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1220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70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教案文档格式.docx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教案文档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教案文档格式.docx

提问:

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形状的过程,你有何感悟?

(学生回答。

——鼓励学生要有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我们如何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呢?

(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阅读材料,并回答)

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到底有多大?

你能用具体的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吗?

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所以说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过渡:

地球是个巨大的星球,要掌握它的详细情况将会很难,于是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二)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的图片

指导找出下列地理事物:

地轴、南极、北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播放“地球自转”视频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是按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旋转?

从南极上空看呢?

(生观看视频并回答)

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转动。

(1)纬线、纬度

学生阅读教材17页内容,小组探究以下内容:

纬线的定义、形状、长度、指示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之后进行汇报展示,学生互相补充,教师指正。

定义:

在地球仪表面,赤道和与赤道平等的圆圈

形状:

圆圈

长度:

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一点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展示纬度划分的图片

纬度:

为了区分各条纬线,分别为它们标定的度数。

纬度是如何划分的?

从赤道向北、向南,纬线的度数是增大还是缩小?

(生读图分析回答)

从赤道(0°

纬线)向北向南度数越来越大,向北向南各划分为90°

,以北是北纬(N),以南是南纬(S)。

北极和南极分别是北纬90°

(90°

N)和南纬90°

S)。

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和基多的赤道纪念碑

从赤道向北向南各划分了90度,所以赤道是划分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展示图片:

几条重要的纬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指导学生在图2---6中找出来,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出来,并标出纬度。

高、中、低纬度是如何划分的?

你所居住的地方属于高、中、低纬度地区中的哪一个纬度地区呢?

—30°

为低纬度地区,30°

—60°

为中纬度地区,60°

—90°

为高纬度地区。

填表:

纬线

定义

地球表面,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形状

除南北两个极点外,每一条纬线自成圆圈

长度

指示方向

起点

赤道(0°

度数划分

赤道向北、向南各分为90°

,以北称北纬,以南称南纬

半球划分

赤道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有关纬线、纬度的内容之后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经线、线度

学生阅读19页教材内容,小组探究以下内容:

经线的定义、形状、长度、指示方向

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

半圆

等长

南北方向

经度:

为区别各条经线所标定的度数。

展示经度划分的图片

经度是如何划分的?

(生读图分析答)

从本初子午线(0°

经线)向西、向东各划分了180°

,以西为西经(W),以东为东经(E),西经180°

(180°

W)和东经180°

E)重合为一条经线。

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和本初子午线

本初子午线是西经和东经的分界线

地球仪上任何两条相对应的经线,都能组成一个经线圈,组成一个经线圈的两条经线的经度有何关系?

两条相对应的经线度数之和为180;

一条经线在西经,另一条在东经。

练习:

说出与下列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的另一条经线:

西经20°

、0°

、东经170°

(西经20°

和东经160°

,0°

和180°

,东经170°

和西经10°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0°

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也是0°

经线和180°

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吗?

(生回答问题)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西经20°

组成的经线圈

为何没有用0°

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呢?

组成的经线圈,基本上是从海洋上通过,避免了以0°

经线划界,将欧洲和非洲一些国家分隔在两个半球上。

连连看

 

小组探究(同桌两人相互讨论,回答问题):

他们在哪里?

小明说他一脚踏着南半球,一脚踏着北半球,向东看到东半球,向西看到西半球,请问,小明在哪里?

(小明位于赤道与西经20°

的交界处)

小芳说她前面是北半球,后面是南半球,左面是东半球,右面西半球,请问她在哪里?

(小芳位于赤道与东经160°

地球表面,连接南北两极的弧线

本初子午线(0°

经线)

向西、向东各划分了180°

,以西称西经(W),以东称东经(E)

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为东、西两个半球

小组探究:

一架飞机从北京起飞,沿同一经线圈飞行,最终又飞回到北京。

请问:

它在飞行途中改变过方向没有?

学生观察地球仪,小组讨论探究,回答问题。

北京向北——北极点——沿同一经线圈向南——南极点——沿同一经线圈向北——北京

纬线与经线对比

要素

纬线

经线

形状

长度

从赤道向两极缩短,直至缩为一点

南北

东西

半球划分

赤道把地球平分成南北两个半球

把地球平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相互关系

经线和纬线相互垂直,构成网状

纬度与经度比较

纬度

经度

度数起点

纬线)

向北向南各划分90°

向东向西各划分180°

代号

北纬(N)南纬(S)

西经(W)东经(E)

把地球

平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拓展延伸

自制地球仪

1.在乒乓球上画出南、北极和赤道,并每隔30°

画一条经线和纬线。

2.标出0°

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以及西经20°

组成的经线圈。

3.用不同颜色表示低、中、高纬度地区的范围。

4.在南、北极点各钻一个小孔,用铁丝为地球仪作一个支架。

第三课时

复习上节课有关经、纬线、经纬度的有关知识后进入本节课学习

(三)经纬网

在地球仪上,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

教室座位网络图

请学生找找自己的位置

把教室座位图转换成经纬网图,请学生再来找找自己的位置

引入地球仪上的经纬网

利用经纬网我们可以方便地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如伦敦(51°

N,0°

)。

展示:

经纬网图

在一幅经纬网图中,如何判断北纬还是南纬?

东经还是西经?

(学生读图观察回答问题)

向北增大是北纬,向南增大是南纬;

向西增大是西经,向东增大是东经。

读出A、B两点的经纬度(A20°

S,40°

W;

B40°

N,60°

E)

小试牛刀:

读出A、B、C三点的经纬度,并判断出三点各位于哪个半球?

C在A的什么方向?

B在A的什么方向?

C在B的什么方向?

A(40ON,40OW)B(30ON,80OW)C(50ON,60OW);

A、B、C全都位于北半球、西半球;

C在A的西北方向,B在A的西南方向,C在B的东北方向。

贝贝和玲玲的说法正确吗?

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贝贝在玲玲的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回答问题)

,贝贝脚跨0°

经线,显然是在东半球,玲玲站在位置大致是在东经170°

附近,位于西半球。

所以玲玲是正确的。

贝贝在玲玲的西南方向

图片展示经纬网的其他形状

三、课堂练习

1.北京的纬度大约是北纬40°

,属于(B)

A.低纬度B.中纬度

C.高纬度D.无法确定

2.本初子午线是指(A)

A.0°

经线B.100°

经线

C.120°

经线D.180°

3.关于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D)

A.指示南北方向B.长度相等

C.都是半圆D.有无数条

4.关于赤道的叙述,正确的是(C)

A.赤道是最长的经线B.赤道是0°

C.赤道把地球平分成南北两个半球D.赤道把地球平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5.一个人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跨越所有的经线,他应选择的地点是(D)

纬线B.0°

经线C.180°

经线D.极点

6.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A)

A.西经20°

B.0°

C.东经20°

和西经160°

D.本初子午线

7.下列纬线最长的是(A)

B.北纬20°

C.南纬60°

D.北纬90°

二、读图题:

1.写出三地的经纬度

A(20ON,20OW)B(0O,0O)C(20OS,20OE)

2.ABC三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A)位于南半球的是(C),位于东半球的是(B、C)

3.A在B的(西北)方向,C在B的(东南)方向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纬线和经线的定义、形状、长度、度数划分、划分起点、半球划分以及经纬网定位。

五、作业布置

1.识记本课知识点

2.完成教材19页活动3

3.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知识信息量大,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增大教学容量,也可以改变地理教学信息传递的质量,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记忆,提高课堂效率。

另外,本节课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过交流互动,学生学会与人团结协作,学会与人分享学习成果。

不足之处是本节课概念较多,学生来不及消化,还不能灵活运用,需要进一步强化练习,加以巩固。

2.2世界的海陆分布

(1)了解世界海陆分布比例,掌握半球中海陆的分布概况;

(2)熟悉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面积、地理分布以及各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学会运用资料和地图,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通过学习世界的海陆分布,让学生体会到人类生存的空间是有限的,从中感悟到爱护地球家园的思想情感。

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概况。

读图、填图,将地理知识形成空间概念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这是太空第一人尤瑞·

加加林从太空看到的地球照片,它的表面大部分被蔚蓝色的海水所覆盖,加加林说:

“我看到的地球更像是一个水球!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给地球起错名字了吗?

为什么地球表面大部分是蔚蓝色的呢?

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课学习。

(一)海洋与陆地

课前热身:

小游戏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绳子,随意绕地球仪一圈,观察是陆地占的比例大还是海洋占的比例大?

多重复几次,看看海陆分布状况如何?

(学生拿绳子绕地球仪进行观察)

展示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海陆分布图

看看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

(生回答)

北半球陆地面积占39%,海洋面积占61%,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展示水半球和陆半球的海陆分布图

水半球中海洋分布最集中,面积占90%;

陆半球中陆地分布最集中,面积占47.3%。

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展示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对比世界海陆面积,各自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

(生读图回答)

世界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仅占29%,概括地说: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出示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图

从南北半球看,海陆分布情况如何?

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出示东西半球的海陆分布图

从东西半球看,海陆分布情况如何?

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二)七大洲

学生阅读教材22页内容,自主学习以下概念:

大陆、半岛、岛屿、大洲

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大陆(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是一个整体,称做亚欧大陆,它是地球上最大的一块大陆);

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初步认识七大洲,提问:

七大洲面积分别是多少?

最大的大洲和最小的大洲分别是哪个?

(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拓展延伸:

将大洲简化为几何图形来进行识记:

将非洲大陆轮廓图概括为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将澳大利亚大陆概括为马鞍的形状;

将北美洲和南美洲概括为两个三角形等。

识图活动:

对比辨认大洲的形状

画图填图活动:

学习绘制全球海陆轮廓略图

一笔画世界,虽然简略,却能帮助大家掌握大洲和大洋之间的相互位置。

(学生绘制七大洲的几何简图,派对代表展示,同桌两人互查是否准确,之后将七大洲的名称填入图中准确位置)

读图活动:

熟练掌握七大洲的位置分布

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

(南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横穿哪几个大陆?

(南美大陆、非洲大陆)位于西半球的大洲主要有?

(北美洲、南美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

(北美洲、欧洲)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有?

(南极洲)

同桌两人合作,教师考察。

展示图:

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

要求学生结合教材24页图2-22和图2-23,找出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

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

苏伊士运河

播放视频:

苏伊士运河(了解苏伊士运河重要的战略意义)

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

学生结合教材24页图2-24和图2-25,找出北美洲与南美的分界线

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

巴拿马运河

填表活动:

两侧大洲

沟通海洋

所属国家

亚洲、非洲

红海、地中海

埃及

南、北美洲

太平洋、大西洋

巴拿马

出示七大洲、四大洋地图,在图上落实各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补充: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

白令海峡;

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经:

直布罗陀海峡;

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

德雷克海峡

提问:

我们发现大洲与大洲之间的分界线除了山脉和运河之外,还以什么为分界线?

(生答:

海峡)

(三)四大洋

什么是海?

什么是洋?

什么是海峡?

(学生读教材25页内容回答问题)

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离大陆较远;

面积广阔,深度在2000米以上。

海是大洋的边缘,靠近大陆,水深较浅;

海峡是指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海或洋的较狭窄的水道。

角色扮演:

学生扮演四大洋,以第一人称来自述四大洋的概况。

总结:

太平洋最大最深;

大西洋呈“S”型,第二大洋;

印度洋第三大洋;

北冰洋最小最浅。

读图找图活动:

太平洋、北冰洋、印度洋、大西洋沿岸各有哪几个大洲?

(学生读图回答)

太平洋沿岸:

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

北冰洋沿岸:

欧洲、亚洲、北美洲

印度洋沿岸:

亚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

大西洋沿岸:

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

填图活动:

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填入图中合适位置

一、选择题

1.世界的海陆比例大致是(D)

A.各占二分之一B.三分之二是陆地C.四分之一是海洋D.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下列大洲,赤道没有穿过的是(A)

A.欧洲B.非洲C.亚洲D.南美洲

3.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和面积最小的大洋是(B)

A.亚洲、太平洋B.亚洲、北冰洋C.欧洲、北冰洋D.欧洲、太平洋

4.被亚、欧、北美洲环绕的大洋是(D)

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

5.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B)

A.亚洲、欧洲B.北美洲、南美洲C.北美洲、欧洲D.欧洲、大洋洲

6.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C)

A.巴拿马运河B.土耳其海峡C.苏伊士运河D.乌拉尔河

1.大洲:

A(亚洲)B(非洲)C(欧洲)D(大洋洲)E(北美洲)F(南美洲)G(南极洲)

2.A和B两大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E和F两大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3.被赤道穿过的大陆有(南美大陆)(非洲大陆)

4.位于西半球的大洲主要有(北美洲和(南美洲)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世界海陆的分布比例,认识了七大洲和四大洋及其相对位置,这些内容都是我们今后学习地理的基础,希望同学们课下多查找资料,丰富我们的知识。

2.完成教材第25页活动2

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画图、填图能力,比如:

绘制七大洲的几何简图,将复杂的地图化难为易,大提高了学生的识记效率。

同时通过讨论、角色扮演、填图练习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动口动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课堂效果很好。

本节课读图活动较多,难度并不大,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个别学生缺少自己的创见。

2.3世界的地形

(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基本概念。

(2)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和海底地形特征。

(3)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制作原理并学会阅读地形图。

(4)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采用对比分析,认识各种地形图,进而学会阅读地形图。

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1.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2.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方法

等高线稠密、稀疏与坡陡、坡缓的关系

读图、析图、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出示图片:

人的五官有凹凸起伏,表情丰富,形态不一。

地球上有海洋、有陆地、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地图上反映出来呢?

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一)陆地地形

播放图片,学生结合地图册上的各种地表形态,让学生说说这些图片分别是什么地形。

地形概念——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地形。

陆地表面的地形虽然多种多样,但基本类型有五种,分别是:

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出示五种基本地形图片,整体感知。

说到地形,当然离不开高度。

高度有海拔和相对高度,那么,什么是海拔和相对高度呢?

出示海拔与相对高度示意图

海拔与相对高度有什么区别?

海拔是指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如图:

甲地的海拔是1500米,乙地的海拔是500米;

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是多少呢?

(学生回答:

1000米)

强调:

海拔是一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是一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

小组讨论:

将全班分成五个大组,每个组以一种地形的名称命名,以第一人称展开“自述”,要求全面细致地说出自己代表的地形特征。

各组推选一名代表上台汇报展示。

列表比较,熟悉各种地形特征

对比

相同点

不同点

平原

地面起伏小

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高原

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峻

对比

相同点

不同点

山地

地面崎岖

海拔较高,多在500米以上

丘陵

海拔较低,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盆地:

四周高、中部低

学生结合教材32页图2-45,找出陆地上高峻的山脉主要分布在哪两大地带?

(学生读图查阅)

一是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东岸自北向南纵贯美洲本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主要由北美洲的落基山脉和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组成。

西岸是由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组成的岛屿山体;

二是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

这个山脉带主要呈东西方向延伸,由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和阿特拉斯山脉组成。

展示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你还知道哪些世界之最?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