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导游词之襄樊古隆中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8544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导游词之襄樊古隆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湖北导游词之襄樊古隆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湖北导游词之襄樊古隆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湖北导游词之襄樊古隆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湖北导游词之襄樊古隆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导游词之襄樊古隆中Word文档格式.docx

《湖北导游词之襄樊古隆中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导游词之襄樊古隆中Word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导游词之襄樊古隆中Word文档格式.docx

 这里清静幽雅,天苍山青水碧。

隆中山、乐山、旗山三山环拱,隐若玦环。

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

这里古迹众多,文化沉淀丰富。

诸葛亮当年活动遗迹:

草庐、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抱膝石、梁父岩等历千年而安然。

先贤凭吊诸葛亮,引以托情的武侯祠、卧龙深处、隆中书院、古牌坊以及众多借以托志的碑碣石仍旧相间茂林修竹。

 这里文豪云集,志士倾吐情怀。

晋代习凿齿。

唐代崔道融、宋代苏轼、明代王越等都吊古隆中。

现代郭沫若先生亦挥毫抒情,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更有吟怀:

“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

”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

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

二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所在之地;

三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

从晋代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

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

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

诸葛亮17岁定居隆中一处依山傍水的村庄,过着边耕边读的田园生活。

这就是胡曾在《南阳》一诗中所咏的:

“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

”诸葛亮躬耕南阳,与古代一些逃避现实的隐士是不同的,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认真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史实,以“观其大略”,还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视社会的安定与动荡为自己的责任。

所以,有人把他与当时一位杰出人物——庞统,并称为“卧龙”和“凤雏”。

  诸葛亮27岁那年。

刘备三次来到隆中,虚心地向他请教统一全国的大计。

诸葛亮向三顾茅庐的刘备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战略着眼制定了隆中决策,这就是著名的《草庐对》。

话虽只有三百多字,但有对魏、蜀、吴的力量估计,也有统一全国的方针、措施。

他最后还肯定地说,只要按提出的决策行事,“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他的主张说得刘备钦佩备至。

在刘备的卑词厚礼相邀之下,诸葛亮感于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览英雄,忠贤若渴”,便跟随了他出了山。

从此,他们“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

诸葛亮一刻也没有忘却自己的责任,为实现隆中决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故世人一致称誉他是“汉室栋柱”、“治世良材”。

诸葛亮也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世人景仰,古隆中也因他而闻名于世。

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古隆中风景区了,请大家随我一起到景区里参观。

古隆中牌坊大家请看,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石牌坊就是古隆中的第一个景点,它是在清朝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为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作为古隆中风景区的标志。

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在正面大门上刻的是“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表明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平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

现在请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没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

两边柱子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句诗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

小虹桥过了石牌坊,穿行躬耕田,就到小虹桥了。

清代王铽在《隆中十咏》中,写到小桥说:

“有人睹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桥上行。

”这座小桥还有一段趣史。

据说,刘备二顾茅庐时,在桥旁遇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一看老人衣着狐裘,谈吐不凡,曾误以为诸葛亮,闹了一场误会。

从此,小虹桥也和隆中一样著名于世了。

  桥为石拱,青石板面。

桥下流水清澈,淙淙有声。

当你漫步桥上,独自徘徊,不由得你不思索刘备那种“求才若渴”的精神。

武侯祠绕过牌坊,拾级而上,便是武侯祠。

现存武侯祠建于明末清初,依山而建,共分四层院,一层高一层。

正殿有诸葛亮的塑像,陈列有铜鼓及其他石刻文物等。

两侧设有配殿,西配殿名“三义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像。

殿前庭院中有一桂花树,据说为明末时植,每年盛花季节清香扑鼻。

中设庭院。

祠内所陈列的文物中,有一面同治年间在广西出土的铜战鼓。

相传是诸葛亮七擒孟获时用过的战鼓。

武侯祠外古树参天,松柏滴翠,祠内庭院错落,淡雅幽静。

武侯祠大厅的木匾上雕刻着董必武“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的题词。

正厅、西厅、后厅分别陈列着“诸葛亮生平简介”,后厅里还存放着一尊诸葛武侯塑像,是人们凭吊祭祀的地方。

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

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武侯祠多得数不胜数。

目前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武侯祠就有七座。

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

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执。

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武侯祠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

两地的武侯祠,历史悠久。

隆中的建于晋代,保留着古朴的风貌;

南阳的建于唐代,更显得宏大堂皇;

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武侯祠的正宗而争。

为此,还打过不少笔墨官司。

“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

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做知府,可要处事公平,不能向着家乡,将武侯祠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否则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

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武侯祠判为正宗,否则不要他回家乡。

两边互不相让,要等顾知府表态。

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请大家下堂休息,说是第二天再判。

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

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

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

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

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

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

 

 &

武侯词是隆中的主要建筑,睹物言情,赵孟若在《书汉丞相诸葛武侯传后》诗中“万古君臣一鱼水,死生不变见英雄”的句子,确切地说明了诸葛亮和刘备的良好关系。

诸葛亮自公元207年离开隆中,次年即一举促成了孙(权)刘(备)联盟,他在“羽扇纶巾谈笑间”,使得曹操的强大水军“樯橹灰飞烟灭”。

从而赢得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整顿赋税,充实军备。

公元211年,盘据益州(四川)的刘湾派法正迎接刘备入蜀,共同抵御曹军。

诸葛亮则从荆州率领张飞、赵云溯江而上,与刘备会师成都。

此后,刘备自领益州牧,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事,总揽军政。

刘备据有荆、益,初步实现了隆中决策的战略布署,“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奠定了鼎足之势。

在这短短的七年之中,诸葛亮运筹帷幄,竟然使无立锥之地的刘备,有了一块不小的根据地。

后来,荆州失陷,刘备领兵出三峡,进到夷陵(今湖北宜昌东),舍舟登陆,“树栅连营七百里”,兵力分散,遭到吴的沉重打击,刘备一败涂地。

清退到白帝城(今四川奉节)时,已经病危。

临终他对诸葛亮说: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虽是一番真心话,而诸葛亮那“勤勤陈说扶汉室,慷慨感义许驱驰”的初衷,却始终不变。

公元223年,刘禅继位,诸葛亮以丞相辅政,封武乡侯,开始治事,又领益州牧,政事不分大小都由他决定。

他“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放危难之秋”。

而他尽力辅佐刘禅,一直到自己停止了呼吸,体现出一位伟大政治家的高风亮节。

公元227年,以汉中为大本营,诸葛亮亲自率师10万出征,北伐曹魏,谋求蜀汉的统一。

临行前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出师表》,希望刘禅发奋图强的一片苦衷,至今读来仍能使人“寒涕垂”。

在北伐曹魏期间,他已是统帅,遇有用人不当,贻误军机,他就弓;

咎自责,以谢国人。

他在挥泪斩了“言过其实”、爱说大话的马谡以后,恳切上书,承担全部责任,表明自己是“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

是“授任无方”,以致“恤事多阁”,自请降级三等,以示惩戒,还颁发《劝将士勤攻己阙教》,要求部下勤於批评,随时指出他的缺点错误。

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在陕西五丈原郭氏坞(在今岐山县西南),终年54岁,葬於定军山。

“出师未捷身先死”,蜀汉军队不得不撤回汉中。

目空一切的司马懿在巡视了诸葛亮所布置的阵地后,也不得不叹服他是“天下奇才也!

”诸葛亮在从政方面,是以国为重,毫无利己之心。

刘备托孤时,刘禅才17岁,他悉心辅助刘禅,常劝他不要“塞忠谏之路”,如果“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家之害也。

”他希望刘禅注意做到“纳言之政”。

说是“为政之道,务於多闻。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万物当其目,众音住其耳。

”否则举国“惟争一人”,后果不堪设想。

而他自己“任重才轻,故多阙漏”,需要广开言路,鼓励人们多提不同意见。

而且他不许亲人干预政治。

所以,他“行君事而国人不疑”“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

诸葛亮在生活上也很俭朴。

死后,的确做到了不使自己“内有徐帛、外有赢财”。

他在上表刘禅时曾说: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徐饶。

”诸葛亮以身许国,说到做到,在中国历史上确是难得的可贵。

诸葛亮无论从政、治军都堪称千古奇才,道德又清高,故很早就受到人们的崇敬。

西晋时,镇南将军刘弘到了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其阎。

”在宋代以前,隆中就建起了供人们祭祀的祠堂。

到了明代,分封在襄阳的襄简王未见淑,看中了隆中这卧龙伏凤的绝好风水,竟攫为自己的墓地,使诸葛亮故宅的建筑俱毁无遗。

现在的武侯词,是清代康熙年间重建的,砖木结构,飞檐叠瓦,前后三进,中设庭院。

1958年正殿经过修缮,至今保护得很好。

殿内正中悬挂的“汉武侯像”拓片,是明代万历年间的雕刻。

后殿供奉着诸葛亮的塑像,真是“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

三顾堂武侯神祠的右下首,便是三顾堂,顾名思义就是为了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修建的。

据说刘备三顾茅庐时在这里拴过马。

后人依此建一四合院,名三顾堂。

堂内陈列有岳飞手书的《出师表》。

三顾堂内有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

门前的三棵古柏,相传是刘、关、张挂马的。

原材自然早已死了,现存的为后人所栽,当无可置疑。

唐代冯志韵草庐诗说:

“卧龙人去远,此地尚名冈。

身应营星陨,心期国祥长。

老臣犹有像,炎汉已无光。

所幸遗民在,凭君一劝耕。

”他写诗的时候,草庐当还完好,而今草庐已无故迹可寻,留下的只有一个隆起的巨大山包。

山包前那个由后人建造的六角形庐亭,覆盖红、绿、黄三色琉璃瓦,多少弥补了当年草庐的情趣。

踏进大门,一股花香扑面而来,院内花木清幽。

两旁廊壁上砌嵌着数十块石碑,分别刻有隆中全景图、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隆中对》,还刻有一些古人诗词,以示孔明一生功业。

江汉路位于汉口中心地带,南起沿江大道,贯通中山大道、京汉大道,北至解放大道,全长1600米。

宽度为10至25米,是武汉著名的百年商业老街。

1906年起,“地皮大王”刘歆生首先从江汉路一带湖塘填起,逐渐填成江汉路后花楼至铁路外土路基,形成歆生路。

辛亥革命后,华人资本家迅速兴起,不到10年时间,江汉路一带变为汉口繁华的商业街。

民国初年的《汉口竹枝词·

歆生路》中描绘当年江汉路的繁华景象:

“前花楼接后花楼,直出歆生大路头,车马如梭人似织,夜深歌吹未曾休。

历史上,江汉路实际上是华人与洋人的分界线。

江汉路西面的花楼街、黄陂街以及毗邻的大兴路一带是民族工商业者开设的店铺、作坊、前店后厂型的食品店。

而其临街基本上是帝国主义国家和官僚、民族资本家开设的银行、公司和商店。

加上江汉关轮渡码头迎送客源,营造了江汉路的商业氛围。

1927年,我国收回汉口英租界,太平街和歆生路改名为江汉路。

现今在江汉路遗留下13幢近代优秀历史建筑,就是江汉路繁华商市的历史见证。

风格各异的建筑、美丽的亮化工程、耐人欣赏的“汉味小品”、中、西餐饮的大比拚、繁华的商业文化同台竞“演”,这为该街营造了良好的休闲观光的浓浓氛围。

即便不购物,夜观步行街也是一种享受———这里汇集了50多种、万余盏灯,多数灯具为国内外最先进产品。

这是一个流光溢彩的世界。

立足江汉关大楼北侧,前视江汉路。

你所看到的光源最亮点,就是江汉路立交桥下沿那一圈灯,在其衬托下,南北两面“江汉路欢迎你”,东西两侧“武汉欢迎你”十分抢眼。

专家介绍,字的背后,装的是冷极光源。

“冷”就冷在不是通过灯丝发亮,而靠气体发亮,几乎不发热,也很省电。

据悉,目前国内只有深圳、广州采用这种光源,面积均没有超过这一圈———108平方米。

江汉路两侧“高挑”的路灯,采自美国,叫福乐灯。

它的最大优点是“视觉环保”———就是戴着墨镜去看它,也找不出光斑,光线非常柔和,不伤眼。

有意思的是,这种灯竟是邯郸市无意中用出名气来的:

7年没检修过一次。

霓虹灯历史悠久,可江汉路的一些霓虹灯却有着现代色彩———装上了新加坡的雨控装置。

见水遇雨能自动断电,既安全又长寿。

江汉关口,有一排光导灯,连灯杆也是亮的。

原来,它的光线由下而上,黑色的灯柱上排列着镂空的圆点。

与光导灯同属新型光源的,还有路西侧的广告机,它的灯分别在广告机两面的上方。

工程师说,这是一种硒金属灯,日光灯含汞,人的皮肤在日光灯下颜色还不了原,而硒灯则能达到与阳日下无二的效果。

如果这种灯走进家庭,您的眼睛就不用在白天与晚上两种光之间进行“转换”了。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将由我带大家参观以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一代名舰——中山舰。

中山舰,原名永丰舰,服役二十五年,历经坎坷,它与孙中山先生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连。

中山舰记录了中国近代一段屈辱的历史,同时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抵御外来侵略的象征,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丰碑。

纵观中山舰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四大历史事件的进行史,海军南下护法、广州蒙难、中山舰事件和金口喋血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它的沧桑历程。

初创的中华民国,风雨飘摇,多灾多难,袁世凯称帝的闹剧刚刚落幕,张勋复辟一波又起,段琪瑞在担任了北洋军阀政府总理后,公然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解散国会,他们的到行逆施激起了人民的极大愤怒和革命积极分子的强烈反抗。

1917年7月,孙中山在广州举起护法大旗,海军总长程璧光随之率“永丰”、“永翔”舰所在的第一舰队,共11艘,组成护法舰队,浩浩荡荡地开进广州。

该年9月10日,孙中山担任广州军政府大元帅职务,当时他想利用南北军阀之间的矛盾来进行护法,但后来两方军阀在相互的妥协之中对军政府进行改组,孙中山先生愿望落空,被迫于1918年5月4日,愤然辞去广州军政府大元帅职务,护法运动半途夭折。

此次海军南下护法虽告失败,但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它发动了全国人民进行共和护法的斗争,也锻炼和培育了海军的革命精神,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石。

孙中山先生为什么在登上宝璧舰后,又辗转登上永丰舰呢?

这里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当初孙中山先生从总统府脱险后,径直登上早已停在天字码头的宝璧舰,见到了海军司令温树德。

温树德曾得到孙中山的赏识,爬上海军司令的位置,按理他应积极支持孙中山,以报知遇之恩,但此人惯于投机,在政治倾向上“两边倒”。

陈炯明叛变后,温树德打起自己的如意算盘,如果孙中山先生平息陈炯明叛乱失败了,温树德自己可拿孙中山作为和陈炯明交换的筹码;

如果孙中山先生平息了叛乱,他自己则创下了盖世奇功。

但其狼子之心昭然若揭。

第二天,永丰舰舰长冯肇宪要求拜见大总统,冯舰长见过孙中山后着急的说:

“大事不好,永丰舰上的官兵听说大总统蒙难,纷纷要求炮击叛军阵地,肇宪不敢妄动,再三劝阻也无效,烦请大总统移驾永丰舰,好好劝劝大家,以便永丰舰同整个海军舰队一致行动”。

孙中山先生答应了冯肇宪的请求,当孙中山先生一行登上永丰舰,才发现许多海军舰长都聚集在舰上,感到非常奇怪。

冯肇宪看出了孙中山先生的疑惑,忙上前解释:

“报告大总统,温树德近几年来一直在海军舰队中培植自己的亲信,排斥异己,并与陈炯明往来频繁,我们大家不放心,特设此计,请总统居住我们永丰舰上,好保护大总统的人身安全”。

孙中山先生听完冯肇宪的解释,这才明白过来。

从此,孙中山先生与永丰舰全体将士一起开始了惊心动魄的平叛斗争。

因此有人说,如果没有永丰舰的千秋功业,没有海军将士的赤胆忠心,中国近代史的进程也许会因此而改变。

在孙中山广州蒙难中,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人物——蒋介石。

在陈炯明叛变之前,蒋介石曾提醒孙中山先生要警惕陈炯明。

因陈炯明居心叵测,拥兵自大,加上盘踞广州上层的人士多为陈炯明的死党,所以必须先调整内部,巩固后方,再图北伐。

当时,由于孙中山先生过分信任陈炯明,没有采纳蒋的意见,所以蒋介石一气之下,回到浙江宁波发展他自己的事业。

在陈炯明叛变的第二天,孙中山以蒋纬国接收的名义发了一封加急电报,电文仅六个字:

“事紧急,盼速来”。

蒋介石接电报后,于6月25日一路马不停蹄取道上海前来广州,6月29日登上永丰舰,之后他寸步不离孙中山先生,协助孙中山平叛。

在孙中山先生广州蒙难时,蒋介石因护驾有功,取得了孙中山先生的极度信任,为他以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所以孙中山广州蒙难可以说是蒋介石的政治发迹点。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