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民居建筑文化初探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7520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族民居建筑文化初探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白族民居建筑文化初探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白族民居建筑文化初探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白族民居建筑文化初探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白族民居建筑文化初探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白族民居建筑文化初探Word格式.docx

《白族民居建筑文化初探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族民居建筑文化初探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白族民居建筑文化初探Word格式.docx

1.2“三坊一照壁”

“三坊一照壁”由三间两层组成一个建筑单元,即由三坊的房屋和照壁围成一个院落,庭院中种植花木。

正中一坊为正房,两边各一坊厢房,正房略高于厢房,正房正对面是照壁;

两坊交接处各有一漏角小天井,专供正房两耳房采光、通风,组合成一大二小的三个院落,所以又称“三合院”。

这类民居在白族地区最普遍,给人以舒适华丽、绰约多姿的印象。

院内各处装修都用木料,极其丰富华丽,千姿百态,互相争妍,其雕工技巧十分精湛。

1.3“四合五天井”

它规模较大,由四坊房屋围合而成,各坊房子都为三间两层楼房,正房较高,无照壁。

但和北京四合院相比又有不同之处:

除当中有一个正方形的大院子外,四坊相交处各有一个小院(耳房)和漏角天井,四个天井,加上四坊合围成的大天井,就有五个天井,故称四合五天井。

除大门外,有的人家习惯用一个漏角天井做人口小院,再在厢房山墙上升二门通达厢廓。

白族大户人家的住房一般是这种形式。

1.4“六合同春”

相传在大理南诏国时期,南诏王以六个大院的建筑规模,再现了原洱海地区六诏的部落文化,这六个相连的套院,成为南诏国的国宾馆,并以“六合同春”来命名,雅称“鹿鹤同春”。

它是一个较大的住宅,由几个院落组成不同形状的“重院”,重院民居常以“三坊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形式为单元,根据不同地势,作纵向或横向的深入,以二至三单元组成重院。

其体形规整、对称、严谨、宏敞、是富裕之家常采用的民居建筑形式。

便于弟兄分居,满足长幼有序、等级分明的白族传统居住要求。

但此类组群建筑因耗资巨大而比较少,其中大理喜洲的严家大院最具代表性。

严宅是清末至明国时期滇西著名商号“永昌祥”老板严氏的宅院,是一进“四院格局”,即“六合同春”。

前边两院为“三坊一照壁”式样,后两院中,前院为“四合五天井”,后院为“小四合院”。

严宅共有大小房屋110多间,走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小宫殿,可见“六合同春”式样的白族民居的“深藏不露”和独特高超的建筑艺术。

2白族民居建筑特色

2.1照壁文化

在白族民居建筑中,最能体现白族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的建筑物之一——照壁。

照壁又称“风水壁”,是白族民居中最显著的特色,也是最传神的部分。

照壁正对正房,其高度一般与正房的厦檐齐或略低,同正房等宽,墙头两边顶端上翘,形如鸟翼伸展,生动形象。

照壁在白族民居建筑中作用巨大,每家每户都必修一个照壁,它不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还蕴藏了白族人民深厚的文化和精神情感。

2.1.1实用性

照壁最初是作为墙体,起挡风防盗、保障家居内部生活的“静”和“隐”以及遮挡视线之功效。

它可以适当地遮挡一些光,不至于太刺眼;

傍晚由于照壁的反光作用,使正房显得明亮宽敞;

还可以根据阳光照射在照壁的部位推算时间。

在没有钟表的年代,照壁又起着计时的作用。

同时,从建筑学上来说,照壁还起到分隔建筑空间,增强、丰富整体空间层次,构成天井院内视觉中心的效果,增加住宅气势。

照壁是白族人顺应并利用自然规律,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体现,充分展现了白族人民的智慧。

2.1.2精神文化的体现

白族人家建房时首先要迎东建一照壁,让朝霞晨光首先照在它上面,给全家带来福气与吉祥。

此外,照壁是白族人受风水意识影响并结合本民族的特色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人们认为自己宅中不断有鬼来访,修上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

而且风水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

避免气冲的方法,便是在房屋大门前面置一堵墙,可起到阻挡外魔,驱逐内邪的作用,因此形成照壁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通过照壁反映出的是她们祈吉避邪求平安的民俗心理。

随着汉文化的不断影响,白族人民也越来越注重人的精神,重视文化的修养。

他们在照壁洁白的墙面上或画有各种式样的山水图画,并配有名人诗句,或题书刚劲有力的大字,使照壁显得更加高雅秀丽。

照壁题字讲究内容,一般为一句四字,诗情画意浓厚。

题字表现的是一个家庭的姓氏、渊源或地位的象征,因此题字内容随户主的声望和姓氏而不同。

如仕宦人家多题书“科甲联芳”、“世人书香”等;

赵姓一般题书“琴鹤家风”,传说赵姓祖先在外做官,为官清廉,告老还乡时携琴鹤而归,以此告诫后人;

而杨姓题书“清白传家”,因杨树剥皮后是清白的树心,杨姓人家借此表达他们洁身自好的美德;

以及张姓题书“张公百忍”,李姓题书“青莲遗风”,王姓题书“三槐及第”,何姓题书“水部家声”,董姓题书“南诏宰辅”等等。

有的人家根据照壁方位题字,如院落之东的照壁题书“紫气东来”,南边的照壁题书“彩云南现”,背山靠海者题书“苍洱毓秀”等。

正如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所言:

“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

”白族民居照壁上题写的姓氏内容,不仅反映出白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展示了白族在汉文化的长期熏陶下,重视文化的修养,形成了重知识、重教育的传统,追求在家可作锦绣文章,立世则能为国做事的人生目的。

白族很讲求住宅环境的优雅和整洁。

多数人家照壁前设有大型花坛,花坛造型各异,花木品种繁多,一年四季,花香四溢。

种花爱花是白族的传统美德,各种花卉因季节交相开放,香气袭人,环境优美,不仅美化了庭院,还给人以淡雅、宁静之感,提高了白族人民的精神境界。

2.2门楼文化

白族民居的大门(门楼)集中体现了白族建筑的精华,是白族建筑图案的一个综合表现,在白族民居中占有重要地位。

门楼一般采用殿阁造型,飞檐串角,再通过使用泥塑、木雕、大理石屏、石刻、彩绘、凸花砖和青砖等组合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

门头是重中之重,架设斗拱六垛六跳之多,并有斜拱衬托,斗拱重叠,飞檐串角,玲珑剔透,稳重大方。

门枋、门栏、门梁、门柱都雕刻有龙、凤、狮、鱼、花,涂金彩绘,精细而富丽,耀人眼目。

有的门楼不用一颗铁钉或其他铁件,而连接十分牢固,几十年如故。

再装上两扇较有厚度的铁黑色大门,门头雕有二龙抢宝或双凤朝阳,甚是威严、壮观[1]。

白族民居的门楼也透露出白族的文化内涵:

2.2.1宗教习俗的折射

白族在中国风水传统意识的影响下形成的民俗民风和宗教信仰,在民居建筑中时有体现,最为突出的是白族民居的门楼。

白族民居忌大门朝南,认为南方为丙丁火,故忌火;

忌大门正对着堂屋开和正对居家窗户,这是突出左青龙、右白虎的特点,即左方代表吉祥,右边代表凶险。

因此,大门多置于左侧东北角上。

相邻两家的大门不能正对,对面一家的墙角不能正对另一家的大门,否则会有损对面人家的风水;

前门不能被遮挡,否则也会挡了好风水;

门前不能有坑坑洼洼,门前只能种垂柳,也不能先筑围墙和外门,再去建筑住宅的其他部分[2]。

2.2.2身份地位、财富和理念的象征

门楼是整个建筑的精华部分,从门楼建筑水平的高低,精致的程度,用料的讲究,可以看出主人的经济状况。

白族本身是一个农业民族,在汉文化的长期熏陶下,重视文化的修养,形成了重知识、重教育的传统,因此许多考得好功名,逐渐成为达官显贵的人,为了光耀门楣,显示自己的地位和权势,衣锦还乡,大兴土木,修造豪宅。

而白族民居的门楼是整个建筑的精华部分,从门楼建筑水平的高低,精致的程度,用料的讲究,可以看出主人的经济状况,因此这些人把门楼修建的富丽辉煌,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而另一部分人则通过经商,腰缠万贯,他们也极力将自己豪宅的大门修造、装饰得华丽、精致,以炫耀自己的富有和阔气。

作为一般老百姓,他们住宅的大门就只能是门框上安装可供开关的门板了,可见封建礼制的等级观念在白族大门上同样有明显的体现。

白族历来就把起房盖屋看成人生大事,乐业之本,因此,不少人一生都在为建造住屋而辛勤劳作,苦苦集资。

门作为家居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装修文饰的重点,它不仅是财富的象征,而且还是白族所追求的成家立业是否完美的人生价值的一种表露。

从住宅的规模外观,特别是从大门门楼的精美程度上,可以看出主人的精明能干与立业有成。

所以,这实际上也是主人展现自我的特殊方式[3]。

2.3特有的建筑装饰艺术

白族自古就有着独具特色的建筑装饰艺术,尤其是木雕、彩绘与粉饰、砖雕与石雕、泥塑这四种装饰艺术更是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被专家学者们统称大理白族建筑中的四大建筑装饰艺术。

以雕刻、木雕、石雕、彩绘、粉饰、泥塑为主的白族建筑装饰,其造型活动从以建筑为主体的建构开始,依附于建筑实体,又有其独特的艺术性。

如房屋四大角搬爪,在爪的下方部位雕有龙、凤、狮、象等图案并相当精细;

其壁画也有龙、凤、狮、象或山水画、花、鸟、人物画像等图案的装饰画。

白族民间传统的砖雕,木雕,石雕、粉饰、泥塑给中国民居带来了别具一格的艺术协调与和谐,并且带有民族的精神,更富于生活的特色。

2.4特殊的建房模数值

白族民居建筑在住房的平面构成上也有相当高的要求,房屋的“进深”、“开间”也各不相同,从立面造型上看,它追求简洁大方,庄重舒展等特点。

在建房中常以吉祥的数字来定尺,在平面尺寸和层高尺寸的构成上均采用带有“8”字的模数值,如开间尺寸常取1.18丈(1丈≈3.33米)、1.28丈、0.98丈、0.88丈等;

进深尺寸常取1.98丈、1.68丈、1.58丈等;

层高尺寸常取0.98丈、0.78丈、0.88丈等[4]。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8”,根据谐音“发”,寓意发财、吉祥,表达了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全家平安吉祥的美好愿望。

3白族民居建筑的隐性特征

3.1顺应自然的选址布局

在山多平地少的云贵高原,人们把山间大面积的平地称为坝子。

山溪顺势流进坝子,坝子内水资源丰富,地势较平坦,适宜建房和耕种,交通便利,所以坝子自然而然的成为文化发祥的地方[5]。

白族人民顺应这一自然规律,选址于大理坝子,西倚苍山,东临洱海,环境优美。

且连绵的苍山形成了一座高大的屏障,挡住了大气环流,但有一部分气流通过苍山斜阳峰和南面哀牢山脉之间狭长的山谷风口进入下关,使大理地区冬春吹西风,夏秋吹西南风,四季风向基本不变,并且常出现大风天气。

因此,白族民居建筑一般都是一个独立封闭式的住宅,主房坐西朝东,背对盛行风向,门窗都朝东开设,以达到避风、采光取暖的效果。

这种背靠高山,面朝阳光溪流的白族民居建筑,不仅充分利用了风水和自然环境,还形成了具有冬暖夏凉功能的民居建筑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3.2适应环境的建筑结构

3.2.1抗震建筑结构

大理地区处于地震断裂带附近,属于地震频发区,因此抗震成为当地居民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白族工匠在长期的建造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一系列抗震的技术:

一、利用降低层高来减小地震时的房屋摆动幅度;

二、采用五柱落地的形式减小房屋的力矩;

三、扣榫是白族建筑中十分重要的技术之一,它决定了梁柱、桁架衔接的牢固程度,最终决定房屋的抗震能力;

四、同样串枋在白族民居建筑中起到稳固柱子的作用,也是抗震技术的一大关键[6]。

3.2.2防火建筑构造

白族民居建筑多由木材建成,由于木材的易燃性,加上大理坝子常年大风,很容易引起大的火灾,因此白族民居建筑中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因素,修建了厚实的围墙,平均厚度一般可达80㎝,主要由毛石、鹅卵石、粘土、青砖等夯筑而成,不仅起到了维护和分隔的作用,防止火势的传播和蔓延,而且具有隔热保温的效果。

白族民居建筑由于有厚实墙体的保护,木材的框架不易外露,大大增强了建筑的防火性能[7]。

3.2.3防腐建筑构造

白族民居建筑基本上都以青瓦木结构为主,这种房屋由柱、枋、桃、扇等构件组合而成,它连扇成间,连间成栋。

但是由于木材的耐腐性差,木柱根部有时会有水侵蚀或长期处于半潮湿的土壤环境下会迅速腐烂,因此白族人在柱上搁檩,柱下常置以“磉礅”为柱基石,使之高于屋内其它平地,长期处于干燥的环境中,防止木柱受潮腐烂。

磉墩上刻有几何图纹或雕有精美的图案,檩上钉椽角并盖瓦,屋内地面铺设木地板并涂有防腐透明清漆。

除此之外,白族民居是一个封闭的住宅,外墙无窗,外围密闭,所以室内比较干燥,降低了木结构建筑受潮腐蚀的程度,延长了住宅的使用年限。

3.3就地取材的建筑艺术

白族是个酷爱艺术的民族,在他们的居住建筑上就能充分体现出来。

大理石头多,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取材,广泛采用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

大理民间有“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的俗语,指的就是建房取材的特点。

石头不仅用在打基础、砌墙壁,也用于门窗头的横梁。

大理出产的大理石,比较有名的有“彩花”、“云灰”、“苍白玉”三大类。

大理白族的工匠们运用自己的独特技艺,结合当地特有的民族文化,把彩花大理石与白族建筑的特点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不但丰富了建筑立面,起到了很好的装饰效果,而且这种就地取材的装饰手法,用纯天然的图案来装饰建筑,使得建筑装饰更加的自然和谐,华丽而不造作,含蓄、低调的满足了白族人们对建筑的装饰需求[8]。

3.4深入人心的等级观念

白族民居建筑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在建筑中体现着儒家维护等级与社会秩序的“礼”等级观念在白族建筑中随处可见。

白族民居空间组织关系,体现出家中的身份地位的尊卑差别。

从布局上看,正堂屋祭祀自己的祖先,中间为客厅,左边是长辈的卧室,右边是长子的居所,正房地面比两侧的耳房要高,体现了长幼有序的礼制,整个房屋的布局体现出的是对礼的尊崇维护白族民居的门楼代表着森严的门第观念与社会地位“一滴水”代表的是平民家庭,“三滴水”宏伟壮观是富贵的象征[9]。

4结语

综上所述,白族民居建筑是白族人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白族人民为适应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白族的信念所创造的独具地域风格的少数民族居住艺术的精华;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是民族振兴意识的自然塑造。

它反映了白族人民的审美意识,更反映了白族人民的智慧在创造中得到升华和体现。

随着社会的进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建筑材料的发展,白族民居建筑及其文化也将在继承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扬武.独具特色的白族民居[J].建筑杂谈,2009,31(5):

36-37.

[2][3]鹿杉,叶喜.大理白族民居大门探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28

(1):

77-80.

[4]谷成东.白族民居建筑[J].住宅科技,2004(7):

43-44.

[5][7]李鑫,李汉柏.地域性视角下对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探析[J].文化研究,2012(4):

122-123.

[6][9]孙俊桥,何敏.大理白族传统建筑文脉探析[J].安徽建筑,2012

(2):

14-15.

[8]蒋建武,陈出云.大理白族建筑中的彩花大理石装饰艺术[J].商业视角,2010(11):

86-87.

 

一、白族民居的建筑形式及基本构造

白族民居平面布局多以三个开间组成一坊为单元,两边住人。

开间一般3.3米至3.6米。

中间为堂屋,开间一般为3.6米至3.8米。

进深5至6米。

前设走廊,前檐柱至金柱中距1.8米至2米,单层走廊上盖瓦屋面.并有大出厦和小出厦之分。

楼层走廊安木栏杆。

民居一般为二层,硬山屋顶。

庭院布局一坊单元房子,可以单独加围墙、厨房、厕所等建成为一般普通民居建筑。

也可以组成“三坊一照壁”的形式,即由三坊单元房子同一方围墙即照壁组成三合院。

在“三坊一照壁”中主房比厢房室内水平高15厘米左右,主房与厢房的交接处在转角小厦上设麻雀台及二个漏阁,漏阁一般由比主房进深及开间浅小的二间房子组成,连接于主房并用围墙联系组成小天井,漏阁可做厨房及堆放杂物用。

“四合五天井”可以做成有走廊小厦瓦屋面,四坊房子楼层相互不连通的式样。

也可以做成四坊房子楼层相互连通不设小厦瓦屋面,而是设楼层走道为木栏杆的形式。

白族民居一般都是石木结构或土木结构。

青筒板瓦屋面,墙裙及墙角是用麻条石支砌成直立平放的形式,后檐墙、山墙墙裙以上用毛石墙或土基墙。

屋面出檐除正面两山墙内皮之间做成木椽出檐外,其余抬青石板飞檐石,后檐墙抬大号飞檐,山墙抬中号飞檐,正面墙角抬青石板虎牙,在飞檐石下还安飞砖、飞瓦。

屋面檐口飞檐石的设置是白族民居区别于其它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别具一格。

白族民居的木结构大架是做成古建构架结构,屋面硬山形式,有五架梁、七架梁等之分,根据房屋进深决定梁的架数。

大架一般做成金片结构或工字形构架结构。

大架是用立柱和横梁以榫卯组合,数层重迭的梁架逐层缩小加高,直到最上一层承托梁檩中脊。

屋面檩条除屋脊是用三根即一根枋木挂枋,两根圆木盖梁叠合外,其余为一根枋木挂枋和一根圆木盖梁叠合。

挂枋下再设千斤担。

在檩条间根据板瓦宽度钉椽子。

建筑物重量全部由构架承担。

墙壁只起围护作用。

楼面承重梁多用二根大枋叠合组成,上面再加扣承枋,控制楼楞位置。

在走道檐柱外边,大插伸出柱外皮的部份一般均雕龙、凤、狮、象等兽头,这些木结构的做法地方性较强,均有别于其它民族。

二、白族民居中的照壁

白族人民喜爱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照壁。

从照壁的构造、雕塑、砖雕工艺、彩画工艺反映出白族人民的文化艺术和白族古建的风格。

照壁有建造在村头或庙宇前面的,有建造在民居中的。

村头照壁和庙宇照壁是独立的,墙较厚,一般约80厘米左右,高约5米左右。

民居中的照壁中间高两边低以泥作工艺为主,墙厚一般为60厘米,中间部份高约6.5米左右。

两边高度控制在照壁墙头瓦脊顶低于厢房二层檐口虎牙下皮,比中间照壁矮1.1米左右。

照壁的墙裙是双面支砌直立平放条石,高约l米。

墙裙上皮支砌腰线石。

腰线石以上用普通砖及3厘米厚翼形花边砖和薄型砖支砌,做出柱面及檐口不同类型的分空花格饰面。

在不同大小类型的花空中可做雕塑或者彩画。

檐口花空以上做砖挑,砖雕花板或变相斗拱的观音合掌砖雕花饰等。

斗拱上挑飞砖、飞瓦、飞檐石。

在飞檐石上用纸筋灰做 

泥塑花饰封檐板.飞檐石上起坡盖瓦。

中间部份照壁的檐口要求起翘在20厘米左右。

中间照壁要求两墙角檐口也安设飞檐石,墙头瓦面做成四撇水式样并要求四角在垂直方向起拱外。

在水平方向外挑与中间部份连成自然曲线。

墙头瓦面的檐口及瓦脊的起翘要做得自然美观。

照壁成型后,则用纸筋灰细心粉饰,檐口四角做凤头等雕塑。

照壁中间安设高级彩花大理石.或安贴书写有“清白传家”、“紫气东来、“苍洱毓秀”等汉白玉大理石。

经过纸筋灰粉饰后的照壁,再通过白族民间艺术画匠的传统精心彩画,反映了白族建筑文化艺术。

民居照壁也有简易做法,即檐口不做斗拱花饰,飞檐石下只做飞砖、飞瓦线条及花框、花格.彩画也以淡墨彩画为主。

这样做成的照壁较为经济,民间所设较多为昆明海埂“白族村”、“三坊一照壁”中的照壁和深圳“三坊一照壁”中的照壁一角。

三、白族民居中的大门

大门是白族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荟萃了白族古建的精华,包括了古建中的梁、枋、斗拱、挂落、博风、门簪及曲线优美的屋面。

它的艺术处理.是经历代劳动人民长期努力和经验的积累,创造了许多美丽动人的艺术形象。

在制作中.借助于木构架的组合.及各种构件的形状及材料质感.进行艺术加工.使功能和艺术达到协调统一的效果.

民居大门的式样是比较多的。

有除木门外全部是泥作三滴水式样,也有全部是木作或泥作的一字平屋面做成硬山或撇水庑殿式样等等。

在以木构架为主的大门中由于门第之分其斗拱还有一斗七架、一斗五架和一斗三架之分。

但不管做成什么式样,大多数大门都靠山墙而设置,当地叫过山门。

大门的做法都比较讲究传统。

尤其三滴水大门构造尤为复杂。

大门屋面两侧“两滴”的整个结构是在突出山墙面约50厘米的大门墩上作制作,门墩下部细凿条石支砌,外边内角呈外八字,上部结构类似工艺复杂的照壁做法。

中间“大滴”是木结构,其做法是首先按大门净宽立二根方柱连接于山墙大架上,大门位置若设干走道。

山墙大架金柱做成方柱可以代替一根门柱,另一根门柱设在前檐柱位置,但比前檐柱高,其高度至支承大门屋面椽子的梁檩上皮。

并在距离门墩水平距离约60厘米外设二根灯笼短柱.下端支承在门墩腰线石上,上端支承大斗下的枇杷枋, 

两侧设二根穿尖大插,以支承两侧枇杷枋和过桥木,插头穿挑出灯笼柱的部份雕伏地狮兽头,在大门二根立柱之间设门枋、门槛,在上槛上方安“垛木方”,全部斗拱挑头木根部做穿榫,连接在“垛木枋”上。

大门木结构的斗拱构造是在大斗上设置逐层外挑头木。

每层挑头木上部都安有拱板,其拱板做成通长的,延伸至两头成为侧面的挑头。

侧面的拱板延伸到正面成为正面斜角外的挑头。

在每个挑头前端均雕有龙、凤、狮、象等兽头。

在上下挑头间安有小升,在大斗之间又设有象座。

象座上又再有挑头木,每层挑头之间交叉安设观音合掌雕花板。

在翼角处斗拱上方设老角梁、仔角梁,在角梁梁端雕制斜角大凤头。

檐檩支承在悬挑斗拱外檐上层,在檐檩两头起山逐渐抬高,形成斜坡钉制木椽。

木椽后端必须延伸到山墙大架与大门立柱之间相连的梁檩上.中间支承在高度齐仔角梁上皮的外层梁垛木上。

垛木上口开槽支椽子,椽子前端再安飞椽。

翼角飞椽用钢销或长15厘米圆钉相互串连。

椽头钉双层雕花封檐板,椽子上皮钉压檐板,后盖青筒板瓦屋面,大门正面在灯笼柱之间.在支承大斗的枇杷枋下安设照面枋、花枋、画坊、挂落等雕花构件。

大门成型后经过精心彩画装饰及油漆成为具有工艺价值的成品。

工艺之精湛,结构之艰难,使人感到叹服。

四、白族民居中的彩画

彩画在白族民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集中反映了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的白族的文化艺术和审美。

在建筑物外墙、照壁、大门及房屋檐口部份到处是古色古香的民间彩画。

有多种类型的花边图案,也有浓重地方色彩的山水人物画及用毛笔书写的诗句。

大理白族民居的彩画别具一格,不同于清式彩画中的“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及“苏式”彩画而有其民族特色,是历代能工巧匠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首先从色彩上讲,自古以来白族喜爱白色。

以白色为吉祥,所以,民居建筑墙面多为白墙.照壁墙中间部份不能随意着其它色,一定要用白色。

瓦檐下作画底板一定要白色,后檐墙上花墙要白色,在白墙上面彩画着色以素雅清淡为特色,给人以幽雅舒畅之感。

屋檐下各种形式的花格边框及出线花边图案可稍为艳丽。

彩画色调以黑墨及石兰、红土、土黄等石色矿物颜料为主色,其它石绿、银朱、石黄等色调为铺助点缀施用。

因白族民居的大部份彩画是在建筑物外墙上绘制,而建筑物外墙要经风雨和日晒,所以要求不能变色。

为了防止变色一定要用真的矿物颜料,经除硝后和胶液按一定的比例拌制而成,其次要等墙面干燥后才能上色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