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是诸大译师有译修道有译串习如现观庄严论云Word文件下载.docx
《以是诸大译师有译修道有译串习如现观庄严论云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是诸大译师有译修道有译串习如现观庄严论云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哪里会增长?
再说慈悲喜舍,都是对待众生的态度,这也必须得思维众生都很匮乏乐和乐因,所以我对他慈;
他们具足苦和苦因,所以我要对他悲。
因为跟我同体,他有善根有福乐,我要修愉悦的喜。
再说,贪嗔分党完全是我执的产物,毫无意义,何必那么狭隘?
所以要住在一种无有贪嗔的平等舍当中。
这些都要通过思维才能知道,之后才知道颠倒在哪里,好的地方就要不断地培养串习,才有这样的心出来。
或者修无常苦,也要通过不断地观察来决定这世间是不是无常,是不是三苦相续。
真正认定了以后,就有了出离意乐,对待轮回盛事的心态、言行、观感等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认定这些都是苦性毫无意义,一定要从中解脱!
这样不会再想从中求取到圆满、快乐。
修就是要把错误面修正,把好的地方修炼出来,这样才能除过引德。
要把那些颠倒心态剔除掉,好的方面励力地培养,这样时时在自己的心上非常有理智地调整,才真正走上了离苦得乐之道。
这必须自己身体力行,别人是没办法代替的。
如果自己不主动寻求改变,处在十分愚痴的状态里就很危险。
你看世间弱智的人,他连基本的自救能力都没有,这是很危险的。
一旦自救的力量发起来了,不好的地方立即能排、能消,好的地方能数数培养,这个人就进入了自新之路,这样才是有前途的。
另外,就是千万不要堕在无因论当中。
懂了缘起,就知道事事要靠自己励力地除过引德才有前途。
不要坐在那儿一动不动,幻想着哪一天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无条件的把最好的东西给我。
结果却发现自己还是老样子。
这是什么原因?
这就是一种谬解,必须得把自己的力量发动起来。
譬如服药也只是一种辅助,用药以后调动起体内的正气把邪气赶走,这个时候是依靠自身功能的调节,才从病况里出来。
这样才懂得自动自发的主动性是有多重要!
《入行论》及《集学论》云:
“为自意修我造此。
”是二论中所说一切道之次第,皆说为修。
《集学论》云:
“以如是故,身受用福,如其所应,当恒修习,舍护净长。
”此说身及受用、善根等三,于一一中,皆作舍护净长四事,说此一切皆名为修。
故言修者,不应执其范围太小。
再举一例,《入行论》和《集学论》里说:
为了我自己的心能实修的缘故,造了这部论。
这是寂天菩萨的谦词,也是示现给后人的典范。
他说:
我造这部论,实际是为了自己的心能够进入修道的缘故,能够策勉我的心,激励我的心更好地起修,所以把经教里修心的要义摄集在这里。
这很明显是对后人说,已经这样摄集起来的要义,是按照它的轨范一点点地来修心。
可见《入行论》和《集学论》从头到尾的道次第都是修,从<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开始就是要观察修的。
有人问:
第一品不只是说利益吗,怎么叫做观察修?
他不晓得为什么从这里就要开始观察修,我们想一想,不修利益怎么会有信心和欲乐?
所以没有经过道次第的启蒙,就不了达一切圣言都是修心教授。
在那种极片面的眼光里,只能见到一线,就是他认为的那个修,此外一切都否认是修,那是多狭小啊!
《集学论》里面讲:
以这个缘故,身受用善根,按照所应搭配的那样,应当恒时修习舍护净长这四件事。
总的这一切都叫做修。
譬如身体受用等是要布施的方面,要护持布施的善心不失坏,这就是护;
清净各种障碍,就是净;
布施以后以随喜这分所作,让功德增长,就是长。
这些都是修,方方面面都要按照佛法的指导,自己发起实行。
所谓的学就是仿效,老师已经讲明该修什么,接下来自己就要以思维决定好。
因为这是一生的课程,一旦决定就不变了。
然后就按着这个模板去实行,不要搞很多花样。
搞很多花样,完全是立奇好异,象现在搞什么创新一样,本质上只是一个表演,跟修行毫无关系。
实际上,皈依不需要什么创新,所皈依的就是诸佛的法道,关键是我们要有一个清净的传承,得到这个传承后用思慧把它决定好,再随之真正殷重、长时的行持,按照这样去做就成了。
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它没有什么要改革创新的,所有的大菩萨都知道这件事,他们都一致表白:
我们就是开显佛的密意。
像这样,我们作为后学,就是学习先祖的法规,我们是他们生出来的,叫学子,就要按照那样去做。
不按那样去做,那到底是来干什么呢?
这个要好好问一问。
下面破除第二个邪执:
又说一切分别是相执故,障碍成佛,弃舍一切观察之修。
此为最下邪妄分别,乃是支那和尚堪布之规。
破除此执,于止观时兹当广说。
又说到一切分别都是相执的缘故,障碍成佛,因此舍弃一切观察修。
这是最下劣的邪妄分别,是支那和尚之规。
如何破除这种执著,在止观时会广作宣说,这里就不多谈。
又此邪执障碍敬重诸大教典,以彼诸教所有义理,现见多须以观察慧而思择故,诸思择者,亦见修时无所须故。
这种邪执就是认为观察是闻思时的事情,修的时候不必要,修的时候是另修一种,这就导致障碍敬重诸大教典。
因为这些教典里的义理,现见了多数都需要用观察慧来思维抉择,而这些思维抉择的,又见到在修的时候不必要,所以就对于这些大教典不生敬重。
又此即是圣教隐没极大因缘,以见诸大经论非是教授,心不重故。
这又是使圣教隐没的极大因缘。
以见到诸大经论不是修心的教授,心里不重视的缘故。
总的来说,如果不明白这样的修心之轨,由于偏在只认止修为修,就见不到修心之处,对很多教典都认为是无关实修的事。
他看不到宣说业果、皈依、依止法、苦谛、菩提心等都是以观察思择来修行的教授。
这些教典都在开示真实义,开示缘起之理,教导我们按照这样不断地思维、抉择,就会发起无颠倒的心。
当然最初要有一个无颠倒的认识,然后随顺缘起正道的意乐和行为不断地去熏习,从而彻底转变心相续。
不通过观察思维就没办法转变观念,所以在根子上心和行为翻转不过来。
尤其现代,因为邪执深重,熏习了很多邪见,在没有破除的时候,心完全被蒙蔽了。
邪见好比毒素,一旦熏得深了,慧命的机体就没办法正常运行,一直受它的掌控,落在邪机制的运转里。
要破除它,必须通过观察抉择,在观念上有一个大翻身。
这个时候内里的正机制开始运动了。
之后,逐步逐步地让它运动的力量增大,就可以遣除邪的系统,或者不支持它,使它不起作用。
正面的方面,在缘起正道上运行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相续恒常、猛利,这样就真正地除掉了过去的过失。
为什么一开始就要破掉不作观察的见解呢?
这里要认识到颠倒心是一个很大的系统,执著庸俗的无分别是正道,会导致整个系统不发生丝毫的变化,甚至会成为保护这个邪机制的方便,使得数十年无义的空过。
这就是很大的过患。
就整体的圣教来讲,这也是让圣教隐没的极大因缘。
此处用了“极大”二字,正是由于认为圣教只是一种讲说的法,没有修心内涵,所以都有一种图省事、走捷径的想法:
既然从教典里学到的东西都只是讲讲,修的时候根本不需要,那就不必为之花费精力了。
这会导致普遍性的废弃教典。
人的心总是在作评判。
譬如让你随便去取几种东西,一种高级,一种中级,一种低级,随手都会去取高级。
这是他惯常的逻辑。
现在他的心里一评判:
哦!
这个修心教授才是真的,那些教典只是口头说说的,一点用处没有!
当然他的心就不重视教典了,而且传染面很大。
这样就很容易愈趋愈下,结果最后圣教隐没了,人们就连很基本的道理都不知道,一个非常简单的调整都做不到。
总的来说,要让一个凡夫的颠倒心逐步地转成无颠倒心,须要一个很庞大的圣教体系,这是为了对治众生观念的病,从而转化他的意乐和行为。
在这上面,由于众生知见的颠倒是无量无数的,遍布于各个侧面,所以诸佛菩萨说经、造论、演教,用很大的慈悲心来反复不断地讲解、指示。
或者把慧眼亲见的真相直接开示给众生,或者用权巧方便把众生逐渐引入实相。
这些圣教住世弘扬,就使得法道能在人们的心中不断地转动,给予众生真实的利乐。
所以我们发愿的时候,都是为着圣教和众生的利益不断地祈愿。
但是,如果认为这些所观察的地方全部不是修,修持毫无必要,那他就认为这可能是一种课外娱乐,好像佛菩萨也是闲着没事,要转转文、讲讲话来搞一点佛教文化。
其实不是这样。
前面一再说了,一切圣言都是能给众生显示究竟利乐的方便,不然就成了佛无义利而说法。
但是这决不可能。
就当年释尊说法的情况来看,最基础的因果法一说完有多少人证果?
多少人信受奉行?
这不是很明白的事情吗!
如是修道有思择修及不思择止修二种,然如何者思择修耶,及如何者止住修耶?
谨当解释。
像这样修道有思择修和不思择止修两种。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要思择修?
什么情况下又应当止住修呢?
下面就对此解释:
如于知识修习净信,及修暇满义大难得,死没无常,业果,生死过患及菩提心,须思择修。
这里给出了思择修的范围。
比如对善知识修持净信,必须得思维功德才能不断地生信心,这是离不开思择修的。
如果没有思择,也无从去抉择、断定善知识有何等的功德或恩德,那怎么能起净信呢?
它不会无因而起。
有人说:
他也没怎么修,不也生起了信心吗?
一方面这是他前世的善根,另一方面,一直在善知识旁边耳濡目染,有些事情也是可以自发自觉的。
实际上,他的心里还是在想这个善知识有什么功德。
修持暇满义大难得,也是要通过缘起上的思维观察,才能懂得义大难得的真理。
首先,必须抉择到什么叫做八暇十满,并且能够一一地体会,这确实是极圆满的修法之身,否则就这一点都不可能彻底明白。
这个懂了以后,才知道它具有的大义。
也就是这上面圆具各分德相和内外顺缘,所以能够顺利地成办无量现前和究竟的义利,这才会懂得义大。
或者必须从因果上去衡量,成熟这个暇满的果需要多少因?
这样才知道:
原来它是无数的善业资粮成满的结果。
或者从数量上衡量:
得人身者如爪上泥,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这就是从因、果、喻各方面去观察、衡量,最终会了解到确实这是极其难得的。
只是口里重复,而没有通过观察真正去确认它,那么珍惜心还是很难出现的。
其他的死无常、业果、生死过患、菩提心也都是需要通过思维、抉择来修正观念。
当正见很猛利的生起时,就开始能摄持身心转入如理的意乐和行为。
所以,死无常也是通过三根本、九因相来作思维。
当衡量到位了,就能发起今生决定要修法,而且决定现在及时修,不能拖延。
或者思维业果,才知道所有的安乐之道就在业果上,所以必须在当下断掉苦因,积集乐因。
生死过患也是通过不断地思维三苦等的道理,一一抉择到确实全部都是苦,这样对轮回生起厌患出离。
而且七因果、自他换,也都是要通过思维抉择,才知道怎么通过正理之道转变观念再发起菩提心。
以此等为例,所包含的很多方面,都必须以思维抉择来修心的。
这样修心确实有效地能出现无颠倒心。
谓于此等,须能令心猛利,恒常变改其意。
此若无者,则不能灭此之违品,不敬等故;
起如是心,唯须依赖数数观察思择修故。
在这些修心的方面,一定要让心猛利,恒常地变动他的心意。
这个如果没有,就不能灭除它的违品的缘故。
而要起这样的心,又唯一需要依赖数数观察思择修的缘故。
这就从正反两面证成了在这些修心方面,它要求一定要让心猛利、恒常的变改心意。
如果不能猛利恒常地变动心的话,就灭不了它的违品。
而要达到这一点,必须要通过数数观察思择才可能。
举例来说,对善知识不恭敬的这个恶心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是过去一直以我慢等为主,从来不思维善知识的恩德,久而久之就发展成这样了。
这是长久以来串习而成的,邪行成了秉性,它一起的时候,没有恭敬态。
所以要断除它有很大的阻力。
现在要让善根破土而出,而且逐渐地取代这个恶心。
那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有个契机,就是要去思维、抉择善知识的恩德,而且这些都是事实。
这样想了以后,观念上就开始有一点变动,邪执有一点松动了。
所以就从最初来说,需要观察、思维、抉择,他才死心,才出现一个无颠倒状态。
过去是彻头彻尾的颠倒,心是一种只看过失、不记恩德的恶劣心态,所以就起不来敬重。
现在要加入一个思维抉择,让他看到真相。
一看到真相,心就开始觉得这是有恩者,一念恩就会起敬重。
但是这个力量很薄,在力量的对峙当中,新起的善心很弱、很生疏,过去的违品很强、很熟练。
过去是一个坚冰的状态,非常地冰冷、顽固。
现在烧一点火的时候,就开始融化一点点。
如果停下不烧,马上又封冻了。
所以要不断地烧,等到化掉了十分之一,那已经出现希望的相了。
只要继续不断地烧,就能够化掉三分之一、二分之一,一直烧下去全部都可以化掉。
也就是说,正面的善心占据了主导地位,绝对能够遏制邪妄的心,那就好了,恶心最终被排除出去,心就转好了。
这个串习最开始要用功力,后来逐渐串习成性的时候,就不必刻意,见什么自然会起相应的想,自然会起相应的心态和行为。
这就绝对不会再出现敬重心的违品、障缘。
这是要通过数数地观察、思择才能变得了。
一定要变到恭敬心已经非常猛利、恒常,彻底地变掉原来的心。
一次起一点只是最初的萌动状态。
但也要知道,在缘起上,既然能起一念这样的思维,就要不断地加大它的量,而且相续不断地加,那么这个量肯定会越来越增长,到了最后就成为质变了。
在强度上肯定出现猛利状态,从相续上面就出现了恒常状态,这个心就彻底地变改掉。
这样一来,就能够除灭它的违品。
其他的方面,譬如出离心,也是要出现猛利恒常的心。
原先是一种非常牢固恋求世间的心,想抓住它都是不可能的。
不必说其他,就是一个小小的世间乐一出现,都会无间猛利地执取,这是过去的违品状态。
现在怎么样才能调整呢?
如果首先没有思维抉择,它是不肯动的。
那种邪执是相当强固,它是不听你这一套的,这就是久而成性的缘故。
小到一个人已经长久熏习的衣食习惯,他穿必须要这种服饰,吃必须要这种口味,必须要这种发型等等,他这一套你能说拿就拿掉吗?
他没接受道理,也没有真正观察的时候,这种观念是不可能舍弃的。
这是他的个性,这是他天大的“我”,谁能够触犯?
谁能够勉强?
如果你强行让他舍弃,那就会发生争斗。
世间上的争斗,实际上就是我执的斗争,没有别的。
何况是整个世间的圆满,全部像弃粪便一样舍弃,那要发生多大心上的变革!
但他有一个契机,什么契机呢?
如果佛亲自带我们去见地狱等等,那是非常速效,因为亲眼看到了最终的结局是这么苦,所以他马上就不要了。
即便没有这样的因缘,也还有办法,就是要按照经教上的指示,不断地观察,最终会彻底看清楚整个的轮回只是个苦。
过去是患了非常颠倒的眩翳病,看到面前出现好多好多的安乐相,所以是不死心的。
怎么除掉这个幻觉?
就是服法药。
这时逐渐地会转换掉见解,看到原来三有一无是处,整个轮回就是一大苦海。
这个轮回不是指别人,就是指自己。
无始以来,在这个里头总是不断的苦的相续,一直都像身患癌症一样,这个苦缠绵不已。
就是从五取蕴的体里不断地出现各种苦,就发现里头有苦的机制,这是非常可怕的事。
之后他要求自己赶紧想办法从中出离,而且一定要寻求到对治之道,彻底把苦的根子除掉。
像这样,最初已经由观察思择断定后,观念已经开始在变了。
但是仅这一点点是根本不能见效的。
两个力量对比的时候,因为前者是串习了无量世、习惯成自然的,一碰到境,根本不必想,那个心态立即就现行。
而出离的意乐是非常生疏、薄弱的心,才在初步发展阶段。
所以对它特别要加以保护,要数数不断地把它引起来。
最开始是非常困难的,稍一放松就消失了,不可能蓄积力量。
必须要使心猛利恒常地变改,改成一心想求出离的状态,这是一个很大的事情。
能意识到达到这个量的不容易,你就会意识到必须要数数观察、思择来修习,才可能达到,不然“猛利、恒常”这两个词就只是说说了。
如于贪境,若多增益可爱之相,则能生起猛利之贪,及于怨敌,若多思惟不悦意相,则能生起猛利嗔恚。
举例来说,对于贪的境界,很多次增益它可爱的相,就会生起猛利的贪;
对于怨敌多思维不悦意的相,也能生起猛利的嗔恚。
用于修心方面也都是如此。
缘起上有这个法则,要起贪就要多作意可爱相;
要起嗔就多思维不悦意相,嗔心马上就起来。
按照这样,它就成了起因,量上经过多次的串习,就会发展成猛利。
譬如,男女之间最开始只是看一眼,有一点好感,还没有到猛利,实际上这已经是贪心。
那怎么能够起猛利的贪心呢?
因为接触久了,心里不断地去想对方的可爱相,想多了,心就变得越来越强烈,最后就发展成很猛利的贪心。
或者对于一个讨厌的事情,你多去想:
这个事非常讨厌,非常不愿意的。
这么想多了也会发展成猛利的嗔恚,因为是非常不喜欢。
这样一触到的时候,很强的嗔心就出来。
当初也不是那么强的心,或者根本没有,当第一次已经出现了,就已经有起因了,已经埋下了嗔恨的种子。
如果发展得很深,就发展成火拼,然后悲剧就发生,甚至最后就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一见到就想置对方于死地。
这表示嗔恚心很强,必须得毁灭对方。
这也不是无缘无故来的。
像这样的颠倒心都是如此,何况无颠倒心呢?
能够真实意识到这个是我必须要修证的,因此发起很强的心力,然后非常精勤地去引发它,当然也会出现猛利恒常的变改心意。
人的心是不断的随着因缘变动的,最开始也认为这个异性很一般,也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偶然的因缘开始觉得可爱了,后来相互之间就有更深的贪心了。
可见,这都是随着因缘而起的。
是故修习此诸道者,境相明显不明皆可,然须心力猛利恒常,故应观修。
在修习这些道法的时候,不管境相是明显或者不明显,总的必须心里达到猛利恒常,才能够除灭它的违品。
也就是除掉那一分过,引出这分德相来。
在修行的进程中,必须取得一个个的胜利。
这样当然需要通过观修来发展。
我们忽略了这样一个很简单的事实。
其实从小到大,你也没这样盘脚打坐,却出现各种各样的心和行为,是不是?
它是通过什么来的?
它是通过止修来的吗?
还是通过观修?
显然是通过观,这些观还都是邪观。
好比一个人对足球的兴趣,最开始从来没有听说过足球,对它没有感觉,也不可能有猛利恒常的心。
后来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各种媒体的推波助澜,大肆宣扬其事。
那里面有各种符号、语言挑动人的心,设置了各种情景,比如竞争等等,这时人的心就开始被掀起来了。
一开始他会觉得这是很好看的,这就是增益可爱相。
然后会发展成球迷,那个时候就是出现猛利了,就是碰到的时候,他的心起得非常猛,已经成为占据他心头的最重大之事。
“今天最重要是什么?
”“今天世界杯开赛。
”那就不顾一切,赚钱可以放下,什么娱乐都可以放下,通宵达旦地观看。
那是什么原因?
就是因为他出现了这个心了。
其他方面都是如此,正是由于首先这么分别了,观念上出现了。
以后又通过不断地串习,之后发展成猛利恒常的心,这种心是以前没有的。
或者在城市里生活发展出来的心跟在乡村里发展出来的心又不一样。
过去他在农村没有这个心态,一旦到外面去见了一些花花世界,然后增长了很多新观念、新行为,而且自以为是,非常地牢固。
回来以后,大家也觉得这个人有点新包装了,因为他里面的软件系统变了很多。
这些都告诉我们,在这个心的变动方面,观察起了很大的作用。
若心不能住一所缘,于一所缘,为令如欲堪能住故,修止等时,若数观察,住心不生,故于尔时则须止修。
于止观时此当广说。
那么在哪一方面需要止修呢?
就是在修止的时候,如果你的心不能够安住一缘,自己想:
我现在要如愿地能住在一缘上不散乱。
这样开始想修一个寂止等的时候,那是必须要止修的,就不能去分别。
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数数地观察,心不断地在跳动,这跟修止心住一缘是相违的。
这样会使住心不生的缘故,在这个时候必须止修。
这在止观的时候会广作宣说。
思维心中的法道
1、修就是串习,包括了思择修和止修,请思维宗大师在这段文当中特别强调思择修的必要。
2、思维如何令所修的善心“猛利、恒常”。
请把这个方法配在依止善知识等的法门上实际行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