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修身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40030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论修身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孔子论修身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孔子论修身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孔子论修身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孔子论修身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孔子论修身Word文档格式.docx

《孔子论修身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论修身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孔子论修身Word文档格式.docx

5、其实已经默默影响着我们。

随着人生经历的不同对此体会不同,是一部可以相伴终身给予人生警示和滋养的书。

“人不会读书。

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程子

二、孔子语录赏析

(一)有关增进学问的语录

1、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

【译】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

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注】

子,先秦时对有学问、有道德的人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论语》各则均如此。

罔,蒙蔽,欺骗;

则,那么;

殆,指危险(疑惑)。

朱子云:

不求诸心,故缗而无得。

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

程子云: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解】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

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

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

孔子说: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子夏说: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博学而志向坚定,好问而多想当前的事情【读解】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笃志”。

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

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

”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

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

【中心】学习知识与思考辨析相结合。

2、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道和不知道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注】由,孔子弟子,姓仲,字子路。

女,通汝,你

是,这。

知,通智,智慧。

诲是说教育、教诲。

这则语录讲的是孔子教育大家对学习所持的态度,当然也是对待其他事物的态度。

孔子认为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有谦虚诚恳老实的态度。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最高的智慧。

不懂的事,不要硬充自己懂,那是愚蠢。

做主管的人要注意,历史上伟大的成功人物,遇事常说:

“我不懂,所以要请教你,由你负责去办,大原则告诉我就行了。

1.真正的“知”,建立在已知的和未知的上面。

这是知识的辩证法:

知,是以对另一些事物的不知为代价的。

现在很多人似乎什么都知道。

名之曰“专家”,仿佛是“全知”。

学的是文学,四处讲哲学;

明明是大夫,偏要谈文化。

一上电视和报纸就会变得无所不知起来,于是就劝告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真正的“知”需要区分好哪些是知道的,哪些是不知道的。

有的把不知当作了知。

说美国怎么样怎么样好,其实根本不了解美国。

说学习的语言够用了,其实根本不了解语言是什么。

3.要允许别人不知。

知,有两个方面:

一是知道的东西,一是不知道的东西。

你这样,别人也这样。

所以要宽容。

只有一种人在这个方面不宽容,那就是知道得不多,就靠着吓唬别人来活着的人。

4.知道是一种“知”,不知道也是一种“知”。

有一位英国教授,在课堂上讲述古代希腊城邦的格局,大到一座宫殿小到一个厕所,无不画出的清清楚楚。

下课了,同学们走了,他不走。

他要等人。

等他的家人来领他回家——他不知道回家的路!

于丹路盲,每次上课找不到教室。

所以,有的事情你务必要知道,有的事情你务必要不知道。

也就是“闲别人所忙,忙别人所闲”。

有个教授说,研究十年的结果是此路不通,这就是智慧、成功。

有一个研究项目,出巨资,只要研究出来什么原因,或者说就根本不能了解。

【中心】实事求是的明智态度。

增进学问的语录,在《论语》中还不少。

比如: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译】温习旧的知识能从中悟出新的见解,新的收获,这样就可以去做别人的老师了。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注】说,通悦。

高兴快乐。

朋,同师为朋,同志为友。

朋,即指同学,泛指朋友。

来,来到,有共同研究学问的意思。

人不知,指自己有学问有道德别人不知道或不了解。

愠,恼恨,恼怒。

君子,学问高道德修养高的人。

【译】学习知识以后,有一定的时候温习它,不是很愉快的嘛!

有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快乐的嘛!

别人不理解,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嘛!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孔文子,姓孔,名圉,谥号文,卫国大夫。

何以,以何,凭什么

不耻下问,即不以下问为耻,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是以,以是,因为这,因此。

【译】子贡问道,孔文子这个人,凭什么称他为文呢?

孔子回答说,他既敏捷又勤奋学习,不把向地位比他底,学识比他浅的人请教当作是可耻的,因此称他文。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

【注】默,不出声,不说话

识,读至,记住。

诲,教导。

倦,倦怠,疲倦。

何有于我哉,即于我有何哉,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译】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这些事又做到了哪一点呢?

(二)有关修养人格的语录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

【译】

“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不接受的;

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君子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抛弃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

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仓促的时刻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和仁德同在。

道,正当的途径

处,接受

恶,厌恶,不喜欢

仁,爱

恶,怎么可能,通乌,作副词

终食之间,在吃一顿饭那样的短时间里

造次,紧迫,匆忙

颠沛,跌倒、挫折、流离迷失

1、关于仁。

“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那么,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

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

刚、毅、木、讷近仁。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是一个人的中心思想。

君子没有仁这个境界,就没有中心思想,而且是一种内心的自觉追求,本身就是仁的体现。

得意的时候,要依仗仁而成功,失败了,也要靠仁而安稳。

2、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

事实上并非如此。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

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中心】维护仁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君子不器

【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取法)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用他们的缺点,来检查自己并加以改正。

【注】善者:

优秀、正确、善良、美好之处。

1)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它包含了两个方面:

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

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

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

(听老师讲课的时候就是这样,好的学习,不好的也激发你的思考)

《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

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

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

《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

八佾》);

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

“弗如也。

吾与汝弗如也。

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

2)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

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

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3)择其善而不学之:

认为别人客观条件多么好,承认不如他。

或者择其不善者而学之:

人家都这样,我为什么不可以这样。

【中心】见贤思齐。

3、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译】孔子站在河边说:

“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啊!

它日夜不停息地向前流去。

川上,河岸上

逝者,流逝的东西,指时间

斯,这,指流水

舍,停止,读设

1)这两句话的文学气息非常重,全部《论语》中,最富于哲学意味的。

第一个感叹时光如流水。

2)积极的观点来看人生,人生如流水一样,不断的向前涌进。

这就是“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人生思想、观念都要不断进步,满足于今日的成就,即是落伍。

与时俱进。

3)用消极的观点看人生。

江水东流去不回,历史永远不会回头,时间永远不会回头。

人生永远像浪头一样,一波一波地过去了,要想拉回来是做不到的。

【中心】贵在从善如流(听从正确的意见如水之从高处流下那样地迅速和顺当。

4、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孔子说,年岁寒冷了,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真正的品质。

赞扬他们处于恶劣环境中坚强不屈的可贵品格,通俗地说,是指一个人要在艰难困苦的时候才看得到他的品质,而平常不一定看得出来。

(日久见人心,有一定差别)

如文天祥,国家无事时,他是一个风流才子,谁看得出他后来竟是一个如此坚贞而正气浩然的人。

所以古人说: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

”狂风中才能看出草的坚韧,在乱世里方能显出忠臣的赤诚

有些人平时表现很好,很积极,但是在遇到某些有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工作时,立刻就畏缩不前。

关键时刻站得出来,有赖于平时看得出来。

(怎么看平时的问题,表现是真正发自内心的,还是做出来看的。

【中心】检验人格修养

5、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

正:

端正

令:

命令

行:

执行、听从

从:

服从、听从

【译】孔子说,当权者(管理者)本身品行端正,(做出表率),即使没有命令,也有百姓服从实行;

当权者本身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服从。

修养人格贵在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李广不善言却处处以身作则

同学们带兵时候一定也有所体会。

有没有这样的故事。

小学教师写作的姿态影响学生。

检纸片影响学生。

【中心】以身作则

6、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

害仁,损害正义

成仁,成全正义

【译】孔子说,志士仁人,不因贪生而损害仁德,只会勇于牺牲自己而保全仁德。

【解】“生,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中心】维护仁义,即使献出生命

这些思想简介,是孔子长期学识积累和丰富人生经验的积淀,充满真知灼见,且言简意赅,两千多年来一直被人们广泛传诵,大多成为仁人志士牢记遵信的格言。

 

1、不耻下问;

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论语·

公治长》: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不得其死;

指人不得善终。

先进》: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乐乎;

学而》:

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

淋漓尽致"

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

泰伯》

5、从心所欲;

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为政》: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当仁不让;

语本《论语·

卫灵公》"

当仁不让于师"

朱熹注:

当仁,以仁为之任也;

虽师亦无所逊。

言当勇往而必为也。

后来泛用"

当仁不让"

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7、恶衣恶食;

粗劣的衣食。

里仁》:

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发愤忘食;

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

述而》: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女爰不曰: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女,同"

汝"

,你;

爰,何。

)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犯上作乱;

犯上:

触犯长上;

作乱:

指造反。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0、割鸡焉用牛刀;

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

阳货》:

子之武城,闻弦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牛刀!

也作"

杀鸡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语出《论语·

卫灵公》。

12、好行小惠;

惠:

同"

慧"

,聪明。

原指好耍小聪明。

卫灵公》: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13、后生可畏;

后生;

年轻人,后辈;

畏:

这里指敬服。

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

子罕》: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后多用此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14、诲人不倦;

诲:

教导。

教人时不嫌疲劳。

形容教导特别耐心。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5、惠而不费;

施惠,给人以好处;

费,耗费。

施惠于人,自己又无所耗费。

尧曰》: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后来常用以形容有实利而不多费钱财。

16、家喻户晓;

家家户户都知道。

形容人人皆知。

泰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程注"

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17、见义勇为;

看到了争议的事情就奋勇地去做。

见义不为,无勇也。

18、举一反三;

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9、理屈词穷;

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

是故恶夫佞者"

朱注"

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