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28907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

真理本性就是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相符合。

这一标准具有二重性(即绝对性和相对性),这是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五、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内容

1、历史观研究的问题:

是研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本质区别。

2、生产方式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

(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社会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它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因素。

原因有四:

一是生产方式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二是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界的根本;

三是决定人类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

四是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定义:

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影响和作用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有三个基本要素:

一是劳动者、二是劳动资料、三是劳动对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

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经济基础是由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合,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适应的各种制度和设施的总合。

有两部分组成:

即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社会经济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4)社会基本矛盾规律:

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其中,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最终的决定力量。

(5)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6)人的相关知识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指人在实践中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人的社会属性则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

人的价值(人身观的问题):

包括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政治经济学

一、商品生产和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价值与交换价值与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即具体劳动决定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

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它体现着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永久条件,是不以社会形态的变化为转移的,如制衣过程。

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不管其具体形式如何千差万别,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

这种撇开了具体劳动特殊性质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

(2)商品的价值量:

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即抽象劳动的凝结,是价值的质的规定性;

而价值的量的规定性即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3)价值规律:

包括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两方面的内容,即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它们的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的规律。

(4)价值规律的作用:

二、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

1、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特点:

它可以还原为生产和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包括三部分:

一是要维持劳动者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二是维持劳动者家庭所需的生活资料;

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需的支出。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

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能产生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故可以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2、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这两种价值是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方法。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延长工作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需增加的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

在工作时间不变的前提下,能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增加的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

3、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剥削不同于其它社会制度之处是剩余劳动表现为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4、资本积累及其实质。

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即把剩余价值转为新的资本。

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一部分剩余价值作为手段(通过生产、扩大再生产),进一步扩大剩余价值。

科学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

19世纪40年代,欧洲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理论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创立提供了客观条件。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基石。

二、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标志是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

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

一、形成、发展和历史地位

1、毛泽东思想形成:

土地革命时间,“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2、指导地位的确立;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发表,是毛泽东思想成熟标志。

党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

3、毛泽东思想的内涵和历史地位

历史地位: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武器;

是思想政治基础;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的源泉和理论先导;

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

反对帝国主义、官僚军阀买办地主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

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三、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1、以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为代表的国家学说。

1949年6月,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标志,概括为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根本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953年12月,周恩来归纳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中印共同倡议成为国际关系准则。

3、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

1953年,提出社会改造,改造的对象是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57年《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

56年《论十大关系》,以苏联为鉴,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四、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五、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1、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群众路线。

3、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三个人阶段:

第一阶段:

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阶段:

82年党的十二大到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

第三阶段:

87年党十三大到92年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党的十四大将邓小平理论进行概括,标志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2,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党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括。

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主题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精髓

2、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纠正了我国已进入共产主义认识;

批判了穷社会主义;

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改变了生产资料越大越好的观点等

3、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三个有利于”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党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我国处在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主要矛盾决定了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党的基本路线。

4、党的基本纲领。

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生产力争;

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在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三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

四、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体制改革。

1、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

2、科教举国战略,一是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

二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谛在于科技与经济一体化;

三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

四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用关键是提高社会的科技意识。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一般性:

市场系统统一性、生产要素市场化、产权关系明晰化、生产经营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

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形式。

市场与计划都是资源配置的两种不同方式和经济运行的两种不同的调节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分配关系上;

三是在市场运行上,宏观调控力度大。

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是第二次革命,与第一次革命相比,均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第二次革命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5、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经济体制定义:

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包括社会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具体制度和形式的总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五、社会主义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2、构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中。

3、对外开放的途径:

一是利用外资;

二是利用、引进技术;

三是对外贸易;

四是创办经济特区。

六、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1、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没有民主就没社会主义;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2、政治体制改革:

长远目标:

近期目标:

要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内容:

1986年,小平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内容,首先是党政分开、第二是权力下放;

第三是精简机构。

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

二是坚持三条评价标准,--国家政局是否稳定,能否增进人民团结、改善人民生活;

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三是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序进行。

3、社会主义法制

1980年,邓小平提出法制建设16字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稳定是中国压倒一切的问题。

七、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

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重要保证;

八、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的重大意义:

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国际意义。

九、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维护我国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的基本目标,

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以和平共处原则为基础,改善和发展国际关系;

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

中国永远不称霸共五条原则。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含义: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3、三个代表的意义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

1、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3、经济改革的基本思想: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国企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要严格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实行规范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发挥市场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

理顺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4、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新型工业化道路及其内涵;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政法文明

1、政治文明建设的意义和基本方针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在整个文明系统中,政治文明起着规范和保障作用

建设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是我国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区别。

2、政治文明建设内容:

一是依法治国;

二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的主领导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

三是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环节;

四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五是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六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七是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四、先进文化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的目标:

到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翻,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善等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面发展的目标。

科学发展观内容

一、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特征

2、科学发展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要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是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协调发展是指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协调、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设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是指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中央与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3、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继承性和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发展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正确借鉴外国发展经验,当前世界是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潮流。

4、科学发展观是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路。

二、构建和谐社会

1、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

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性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

就是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内部矛盾和其它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与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2、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

一是坚持协调发展;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

三是建设和谐文化;

四是完善社会管理;

五是激发社会活力;

六是加强党对和谐社会的领导;

七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3、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战略措施;

一是坚持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发展。

扩大消费者需求是扩大内需的战备重点;

有5点办法:

解决就业问题,完善分配体制;

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

完善市场流通体系;

改善消费环境。

二是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

方法: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发展现代农业(方法: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机械化、现代种业;

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高产、效、生态,形成规模化生产;

加快农业和农业产品加工业;

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改造提升制造业,制造业发展重点是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产业;

加快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大发展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

加快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发发展海洋经济,

三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

指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中。

四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建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应对气候变化,要将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

(三种办法,一是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二是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三是提高森林覆盖率)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三种办法:

一是统合手段支持产业,二是加快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如完善再生能源回收体系和增垃圾分类制度;

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体系建设。

坚持以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

五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四、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是体系中的灵魂)、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是体系中的主题)、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是体系中的精髓)、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体系的基础,以八荣八耻为荣辱观主要内容)。

二、重大意义。

一是向世人展现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

二是巩固全党全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是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

四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五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三、建设的战备措施。

一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二是大力理论创新;

三是开展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中心;

四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

党的建设

一、党史

1、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召开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13名代表,代表全国有50多名党员。

2、成立的伟大意义

3、党的性质、纲领、指导思想。

性质:

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最高纲领: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指导思想: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行动指南。

4、发展历程:

5、党的基本路线与党的领导:

基本路线:

党的领导是组织、政治和思想的领导。

6、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总体部署:

明确一条主线、坚持两个要求,突出五个重点,一项目标,落实六个任务。

一条主线:

必须坚持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

二个要求: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和贯彻为民务实、清廉。

五个重点:

一是以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

二是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三是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

四是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

五是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廉政建设。

一项目标:

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

六个任务:

一是贯彻落实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二是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提高领导班子素质;

三是推进党内民主,增强团结;

四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

五是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

六是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二、党的思想建设

1、党必须把思想建设理论摆在更加空出的位置:

一是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的原则,二是强调思想上建党是党内主要矛盾决定的,是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决定的

2、建设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

三、党的组织建设

1、民主集中制原则。

是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

是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

2、党的干部队伍建设。

3、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必须把提高领导班子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建设。

4、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四、党的作风建设

1、党风(即是党群关系问题)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2、党风建设的核心、重点和任务

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

重点是解决五风问题,即党的作风、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