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典型例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七年级地理典型例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地理典型例题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判断下图表示的是南纬还是北纬?
东经还是西经?
写出A、B两点经纬度。
【解析】讲此题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对经纬度的度数大小变化规律的认识,加深学生的记忆。
同时也说明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有一定的规律,而规律是可以为人们认识并利用。
此题度数自南向北呈递减趋势,在00~900N可以出现这种情况,在00~900S正好相反,因此应该是北纬。
度数自西向东逐渐增大,在00经线向东到1800经线可以出现这种情况,因此是东经;
如果度数自西向东逐渐减小,那就是西经。
确定了北纬还是南纬,东经还是西经,两地的经纬度就很容易读出了。
【答案】北纬,东经,A:
1100E、300N;
B:
1200E、200N
4.判断A、B两地分别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北半球还是南半球?
同时在图中标出C(00、300S)、D(150E、300N)。
【解析】讲解此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以及在经纬网图中找到已知经纬度的地点。
对于东、西半球的划分,国际上习惯用200W和1600E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一经线圈基本在大洋上通过,避免了把非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分在两个半球上。
其中200W向东到1600E为东半球,所以A点虽然是西经150,但位于东半球。
至于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A点是北纬,所以位于北半球,而B点位于南半球。
在经纬网图中找点,就像在电影院里找座位一样,交叉找法。
但必须弄清楚经纬网图中的南北纬和东西经。
【答案】A:
东半球,北半球;
东半球,南半球。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1、绘制五带示意图,标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及五带的名称。
回答问题:
(1)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哪一带?
(2)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哪两个带?
(3)昼夜长短变化最大的是哪两个带?
(4)四季变化明显的是哪两个带?
(5)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哪一带?
要准确弄清五带的界线及各带的特点,才能准确画图和正确回答问题。
热带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终年太阳高度角大,除回归线外,各地每年有两次直射机会,终年高温。
温带位于回归线与极圈之间,既没有太阳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夏季太阳最高、昼最长,冬季太阳最低,昼最短,四季变化最为明显。
寒带有极昼、极夜和昼夜分明的时期,这里接受的太阳光最少,气温终年很低。
【答案】
(1)热带
(2)北寒带、南寒带(3)北寒带、南寒带(4)北温带、南温带(5)北温带
2.
(1)在下图中用斜线画出AC两点的夜半球,注明A、B、C、D的日期和节气,标出自转和公转的方向。
(2)填表回答:
当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上的A、B、C、D及其附近位置时,表中所列的相应地区出现的有关地理现象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
现象
是否正确
理由
1
A点附近
科考船进入南极最好的季节
2
B点附近
华北地区的小麦返青
3
C点附近
北京最冷的一段时间
4
北极周围是极夜
5
D点附近
我国的中秋节前后
考查目的:
(1)考查学生对地球公转和自转基本概念的理解情况,知识点是否落实在了图上。
(2)考查学生运用地球公转中太阳高度变化和四季更替的规律,联系实际,分析、判断、解释地理现象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3)该题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求高,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结构的考查力度大。
解题思路:
首先,读图,明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ABCD及其附近位置时。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此时,各地的季节状况。
然后,弄清南极、华北、北京、北极和我国的位置,尤其是纬度位置,明确在公转轨道上的ABCD及其附近位置时,这五个地点相对应的季节状况。
最后,经过对表格中五种地理现象的分析、判断及正确与否的认定后,用条理清楚、科学准确的语言表述理由。
(1)略
(2)
3.读下图,根据A.B两点的位置,认真分析,并填写下列表格:
(1)此题是一个综合考查题。
一方面考查学生对经纬网的知识是否掌握,考查对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的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及运用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经纬线的排列规律,南北半球的对AB两点位置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考查经纬网知识点是否落实在了图上。
另一方面,考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运用,太阳直射点的空间分布规律,极昼极夜现象出现的纬度和五带的划分等。
(2)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该题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求高,对经纬网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考查力度大。
(1)首先,读图,运用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经纬线的排列规律,以及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西经20和东经160。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分析判断AB两点所在的半球位置
A点:
通过纬度的排列顺序,南—北,由低纬到高纬,判断是北半球。
经度的排列顺序,由西到东,数值变化由小到大,属于东经范围,但在东经160—180之间,判断是西半球。
B点:
通过纬度的排列顺序,南—北,由高纬到低纬,判断是南半球。
经度的排列顺序,由西到东,数值变化由大到小,属于西经范围,但在西经20-0之间,判断是东半球。
(2)根据A
B两点的纬度数值,判断分属在低、中高纬哪个不同的纬度地带。
(3)根据五带的划分的范围,判断A、B两点的纬度数值,分属哪个温度带。
(4)太阳直射点的空间分布规律,极昼极夜现象出现的纬度,判断A、B两点的纬度数值,能否受到太阳直射,能否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第三节地图
1.读图判断图中A地在B地的什么方向
A.正南方向
B.正北方向
C.正西北方向
D.东南方向
阅读并分析图,明确图中A、B两地各自的地理坐标。
该题提供的图中的左图,从标有“地球自转方向”的箭头入手,明确其是一幅以南极点为中心的极地方位投影图,图中的纬线呈同心圆,纬线间隔为30°
;
经线是南极点为中心的射线,经线间隔45°
依据A点在图中经纬网中的位置,判定A点的地理坐标是:
135°
E和赤道的交点上。
该题提供的图中的右图,从图中标有“地球自转方向”的箭头入手,明确及是一幅以北极点为中心的极地投影图,图中的纬线呈同心圆,纬线间隔为
30°
经线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射线,经线间隔为45°
依据B点在图中经纬网上的位置,判定B点的地理坐标是:
45°
E和15°
N的交点上。
第二,在明确A、B两点顶的地理坐标的基础上,再运用所学的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定地理事物的一般方法,把A、B两地点的地理坐标转换在同一幅经纬网的图上,去认定A、B两地点的彼此方位。
【答案】D
【选题角度】培养读图能力,考查学生判读极地方位投影图及判读方位的能力。
2.判断:
(1)图中村庄在桥梁的什么方向?
A.东北 B.西南 C.北 D.西
(2)林地在耕地的什么方向?
A.东南 B.南 C.东 D.东北
指向标地图的方向以指向标箭头所示方向为准,在未有说明的情况下,指向标所指方向为北方。
初中学生对指向标地图不是很习惯,解题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普通地图判图的错觉,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指向标移动及延长法,明确指向标的方向。
具体措施:
首先确定判图的位置,如
(1)中是站在桥梁位置处看村庄;
其次,利用直尺对指向标作平移至桥梁处;
最后延长指向标,标注方向。
(1)B
(2)A
【选题角度】考察学生在指向标地图上的判图能力。
3.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图等高线地形图
(1)图中采用的等高距为
米;
图中A点的海拔约
米。
(2)图中字母所在处表示的地形部位分别是:
A
C
D
E
F
G
(3)图中A处位于周庄的
方向;
A处位于王庄的
;
C地位于D地的
方向。
(4)若图中王庄的气温是23℃,B点的气温应是
。
(5)若在图中所示范围内修建一座水库(假设其它条件均附后邀请)从地形角度考虑,请在图内选择合适的水库大坝的位置,并用字母“M”标在图上。
本题考查目的:
该题是一道读图问答题,通过读图问答的方式,考查学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部位、辨别地理事物的彼此方位。
该题在知识、技能、能力的综合考查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第一,阅读图,通过两条相邻等高线的注记,明确该图的等高距;
通过阅读A点所处位置等高线注记,明确A点的海拔。
第二,阅读图中A、C、D、E、F、G各字母所在处及其附近等高线的分布状况,运用等高线地形图上地形部位的判读方法,确定图中A、C、D、E、F、G各处地形部位的名称。
第三,阅读图中指向标箭头所指示的方向(N),依据指向标箭头确定的方向,判定图中A处位于周庄的东南方向;
A处位于王庄的正南方向C地位于D地正东方向。
第四,阅读图中王庄和B地所处位置,王庄海拔100-200米之间,B地海拔700米以上,两地相差近600米,根据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王庄与B地气温相差3.6℃,故B地的气温是19.4℃。
第五,阅读图,从图中等高线表示的地形态势,可以看出该图所示范围内的中南部地区,是一个众山环绕的盆地,D处是盆地的底部。
盆地周围发育的河流,在盆地中部汇集后,通过盆地北部边缘的山口峡谷处流出,流向本地区西北方向。
若在图中所示范围内修建水库,盆地可以蓄水,从地形条件考虑,蓄水水库大坝的坝址,应选择在盆地北部边缘河流流出盆地出口的峡谷段(B点以西峡谷处),故判定水库坝址“M”字母应标注在该处。
(1)100米
A点海拔1100米
(2)A处——山顶
C处——鞍部
D处——盆地底部
E处——陡崖
F处——山谷
G处——山脊
(3)东南方向
正南方向
正东方向
(4)19.4℃
(5)水库大坝坝址应选择在河流流出盆地处的山谷处。
【选题角度】考查学生的读图判图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4.下列三种比例尺中,最大的是 ( )
相同图幅表示实地距离范围最大的是 ( )
内容最详细的是 ( )
A.1/5000000
B.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
C.
本题考查学生对比例尺定义及大小的理解以及比例尺的换算。
本题涉及的知识点内容较多,解答过程中要理解把握比例尺的特点:
比例尺是个分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这是辨别比例尺大小的关键。
比例尺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因此,在比较比例尺大小时,应该进行换算,统一为一种形式的比例尺。
比如本题,用同一种比例尺方式表示为:
A.1/5000000 B.1/50000000 C.1/5000000。
这样就不容易出错。
在图幅大小一致的情况下,比例尺大小不同的地图所表示的范围、内容的详与略也不同:
比例尺越大,所表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面积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所表示的范围越大,要表示的内容越粗略。
【答案】C B C
第二章陆地与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1.读东西半球图(1-3),回答下列问题。
(1)将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大洲的名称填写在下面的空格内。
①_____
②_____
③_____
④______⑤_____
⑥______⑦______
(2)将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洋的名称填写在下列的空格内。
A_______
B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
(3)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
_____。
同为一个大陆的大洲是______和_______。
(4)四大洋中面积最小的是______。
介于五大洲之间的大洋是______和______
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______。
(5)按南北半球来说,海洋面积广阔的是____________半球。
(6)我国位于__________洲。
本题是大洲和大洋学习后的常规检测题,学生应从大洲和大洋的学习中初步形成对大洲和大洋分布的心理地图,包括大洲的形状和位置,然后才能完成第一小题;
对四大洋的记忆,除了知道形状和位置以外,还特别注重与大洲的相对位置关系,完成第二小题;
第三和第四小题还考查学生对七大洲和四大洋面积掌握情况以及大洲和大洋之间的相对位置情况;
第五小题从半球的侧面考查海陆分布的比例;
第六小题从我国的实际位置说明大洲的位置,促进学生对大洲和大洋分布空间位置的形成。
【选题角度】帮助学生落实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1)北美洲
南美洲
非洲、欧洲
亚洲、大洋洲、南极洲
(2)北冰洋
大西洋
太平洋
印度洋
(3)亚洲、亚洲
欧洲
(4)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
(5)南
(6)亚洲
2.一架飞机从我国北京,沿纬线向西绕地球飞行一周,依次经过那些大洲和大洋?
本题考查的内容是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和大洲的概念,虽然做出正确答案需要对本节的知识点即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要清楚,但要判断准确,还要用学过的地球和地图知识。
首先,要熟悉七大洲的位置,以及大洋和大洲之间的相对位置。
北京在北半球,以北京为中心,西北面是欧洲,欧洲西濒大西洋。
东南面是太平洋,隔太平洋与北美洲隔洋相望。
第二,注意本题的其他已知条件,即从北京出发,沿纬线向西环绕一周。
【选题角度】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地理综合能力
【答案】亚洲、欧洲、大西洋、北美洲、太平洋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1.板块学说能帮我们解释哪些自然现象呢?
板块学说虽然是一个假说,但它却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很多自然现象。
火山、地震的形成,世界著名山脉、裂谷、海洋的形成等。
这道题是对板块学说的应用。
【选题角度】
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案】略
2.北京也是个地震多发区,我们每个人要有防震意识,当地震发生时,我们该如何做?
(在家里、在商场、在行使的车上……)。
当我们作为生存者,我们如何去救援别人?
在课上学生讨论了发生地震时我们该怎么办?
由于时间的关系,只讨论了在上课期间发生地震该怎么办,这道题引申到在家里、在商场、在行使的车上……,并思考当我们作为生存者,我们如何去救援别人。
通过这道题增加了学生的防震意识,把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1.下列句子哪些是描述天气的?
哪些是说明气候的?
(1)北京一年有四季的变化,且四季分明。
(2)海南岛全年皆夏。
(3)预计未来24小时将有沙尘影响我市。
(4)昨夜狂风暴雨,今天却晴朗无云。
此题虽然较为简单,但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判断出哪些句子描述的是天气,哪些句子描述的是气候,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能够在生活中正确的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天气与气候的理解
天气:
3、4
气候:
1、2
2.写出有关天气与气候的成语或谚语(短句、诗句)等各四个
天气与气候都描述大气的状况,学生容易将两个混淆,分不清哪些语言属于描述天气、哪些语言属于描述气候。
仔细分析两者的定义,天气是气候的具体表现,在冬季寒冷的季节里,也可能有一个相对温暖的时刻,但总体是冷的。
气候重定性描述,所以多年是稳定的。
学生可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
分析时注意抓住天气与气候的主要区别—时间的长短。
【答案要点】
东边日出西边雨;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风和日丽;
瓢泼大雨;
……
气候:
冬冷夏热,冬雨夏干;
四季如春;
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
天无三日晴;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天气与气候概念的理解以及获取资料的能力,使学生重视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实践、智慧的结晶。
3.读图,依据天气预报中的常用符号写出某城市某日的天气状况:
(1)天气由
转
(2)最低气温
℃,最高气温
℃,气温日较差
℃。
解题过程中注意天气符号的应用,对于不熟悉的天气符号可参考教材提供的天气符号表。
本题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会读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要素,并在生活中加以运用。
晴
阴
7
℃,最高气温
19
℃,气温日较差12
4.分析表格并回答问题:
下列表格为北京2003年2月9日的空气质量数据,分析回答:
主要污染物
污染指数
空气质量级别
SO2
87
二级
NO2
54
可吸入颗粒物
114
三级
(1)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为
,空气质量属
级,空气质量状况为
(2)试分析主要污染物形成的原因:
(3)你认为在保护大气环境方面应采取什么措施?
空气污染指数是评价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种方式,是将空气质量的监测数据,按一定方式处理后,变成0~500的数字,数值越大,说明污染越严重,空气质量状况就越差,具体的质量级别学生可参考教材提供的“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图。
空气污染物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从而不同地区保护大气环境的具体措施也会不同,教师可将此题与本地区的空气污染相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通过本题的练习,学生可以通过掌握的数据判断大气质量,提高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并处理好空气质量与实际生活的关系。
(1)可吸入颗粒物
三
轻微污染
(2)略
(3)略
设计这道题是体现地理的理念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下面是某一气象观测站根据测得的某日气温数据绘制的气温曲线,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当地当日最高气温是
,出现时间是
当地当日最低气温是
当地当日气温日较差是
解答本题应注意读图的准确性,一般的顺序是先依据纵坐标读出气温值,再依据横坐标读出时间值;
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本题考察学生气温曲线图的阅读,能根据资料读出气温的变化并计算气温日较差。
【答案】31℃、14点、24℃、4点、7℃
2.读甲乙、丙、图三地气温变化曲线图,回答问题:
(1)甲地最热月是_____月,平均气温是______,最冷月是______月,平均气温是______;
(2)乙地最热月是_____月,平均气温是______,最冷月是______月,平均气温是______;
(3)丙地表示的气候带是______带。
(4)甲、乙两地中,______地在北半球,______地在南半球。
解题中要抓住南北半球季节相反这一自然规律,掌握7、8月北半球气温高、南半球气温低,而1、2月北半球气温低,南半球气温高的特点进行判别。
本题既考察了学生阅读气温曲线图的能力,又检测了学生是否掌握了根据气温曲线图的形状判别所属半球的能力,是一道对学生要求较高的综合题。
(1)一 27°
七 14°
(2)七 27°
一 -5°
(3)寒带
(4)乙 甲
3.夏天人们为什么选择海边或山上去避暑?
本题的解题重点在于要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中同纬度地区夏季海洋气温低于陆地和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将这样两个知识点与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点、活学活用的目的。
本题考查学生利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为夏季时海洋地区的气温要比陆地地区的气温低,由于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故山上的气温也低于海拔较低的地区。
4.这里有来自热带、温带和寒带的小明、小强和小芳三位同学生活所在地的年气温变化曲线图,你能判断出来他们谁生活在热带、谁生活在温带、谁生活在寒带吗?
他们各自生活地区的气温年变化情况又怎样呢?
地区
温度带
气温年变化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