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中考化学题型突破方案复习题型训练6实验探究题有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3246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1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中考化学题型突破方案复习题型训练6实验探究题有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江西省中考化学题型突破方案复习题型训练6实验探究题有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江西省中考化学题型突破方案复习题型训练6实验探究题有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江西省中考化学题型突破方案复习题型训练6实验探究题有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江西省中考化学题型突破方案复习题型训练6实验探究题有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中考化学题型突破方案复习题型训练6实验探究题有答案Word格式.docx

《江西省中考化学题型突破方案复习题型训练6实验探究题有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中考化学题型突破方案复习题型训练6实验探究题有答案Word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中考化学题型突破方案复习题型训练6实验探究题有答案Word格式.docx

开始“锡纸”不燃烧但短路后却能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填“与氧气接触”或“温度达到着火点”)。

(2)探究“锡纸”中金属的成分:

“锡纸”中的金属是锡吗?

[查阅资料]①“锡纸”由锡箔或铝箔和纸黏合而成;

②锌粉是一种深灰色固体;

③锡(Sn)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生成+2价的锡盐。

[提出猜想]猜想Ⅰ:

“锡纸”中的金属是锡;

猜想Ⅱ:

“锡纸”中的金属是铝。

[进行实验]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与结论

取打磨后的“锡纸”片放入试管中,滴加氯化锌溶液

“锡纸”表面有深灰色固体析出

根据实验现象,结合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猜想____(填“Ⅰ”或“Ⅱ”)成立;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①实验中打磨“锡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下列物质的溶液可以替代氯化锌溶液完成上述实验的是______(填序号)。

A.氯化铜B.硝酸银

C.硫酸钠D.硫酸亚铁

[拓展应用]电器短路会引起火灾,我们要严加防范。

如果电器着火应该采取的灭火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5·

江西】实验中,小红误将氢氧化钠溶液当成酸滴加到金属铝中,结果发现也有气泡产生,为了解该气体的成分,实验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猜想]小红猜想是氧气;

小敏猜想是氢气;

小雨猜想是二氧化碳。

其他同学认为小雨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利用图T6-3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图T6-3

(1)小红:

反应一段时间后,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处,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则她的猜想错误。

(2)小敏:

①用图T6-4所示装置干燥从a导管出来的气体,将管口a与_______(填“b”或“c”)端管口连接。

②反应一段时间,点燃干燥的气体,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出她的猜想正确。

图T6-4

[得出结论]铝、氢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气和偏铝酸钠(NaAl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有同学认为,小敏的实验方案有欠缺,步骤②中存在安全隐患,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提升]许多重大科学发现,源自对实验中异常现象的大胆质疑,深入研究。

下列科学成果是通过对异常现象研究得出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A.波义耳不慎将浓盐酸溅到花瓣上从而发现了酸碱指示剂

B.侯德榜潜心研究制碱技术发明了联合制碱法

C.拉瓦锡深入研究前人忽视的异常现象发现了氧气

D.张青莲主持测定了多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

4.【2014·

江西】某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干电池中物质的成分,将电池剖开时闻到异味且发现有黑色物质。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异味?

黑色物质的成分是什么?

[网络搜索]干电池的成分有二氧化锰、铁粉及铵盐等物质。

[实验设计]同学们分别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Ⅰ.小婧取适量黑色物质与________混合置于研钵内研磨,嗅到氨味,再用湿润的石蕊试纸检测,试纸变蓝,证明黑色物质中含有铵盐。

实验Ⅱ.小清用一种物理方法发现黑色物质中不含铁粉,他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实验Ⅲ.小明将黑色物质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静置后过滤,取滤渣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适量黑色滤渣装入试管中,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__________

有气体生成

②立即向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

木条复燃

该气体是氧气

上述实验中产生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此小明认为黑色物质中一定含有二氧化锰。

[交流讨论]大家对小明的结论提出了质疑。

(1)小莹认为若要证明黑色物质中一定含有二氧化锰,必须验证二氧化锰的质量和____________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

(2)小仪认为除了小莹考虑的因素外,另一个原因是氧化铜等黑色物质对过氧化氢分解也有催化作用。

5.【2017·

河北】小明在市场看到:

鱼老板将一勺白色粉末加入水中,水中奄奄一息的鱼很快张开嘴,活蹦乱跳起来。

小明对这种“白色粉末”很感兴趣,与小刚进行了相关探究。

[查阅资料]这种“白色粉末”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4),常温下,与水反应生成氧气。

[实验1]小明选用图T6-5所示装置中的________(填序号),进行过碳酸钠与水的反应并收集产生的气体。

经检验该气体是氧气,检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T6-5

[提出问题]过碳酸钠与水反应后得到的溶液M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根据过碳酸钠和水的组成作出三种猜想。

猜想一:

Na2CO3;

猜想二:

NaOH;

猜想三:

Na2CO3和NaOH。

[实验2]小明取溶液M,滴加CaCl2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他认为白色沉淀是CaCO3,溶液中一定含有Na2CO3。

小刚提出质疑,认为产生的白色沉淀不一定是CaCO3。

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3]小刚取溶液M,滴加稀盐酸,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Na2CO3,从而否定了猜想二。

Na2CO3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4]为进一步确定溶液M中是否含有NaOH,他们向溶液M中滴加CaCl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取上层清液,加入____________,无明显现象。

证明溶液中无NaOH,猜想一正确。

该实验中用CaCl2溶液而不能用饱和石灰水,原因是

[反思拓展]

(1)根据过碳酸钠的性质,保存时应注意防潮。

(2)检验A、B两种物质是否同时存在,一定要考虑二者性质互相干扰的问题。

6.【2017·

徐州】某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探究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图T6-6

(1)按图T6-6装好药品、连好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

其中A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热一段时间后,灰色铁粉逐渐变黑,吹泡器连续吹出气泡,且气泡向上飞起;

用燃着的木条靠近气泡,能产生爆鸣声。

该气体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学们讨论后认为:

铁与水蒸气反应生成的固体是“铁的一种氧化物”,玻璃管内的黑色固体中还可能含有“过量的铁”。

[查阅资料]铁有三种氧化物(FeO、Fe2O3、Fe3O4),其中FeO接触到空气会立即由黑色变为红棕色;

铁的三种氧化物都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倒出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平铺于白纸上

黑色固体不变色

黑色固体中一定没有__________(填物质名称)

取上述黑色固体少许,装入试管,加入足量____________溶液

________________,且有红色固体出现

黑色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

[探究结论]铁与水蒸气发生置换反应,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创新]同学们利用微型仪器“长柄V形玻璃管”改进了图T6-6装置,设计出图T6-7装置,并分别选用湿棉花、湿粉笔、芦荟叶、芭蕉茎、氢氧化镁、氢氧化铜等作为供水剂,实验都获得成功。

图T6-7

①甲、乙装置相比,乙装置有很多优点,请你写出一条:

②分析上述供水剂的供水原理,其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疏松、多孔的物质,有良好的吸水性和保水性能

B.新鲜的富水植物,在受热时水分容易释放出来

C.本身不含水的固体物质,不能用作供水剂

7.【2017·

江西样卷一】西藏“茶马古道”芒康县盐井是香格里拉唯一的产盐区。

盐田是用紫红色黏土抹平压实的晒盐池,当地人把卤水注入盐田中经过日晒风吹,就得到上等且味道很好的红盐。

为揭秘红盐呈红色的原因,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红盐中存在什么物质使盐呈现红色?

[查找资料]

(1)西藏紫红色黏土中含大量的氧化铁(Fe2O3)。

(2)溶液中三价铁离子(Fe3+)遇到硫氰化钾(KSCN)溶液,溶液变为血红色。

[作出猜想]红盐中含少量的氧化铁使盐呈现红色。

[实验探究]小组同学从一定量的红盐中提取少量红色粉末,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解释与

结论

实验Ⅰ

步骤①:

取少量红色粉末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稀盐酸

红色粉末恰好全部溶解

色粉末中含有______,步骤①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步骤②:

往①所得溶液中滴入硫氰化钾(KSCN)溶液

溶液变为血红色

实验Ⅱ

如图所示,将红色粉末与足量的黑色炭粉混合均匀,装入玻璃管中,先通一段时间氮气,再加热

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红色粉末变黑

反应产生的气体为______;

红色粉末中一定含______元素

冷却后,取出玻璃管中黑色粉末,将磁铁靠近黑色粉末

黑色粉末部分被吸引

红色粉末中一定含____元素

[实验结论]猜想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

[实验反思]实验Ⅱ中能否用CO气体代替黑色炭粉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17·

龙东】小维与家人聚餐时,对火锅燃料“固体酒精”产生了好奇,于是他与同学对其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1)该固体酒精是用酒精、氯化钙和氢氧化钠按一定的质量比混合制成的。

(2)氯化钙、氯化钡溶液均呈中性。

[提出问题]

(1)酒精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2)固体酒精中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作出猜想]猜想一:

酒精中含有碳元素。

猜想二:

固体酒精中氢氧化钠已变质。

图T6-8

[实验探究]

(1)按图T6-8进行实验,发现澄清石灰水________,可得出酒精中含有碳元素的结论。

(2)取少量固体酒精于烧杯中,加足量的水充分溶解后静置,发现杯底有白色沉淀。

取沉淀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固体溶解并有气泡产生,则生成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

(1)酒精中含有碳元素。

(2)固体酒精中氢氧化钠已经变质。

[拓展延伸]为进一步确定固体酒精中是否还含有氢氧化钠,小维与同学继续探究。

(1)他另取少量固体酒精,加水溶解后,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______,于是得出固体酒精中还含有氢氧化钠。

(2)小维的同学认为他的实验不能证明固体酒精中一定有氢氧化钠剩余,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们另取上层清液,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加氯化铁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他们一致认为固体酒精中氢氧化钠有剩余。

[反思交流]

(1)实验中,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中氢氧化钠应________保存。

9.【2017·

常州】膨松剂是一种食品添加剂,某研究小组对膨松剂进行了如下探究。

[趣味实验]实验1:

和面。

向20g面粉中加入10mL水,制得的面团编为1号;

向20g面粉中加入10mL水,再加入2g膨松剂M,制得的面团编为2号。

实验2:

发面。

将和好的2个面团放入微波炉中加热,几分钟后,取出面团,发现1号面团无明显胀大,2号面团明显胀大,且手感比较松软。

[提出问题]膨松剂M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假设]假设1:

M是NH4HCO3;

假设2:

M是NaHCO3;

假设3:

M是NH4HCO3和NaHCO3。

[实验探究1]

序号

取少量M于试管中,加热一段时间

无刺激性气味,试管内壁有水珠,试管内有固体剩余

假设______成立,假设______不成立

[提出新问题]实验①试管中剩余固体是什么?

[实验探究2]实验②:

将实验①所得的固体继续加热,无明显现象,冷却,向试管中加水,固体全部溶解,将所得溶液分为2份,向其中一份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

向另1份溶液中滴加足量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2滴无色酚酞溶液,溶液不变红。

[得出结论]实验①试管中剩余固体是________(填化学式)。

[反思提高]

(1)NH4HCO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热稳定性:

Na2CO3______(填“>

”“<

”或“=”)NaHCO3。

[拓展应用]某品牌复配膨松剂N的材料为:

磷酸二氢钙、碳酸氢钠和玉米淀粉,N遇水发生如下反应:

Ca(H2PO4)2+2NaHCO3===CaHPO4↓+Na2HPO4+2CO2↑+2H2O;

利用N和面与发面(加热)时,面团都会胀大。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常温下的溶解度:

Na2HPO4>

CaHPO4

b.碳酸氢钠在水溶液中遇到酸性物质能产生气体

c.根据上述反应,产生0.22gCO2,至少需要NaHCO3的质量为0.42g

10.【2017·

绵阳节选】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实验台上有一瓶标签残缺的试剂(如图T6-9),同学们对此进行了如下探究。

图T6-9

[提出问题]这是一瓶什么溶液?

[猜想与假设]

海天同学的猜想是Na2SO3溶液;

刘浩同学的猜想是Na2SO4溶液;

你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写一种)。

[查阅资料]Ⅰ.白色沉淀BaSO3不溶于水,但能溶于稀盐酸。

Ⅱ.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将BaSO3氧化成BaSO4。

Ⅲ.Na2SO3与稀盐酸反应产生SO2,S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进行实验]Ⅰ.海天同学取适量的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他认为自己的猜想成立,而刘浩同学认为他的结论不合理,原因是

Ⅱ.刘浩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做了如下实验:

取适量的该溶液于试管中,先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再滴加过量稀硝酸,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浩认为自己的猜想成立。

Ⅲ.卓玛同学对刘浩同学的结论又提出质疑,她认为滴加BaCl2溶液和稀硝酸,Na2SO3也会产生同样的现象,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做了如下实验:

步骤

操作

步骤1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

________

步骤2

向步骤1的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此溶液不是Na2SO4

步骤3

将步骤2中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

品红褪色

写出卓玛同学实验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2017·

株洲】某校九年级“我们爱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探究了过氧化钠(Na2O2)与二氧化硫(SO2)反应后所得固体产物的成分,过程如下:

[查阅资料]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SO2+2Na2O2===2Na2SO3+O2,2Na2SO3+O2===2Na2SO4;

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提出猜想]猜想1:

固体成分为Na2SO3;

猜想2:

固体成分为Na2SO4;

猜想3: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用如图T6-10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打开A中分液漏斗的活塞,反应发生(产生足量的SO2)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从a处导出的气体,木条复燃。

实验前称得Na2O2固体的质量为78g,充分反应后称得生成物固体的质量为134g。

图T6-10

[实验结论]

(1)A是制取SO2气体的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与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类似,请写出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题中________的实验现象,可推测猜想2是错误的。

(3)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可计算出Na2SO3的质量为________g,Na2SO4的质量为________g。

[总结提升]

(1)若实验前称得Na2O2固体的质量为m1g,充分反应后称得生成物固体质量为m2g,则m2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用含m1的关系式表示)。

(2)请另外设计一种实验方案,定性验证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反应后所得固体产物的成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2 有关物质性质及变化规律的探究

12.【2016·

江西】图T6-11是两个实验小组分别进行“加热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生成物”的实验过程示意图。

甲组

 

乙组

图T6-11

[甲组]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热后产生黑色的氧化铜。

[乙组]为寻找实验中没有产生氧化铜的原因,他们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在酸性条件下,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在溶液中可发生如下反应:

6NaOH+4CuSO4===3Na2SO4+Cu4(OH)6SO4↓,生成的碱式硫酸铜是不溶于水的蓝白色固体,加热不易发生分解。

[提出猜想]根据资料分析,同学们针对试管中溶液呈酸性的原因作出以下猜想:

猜想Ⅰ:

硫酸铜溶液呈酸性;

生成的硫酸钠使溶液呈酸性。

[实验与结论]

实验①:

用pH试纸测定硫酸铜溶液的酸碱度,得出其pH______(填“>”“<”或“=”)7,硫酸铜溶液呈酸性,猜想Ⅰ成立。

实验②:

向盛有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逐滴滴加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显紫色,硫酸钠溶液呈______(填“酸”“碱”或“中”)性,猜想Ⅱ不成立。

[交流和反思]

(1)乙组同学认真分析甲组实验后,一致认为不需要通过实验就能判断猜想Ⅱ不成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