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化学江苏专版专题复习word文档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0767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4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化学江苏专版专题复习word文档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版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化学江苏专版专题复习word文档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版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化学江苏专版专题复习word文档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版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化学江苏专版专题复习word文档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版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化学江苏专版专题复习word文档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化学江苏专版专题复习word文档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Word文档格式.docx

《版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化学江苏专版专题复习word文档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化学江苏专版专题复习word文档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Word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化学江苏专版专题复习word文档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Word文档格式.docx

Ca(ClO)2和CaCl2的混合物

题组一 理解概念,准确判断

1.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

(1)BaSO4的水溶液不易导电,故BaSO4是弱电解质(×

(2013·

天津理综,1D)

(2)SO2、SiO2、CO均为酸性氧化物(×

四川理综,2A)

(3)烧碱、冰醋酸、四氯化碳均为电解质(×

四川理综,2C)

(4)福尔马林、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

四川理综,2D)

(5)黑火药由硫黄、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新课标全国卷Ⅰ,7D)

(6)KClO3和SO3溶于水后能导电,故KClO3和SO3为电解质(×

重庆理综,2A)

题组二 理清标准,辨析类别

2.(2014·

四川理综,2)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刚石、白磷都属于单质

B.漂白粉、石英都属于纯净物

C.氯化铵、次氯酸都属于强电解质

D.葡萄糖、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答案 A

解析 金刚石是碳元素形成的单质,白磷是磷元素形成的单质,A项正确;

漂白粉是CaCl2和Ca(ClO)2的混合物,石英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常含有Al2O3、CaO、MgO等杂质,为混合物,B项错误;

氯化铵为强电解质,次氯酸为弱酸,是弱电解质,C项错误;

葡萄糖是小分子化合物,蛋白质是高分子化合物,D项错误。

3.下列有关物质分类一定正确的是(  )

A.强电解质:

盐酸、氢氧化钡、明矾

B.弱电解质:

甲酸、纯碱、醋酸铵

C.非电解质:

液氨、二氧化硫、苯

D.化合物:

重水、双氧水、矿泉水

答案 C

解析 A项,盐酸属于混合物;

B项,纯碱、醋酸铵均属于强电解质;

D项,矿泉水是混合物。

一般采用“概念对比法”或“反例否定法”等。

化学基本概念的有关知识比较零碎,容易混淆,在复习时,要注意关键字的理解和记忆、一般中的特殊情况,这是解这类化学题的关键。

1.认识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通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挥发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表现为金属性、非金属性、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溶液的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理解物质变化的“四个方面”

(1)从宏观上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反之则为物理变化。

这里的新物质生成所能实现的仅是原子与分子(或离子)的相互转化,在整个过程中原子核没有发生改变。

一种原子变为另一种原子涉及原子核的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

(2)从微观上看,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旧化学键的断裂,同时又有新化学键的形成,但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未必就是化学变化,如NaCl晶体、SiO2晶体的熔化,分别破坏了离子键、共价键,但属于物理变化。

(3)从能量上看,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能量变化,而有能量变化的过程却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中有的有能量变化,有的无能量变化,如气体与气体之间的扩散等。

(4)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有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未必有化学变化,观察到一定的实验现象并不一定是发生化学变化造成的。

3.识记易混淆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物质变化过程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和“十四化”

变化

比较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三馏

①蒸馏

②分馏

干馏

四色

焰色反应

①显色反应 ②颜色反应③指示剂变色反应

五解

潮解

①分解 ②电解,

③水解 ④裂解

十四化

①熔化②汽化

③液化④升华

①氧化 ②风化 

③钝化④催化 

⑤皂化 ⑥歧化

⑦硝化 ⑧酯化 

⑨裂化⑩油脂的硬化

注意 ①化学变化:

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CuSO4·

5H2O的脱水、蛋白质变性、电解质溶液导电、浓硫酸脱水、煤的气化和液化。

②物理变化:

金属导电、盐析、活性炭吸附、渗析。

③爆炸有的是化学变化引起的,有的是物理变化引起的。

题组一 “古汉语”与物质变化

1.下列诗句或谚语都与化学现象有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乳交融,火上浇油”两者是物理变化

B.“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C.“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包含了多种化学变化

答案 AC

解析 “水乳交融”时形成乳浊液,是物理变化,“火上浇油”指燃烧,包含化学变化,A项错误;

“落汤螃蟹着红袍”生成了红色的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说蛋白质在高温下的变化就属于化学变化),B项正确;

“滴水石穿”伴随化学反应CaCO3+CO2+H2O===Ca(HCO3)2,而“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C项错误;

D项,包含了燃烧、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多种化学变化。

2.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

下列关于KNO3的古代文献,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  )

选项

目的

古代文献

说明

A

使用

“…凡研消(KNO3)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则祸不可测”——《天工开物》

KNO3能自燃

B

鉴别

区分硝石(KNO3)和朴消(Na2SO4);

“强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硝石也”——《本草经集注》

利用焰色反应

C

提纯

“(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开宝本草》

溶解,蒸发结晶

D

性质

“(火药)乃焰消(KNO3)、硫磺、杉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铳机诸药者”——《本草纲目》

利用KNO3的氧化性

解析 A选项,KNO3加热后会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氧气,物质不能自燃,错误;

B选项,鉴别KNO3和Na2SO4两种物质可根据物质组成中含有的钾元素和钠元素的焰色反应进行鉴别,若灼烧使火焰呈黄色,就证明是Na2SO4,若灼烧,通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呈紫色,就证明是KNO3,正确;

C选项,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提纯的方法是溶解后,煎炼得之(主要利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正确;

D选项,火药与硫黄、木炭发生化学反应时,K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为N2,体现氧化性,正确。

题组二 高考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考查

3.(2016·

四川理综,1)化学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氯气作水的杀菌消毒剂

B.硅胶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

C.二氧化硫作纸浆的漂白剂

D.肥皂水作蚊虫叮咬处的清洗剂

答案 B

解析 A项,Cl2与水反应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HClO,杀菌消毒,有化学变化;

B项,硅胶的内部为纳米级微孔结构,其表面存在大量羟基,通过分子间的相互引力,羟基与空气中的水分子亲和,从而实现吸水干燥的作用,无化学变化;

C项,SO2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无色物质,达到漂白作用,是化学变化;

D项,蚊虫叮咬时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肥皂水呈碱性,可以和蚁酸发生中和反应,是化学变化。

4.(2015·

北京理综,6)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技术的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

A.火药使用

B.粮食酿酒

C.转轮排字

D.铁的冶炼

解析 A项,火药在适当条件下自身迅速燃烧生成大量气体,此过程涉及化学变化;

B项,粮食酿酒经历了淀粉→葡萄糖→乙醇的化学变化过程;

C项,转轮排字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反应;

D项,铁的冶炼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铁元素还原为铁单质的过程。

5.(2014·

新课标全国卷Ⅱ,7)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

B.用热碱水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油污

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

D.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

解析 A项,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冰箱中的异味,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正确;

B项,油污属于酯类物质,可以在热碱水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醇和有机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正确;

C项,该过程利用的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水果产生的乙烯,属于化学变化,故不正确;

D项,硅胶起吸水作用,铁粉起还原剂作用,防止食物被氧化,属于化学变化,故不正确。

有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类试题可以用列举法、特例排除法等,它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难度中等。

近几年高考题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应用结合起来考查,备考时,要注意用教材中的化学反应解释微观粒子之间的变化,以及微观粒子之间作用力的变化。

胶体知识“10”提醒

(1)胶体区别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1~100nm)。

(2)胶体的物理性质:

①丁达尔效应;

②电泳现象;

③介稳性;

④布朗运动;

⑤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但能透过滤纸。

(3)胶体微粒一般是离子、分子或难溶物的聚集体,但有些高分子化合物,如淀粉、蛋白质,因其分子非常大,其相对分子质量通常为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千万,因此一个分子就是一个胶体微粒,它们的溶液是胶体。

(4)区分胶体和其他分散系的最简便方法是丁达尔效应。

(5)胶体具有介稳性的主要原因是胶体粒子带有相同电荷。

(6)在Fe(OH)3胶体中,Fe(OH)3胶体粒子的数目要远远小于原FeCl3溶液中Fe3+的数目。

(7)把握净水剂及其作用原理

胶体粒子的直径一般在1~100nm之间,它决定了胶体粒子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吸附力很强,能在水中吸附悬浮固体或色素形成沉淀,从而达到净化水的目的,这就是胶体净水的原理。

能在水中自然形成胶体,并且对水质无明显副作用的物质有KAl(SO4)2·

12H2O、FeCl3·

6H2O等,这样的物质被称为净水剂,其形成胶体的化学原理是Al3+、Fe3+发生水解反应生成Al(OH)3胶体、Fe(OH)3胶体。

题组一 胶体的制备、性质和用途

1.对胶体知识的考查,往往把其渗透到某个选择题的选项中。

下面是高考题和各地模拟题的组合,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制备Fe(OH)3胶体,可以将NaOH浓溶液滴加到饱和FeCl3溶液中(×

(2016·

全国卷Ⅱ,13A)

(2)浓氨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

(2014·

重庆理综,3A)

(3)H+、K+、S2-、Br-能在Fe(OH)3胶体中大量共存(×

安徽理综,9C)

(4)明矾溶于水产生Al(OH)3胶体:

Al3++3H2O===Al(OH)3↓+3H+(×

江苏,8B)

(5)向沸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制备Fe(OH)3胶体的原理是加热促进了Fe3+水解(√)

(6)将0.2mol·

L-1FeCl3溶液滴加到沸水中,然后继续加热并不断搅拌可制得氢氧化铁胶体(×

(7)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

(8)处理废水时可加入明矾作为混凝剂,以吸附水中的杂质(√)

(9)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别蛋白质溶液和食盐水(√)

(10)PM2.5(微粒直径约为2.5×

10-6m)分散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题组二 纳米材料的“不寻常”应用

2.纳米是长度单位,1nm=10-9m,当物质的颗粒达到纳米级时,会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如由铜制成的“纳米铜”具有非常强的化学活性,在空气中可以燃烧。

下列关于“纳米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纳米铜”比铜片的金属性强

B.“纳米铜”比铜片更易失去电子

C.“纳米铜”比铜片的氧化性强

D.“纳米铜”的还原性与铜片相同

答案 D

解析 “纳米铜”只是物质的颗粒变小,但不影响其化学性质,故选D。

3.国防科大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新型陶瓷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成功研制出一种具有超强吸附能的新型超轻纳米材料(基本微粒直径为1~100nm)。

这种材料结构上由一维氮化硼纳米管和二维氮化硼纳米晶片复合而成,整个材料内部充满气孔。

这种材料耐高温,且用它吸附完有机物后,可以通过点燃的方式实现重复使用。

下列关于该材料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将该材料分散到液体分散剂中,所得混合物具有丁达尔效应

B.该材料的基本微粒既能透过滤纸,也能透过半透膜

C.该材料在2000℃的高温下,还可以保持结构完整,可正常使用

D.该材料在航空航天高温热防护、有毒化学物质吸附和清除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解析 该材料的基本微粒的直径为1~100nm,将该材料分散到液体分散剂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该材料的基本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A项不符合题意,B项符合题意;

氮化硼晶体属于原子晶体,可耐高温,结构稳定,C项不符合题意;

该材料具有很强的吸附性,D项不符合题意。

纳米材料本身不是胶体,当它分散到其他分散系中时才能形成胶体。

题组三 “雾霾”与“胶体”

4.下列有关PM2.5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大气中PM2.5比表面积大,吸附力强,能吸附许多有毒有害物质

B.PM2.5的颗粒大小与分子大小差不多

C.雾霾是一种分散系,分散剂是空气,带活性炭口罩防雾霾的原理是吸附原理

D.“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小知识 

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

但是雾和霾的区别很大。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

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

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

1.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关系

注意 ①物质的组成可概括为“宏观一素(元素)、微观六子(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

②由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均用化学式表示。

③几乎所有的酸都是共价化合物,都有确定的分子式。

2.四种符号

(1)元素符号:

Al、S

(2)离子符号:

Al3+、S2-、SO

(3)同位素符号:

C、

(4)化合价符号:

2O3、H2

3.七种图式

(1)化学式:

Na2O2、NH4Cl、SiO2

(2)分子式:

C2H4、NH3

(3)最简式(实验式):

CH2、CH2O

(4)电子式:

(5)结构式:

(6)结构简式:

CH3COOH

(7)原子结构示意图:

4.两种模型

(1)比例模型:

如甲烷的比例模型:

(2)球棍模型:

如甲烷的球棍模型:

特别提醒 对于离子化合物,应称作该物质的化学式,而不能称作分子式,因为在离子化合物中并不存在单个的分子。

题组一 准确判断原子或离子的表示方法

(1)中子数为10的氧原子:

O(×

江苏,2A)

(2)Mg2+的结构示意图:

(√)

江苏,2B)

(3)质子数为17、中子数为20的氯原子:

Cl(×

(2015·

(4)氯分子的电子式:

(√)

江苏,2C)

(5)氯离子(Cl-)的结构示意图:

(×

(6)14C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7)中子数为16的硫离子:

S2-(√)

(8)

O2-离子结构示意图:

题组二 对比书写物质的电子式

2.按要求书写电子式

(1)—OH________________,O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3O+__________________,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____________________,N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H

__________________。

(2)HClO______________,CCl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H3____________________,C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S2____________________,CO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CHO________________,C2H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N)2________________,(SCN)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Cl2________________,N2H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2H

________________。

(3)NaOH____________,NaH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3N________________,Mg3N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2S________________,Na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H4H________________,NaC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SCN________________,NaBH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电子式”书写的一般程序

1.一判断

首先要判断是阴离子,还是阳离子,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

2.二注意

(1)共价化合物仅有电子对的偏移,没有电子的得失,所以不能用“ ]”,而离子化合物有电子的得失,所以阴离子和复杂阳离子应用“ ]”。

(2)根据原子的成键规则,要注意判断原子的连接顺序及共用电子对的数目。

题组三 “化学用语”的准确运用

3.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氯化钠、二氧化硅的分子式分别是NaCl、SiO2(×

(2)丙烯的结构简式是C3H6(×

(3)乙醛的结构简式是CH3COH(×

(4)硝基苯的结构简式是

(×

(5)葡萄糖的最简式是C6H12O6(×

(6)乙酸的结构式是

(7)乙烯分子的球棍模型为

(8)CO2的比例模型:

(9)四氯化碳分子的比例模型:

(10)水分子的比例模型:

特别提醒 在判断比例模型时,除了注意分子的空间构型外,还应注意组成分子的原子大小关系。

专题强化练

一、单项选择题

1.谚语诗词中蕴含科学道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黄金的熔点很高

B.“众人拾柴火焰高”是指可燃物越多,着火点越低,越容易着火

C.“百炼成钢”与“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蕴含的化学原理相同

D.“满架蔷薇一院香”说明分子在时刻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解析 “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黄金的活动性很弱,很难与其他物质反应;

“众人拾柴火焰高”是指可燃物越多,燃烧越旺;

“百炼成钢”与“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前者发生的是化学变化而后者是物理变化。

故选D。

2.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纯净物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碱石灰

乙二酸

纯碱

氧化铝

二氧化碳

盐酸

冰醋酸

小苏打

氧化镁

一氧化碳

过氧化氢

硬脂酸

苏打

过氧化钠

二氧化硫

五水硫酸铜

油酸

碱式碳酸铜

氧化钠

三氧化硫

解析 碱石灰属于混合物,氧化铝属于两性氧化物,A项错误;

盐酸属于混合物,一氧化碳是不成盐氧化物,不属于酸性氧化物,B项错误;

过氧化钠不属于碱性氧化物,C项错误;

根据概念,五水硫酸铜是纯净物,油酸属于酸,碱式碳酸铜属于碱式盐,氧化钠属于碱性氧化物,三氧化硫属于酸性氧化物,D项正确。

3.下列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不科学的是(  )

分类目标

分类标准

分类结果

化学反应

有无离子参加或生成

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

有无单质参加生成

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物质

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

胶体、溶液和浊液

化合物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解析 有电子转移的就是氧化还原反应,否则就不是。

4.图中用交叉分类法表示了一些物质或概念之间的从属或包含关系,其中不正确的是(  )

X

Y

Z

硫酸铜

电解质溶液

分散系

化合物

溶液

胶体

解析 溶液、胶体不是包含关系,应为并列关系。

5.Na2O、NaOH、Na2CO3、NaCl、Na2SO4可按某种标准划为一类物质,下列分类标准正确的是(  )

①钠的化合物②能与硝酸反应的物质

③可溶于水的物质④电解质

⑤钠盐⑥钠的含氧化合物

A.①③④⑤B.①②⑤⑥

C.②⑤⑥D.①③④

解析 各化合物中均含有Na元素,①正确;

NaCl和Na2SO4为强酸强碱盐,与硝酸不反应,②错误;

钠的化合物均是易溶于水的,③正确;

酸、碱、盐、金属氧化物及水均属于电解质,④正确;

Na2O属于氧化物,NaOH属于碱,都不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