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复习探究类散文阅读题专题及解析文档格式.docx
《届高考语文复习探究类散文阅读题专题及解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复习探究类散文阅读题专题及解析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尽管它们充满险情,变化多端,无法预测,但凡是熟悉独木舟水路的人都喜爱它们的怒吼和激流。
人们可以在大船、驳船、橡皮船及木筏上冲过急流,然而,只有在独木舟上,你才能真正感受到河流及其力量。
当独木舟冲向一泻千里、奔腾咆哮的急流边缘,继而被它那看不见的力量所掌控时,在全神贯注之中是否也会有隐隐的不安?
起初,并无速度的感觉,但是,陡然间你便成为急流的一部分,被卷入吐着白沫、水花四溅的岩石之中。
当你明白已经无法掌控命运,没有任何选择时,便如同以往所有那些荡舟人一样高喊着冲入激流,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当小舟完全处于河流的掌控之中时,荡舟人便知道了超然的含义。
当他凭借着技巧或运气穿过河中的沉树、突出的岩石和掀起的巨浪时,他没必要得到别的奖赏,只要他体验到那种欢乐就足矣。
⑤印第安人说,只有傻子才在急流中荡舟。
然而,我却知道只要有眼里闪烁着探险的目光,心中怀有触摸荒野之愿望的年轻人,就会有人在急流中荡舟。
体验大自然的风雨及风险是可怕而又奇妙的,尽管我也悲叹年轻人的鲁莽,可是也疑惑倘若没有它,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
我知道这种鲁莽不对,可是我赞成年轻人敢想敢做的精神。
我赞许他们所知道的那种荣耀。
⑥然而,比冲过白浪、迎战飓风或躲过它们更重要的是那种感性认识,即只要水路之间有可以连接的陆路,就没有你去不了的地方。
独木舟所给予的是无边无际的水域和自由,是毫无约束的漂流和探索,那种感觉是大船永远无法体验的。
帆船、划艇、汽艇和游艇无不因其重量和规模而受制于所航行的水域。
但独木舟全无这种限制。
它如同风一般自由,可以随心所欲地到达任何心驰神往的地方。
⑦只要有水路的地方,就有连接水路之间的小路。
尽管路上长满了荒草,有时难以被发现,但它们总是在那里。
当你背着行囊穿过这些小路时,你与历史上曾走过这里的无数旅者结伴而行。
荡舟人喜欢划桨的声音及它在水中移动的感觉,其原因之一便是这使他与传统联系在一起。
在人类实施机械化运输和学会使用舵轮之前很多年,古人便划着小木舟、兽皮制作的打猎小舟和独木舟在大地的水路上运行。
荡舟人随着桨的划动和小舟的前行而摇荡时,便沉浸于忘却已久的回忆之中,并在潜意识中激起了深深的沧桑感。
⑧当他荡舟漂流多日,远离自己的家园时;
当他查看外出的行囊,知道那是他的全部家当并将靠着它旅行到任何他想去的新天地时,就会感到自己终于可以直接面对真实的生活本质。
以前他在一些烦琐小事中花费了过多的精力,如今才回到一种古老明智的生活惯例之中。
不知何故,生活突然间变得简单圆满;
他的欲望所剩无几,迷茫与困惑全无,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幸福和满足。
⑨划桨和荡舟的感觉中有魔力,那是一种由距离、探险、孤独和宁静融合在一起的魔力。
当你与自己的独木舟融为一体时,便与独木舟所经过的山水密不可分。
(选自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低吟的荒野》,有删节)
思路呈现
1.有人认为第⑤段在文中作用不大,可以删去;
也有人认为这一段有重要作用,不可删去。
你认同哪一种观点?
请说明具体理由。
(4分)
【思路】
(1)文章第⑤段写了什么内容?
答:
(2)文章第⑤段与上下文有何关联?
【点拨】
答题时,必须选择其中的一种观点,然后阐述理由,理由要围绕结构、内容等方面展开,表达时要落在实处。
【答题】
答案 示例:
(1)不可删。
结构上,第⑤段承接上文对急流中荡舟之乐的描述,并由此转入下文对独木舟之道的阐发,衔接顺畅自然;
内容上,第⑤段所强调的敢想敢做的探险精神,是独木舟之道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上文内容的深化。
(2)可删。
结构上,第⑥段首句可直接上承第④段,删去第⑤段,上下文联系更为紧密;
内容上,第⑤段意在强调荡舟体现的探险精神,而这种意思已蕴含在上文关于荡舟之乐的描写之中,删去不影响文章内涵,且使文章意味蕴藉。
2.在本文中,“独木舟之道”不仅指独木舟行驶的水路与划独木舟的技巧,更指由荡舟引发的诸多感悟。
请结合文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所悟到的“独木舟之道”。
(6分)
(1)“独木舟之道”有什么含意?
(2)你对于“独木舟之道”有何感悟?
请联系文本、个人、自然与社会进行分析。
这是一篇哲理散文,饱含着深刻的哲理。
答题时,先要给出观点,也就是具体的合乎文本的“感悟”,再联系文本、个人对自然与社会的理解进行阐述。
题干中的关键词为“独木舟之道”“感悟”“两个不同的角度”。
(1)独木舟之道即自然之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划独木舟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
荡舟的过程中既能感受荡舟之乐,欣赏自然之美,也能从自然中获得精神启迪。
(2)独木舟之道即生存之道,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活哲学。
荡舟人背着行囊,远离家园,漂流荒野,就能直面生活的本质,懂得简单就是幸福,从而获得精神的充实与内心的宁静。
(3)独木舟之道即探险之道,就是崇尚一种敢想敢做的挑战精神。
狂风暴雨和急流中,充满着变化多端、无法预测的险情,荡舟其中,能够真正感受自然的力量,激发出置生死于度外、抗争命运的勇气与豪情。
(4)独木舟之道即自由之道,就是追求一种超越限制、摆脱羁绊的自由境界。
独木舟小巧灵活,不受水域限制,荡舟人可以到达任何心驰神往的地方,充分享受划独木舟带来的自在与乐趣,体验到无拘无束的心灵自由。
(5)独木舟之道即传统之道,就是通过体验传统生活方式来反思现代工业文明。
当独木舟穿行于渐趋荒僻的水道时,荡舟人与往昔旅者精神相通,感慨古老明智的生活传统的逝去,并对现代人远离自然的生活方式进行反思。
品一品 散文阅读探究类题目,其立意是强调散文的整体阅读,是对散文的表达技巧、丰富意蕴、作者情感以及作品的价值观、审美观、人文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意义和引发人们的启示、思考等进行有深度和广度的探究。
多点训练
1.根据③④两段内容,分别概括在不同情境下划独木舟的乐趣。
顶风破浪:
冲过急流:
答案 顶风破浪:
奋战抗争,欢快得意。
挑战凶险,超然生死。
2.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
(2)当你背着行囊穿过这些小路时,你与历史上曾走过这里的无数旅者结伴而行。
答案
(1)荡舟人划桨灵活自如,得心应手,船桨犹如荡舟人身体的一部分;
人舟和谐,融为一体。
(2)长满荒草的小路,是通向历史、连接传统的路;
荡舟人走过时,便与往昔旅者心灵相通,并从他们那里得到精神的鼓舞。
对点训练篇
(2009·
江苏卷)阅读下面作品,完成问题。
(23分)
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
这是指水吗?
是褒扬都江堰吗?
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
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
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
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
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
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史记·
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
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
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
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
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
人很累,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
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
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
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
何处有生命之泉?
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
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
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
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
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精炼成钢
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1)探究题根据考试说明中的要求可以“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
本题主要从哪个角度切入?
(2)全文的________是什么?
(3)“上善若水”作为标题,与________有什么关系?
(4)哪些重要语句和段落内容能够体现“上善若水”的深刻内涵?
(5)都江堰表现了哪些“上善”?
(6)与都江堰相关的________表现了哪些“上善”?
“上善若水”既是________,又是全文的________,串联全文;
同时,又暗示了本文的________。
因此,探究标题的深层含意要从全文出发,找出“上善若水”在全文的具体体现,然后进行归类整合,条理概括。
精炼成钢答案
【思路】
(2)主题 (3)主题 (6)人
【点拨】 标题 线索 主题
答案 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
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
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1.开头一段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5分)
答案 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 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
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
②方法科学:
“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
③功效长久:
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
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答案 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托物言志:
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
借古喻今:
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
虚实结合:
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刷题强化篇
一、(2018·
泰州二中考前冲刺)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火
靳 以
对于火的喜爱几乎成为自己的癖好,虽然时常被父母警诫着,说火是最无情的,会把什么都毁掉的,但是每次看到了那跳动着的红红的火焰,还有那圆圆的光晕,好像那点温暖舔着我的心,就不自主地忘记了一切。
记得幼小的时节,常常喜欢把纸捻浸了油来点燃,把灯烛都熄灭,只是看着自己手中的火亮。
那总是在没有人的时候,若是有别人在我的面前,定然会看到在闪闪火亮的后面有一张多么充满喜悦的脸。
可是,一个闯入者如果走进来,是会惊到我的,我便会向地下一掷,积极地用脚踩灭了它,也许还有斥责的声音在黑暗中响起来,我听得出那是父亲或是母亲,要不就是其他的人,说着要去告诉我的父母的话。
真就有一次,惹出过一场灾害来。
我和弟弟在一间房里点起一些柴草来,点着了,又扑灭它,然后再点起来。
渐渐地胆子大起来了,每次要更费力才扑灭它。
终于,我们是再也不能扑灭它了,它还燃着了这屋里堆积着的书纸。
弟弟吓慌了,我的心却没有什么扰动。
我领了他的手走出来,同时那扑上窗纸的火焰也被人看见了。
惊慌地叫喊,引出了其余的人们,还有我的父亲;
这时弟弟哭起来了。
我就站在那里望着,看着父亲和人们手忙脚乱地把水泼上去,于是,火连屋顶也不曾烧穿就熄止了。
我还好像有点遗憾似的呆呆瞩视,火熄了,心中像突然失去些什么,一直到父亲铁一样的手掌打到身上,才因为疼痛哭了出来。
这一次母亲也不来说情,也不给我抚慰,一任我哭得疲乏了独自悄悄地睡到床上。
岁月把我从幼年带到成人,永远我只是一个陌生人。
我不理解别人,别人也不理解我,只有火对我来说还是那么亲切熟稔。
记得有一次,在一个友人的家中,我消磨了大半夜。
我自如地坐在壁炉的前面,我像是呆了,望着友人把树枝投进去,看着火烧得旺起来。
它烤热了我的脸,我的心,带走了我的疲劳和寂寞。
友人夫妇曾在我孤苦的日子不知劝说我多少回,但都没有说动我。
他们尽自默默地坐在一旁,一直到我为一声小小的爆裂所震动,把头转向友人时,他才说:
“你很喜欢壁炉吧?
”
“不,不,我是爱火的。
我说完了,便又把头移向着炉火,我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身边的友人,胸中荡漾着那一点快活。
看看友人们,都已偎在椅子里睡着了,这时我才蹑手蹑脚地站起来,取了大衣,涂写了一张告别的纸条,放在桌上,就轻轻地拉开门,又轻轻地关上,走了出来。
街上已人静路寂,夜寒如水,但是想起了熊熊的烧着的火,就觉得温暖宜人,踏着大步子走了。
记得三年前我就在家中的时节,有一天邻居的屋宇失慎了。
于是,人们都跑出去看。
有人担心这火的延烧,有人发着同情的叹息,我却大声地笑着。
为什么不笑呢?
——火已经抓住了梁柱、器具,疯狂般地吼着,在一场火之后,有形的将成为无形的了,什么都要换个样子,旧的早已厌了,为什么不来些新的呢?
此后我的家冷落了,一个人独居在旧城的一个小小院落里。
我更沉默了,只有每当夜晚时,自己把酒倾在圆铁盒里,用火柴点燃了,放在面前的桌上,熄了灯火,凝望着这荧荧的绿的火焰,心才感到一点鼓舞的温煦。
随着火的跳动,我的眼睛也在闪着,像是因为过于疲乏,它们蒙上了一层清泪。
突然一个黑的影子闪进来,他随手开了灯,用责备的语气向我说:
“你这是做什么?
强烈的光刺着我,我闭了一下眼才回答他:
“我看着火,你不知道我爱火么?
”“好,我领你去,如果你真是爱火的话。
他领了我的手,我就随他跋涉。
我越过山渡过水,在疲困的时候,我也从不曾休息。
我只是问他:
“火在哪里呢?
”他不回答我,只是脚步迈得更紧了。
“我将献身在火的怀抱中……”我自许着,可是我还望不到火的影子。
然而我却知道了,在不知名的地方,有冲天的火在燃烧,我将用尽我的力量,淌着最后的一滴汗,奔向那里……(有删改)
1.“记得幼小的时节,常常喜欢把纸捻浸了油来点燃,把灯烛都熄灭,只是看着自己手中的火亮。
”请说明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 在内容上,叙写“我”小时候玩火的经历,表现了“我”对火的喜欢;
在结构上,与上文“对于火的喜爱几乎成为自己的癖好”相照应,为下文写“我”玩火惹出一场灾祸作铺垫,与后文写在朋友家观炉火、看邻居家失火的场景以及对“火”的追求相呼应。
2.文中的“我”爱火的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
答案 ①火能给“我”带来喜悦;
②火能给“我”带来寄托;
③火能给“我”带来温暖;
④火能给“我”带来全新的世界。
3.文中说“别人也不理解我”,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①父母不能理解“我”喜爱火的癖好;
②朋友只是给“我”安慰,不能理解“我”内心孤苦的原因;
③周围人不能理解“火”毁灭旧世界、才能迎来新世界的道理;
④表现了“我”对理想和光明的执着追求。
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意蕴。
答案 ①“火”象征了理想、光明和希望;
②理想有时并不清晰,但具有强大的力量,激发“我”为之奋斗;
③表达了要为理想、光明而执着追求的主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湖底的书香
白荣敏
湖泊是造化的眉眼。
那一汪清凌凌绿莹莹的湖水,使粗犷的大山增添一些柔媚。
翠屏湖,让汉子一样的闽东山区县古田,有了诗性的润泽。
翠屏湖是一个人工湖。
我们造访的时节,还未进入汛期,发电用水使翠屏湖水位降低,露出了一溜溜黄色的土棱。
新建的溪山书画院就在景区的入口处附近,看着崭新的建筑,我体味到当地政府和有识之士的用心,因为我知道,真正的旧溪山书院已没在湖底的某一处。
我的目光投向了烟波浩渺的湖面,那碧澄澄的深处还依稀闪现着朱子的身影。
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三月,年近古稀的朱熹遭受朝廷重臣韩侂胄及其奸党迫害,为避“伪学”和“党禁”之难,应古田门人林用中、余偶、余范邀请,从闽北建阳来到了古田。
宋宁宗庆元初年,南宋朝廷内部党同伐异的斗争不断升级。
二年,韩侂胄发动了反对道学的斗争,称道学为“伪学”,进而列“逆党”名单59人,朱熹名列第五。
朝廷对与“伪学”有牵连者,一片打压之声。
原来与朱熹交游的朋友和跟随朱熹的门人,贬的贬,逃的逃,叛的叛,这种风云骤变的逆境,给朱熹带来沉重的打击。
贫病交加、仇怨相攻的朱熹行走在古田的土地上,大难随时都可能降临。
一般人到了这样的境地,也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孤凄、绝望,还能有什么作为!
但穿透817年的时光,我们看到,当年,那个年迈的身影在今日翠屏湖的湖底却脚步从容,目光坚定。
他在溪山书院讲学,为书院前的欣木亭题诗:
真欢水菽外,一笑和乐孺。
诗句表达的显然是陶然自乐的达观情怀。
如果仅仅是为了躲避灾祸,就不是朱子了。
这位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杰出的教育家,其一生为学“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在古田期间,他以溪山书院和地处杉洋镇的蓝田书院为轴心,来往于古田境内的螺峰、谈书、魁龙等多个书院,巡视教务,设帐授徒,宣讲理学,培育后秀。
这是一个性格倔强的老头,我行我素,顶风作案;
又是一位宅心仁厚的长者,心无旁骛,一心教学。
他在随时有暴风雨降临的暗夜里,把自身当作火把,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