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孔子的职业是做殡葬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历史孔子的职业是做殡葬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孔子的职业是做殡葬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点,也是最可怕的是,过去读《论语》和儒家著述的书生,一律被告知:
书上沒有写,或可疑的,要「存而不论」。
一句话就把怀疑的通路堵死了。
这一句话实在是高,也符合儒家尊卑观!
即使浅白无误的记载,也不就再被怀疑了。
其实,即使是在今天,只要稍加分析,也还是可以从儒家著作和有关史料中,看出孔子到底是干什么的。
司马迁在《史记·
孔子世家》中,关于孔子幼年是这样写的:
孔子“为儿嬉戏,常俎豆,设礼容”。
这段话说明,孔子小时候就表现出祭祀礼仪天分。
别的小朋友,可能只知道玩“过家家”、“捉迷藏”之类的童戏,而孔丘小朋友却特立独行,喜欢摆供碗供碟和焚香磕头之类祭祀礼仪。
要知道,即使是当时的成年人,对这些礼仪也未必都在行。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有关孔子参与殡葬礼仪活动的描述,一直贯穿在孔子生平介绍资料和相关著作之中,成为一条不可或缺的主线。
有关资料的字里行间,常涉及这方面的史实。
也是《史记》记载:
“定公九年,孔子为中都宰,主一切名位器物应立制度,不得陨越”。
这段话说明孔子对祭祀器物的认识,比小时候大有长进,已经可以整章建制了。
《礼记·
檀公》记叙了孔子给人看风水选墓地的一件事:
“子曰:
司徒敬子之丧,夫子相,男子西乡,妇人东乡”。
夫子相,说的就是孔子看风水选墓地(下葬的前期工作了)。
《论语·
子罕》中的一段谈话中,
“不留神”让孔子自己把办丧事的经历“插播”进来。
孔子如是说:
“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
听清楚了没有?
我上班为王公效劳,回家照顾父亲兄弟,给别人做丧事也一丝不苟,无论为公、居家还是给人发丧,都不贪杯。
孔子这段话,不仅表白了自己为官为人的品行,也透漏自己从事过殡葬业,而且做丧事和为官为人一样习以为常,更非常注意讲究殡葬职业道德。
他在这方面,不但业务精益求精,还注意兼顾丧户的利益和感受。
办丧事喝酒,一律点到为止,绝不多饮,更不过量。
如此讲究殡葬业职业道德的人,应该是深受丧户欢迎的。
述而》第七·
九中的一段话,说得就更具体了: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孔子在有丧事人家,从不吃饱。
哪一天要是哭了,就整天不再唱歌。
这段很容易被理解成一般意义上的参加丧礼,其实不然。
儒家办丧事,有一项叫“儒子哭丧”,也就是“替哭”。
哭丧后,一天不唱歌,也是优秀职业丧事工作者才能做到的。
大多数“替哭”者低头哭、抬头笑,如同职业演员了。
孔子老师是谁,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孔子的老师,有据可查有四位,分别是老子、苌弘、师襄和郯子。
这四位老师都很有名。
但是,孔子向他们学习,都是短期请教,而不是正规的师承传授。
另外,孔子向这四位老师学习的,也主要是殡葬方面的学问。
一般认为,孔子和老子谈过玄,论过道。
而据考证,孔子从老子那里学的主要是葬礼。
作为高级公务员(国家图书馆馆长)和博学之士,老子经常兼职做殡葬义工。
孔子向老子求教后,才在殡葬业有了名气;
孔子向苌弘主要学习的是《韶乐》,向师襄学的是弹琴等。
这两次音乐之旅,也都属于学习祭祀音乐。
比如《韶乐》,虽为中国宫廷经典古乐,但常被用于祭天。
二世用《大韶》、《五行》祀庙,汉用《文始》(一种《韶》舞)祭高祖太宗。
孔子向郯子请教的少昊时期官吏制度、官吏名称(为何以鸟作名)和等周朝旧事。
虽和祭祀有直接关系,但显然与他的圣人学说扯不上边儿。
孔子没有老师,不外乎两种可能:
一是他有师傅,但因为学的是殡葬,不好对外说。
即使有,控制话语权的弟子们也未必允许见诸文字;
再是殡葬行业可无师自通,多留心观察就可以学会。
后者,孔子在《论语·
述而》中说的一段话,恰恰可以佐证: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说自己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主要是敏于观察学来的。
孔子周游列国忙乱之余,也不忘观察“偷艺”。
一次遇齐人下葬,他带着弟子们,坚持观看了全部操作过程。
孔子一生为“克己复礼”而努力,希望国民像周朝那样讲究礼仪。
我们不妨看看“周礼”包含哪些容?
周朝以前,“礼数”繁杂,概括起来有“五礼”,即:
祭祀礼仪之吉礼,结婚礼仪之嘉礼,接待外宾之宾礼,军队操练和检阅之军礼,丧葬之凶礼。
五礼中的宾礼和军礼并不常用,孔子也较少有提及。
剩下的,就是祭祀、婚礼和葬礼了。
这三者,均属于红白喜事畴,只不过祭祀还包括皇家祭祀大礼。
孔子说的最多,做的最多的,也正是这三件事。
有句话叫做英雄不问出处。
本文也无意拿孔子从事过殡葬业来说事儿。
但知道孔子是做什么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学说。
关于孔子的诸多疑问,也可以一个个得到合理的解释。
这些解释,也正可以反过来证明孔子的职业生涯。
孔子为何弟子三千?
你不觉得不可思议吗?
何况很多学生还是长期住校的外国留学生,难道他的学生都是家境盈实的“富二代”、“富三代”?
古代通信条件落后,没有现代强势传媒可以帮你制造粉丝,因此很难出现名人效应(圣人往往后世才被承认)。
释迦牟尼、耶稣等圣贤在世时,也并没有被太多人所尊崇,连出色的弟子也不过十几个人而已。
那么,孔子的巨大号召力从何而来?
难道于丹没上电视也能红得发紫?
脑黄金不做广告照样能蒙人?
怎么可能?
首先,孔子有特别的之处。
孔子办学几乎不收学费,拎点什么腊肉之类“束修”表示表示,就可以免住宿费、学杂费。
这一点太超前了,简直是古代版的“超级希望工程”。
孔子不收学费,其实另有原因。
学生可以给他做殡葬义工帮他赚钱。
学生已经享受包吃包住的待遇,有没有什么补贴也就不重要了。
孔子设教办学,实际上是一个殡葬职业培训学校。
除了最基本的殡葬礼仪,还有殡葬音乐,以及纸车马、经幡等葬品制作等,从培训加工,到售后服务一条大龙,学生自然是多多益善。
另外,别的老师教学容单一,学生学完也就走了。
孔子这里“学问”高深。
“专业课”学完了,还有圣人之学,知识烟波浩渺,无边无际(不着边际?
),保你一辈子也学不完。
所以,孔子的学生只能越聚越多!
学生们不差钱还有钱赚,也就只能说老师好了!
古代人口不多,三千学生的口碑,绝对不亚于今天的央视传媒,孔子也就这么成了今天的于丹了!
也许你还对孔子办学容表示怀疑,不是“传道,授业,解惑”吗?
说人家教殡葬岂不是太过分?
那么,不妨看看孔子的教学容到底是什么。
《
论语·
述而》說:
「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这里的文,主要是指殡葬文书,参加过一次农村葬礼就明白了。
无外乎路引、悼词写作之类;
行,就是跑殡葬业务能力了。
丧户痛失亲人,一时不知所措。
这时专业殡葬团队找上门,只要收费合理也就成交了;
忠,就是殡葬业者的信条,即急丧户所急,把丧户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办;
信,就是心无旁骛,树立信心,把殡葬作为终身事业追求,持之以恒不改行、不跳槽。
另外,具体殡葬礼仪,也包含其中,极其繁杂。
对照儒学殡葬礼仪书籍一比较,今天的殡葬全都是山寨版!
第三条的那个忠字,孔子做的太扎眼了。
据国学者考证,孔子的身高是1.92米。
孔子个子高饭量大,本来每顿饭要吃四碗。
但在丧户家,每顿只喝半碗稀饭,喝酒也是表示表示而已。
这种职业精神,你说哪个丧户看了,能不感动?
孔子带弟子们周游列国长达14年,他们的经费从哪里来?
总不能不吃不喝吧?
要知道他们不是公派外交官,长期处于下岗失业状态。
虽然接受过少量的政治捐赠,显然是不够这么多人开销的。
实际上,孔子周游列国的团队如同“流动殡仪公司”。
孔子忽悠周礼虽不成功,但也搭车推广了自己的殡仪品牌,人们因此知道他对殡葬、祭祀很在行,也就经常有人找他们做丧事。
所以,孔子团队走到哪里,都不愁没殡葬业务创收补贴财务亏空。
否则的话,他们也只能学当年红军,靠打白条吃饭了。
孔子毕生致力于恢复周礼,为何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
“五礼”,都是国之皮毛而非国之根本。
国富民强可以讲究一些,适逢乱世纷争不止,当务之急乃是富国强兵。
战争和饥荒迫在眉睫,还讲什么繁文缛节,岂不是瞎折腾?
另外,最致命的一点是,恢复周礼的动议由别人来说,也许至少有人愿意听;
这话出自他的口,他一嘴别人就会酸得满地找牙。
试想:
当时的人,怎么能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呢?
孔子弘扬周礼,岂不就是打包推广自己的殡葬业务不是?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为何屡遭险情,却又屡屡毫发无损?
其实,这也还是殡葬那点事儿。
很多政治家,包括殡葬的同行,对孔子的殡葬观很反感。
孔子出口无忌,还直接得罪的一些丧户。
这都不是性命攸关,所以他们只以赶走孔子团队为目的。
孔子和弟子们呢,每次及时走掉没有让矛盾激化,自然也就平安无事了。
晏婴就是这样一位坚决反对孔子的政治家。
孔子一席话把齐景公忽悠蒙了,晏婴一席话让齐景公恍然大悟。
晏婴最关键的一句话就是,孔子“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史记·
孔子世家》)。
想想看,如果重用孔子,推广“破产厚葬”,齐国老百姓可还有活路?
齐国又何谈富强?
孔子和弟子在树下习礼(习什么礼?
明白了吧?
),宋司马桓魋为何平白无故就拔树要杀孔子?
其实这是孔子惹恼桓魋在先。
孔子嘲讽桓魋在桓山凿石造墓太慢,说“桓魋石椁,三年不成”!
桓魋恼羞成怒,所以才做出过激举动。
桓山石椁,至今犹在。
孔子死后,弟子们少则守墓三年(子贡6年)。
堪称对孔子无比热爱,无限忠于了!
其实,弟子们记叙自己对孔子孝心太吝啬笔墨了。
实际的情况是,他们不但为孔子守墓三年继续留在那里,前后断断续续历时三百多年后也没散伙!
当年邦率兵攻打鲁国时,还看到那里有人在演习殡葬礼仪呢!
其中的奥妙是,孔子的墓地,是他们赚钱的地方,离开这里,就等于自绝财路。
孔子死了,孔子集团品牌还在,人们自然要找孔子的弟子做丧事。
弟子给孔子守墓的消息不胫而走,找孔子的弟子也就容易了。
孔子的墓地,实际成了弟子们办丧事的总部和信息联络中心。
孔子墓地,也就如同一块巨幅现代广告,上书写着极具诱惑力的广告语:
要找殡仪高手,不必东奔西走,孔子墓地应有尽有!
孔子的一生,正是为祖国殡葬事业奋斗的一生!
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孔子将永远活在丧户的心中!
尽管孔子对自己长期从事殡葬活动并不避讳,但后来的儒学人士却一直试图给他勾画完美形象。
汉人歆居然面对众多史实,闭着眼睛做出了“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的论断,儒者孔子的出身,就这么一直伟大着!
以后的儒学者们,也就这么一个个跟着脱掉丧服,换上官袍朝衣登堂入室,整天满口社稷安危,忠君报国。
他们坚决拥护皇上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加后宫三千佳丽(也是三千呵呵),自己也好趁机娶二房迎三太睡官妓,外加包二奶!
祖师爷当年的创业艰难,早被他们忘到了九霄云外。
说来也是,当年先烈艰苦奋斗,可不就是为了后人过好日子吗?
只可惜这种好日子,是建立在不公平甚至是残害别人的基础上。
直到五四运动首倡“打倒孔家店”,人们才想起来看看孔子的旧账本儿。
胡适先生曾撰文指出:
孔子年轻时职业是相丧,即看风水。
胡适先生的说法是有所保留的。
他是担心道出真相后,会遭尊儒者攻击,给恶意谤儒者以口实。
话到嘴边,只吐出了一半儿!
倒是近年国学研究者傅佩荣首次指出:
“孔子的早期固定职业,就是替人办丧事。
他还指出,孔子五十岁前,一直是吹「西索米」(一种乐器)的殡葬业者。
新儒学已经兴起,认识孔子的脚步就不会停下来。
其实,孔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殡葬业者,而是一个祭祀殡葬婚庆礼仪集团的总裁。
至于他的实际职位,则比总裁还要高得多,应该叫殡葬集团的董事长兼形象代言人。
孔子为殡葬业做出的贡献,史上无出其右。
自然也就是殡葬祖师首选。
然后,他才是儒家开山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