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74186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地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城市地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城市地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城市地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城市地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地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

《城市地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地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地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特点

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

3、注重城市化研究

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研究和应用

三、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

1、对理论研究将进一步加深

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

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

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

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思考题

1、谈谈你对于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

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5、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6、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地理学?

如何才能学好城市地理学?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

一、城市和城镇

在许多场合下,城市和城镇这两个概念是有严格的区分。

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不够设市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二、定义城镇的标准(P20)

笼统的说,中外各国大体都有小村-村庄-镇-城市-大城市这样一套居民点的系列。

村庄和比村庄还小的居民点一般是乡村型的居民点,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

镇和比镇大的居民点是城镇型的居民点,统称城镇,是以非农业活动为主的人口集中点。

第二节城市地域

城市具体到空间上无非有三种地域概念:

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和功能地域概念。

一、城市的行政地域

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他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二、城市的实体地域

城市的本质特征本来是对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而言的,划分城市的实体地域主要是为了区分城乡。

三、城市的功能地域

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

这是城市研究中最基本的城市地域概念。

1、都市区(metropolitanarea)

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2、大都市带(megalopolis)法国戈特曼1957年提出有许多都市区首尾相连成一体,他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有这样几个特点:

(1)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串的都市区。

各核心城市之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开阔林地、零星分布的牧场和草地。

这些非城市性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

(2)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市核心及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时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都市区联接起来,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

不仅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

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

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工业化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3、都市连绵区(metropolitaninterlockingregion)

1986年,周一星在分析中国城市概念和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时,提出了都市连绵区这一概念,以与国外普遍使用的大都市带(megalopolis)这一概念相对应。

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有五个必要条件:

(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

(2)有对外口岸;

(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

(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

(5)经济发达,城乡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

4、城市群(urbanagglomeration)城市群这一名词是由姚院士首先提出来的,在我国得到了1广泛的应用,甚至已经写入了“十一五规划”。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

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和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这种集合体就称之为城市群。

但是城市群的提出和应用有两个先天不足的问题,一是没有界定指标,划定城市群范围的任意性太大,空间尺度不明确;

二是不规范,城市群的英文译名是“urbanagglomeration”,而“urbanagglomerations”在国际上恰恰指的是都市区范围内的城镇聚集体(请见《联合国人口统计年鉴》在大城市清单里明显列出两栏人口规模,一栏是cityproper,指行政上的中心

市,一栏是urbanagglomeration,指这个中心市的都市区)。

5、都市圈

6、城镇密集区这是对城镇分布比较密集、相对发达的地理空间的一种称呼,是一个比较中性的、一般的、可以广泛使用的词汇,用“城镇密集区”做规划被误导和误解的可能性很小。

第三节中国市、镇概念和统计口径

一、中国市、镇建制标准(30)

>

400

]Q0-400

<

Kih

Ilk口中

1.11I™1i

rftL■竄%

10万

壽T开

3e目力

6Jj

itfflJt斓张

rppin>

20”

甫IX人n中

叶亠t

15ff

milFj

»

107f

库农产豪人口

25IT

全县步昭UTi.

L址严(ft

占]'

収机总产

°

15fi

说1.挑時

912(t

R70f^-i]

匸税亚>

2S亿工业产個占

1

MK亿

Mb忆

|jGhP>

25

卡H苇匚产

rpp比卿

m煤

Ml%

占Gup>

rit庁加・穴

IfA1

•勵TV^A

乩人

他方用卑琲时It狀

\收人

产f)厝"

1可U

1>

5oott7f兀

于』iHXl,F;

[A>

1t

r1

芒hA塚

|inn**

55cj

1较好

]赢

二、中国的城乡划分和统计口径(P30)

城乡划分有多方面的意义,最基本的目的是用于区分城乡人口。

城乡人口结构的状况是极

为重要的国情状况,向来受到各国世界组织的重视。

三、市带县体制

思考题

1、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人口的标准?

2、简述城市地域非概念。

3、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

4、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些什么变化?

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

5、如何评价市带县的体制?

第三章城市生产与发展

第一节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节城市产生于发展的区域基础

一、区域地理自然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分布而影响城市发展。

大多数城市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适度降水。

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分布也有密切的关系。

第三节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生产和发函

一、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

巴朗斯基曾经给地理位置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位置就是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

城市地理位置是绝对个性化的特点。

二、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1、大、中、小位置

这是从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

大位置是城市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小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而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大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分出一种中位置。

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P43-44)

这是从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区分的。

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所有的城市原则上都要依托一定的对外交通设施。

运河是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

随着航运技术的发展,船型不断加大,吃水不断加深,河口港城市向下游出海口方向推移是带有普遍性的规律。

铁路是现代快速、大运量运输的主要方式。

城市与铁路的关系也有不同类型。

第四节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1)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运输为主的中心地城市,如大多数集镇、城镇、县城;

(2)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运转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等;

(3)为满足某种专门的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如工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大学城等。

单一的职能职能形成采矿基地、集镇和渡口等小聚落,唯有身兼两种或两种以上职能的才有条件形成较高级的聚落。

大城市之所以能形成,乃是身兼三种职能,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的结果。

一、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

(P46)

二、运转功能、区际贸易与交通功能为主的城镇。

所谓运转功能(break-in-transport),美国拉格(D.S.Rugg)教授认为可以分成三类:

(1)实体运转(physicalbreak)。

指货物从一种交通方式转换为另一种交通方式,如水运转为铁路运输。

(2)商业性转运(commercialbreak)。

主要指商品所有权的改变。

(3)政治性转运(politicalbreak)。

主要指商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另一个国家或地区,这是需要付关税。

三、规模经济、集聚经济与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

第五节信息技术革命与城市发展

技术进步自古以来就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信息技术革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工业社会爆发了信息革命。

信息革命可以理解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阶段,或第四次工业革命。

在生产领域,一方面,大公司进行的是1大规模生产和中心化管理,其运作本身就产生了大量的信息流。

另一方面,知识逐渐取代资本和劳动力成为提高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因而需要大量的信息才能进行有效地组织和管理。

在消费领域,在通信和交通领域,在国家干预方面,在劳动就业结构方面,

二、信息技术革命与新产业空间的形成

(1)集中区位

(2)分散区位

三、信息革命时代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

1、跨国网络化城市体系西方发达国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加速了经济全球化,促成了新国际分工的形成。

跨国网络化城市体系的主要物质基础是跨国高速道路网络和发达的电子通信设施。

2、世界城市体系

进入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创新更加活跃。

其次,空间极化和城市职能专门化趋势将进一步强化。

最后,传统的国家和区域城市系统将直接或间接地从属于世界城镇体系。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第一节城市化定义

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赛达(A.Serda)首先使用了urbannization—词。

一、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一词包含了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

(1)人口结构的转型;

(2)经济结构的转型;

(3)地域空间的转型;

(4)生活方式的转型。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Fridmann)将城市化过程分为城市化I和城市化n。

前者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景观转化为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

后者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展过程。

因此,城市化I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而城市化n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正统的城市化,即既有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扩散,他们之间协调发展。

第二种是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扩散,也就是说,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这种情况被称为假城市化

(pseudo-urbannization)。

第三种是只有城市文化的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

这又分为两种情况:

在一些发达国家,郊区城市化(suburbanization)、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

在我国,乡村城市化(ruralurbanization)。

第二节城市化的机制

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而这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

2、第二前提——剩余农业劳动力补充:

第三前提,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

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1、工业化与城市化

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三、乡村-城市人口迁移的动因分析(P63-66)

四、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第三节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

一、城市化的类型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要素流动方向)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空间连接于否)

3、景观型城市与职能型城市化

4、积极型城市化合消极型城市化

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二、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

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的主要方法有两种,即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主要指标法,是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的、又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达到的水平。

第一,城镇的定义不同将直接影响城镇人口数量的统计,进而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和比较。

第二、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1也将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

第三、以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是测度了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数量过程,它不能反映城市化的其他性质,如非农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地域扩散过程。

第四、城市化水平用城市人口比重表示,反映了城市化发展的相对水平,不能反映城市发展的总体规模。

土地利用指标,是从土地性质和地域范围上来说明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指标。

第四节城市化进域推进和郊区化

按照经济学的解释,现代城市源于现代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效益。

这1两种效益产生巨大的向心力,是生产向城市集中一获得成本的节约。

然而,企业向城市聚集到一定程度,也会产生集聚的不经济。

集聚不经济主要来自是中心更高的土地使用费、交通拥堵和环境品质的下降,由此产生城市发展中的离心力,推动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城市周边地域扩散。

这种现象被称为城市化的进域推进。

若在城市化的进域推进过程中伴随着中心城区人口的绝对下降和郊区人口的增长,则称为郊区化。

一、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

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

2、工业的扩张与城市化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二、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P76-77)

霍尔模型解决了两个问题;

一是人口流向问题;

二是人口增加减少的速度问题。

在霍尔的模型中,前三个阶段,中心市人口高速增长,城市发展一向心聚集为主;

第四阶段中心市人口增长速度低于郊区,是离心扩散的初始阶段,出现了郊区化的前兆;

第五阶段中心市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向郊区迁移,为典型的郊区化阶段;

而第六阶段则与逆城市化阶段相联系。

三、再城市化

按肯尼迪的定义,gentrification具有三个特征:

第一,必须有低收入的居民从他们的街区中被置换出来,而这种置换往往是非自愿的置换,也就是通过迅速升高的地租或是增加物业税,让那些宁愿留在原居住地的居民无力负担生活开支而被迫离开;

第二,不仅街区的住宅质量的到提升,而且其人群的社会经特征也发生了改变;

第三,街区文化特征的改变,因为新来者会按他们自己的文化、生活生活方式、消费品味来改变这个街区原有的社会文化特征。

四、郊区化

(1)制造业郊区化:

制造业是最早出现郊区化的部门。

(2)人口郊区化:

人口郊区化同样和汽车的广泛使用有关,而制造业、零售业、办公业等各个行业中企业的郊迁进一步促使人口郊区化。

(3)零售业郊区化:

零售业是为消费者服务的行业,当人口向郊区迁移,势必会带动相关零售业向郊区的迁移。

(4)办工业郊区化:

传统上,城市中心的CBD是办工业集聚中心,这里是大公司和金

融机构的集中地。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进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城市产生及遭早期发展阶段、中世纪阶段、工业化时期和当代城市化(1950年以来)

当代世界的城市化: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

2、大都市化趋势明显

3、大都市带称为国家的核心区域

第二节1949年以前中国城市发展史

第三节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

一、短暂发展时期(1953-1957年)

二、起伏波动时期(1958-1965年)

三、停滞时期(1966-1976年)

四、过度时期(1977-1981年)

五、乡村城市化时期(1982-1991年)

六、快速城市化时期(1992年起至今)

第四节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一、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

二、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

三、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四、郊区化进程已近显现

五、三大城市群(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

第一节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

城市全部经济活动:

B-基本经济活动,以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离心型、向心型)

B/N必须保持必要比例

N-非基本经济活动,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为满足B而派生的、满足本市居民正常生活

派生的需要)

二、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

1、普查法

2、残差法

3、区位商法(或宏观法)

4、正常城市法

5、最小需要法

三、影响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

四、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第二节城市职能及其分类

一、城市职能和城市性质的概念城市职能是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二、城市职能分类方法定义:

按照城市职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一定区域里许多城市进行的分类就是城市职能分类。

1、一般描述方法

它由研究者首先确定一个城市类别的体系,以描述性的名称加以命名,然后根据自己对每个城市的了解,分别把城市归入各个类别。

2、统计描述方法统计描述法德城市类别仍然是分类者事先决定的,但每一类增加了一个统计上的数量标准。

3、统计分析方法(P147-148)

(1)把1950年美国国情普查中24个主要行业重组成9种经济活动,作为划分城市职能分类的基础。

(2)分别计算897各1万人以上城镇9种活动的劳动力结构百分比。

(3)计算所有城镇每种活动职工百分比的算术平均值(M)和标准差(D)。

以高于平均值加一个标准差作为城镇主导职能的标准,以高于平均值以上几个标准差来表示该职能强度。

4、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

5、多变量分析法

6、新的动态

第三节中国城市职能分类

一、最早的区域性城市职能分类

已故地理学家孙盘寿先生的“西南三省城市职能类型”是我国区域性城镇职能分类研究中最早且比较深入系统的一个例子。

二、全国性城市职能分类

1、理论基础一个完整的城市职能概念应该包括三个要素:

专业化部门、职能强度和职能规模。

2、方法论

中国城市职能在分类方法上,采取多变量聚类分析与纳尔逊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和综合性职能分类与工业职能分类相结合的方法。

3、资料矩阵

4、分类表达形式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

第一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一、城市首位律

这是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早在1939年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

二、城市金字塔(165-167)

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变动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

三、位序-规模法则

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第一节空间相互作用合空间扩散空间相互作用:

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交互作用。

一、交互作用的分类

海格特,1972年,把空间交互作用分为三类:

对流、传导和辐射。

第一类,以物质和人的移动为特征。

第二类。

是指各种各样的交易过程。

第三类,是指信息的流动和创新(新思维。

新技术)的扩散等。

这样,城市间的联系可表现为以下三种主要方式:

货物和人口的移动、财政金融上的往来联系和信息的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