷的交通联系。

●园区科技与产业发展条件良好,武昌文教区内的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特别是武汉大学调整后具备的雄厚科研实力,将是科技园发展的重要依托。

●园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用地广阔,以农田为主,现状开发建设量小,建设成本较低,适于科技园区的建设特点。

●园区拥有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科技园区竞争力的关键在于环境,园区地处城市郊区,保持了较好的自然地貌植被,周边为景色优美的汤逊湖所围绕,为建设21世纪的生态园区奠定了基础。

科技园现状用地以农村居民点用地和一般农田为主,自然地形属于沿湖丘陵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然高程从32米到19米。

区内地势有一定起伏,间有沟壑。

用地范围属于汤逊湖水系,湖底平均高程为17米,最高洪水位为19米,本次规划中建设用地一般控制在20米以上,对于沿湖部分低于20米地区,进行土方平整,控制在19.5米以上。

规划用地内现状有庙山110KV变电站,有2条110KV高压架空线南北斜向穿越,1条35KV架空线东西向穿越。

同时,有部分已批租用地和乡镇企业用地。

由于架空高压线对于科技园环境的不利影响,在规划中考虑将110KV架空线入地,沿环湖大道形成基础设施走廊。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根据武汉市科技新城规划中提出的“建设一流高新技术科技工业园区,建设先进的科技贸易及管理服务设施,塑造高质量的园区环境形象,建设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提供高标准的基础配套设施保障”规划指导思想,从武汉大学科技园的实际出发,科技园规划中将本着以下指导思想:

●建设具有完善支撑服务系统的国际一流科技园区

科技园区是建立在研究-支撑服务-开发生产的新型生产关系上的高新技术基地,需要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完善的支撑服务体系,有一流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信息化、智能化设施),一流的公共服务中心和与各主要产业发展配备的专业支撑服务中心。

●建设富有生气、具有人文特色的科技园区,构筑武汉科技新城的“心脏”

科技园区规划中应继承发扬国立武汉大学规划中的特色,充分结合自然,形成全新的科技园区文化,同时为科技园区从事研究开发的专业人员提供具有国际标准的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使之真正成为科技新城中最具特色、最具活力的科技中心区。

●建设21世纪的生态园区,构筑科技绿洲

21世纪科技园区的竞争在于环境,应力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充分发挥自有的自然环境优势,运用全新的绿色规划理念。

●生态优先的原则

生态系统是人工环境中各自然和人工要素的集合,其特点是环境内相互依存性,在科技园规划中要力求保留自然植被和水体,重新构筑园区的生态系统。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科技园规划中充分考虑发展的可持续性,通过用地布局的可变性,道路系统的秩序性、建筑的模数化、多功能性,使园区既便于近期的滚动发展,又适应远期知识经济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的需求,使园区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可变性。

●以人为本的原则

科技园区应摆脱以往工业区的形象,塑造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人工环境,从道路景观、绿化、广场、雕塑、建筑等全方位体现科技园文化。

三、规划用地布局

科技园区153公顷用地总体上分为产业发展区、公共服务区、研发区、高档居住区、疗养康复区和产业发展备用地6部分,形成了“以公共服务中心、中央公园为核心,以面向江夏大道、中环线高速公路、汤逊湖的2条楔性绿轴和1条水轴构成“Y”字形骨架,与自然水体高度融合的多组团空间结构”。

规划建筑总面积70.8万平方米,除去水域面积和城市主干道占用土地,容积率达到0.62。

●公共服务中心:

位于环湖大道以北,科技园的核心地带,面向水景广场,为中央公园所环抱。

它的主要包括科技园区的行政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国际学术交流培训中心和科技园中心会馆等主要公共支撑服务设施,是全园的中枢。

●三大产业发展组团:

沿中环线辅路和江夏大道交通便捷,道路网密集,土地平缓,便于开发,规划为电子信息产业组团、生物药业产业组团和新材料产业组团三大产业发展组团。

每个组团配备专业服务中心,各企业内部形成研发-生产-质检的流程。

●两条“绿轴”、一条“蓝轴”

连接产业区和公共服务区的两条绿化主轴线,通过不同的绿化主题,将绿色引入园区,便于组团的分隔,将汤逊湖水体利用地形引入园区,形成水上轴线,将高档居住区和疗养康复区与中心区连为一个整体。

1.产业组团用地布局

●生物药业产业组团

位于科技园中心绿化轴的北侧,以规整路网为骨架,以生物专业服务中心为核心,规划面积18公顷,其中组团北侧靠近科技园入口广场对原有110KV变电站进行改造,增加管理用房,规划为区域基础设施服务中心,形成全区全区基础设施服务中心。

●新材料产业组团

位于科技园中心绿化轴的北侧,规划面积7.8公顷,以新材料专业服务中心为核心,以规整路网为骨架。

该区内由于现状架空高压线走廊占用土地较多,所以以中远期开发为主。

●电子信息产业组团

靠近中环线高速与江夏大道的交叉口,是武汉大学科技园的对外的窗口,总占地20.8公顷。

其北部为100米宽的沿高速公路绿化带,中心为电子信息专业服务中心和科技广场;

2.

公共服务中心区布局

科技园公共服务中心不仅作为武汉大学科技园的中心,也将是武汉科技新城中大学科技园体系的“枢纽”,这里集中为全园区内从事研发人员提供高标准的服务。

公共服务中心位于中央公园中心,“Y”字形轴线的结合部,包括行政管理中心、中心会所、国际交流中心和信息中心4个主要部分。

中心区突出“水”的主题,运用绿色规划理念,以12层高信息中心大楼为园区的标志性建筑,以科技园中心水景广场作为全区的几何中心,形成21世纪的生态型中心区。

3.研发组团布局

研究和开发组团将集中武汉大学各个学科的科研机构,环境优美,位于中心公园南部,包括1个孵化中心和2个研发中心。

其中,孵化中心靠近科技园中心干道,规划用地面积2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是武汉大学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基地;

研发中心规划用地面积5.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建筑布局采取院落式与组团式结合,有利于分期发展,逐步建设。

4.高档居住组团布局

高档居住组团位于环湖大道南侧,滨临汤逊湖,总规划面积17.6公顷,总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包括别墅区会所,体育活动区,高级别墅67户,联排别墅(town-house)35户,公寓80户。

别墅区充分利用滨水景观优势,将水体与建筑布局和园林绿化充分结合。

滨水别墅区通过湖岸的改造,将水体引到每户别墅前,使传统水乡民居建筑特色得以弘扬。

别墅区在岸线中进行精心设计,既有供居民服务的公共岸线,建设公共游艇码头和栈桥,也有为住户私有的岸线,供居住娱乐使用。

疗养康复组团规划用地9公顷(不含水面面积),北靠环湖大道,三面邻水,与高档别墅区隔水相对,具有优越的休疗养环境。

区内采取弧形对称式布局,将疗养康复中心主楼、病房楼和别墅式疗养楼均匀分布,通过弧形放射路网相联系,滨水以绿化步行为主,建设专用游艇码头、游艇俱乐部,供体育休闲活动使用。

四、空间组织与景观

科技园景观注重体现高科技产业发展简约、生态的特点,更突出了滨水地区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结合、再创造。

●强调以水景为主题,充分发挥楚地水文化的优势,融入科技园区的整体环境中。

通过“水”将园区内各个景观点联系起来,达到人-建筑-水体的交融,形成武汉大学科技园的景观特色。

●继承国立武汉大学校园文化中的内在秩序观,借鉴中国古典造园理念,形成滨水、沿城市主干道的视觉通廊,辅以园区内部的多层次景观走廊。

规划中以科技园中央公园为核心,以沿城市中环线的100米宽绿化隔离带和滨湖绿化带为外围的景观走廊,通过垂直于江夏大道和中环线高速公路的绿色走廊将科技园核心区的景色贡献给整个科技新城。

●沿江夏大道入口水景广场:

作为武汉大学科技园区的主入口,广场延续水的主题,通过主题雕塑柱序列和叠水喷泉设计,突出科技园区生态、以人为本的特色。

●中央公园和中心水景广场:

科技园中央公园面积达到9.4公顷,以大片集中绿化形成科技园的“绿肺”;

中心水景广场由公共服务中心所环绕,中心20米高的世纪玻璃塔是广场的视觉中心。

●电子信息产业区科技广场:

位于电子信息产业区中心,与电子信息产业专业服务中心和研究中心共同构成园区面向高速公路的对外景观,以现代的电子技术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建设具有丰富科技、人文内涵的

●疗养康复区滨水广场:

作为滨水休闲绿带、游艇码头的交叉点,是园区未来体育休闲的重要场所。

五、道路系统规划

科技园区未来道路交通系统力求安全、便捷,提倡步行、自行车等绿色交通,建设具有景观特色的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

根据科技园区实际,其就业人员主要为研发人员和产业技术工人,平均每个岗位吸引交通量较小,出行量主要集中于早晚高峰,所以科技园区交通原则为:

●园区应建立整体性交通系统,避免过境交通通过园区内部,保证园区的舒适;

●内部交通应提倡“绿色”交通,以内部清洁型公共汽车、自行车为主,提倡步行,减少交通污染。

科技园区通过江夏大道和环湖大道2条南北向主干道和中环线高速路解决科技园的对外区域交通联系,通过东西向的科技园一路、科技园二路和南北向的科技园中路3条城市次干道,形成内部主干路网。

科技园内部的支路系统根据功能布局,北部产业区加大支路网密度,沿江夏大道形成辅路,减少外部车辆对园区的影响。

适应产业开发和土地批租的需要,中部研发区和南部的别墅区和疗养康复区道路自由,顺应地形。

为了加强北部研发区与南部休疗养康复区和高级别墅区的联系,利用地堑隧道穿越环湖大道,减少地面交叉口。

步行系统以中心水景广场为中心,与绿化系统紧密结合,在科技园区内形成完整的网格状的地面步行系统,使科技园区内成为步行者和自行车的天堂。

科技园区内部机动车停车以地面公共集中停车和各产业研发区内部停车共同组成,其中公共停车300辆。

园区内部清洁型公共交通在科技园一路和二路与江夏大道交叉口,与区域公共交通相衔接,形成区内环线,既便于对外联系,也有利于开发高科技旅游项目。

六、绿地系统规划

科技园区绿化系统规划中,将

●强调滨水空间的开敞性和公共性,形成连续的滨水步行系统。

●中心公园形成以水景为特点,开辟垂直于江夏大道和高速公路的绿色走廊,形成公共绿地主轴线。

●注重各产业园区的组团绿化,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区环境。

园区内绿化包括集中公共绿化、组团绿化和边缘防护绿地。

集中公共绿化面积达到15公顷以上,主要集中于中央公园和两条垂直于主干道的绿轴上,产业区、高级居住区绿化率均达到50%以上。

绿化主轴采用不同的主题,各具特色。

绿化隔离带主要是与中环线高速公路、江夏大道、环湖大道的绿化隔离带,其中,与高速公路辅路间的绿化隔离带为100米宽,与江夏大道、环湖大道均后退红线20米。

七、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

科技园区是21世纪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规划设计中应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武汉大学科技园规划中应倡导绿色规划设计观念,具体体现在:

科技园区现状地形起伏,景色优美,规划中高度重视对自然地形、水体的保持,保护现有的植被。

●园区内绿化率超过50%,大片的水面和绿色开敞空间不仅给人视觉的愉悦,同时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湿度和温度,改善局部小气候,具有难以估量的生态价值;

●园区内利用原有沟壑等不适宜建设的低洼土地,挖塘堆山,将汤逊湖水引入园区,同时作为整个园区内雨水收集系统的储蓄池。

●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的利用,提高太阳能等绿色能源的利用度

●广泛采用节能技术,减少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使用太阳能收集转化、采暖设备及先进燃气设备。

●区内鼓励采用清洁型的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

●建立中水系统,在园区内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将污水再生后用于园林绿化、景观水体、市政清扫等。

●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储存、净化,用于园林绿化、景观水体

●垃圾采用分类收集办法,力求垃圾资源化、无害化。

八、经济技术指标

武汉大学科技园控制指标表

地块编号

用地性质

地块面积

(平方米)

建筑密度

容积率

建筑高度

(米)

建筑面积

1

产业用地

15000

48%

1.46

12

21900

2

12000

46%

1.2

14400

3

市政用地

40%

1.18

17700

4

22000

35%

1.05

23100

5

13000

47%

1.41

18330

6

14000

14700

7

17000

1.40

23800

8

42%

1.35

20250

9

18000

30%

0.85

15300

10

公共绿地

31000

11

28000

38%

33600

16000

23360

13

10000

14

公共设施

11000

34%

1.03

11330

15

45%

1.30

18200

16

33%

14450

17

26000

37960

18

24000

10%

0.3

7200

19

25%

0.5

7000

20

8000

21

43%

1.1

22

19000

37%

22800

23

53%

1.52

10640

24

发展备用地

1.0

25

研发用地

20000

0.7

26

56000

27

9000

28

29000

29

30

94000

12%

47000

31

27000

39420

32

33

21000

11%

6300

34

16060

35

3000

36

37

38

休疗养用地

90000

23%

0.6

54000

39

高级住宅

176000

105600

合计

968000

708400

武汉大学科技园用地平衡表

用地面积

(万平方米)

用地所占比例

(%)

产业发展用地

44.5

公共设施用地

5.7

3.8

7.9

5.2

5.9

高级住宅用地

17.6

11.5

道路广场用地

36.8

24.0

绿化用地

14.3

9.3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1.5

水域

15.8.

10.4

153.1

100

九、规划实施意见

科技园建设需要一定的周期,规划实施建议采取分期实施,滚动开发的策略,从近中期开发的实施步骤上建议:

1.近期:

由于沿江夏大道产业区内有部分已批租土地,需要进行调整,同时两条110KV高压线走廊穿越,给开发建设带来很大难度,所以近期宜采取“全面启动,中心开花,带动两翼”的发展策略。

●先期形成科技园区道路主骨架,完成内部科技园一路、二路和南北向的科技园中路,留出与江夏大道、环湖大道和中环线服务的道路接口,同时科技园中路应与周边的华中理工大学科技园规划相衔接。

●首先打通江夏大道与核心区间的绿化走廊,同时建设科技园区的核心区,以中心公园、中心水景广场和行政管理中心、中心会所、信息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的建设为契机,带动沿科技园一路、二路两翼的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药业产业园一期的发展

2.中期

随着科技园周边城市干道的实施,穿越产业区的110KV高压线走廊调整走线,重点完善3个产业组团,同时跨过环湖大道,建设高档居住区和休疗养区。

十、投资估算

根据我国现有科技园建设的经验,城市新区按照一般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目前每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平均投入在2-3亿人民币。

科技园区在基础设施标准、设施水平、绿化标准等各方面均高于城市新区,所以武汉大学1.5平方公里的科技园建设需要4-5亿人民币的投资。

其中,建设初期主要是道路设施和地下基础设施管网的建设,约占总投资的50%。

这部分资金应通过土地二级市场向社会获得资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