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让课堂教学更有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0859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6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问题让课堂教学更有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问题让课堂教学更有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问题让课堂教学更有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问题让课堂教学更有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问题让课堂教学更有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问题让课堂教学更有效Word格式.docx

《问题让课堂教学更有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题让课堂教学更有效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问题让课堂教学更有效Word格式.docx

1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因为其抽象性、逻辑性等而显得比较难学,比较枯燥。

如果没有较好的个性品质,不少学生会逐渐失去对数学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为了避免这种状况,数学教师就要想办法增加数学的吸引力。

实践证明,问题情境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学习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某教师首先出示鸡兔同笼问题:

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问题一出示,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

当然问题出示之后并未立刻要求学生用方程组解决,而是首先问:

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先考虑用算术方法和利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问题并由此熟悉其中数量关系,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用方程组模型去解决。

2用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探究

在探索勾股定理的教学中,某老师用了四个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勾股定理的探究、发现和证明。

问题1:

根据所发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纸片拼成两个既无缝隙又不重叠的正方形,此问题激发了学生操作探究的热情,教师再进行指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拼出了如图1所示的图形。

图1

图2

图3

(1)

(2)

图4

图5

问题2:

研究图1中前两个正方形(即图2),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有何关系?

将两个正方形中各自的四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纸片取走,余下的图形(图3)的面积又有什么关系?

师生共同分析剩下图形的面积关系,引导学生由图2到图3研究面积变化情况。

学生经过操作、探究,发现了勾股定理,还发现了勾股定理的一种面积证法。

问题3:

如果只给你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你能否拼成某种允许有空隙的图形来证明定理吗?

学生继续尝试,拼出了如图4所示的图形。

题4:

刚才图4

(2)中,若连接中间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利用整幅图的一半(图5),你能证明勾股定理吗?

引导学生思考出三种证法。

在这几个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由几何直观进行数学抽象,并进入代数运算及表示的过程,感悟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几个问题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在思考这几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探究,思维得到了锻炼,对于勾股定理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3让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的。

数学教学中只有提出问题,让学生明白产生问题的情境,才能引起学生有目的的思考。

所以数学教师应该创设有趣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设计一系列的活动和问题,在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活动经验,获得成就感。

所以课堂提问不应只是重表层的口头回答形式而轻深层的思维活动,老师不应只关注获得问题的答案,而应倾听学生的思维过程。

只让学生知道答案或结果,无法看出其思维过程是否恰当或考虑是否全面;

老师不给出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路,学生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学会学习,这样反而约束了学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提问不仅重在参与,必须让学生给出回答的理由,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学会学习。

对于学生作出的回答,教师应该及时应对,进行解释澄清、综合处理、补充说明、扩展推广或是评价,还要帮助回答错误的学生理清思路,找出错误根源,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比如,在讲完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后,某教师自编了一道题:

请在横线上填一个数,使一元二次方程x2-6x+________=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有两个学生分别用配方法和特殊值代入法。

为了能帮学生把握问题的本质,教师改变了问法。

问题:

请在横线上填一个数,使一元二次方程-3x2+x+___________=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学生发现此时两种方法都有困难。

一是配方起来很麻烦,二是取特殊值时不能一次到位。

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

保证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的前提是什么?

有没有一个既快捷又简便的方法呢?

这样提问可以促使学生去思考问题的本质,而不是拼凑答案,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假如教师在每节课的教学中都去精心创设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创造性和敏捷性将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也会更喜欢数学.如此以来,课堂教学的效率必然会得到提高。

二课堂提问的注意点

1注意问题的导向性

教学实践证明,高效率的问题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课堂提问作为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从根本上是要促进学生这一主体的真正发展,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必须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教学中必须注意:

(1)明确提问的目的,教学要全面分析一节课的各项任务,针对每项任务从方法技能等多方面的培养入手,至少设计一项较高水平的问题

(2)教师备课时,精心地把问题导向教学的关键处,思考的转折点、理解的难点上。

2注意问题的层次性

依照课程标准,成功的数学课堂提问应当从各个不同基础的学生的实际出发,即要求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获得一定的发展。

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生的课堂参与,回答问题的机会的多少有关系。

所以教师提问时应该确保所有学生有同等回答的机会,老师应该以同样的授课方式,不同的层次,区别的要求来向全体学生提问。

教师可以将问题分类来分配给不同的学生,让学生在分析问题中都能有所作为。

正如新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数学教师的工作要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那么教师课堂提问时问题既不要太简单,也不要门槛太高。

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不需要多加思考就能回答,会滋长学生的惰性,使得学生失去激情和动力。

如果设计门槛太高,学生没有同等学习的机会,会呈现少数优秀学生吃得饱而中等生和学困生却吃不了的局面。

问题的设计还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的教学规律。

如在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初步感悟小学学过的轴对称图形并呈现下图:

图6图7

接着,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

我们为什么说图5中的两个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你能找出几条对称轴?

图6中沿对称轴l折叠,你能发现图形、点、线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图中l与AB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若P、Q两点是对应点、则l与P、Q连线有什么关系?

此处几个问题的设计既考虑到义务教育阶段各知识内容以螺旋形式呈现,也考虑到学生后续学习的需要,当然更关注到不同基础层次学生的能力和学习需求,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引领学生的思维,“不同的学生都可以获得不同的发展。

3提问要读懂学生的原有基础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其著作《教育心理学》的扉页上写道:

“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把握教学起点,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

对学生的基础进行分析是把握教学起点的主要依据。

当然学生的已有基础不只包括知识基础,也包括技能基础、学习和生活的经验等。

只有基于对学生原有基础的理解,把教学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的。

比如,在学习了乘法公式之后布置的作业中我们发现,学生常会把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混淆,另外不少学生仍然坚持认为:

(a+b)2=a2+b2。

这表明学生原有知识与新学的知识之间有一定的“潜在距离”。

学生对于公式的结构特征未完全掌握。

于是,教师可以设计问题首先引导学生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得出公式,再利用图形面积验证公式,促进学生理解,然后提炼一定的口诀来帮助学生巩固与强化。

如对于完全平方公式,可用“首平方,尾平方,成绩的两倍在中央”来帮助学生把握公式结构。

多项式的乘法法则是根本,口诀是帮助学生把握结构的重要工具。

4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俗话说,学贵有疑。

提出问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2009年江苏中考数学第22题:

一辆汽车从A地驶往B地,前

路段为普通公路,其余路段为高速公路。

已知汽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为60km/h,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为100km/h,汽车从A到B一共行驶了2.2h,请你根据以上信息,就该汽车行驶的路程或时间提出一个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的问题,并写出解答过程。

此问题就是考察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探索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组。

但仅注意问题的解决,忽视对问题提出意识的培养,并不符合新课程要求。

新课程要求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爱因斯坦也说:

“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刨底罢了。

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在学习中不断地提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无异于忽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抹杀学生的创造力。

目前,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缺失的状况已经引起了一定的重视。

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首先要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再由好奇到好问,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问题意识重要性。

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数学史的讲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其次,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增强他们质疑问难的勇气。

再者,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明白问什么以及怎么问。

最后,教师还要注意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

这样教师可以逐步渗透问题意识,进而上升到追求问题质量,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意识是个体思维灵动、深刻、独立、创造的体现。

让学生学习提出问题、学会提问题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教室”,应该逐渐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追求的目标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