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若干问题解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7724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若干问题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劳动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若干问题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劳动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若干问题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劳动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若干问题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劳动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若干问题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动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若干问题解释文档格式.docx

《劳动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若干问题解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若干问题解释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劳动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若干问题解释文档格式.docx

包括: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民族自治地方,还要依据该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关于劳动方面的行政规章。

 第五条 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劳动就业,发展职业教育,制定劳动标准,调节社会收入,完善社会保险,协调劳动关系,逐步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本条中的“调节社会收入”,是指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措施调节全社会收入的总量以及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不同人员之间的收入关系,其目的是使全社会个人收入总量在国民收入中保持合理的比重,保证社会公平,促进社会进步。

 第七条 劳动者有权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

  工会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

  本条中的“依法”具体指我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等。

 第八条 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

  本条中的“依照法律规定”,法律指: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等。

其中“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参与民主管理”,主要适用于国有企业;

“其他形式”指通过工会或推举代表;

“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主要适用于非国有企业。

 第九条 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主管全国劳动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工作。

  本条第一款,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的地位和职位。

第二款明确了县级以上各级地方劳动行政部门的地位和职责。

  本条中的“劳动工作”包括劳动就业、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工时和休息休假、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争议处理、劳动监督检查以及依照法律责任追究违法后果等,与国务院批准的劳动部“三定”方案是一致的。

 第十条 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兴办产业或者拓展经营,增加就业。

  国家支持劳动者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从事个体经营实现就业。

  本条中的“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活动。

  本条第二款指的法律、行政法规有《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管理规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个体工商户管理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等。

  本条第三款中的“组织起来就业”是指通过兴办各种类型的经济组织实现就业。

国家对这类经济组织实行在资金、货源、场地、原辅材料、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和照顾的政策。

 第十一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多种类型的职业介绍机构,提供就业服务。

  本条中的“多种类型的职业介绍机构”指:

劳动部门、非劳动部门和个人开办的职业介绍机构,各级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开办的职业介绍机构,非劳动部门针对不同的求职对象开办的职业介绍机构等。

各种类型的职业介绍机构其业务范围不同。

  本条中的“就业服务”主要包括:

(1)为劳动力供求双方相互选择,实现就业而提供的各类职业介绍服务;

(2)为提高劳动者职业技术和就业能力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就业训练和转业训练服务;

(3)为保障失业者基本生活和帮助其再就业的失业保险服务;

(4)组织劳动者开展生产自救和创业的劳动就业服务企业。

就业服务的四项工作应做到有机结合,发挥整体作用,为劳动者就业提供全面、高效、便捷的服务。

 第十三条 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

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本条中的“平等的就业权利”是指劳动者的就业地位、就业机会和就业条件平等。

  本条中的“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具体规定在劳动部颁布的《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劳安字〔1990〕2号)中。

 第十四条 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员、退出现役的军人的就业,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本条中的“法律、法规”指: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国人民解放军志愿兵退出现役安置暂行办法》,《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以及《民族区域自治法》等。

 第十五条 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本条第一款的具体规定在国务院第81号令《禁止使用童工规定》中。

  本条中“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主要指《关于界定文艺工作者、运动员、艺徒概念的通知》、《关于禁止使用童工的罚款标准》等。

 第十六条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

  此条明确:

建立劳动关系的所有劳动者,不论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还是原来所称的固定工,都必须订立劳动合同。

“应当”在这里是“必须”的含义。

 第十七条 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

  本条第一款中的“法律、行政法规”既包括现行的法律、行政法规,也包括以后颁布实行的法律、行政法规,既包括劳动法律、法规,也包括民事、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

  本条第二款中的“依法”是指订立劳动合同时所依据的现行法律和法规。

  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任何第三方不得非法干预劳动合同的履行。

 第十八条 下列劳动合同无效:

  

(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

  

(二)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

  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确认劳动合同部分无效的,如果不影响其余部分的效力,其余部分仍然有效。

  劳动合同的无效,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本条第一款第

(一)项中“法律、行政法规”与本法第十七条解释相同。

(二)项中,“欺诈”是指:

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当事人虚假的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的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

“威胁”是指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的意思表示的行为。

(欺诈、威胁的解释依据《最高人民在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劳动合同的无效,经仲裁未引起诉讼的,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认定;

经仲裁引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认定。

 第十九条 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并具备以下条款:

  

(一)劳动合同期限;

  

(二)工作内容;

  (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四)劳动报酬;

  (五)劳动纪律;

  (六)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

  (七)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劳动合同除前款的必备条款外,当事人可以协商约定其他内容。

  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中没有规定社会保险一项,原因在于:

社会保险在全社会范围内依法执行,并不是订立合同的双方当事人所能协商解决的。

  “协商约定其他内容”是指劳动合同中的约定条款,即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除依据本法就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达成一致外,如果认为某些方面与劳动合同有关的内容仍需协调,便可将协商一致的内容写进合同,这些内容是合同当事人自愿协商确定的,而不是法定的。

 第二十条 劳动合同的期限分为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

  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以上,当事人双方同意续延劳动合同的,如果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本条中的“当事人双方同意续延劳动合同的”,是指已有劳动合同到期,双方同意续延的。

并非指原固定工同意而一律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第二十一条 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

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本条中规定的“试用期”适用于初次就业或再次就业时改变劳动岗位或工种的劳动者。

 第二十二条 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约定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有关事项。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规定,商业秘密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用人单位带来经济利息,具有实用性并经用人单位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第二十五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本条中“严重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可根据《企业职工奖励条例》和《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等有关法规认定。

  本条中的“重大损害”由企业内部规章来规定。

因为企业类型各有不同,对重大损害的界定也千差万别,故不便对重大损害作统一解释。

若由此发生劳动争议,可以通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其规章规定的重大损害进行认定。

  本条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具体指:

(1)被人民检察院免予起诉的;

(2)被人民法院判处刑罚(刑罚包括:

主型:

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

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的;

(3)被人民法院依据刑法第32条免予刑事处分的。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本条第

(一)项指劳动者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的,由原用人单位另行安排适当工作之后,仍不能从事另行安排的工作的,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本条第

(二)项中的“不能胜任工作”,是指不能按要求完成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任务或者同工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量。

用人单位不得故意提高定额标准,使劳动者无法完成。

  本条中的“客观情况”指:

发生不可抗力或出现致使劳动合同全部或部分条款无法履行的其他情况,如企业迁移、被兼并、企业资产转移等,并且排除本法第二十七条所列的客观情况。

 第二十七条 用人单位濒临矿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应当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可以裁减人员。

  用人单位依据本条规定裁减人员,在六个月内录用人员的,应当优先录用被裁减的人员。

  本条中的“法定整顿期间”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和《民事诉讼法》的破产程序进入的整顿期间。

“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可以根据地方政府规定的困难企业标准来界定。

“报告”仅指说明情况,无批准的含义。

“优先录用”指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

 第二十八条 用人单位依据本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

  本条中的“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是指国家法律、法规和劳动部制定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目前除《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对新招工人解除劳动合同给予经济补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劳动管理规定》第四条规定,企业应对被解雇的职工予以经济补偿外,其他劳动法律、法规、规章尚无此规定。

需制定新的经济补偿办法。

《履行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正在制定中,将于明年一月一日前颁布。

 第二十九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据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一)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二)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三)女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本条第

(一)项、第

(二)项、第(三)项之所以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不得解除劳动合同,是为了保证劳动者在特殊情况下的权益不受侵害。

在第

(二)项、第(三)项规定的情形下劳动合同到期的,应延续劳动合同到医疗期满或女职工“三期”届满为止。

  本条第(四)项中的“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这类规定是立法时经常采用的技术性手段,其立法用意是:

(1)在该条款列举情况时,为避免遗漏现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况,采用此种办法使该法与其他法相衔接。

(2)便于以后颁布的法律相衔接,即与新法相衔接。

本法第四十二条第(三)项的解释与此相同。

 第三十条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工会认为不适当的,有权提出意见。

如果用人单位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劳动合同,工会有权要求重新处理;

劳动者申请仲裁或者提起诉讼的,工会应当依法给予支持和帮助。

  本条中的“法律、法规”是指与解除劳动合同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

 第三十一条 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本条规定了劳动者的辞职权,除此条规定的程序外,对劳动者行使辞职权不附加任何条件。

但违反劳动合同约定者要依法承担责任。

 第三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内的;

  

(二)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强迫劳动的;

  (三)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本条中的“非法限制人身自由”是指采用拘留、禁闭或其他强制方法非法剥夺或限制他人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的身体活动的自由的行为。

 第三十三条 企业职工一方与企业可以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签订集体合同。

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

  集体合同由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

没有建立工会的企业,由职工推举的代表与企业签订。

  本条中的“企业职工一方”是指企业工会或者职工推举的代表(没有建立工会的企业)。

  本条中的“保险福利”主要是指国家基本社会保险之外的企业补充保险和职工福利。

国家基本社会保险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 依法签订的集体合同对企业和企业的全体职工具有约束力。

职工个人与企业订立的劳动合同中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等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合同的规定。

  集体合同中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的规定不得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企业与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在此方面不得低于集体合同的规定。

即集体合同的法律效力高于劳动合同,劳动法律、法规的法律效力高于集体合同。

 第三十六条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根据《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目前,职工的标准工作时间为每日工作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四十四小时。

但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标准工作时间范围内合理安排生产和劳动时间。

但每日不能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不能超过四十四小时。

 第三十七条 对实行计件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

  本条应理解为:

  

(一)对于实行计件工资的用人单位,在实行新的工时制度下应既能保证劳动者享受缩短工时的待遇,又尽量保证劳动者的计件工资收入不减少。

  

(二)如果适当调整劳动定额,在保证劳动者计件工资收入不降低的前提下,计件单价可以不作调整;

如果调整劳动定额有困难,就应该考虑适当调整劳动者计件单价,以保证收入不减少。

 第三十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日。

用人单位必须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有一次24小时不间断的休息。

 第三十九条 企业因生产特点不能实行本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八条规定的,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实行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

  劳动部、人事部颁发的《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实施办法》中规定:

“由于工作性质和职责的限制,不宜实行定时工作制的职工,由国务院行业系统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国务院劳动、人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实行不定时工作制。

”如:

出租车驾驶员、森林巡视员等。

 第四十条 用人单位在下列节日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

  

(一)元旦;

  

(二)春节;

  (三)国际劳动节;

  (四)国庆节;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休假节日。

  根据1949年政务院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之规定,元旦、放假一天,一月一日;

春节,放假三天,农历正月初一日、初二日、初三日;

国际劳动节,放假一日,五月一日;

国庆节,放假二日,十月一日、十月二日。

  本条第(五)项具体指:

妇女节,放假半天;

少数民族习惯的假日,由少数民族集居地区的地区人民政府,规定放假日期。

其他纪念日,不放假,属于全国人民的假日,如适逢星期日,应在次日补假;

凡属于部分人民的假日,如适逢星期日不补假。

休假节日不包括职工的带薪年休假。

 第四十一条 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

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本条中的“延长工作时间”是指在企业执行的工作时间制度的基础上的加班加点。

本条中的“生产经营需要”是指来料加工、商业企业在旺季完成收购、运输、加工农副产品紧急任务等情况。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延长工作时间不受本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限制:

  

(一)发生自然灾害、事故或者其他原因,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需要紧急处理的;

  

(二)生产设备、交通运输线路、公共设施发生故障,影响生产和公众利益,必须及时抢修的;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本条第(三)项中的“法律、行政法规”,既包括现行的,也包括以后颁布实行的。

当前主要指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实施办法》规定的四种其他情形:

  

(一)在法定节日和公休假日内工作不能间断,必须连续生产、运输或者营业的;

  

(二)必须利用法定节日或公休假日的停产期间进行设备检修、保养的;

  (三)为完成国防紧急任务的;

  (四)为完成国家下达的其他紧急生产任务的。

 第四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本条的“工资”,实行计时工资的用人单位,指的是用人单位规定的其本人的基本工资,其计算方法是:

用月基本工资除以月法定工作天数(23.5天)即得日工资,用日工资除以日工作时间即得小时工资;

实行计件工资的用人单位,指的是劳动者在加班加点的工作时间内应得的计件工资。

 第四十六条 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

  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

国家对工作总量实行宏观调控。

  本条中的“同工同酬”是指用人单位对于从事相同工作,付出等量劳动且取得相同劳绩的劳动者,应支付同等的劳动报酬。

  本条中的“工资水平”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期内平均工资的高低程度。

  本条中的“工资总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生产总值用于工资分配的总数量。

  本条中的“宏观调控”的具体办法,可执行《关于加强企业工资总额宏观调控的实施意见》(劳部发〔1993〕299号)。

 第四十七条 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

  本条中的“经济效益”包含了劳动生产率和就业状况两个重要的因素。

  本条中的“依法”,指依照法律和法规。

目前主要指《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等。

  本条中的“工资分配方式”是指单位内部的工资制度,包括工资构成、工资标准、工资形式、工资增长机制等。

“工资水平”是指本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职工平均工资。

 第四十八条 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

  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本条中的“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履行了正常劳动义务的前提下,由其所在单位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最低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和奖金、津贴、补贴,但不包括加班加点工资、特殊劳动条件下的津贴,国家规定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排除在外。

最低工资的具体规定见《企业最低工资规定》(劳部发〔1993〕333号)。

 第四十九条 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应当综合参考下列因素:

  

(一)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

  

(二)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三)劳动生产率;

  (四)就业状况;

  (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

  本条中的“最低生活费用”,应为劳动者本人及其赡养人口为维持最低生活需要而必须支付的费用,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