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塑料的红外光谱的测定选做实验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2280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同塑料的红外光谱的测定选做实验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不同塑料的红外光谱的测定选做实验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不同塑料的红外光谱的测定选做实验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不同塑料的红外光谱的测定选做实验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不同塑料的红外光谱的测定选做实验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不同塑料的红外光谱的测定选做实验Word格式.docx

《不同塑料的红外光谱的测定选做实验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同塑料的红外光谱的测定选做实验Word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不同塑料的红外光谱的测定选做实验Word格式.docx

软件操作:

杨磊、艾万鹏

仪器操作:

黄心权、张姜

材料制备:

潘炯、石鹏皓

理论指导:

方勇

报告撰写:

王悦、杨磊

报告修订与整改:

所有小组成员

一、实验目的

1、复习对红外图谱的解析,重温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2、通过红外吸收光谱的测定,熟料掌握NicoletFT-IR的使用方法;

3、测定不同塑料的红外光谱,并进行比较,了解不同塑料制品的不同组成。

二、实验原理

当样品受到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照射时,分子吸收了某些频率的辐射,并由其振动或转动运动引起偶极矩的净变化,产生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从基态到激发态的跃迁,使相应于这些吸收区域的透射光强度减弱。

记录红外光的百分透射比与波数或波长关系曲线,就得到红外光谱。

红外光谱图通常用波长(λ)或波数(σ)为横坐标,表示吸收峰的位置,用透光率(T%)或者吸光度(A)为纵坐标,表示吸收强度。

[1]

红外光谱作为“分子的指纹”,广泛用于分子结构和物质化学组成的研究。

利用物质对红外光波的吸收不进行定性及定量的,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化学键,其吸收波长不同,而对光波吸收的多少与物质的量成正比,因此可以用来定量。

本实验用NicoletFT-IR来测定不同塑料的红外吸收光谱。

一些基本振动形式及频率有[2]:

1)亚甲基的反对称伸缩振动σas(CH2)2926cm-1;

亚甲基的对称伸缩振动σs(CH2)2853cm-1;

2)亚甲基的对称弯曲振动δs(CH2)1465cm-1;

3)长亚甲基链的面内摇摆振动δ[(CH2)n,n>

4],720cm-1;

4)苯环上不饱和碳氢基团伸缩振动σ(=CH)3000~3100cm-1;

5)次甲基的伸缩振动σ(CH)2955cm-1;

6)苯环骨架振动δ(C=C)1450~1600cm-1;

7)苯环上单取代倍频峰δ(C—H)1944cm-1;

1871cm-1;

1800~1749cm-1;

8)苯环上不饱和碳氢基团的面外弯曲振动δ(=C—H)770~730cm-1;

710~690cm-1。

三、实验背景(详见【知识拓展】)

我们通常所用的塑料并不是一种纯物质,它是由许多材料配制而成的。

其中高分子聚合物(或称合成树脂)是塑料的主要成分,此外,为了改进塑料的性能,还要在聚合物中添加各种辅助材料,如填料、增塑剂、润滑剂、稳定剂、着色剂等,才能成为性能良好的塑料。

[3]

常用塑料品种:

①聚氯乙烯(PVC)②聚乙烯(PE)③聚丙烯(PP)④聚苯乙烯(PS)

四、实验仪器和试剂

1.NicoletFT-IR傅立叶红外光谱仪;

2.矿泉水瓶、面包包装袋、白色塑料袋、一次性塑料杯、自封袋。

五、实验内容

空气中CO2的测定:

不放样品的情况下测试空气中的红外吸收谱图,在不扣除背景的情况下可以看到CO2的红外吸收谱图:

图1CO2的红外吸收谱图

由图中可以看出CO2在2360cm-1处有最大吸收峰。

聚苯乙烯薄膜的测定:

(1)测试:

将矿泉水瓶、面包包装袋、白色塑料袋、一次性塑料杯、自封袋等塑料剪成大小适中的薄膜放置在红外光谱仪中,测定样品的红外吸收光谱,需要扣除背景;

(3)谱图解析:

将测得的谱图在谱图库中查询比对,看看是不是自己测得的物质,并记录匹配度;

分析谱图,将各种官能团指出来。

六、实验结果

1、测定矿泉水瓶塑料成份

已知:

矿泉水瓶中的塑料主要为PET(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酯)

图2矿泉水瓶底PET标志

红外光谱:

由图可见,与之相匹配的红外谱图并非PET,其原因有:

矿泉水瓶本身含较多杂质;

瓶壁上沾有一些矿物离子。

2、测定面包包装袋的塑料成份

面包包装袋的塑料成份主要为PP(Polypropylene,聚丙烯)

匹配度=%,可见该面包包装袋是很好的PP材料。

由图可知,在频率2900cm-1处存在甲基的伸缩振动,在频率1300~1400cm-1处存在甲基的弯曲振动。

3、测定白色塑料袋中的塑料成份PE(Polyethylene,聚乙烯)

白色塑料袋中的塑料成份主要为PE(Polyethylene,聚乙烯)

匹配度=%,该塑料袋大概是PE;

我们对食堂的塑料袋也做红外分析,得到:

谱库提供的数据是4-Ethylbenzylalcohol(4-乙基苯甲醇),为医药中间体,明显不对,说明食堂的塑料袋所含杂质较多,包装食物应该慎用。

4、测定一次性塑料杯中的塑料成份

一次性塑料杯中的塑料成份主要为PP(Polypropylene,聚丙烯)

匹配度=%,是很好的PP材料;

聚丙烯为无毒、无臭、无味的乳白色高结晶的聚合物,它对水特别稳定,在水中的吸水率仅为%,成型性好,耐热性好,因此适合用作水杯。

5、测定自封袋中的塑料成份

自封袋中的塑料成份主要为PE(Polyethylene,聚乙烯)

匹配度=%,是很好的PE材料;

聚乙烯为典型的热塑性塑料,是无臭、无味、无毒的可燃性白色粉末,耐低温性能优良,化学稳定性较好。

聚乙烯在大气、阳光和氧的作用下,会发生老化,变色、龟裂、变脆或粉化,丧失其力学性能。

正因为聚乙烯拥有如上特质,容易加工成型,因此聚乙烯的再生回收具有非常深远的价值。

七、交流讨论

1、运用红外光谱可以测定生活中许多塑料的主要成分,每一种塑料的红外光谱图略有不同,但是相同基团的振动频率是相同的,因此分析比较尤为重要。

该实验使我们对日常生活用品有了一次更深层次的认识;

2、本次实验中大部分待测物都获得了比较好的匹配度,但总体来说待测物质范围不够广泛,主要是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为主。

原以为会出现多种合成树脂塑料成分,但生活中大部分塑料物品都是以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和聚苯乙烯为主,其中食品包装类塑料多为PE和PP;

3、针对图谱分析,发现这些图像都有几个特点:

峰值过高,往往有触顶现象,导致分叉峰看不出来;

杂峰多,容易使得匹配度下降。

但总的峰型和匹配度都比较高。

而其中针对食堂塑料袋的测定结果,常见的食品包装袋以PE和PP为主,而数据库给出的物质却是4-乙苯基乙醇,完全不同,可以判断是待测物质不匹配。

可能的原因:

该种塑料袋廉价而有机杂质多、添加剂等干扰;

4、不足之处:

在进行该实验前应当先找资料了解不同塑料的用途,多准备其他塑料,而不只是生活中常见的塑料品;

本实验不能获取其他塑料及塑料添加剂(塑化剂、着色剂、硬化剂等)的图谱,不能综合分析塑料的可能组成。

八、知识拓展

常见塑料成分和应用:

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酚醛(PF)、脲醛(UF)、环氧(EP)、聚酯(PR)、聚氨酯(PU)、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UMA)、有机硅(SI)等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分子结构非常稳定,很难被自然降解。

塑料有单成分、多成分之分。

单成分塑料仅含有塑料中必不可少的合成树脂。

如有机玻璃就是一种单成分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塑料制成的,而大多数的塑料除有合成树脂外,还有填充料、硬化剂、着色剂以及其他添加剂,这就是多成分塑料。

聚乙烯:

聚乙烯英文名称:

polyethylene,简称PE,是乙烯经聚合制得的一种热塑性树脂。

高压聚乙烯:

一半以上用于薄膜制品,其次是管材、注射成型制品、电线包裹层等。

中低压聚乙烯:

以注射成型制品及中空制品为主。

超高压聚乙烯:

由于超高分子聚乙烯优异的综合性能,可作为工程塑料使用。

聚丙烯:

聚丙烯,英文名称:

Polypropylene(PP),分子式:

(C3H6)n,是由丙烯聚合而制得的一种热塑性树脂。

按甲基排列位置分为等规聚丙烯、无规聚丙烯和间规聚丙烯。

聚丙烯产品往往在注塑、纤维、薄膜和片材等方面的应用,并用于丙纶的合成。

聚苯乙烯:

聚苯乙烯是指由苯乙烯单体经自由基缩聚反应合成的聚合物,英文名称为Polystyrene,简称PS。

它是一种无色透明的热塑性塑料,具有高于摄氏100度的玻璃转化温度,因此经常被用来制作各种需要承受开水的温度的一次性容器,用于制造日常生活中的一次性餐具、汽车部件、包装材料、玩具、建筑材料、电器和家庭用品等。

聚氯乙烯本色为微黄色半透明状,有光泽。

透明度胜于聚乙烯、聚丙烯,差于聚苯乙烯,随助剂用量不同,分为软、硬聚氯乙烯。

常见制品:

板材、管材、鞋底、玩具、门窗、电线外皮、文具等。

由于聚氯乙烯高温下和溶剂中产生有害物质,因此不能用作食品包装袋。

九、参考文献

【1】吴性良,孔继烈.分析化学原理[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罗立强.仪器分析实验[M].北京:

中国石化出版社,2012:

124-125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