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7047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七年级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七年级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七年级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七年级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七年级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其西草原广袤,牛羊成群。

东部农区和西部牧区的界线在这里是那样的明显。

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发生在农牧区交接地带的互市,赤岭互市就是较著名的一个。

唐武德二年(619年),在今青海东部地区设鄯州(治今乐都碾伯)、廓州(治今化隆群科),置刺史。

次年,唐与吐谷浑讲求和好,并达成互市协议,互市于承风戍(今拉脊山口)。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与吐蕃定点在赤岭互市,以一缣易一马。

当时青海是重要的产马之地,吐谷浑人培育的“青海骢”在唐代仍驰名于世,产于今黄南、海南等地区的“河曲马”也是国内名马。

唐肃宗以后开展了“茶马互市”,青海大批的马牛被交换到内地,内地的茶、丝绢等同时也交换到了牧区。

明后期至清初,互市地点增多,增有镇海堡、多巴、白塔儿(今大通老城关)等。

清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对互市严格控制,规定只准每年2、8月在日月山地方进行互市交易,并派军队弹压。

后因这种规定不能满足各族群众之间的交换需要,清廷便数次放宽政策,并将日月山互市地点移至丹噶尔(今湟源县),日期也予以放宽。

丹噶尔互市是日月山互市的继续,很快成为“汉土回民远近番人及蒙古往来交易之所”,在嘉庆、道光之际,商业尤其繁盛。

清《丹噶尔厅志》记载丹地市场“青海、西藏番货云集,内地各省商客辐辏,每年进口货价至百二十万两之多”,成为当时西北地区显赫的民族贸易的重镇。

日月山横卧在西宁市以西90公里处,是青海省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分界线。

南北朝至唐代时叫做赤岭,是北魏和吐谷浑、唐和吐蕃的界山。

什么时候开始称做“日月山”的呢?

民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当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唐太宗为了宽慰她,用黄金制作了一面日月宝镜,据说可以通过宝镜看到长安城的景色和家中的亲人。

和亲队伍行至赤岭,即将离开唐朝国境时,公主站在山颠,东望是良田干顷,杨柳成行,炊烟漂渺;

西望茫茫草原,牛羊点缀,天高云淡,引起思乡之情。

她让人拿出宝镜观看,镜中的长安,街市繁华、宫殿巍峨,亲人历历在目,不禁愁思万缕。

猛然想到自己联姻通好的重任,看到和亲队伍中人们投来的企盼的目光,毅然将日月宝镜抛下山谷。

公主潸然泪下,泪水流成了倒淌河,由东向西汇人碧波万顷的青海湖。

后人怀念、敬仰公主,把赤岭叫做日月山。

那么,为什么文成公主要嫁到吐蕃去呢?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后,与边疆各民族和睦相处,各族首领纷纷派遣使者向唐朝求婚,唐朝先后有15位公主嫁到兄弟民族当中。

当时的吐蕃国王松赞干布开明治国,为引进文化、加深友谊、安定边境,在与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后,派禄东赞到长安求婚,得到唐太宗应允。

文成公主自幼被唐太宗和皇后收养,深得疼爱。

公主远嫁,唐太宗准备了各种日用器皿、珠宝饰物、绫罗绸缎及书籍、药物、蚕种、谷种等作为嫁妆,还派乐队、工匠随同去吐蕃。

公元641年正月,唐朝派李道宗护送公主从长安起程,经咸阳、陇西、临夏,渡过黄河,进入青海,沿湟水西行。

过日月山后,先与嫁给吐谷浑王诺曷钵的唐朝弘化公主,在大河坝附近的馆驿中,举行盛大宴会,唐、吐蕃、吐谷浑三方亲朋欢聚一堂。

之后,公主一行继续南行。

松赞于布亲自

率兵在扎陵湖南岸,筑馆安营,迎接公主,李道宗主持了隆重的婚礼。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经玉树进入西藏,4月15日抵达今拉萨,受到吐蕃人民隆重欢迎。

文成公主远赴西藏联姻,沿途留下了很多美好的传说和史迹,千古流传,至今藏族人民仍然称公主为“阿姐甲莎”,意思是汉族姐姐。

思考与练习:

1.日月山为何又叫赤岭?

2.口述日月山的传说故事.

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

——680年),唐太宗时汉室公主。

细君公主和亲大约700年后,又一个皇家少女担负着民族团结的使命远嫁了。

这就是名垂青史的文成公主。

在唐朝国势如中天的时候,青藏高原也有一新兴的藏族王朝——吐蕃在蒸蒸日上。

吐蕃王朝的缔造者是具有雄才大略的松赞干布,这位年轻的赞普(吐蕃语为王)文武全才。

精通骑射击剑使他剽悍机敏;

爱好诗文又使他风流倜傥。

更为难得的是,松赞干布不但致力于吐蕃的强盛,而且把眼界开阔到吐蕃王朝以外,热心地接受各族各国先进之处。

他尤为倾慕唐朝的强盛,希望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中原能助他一臂之力,以加速吐蕃的繁荣。

于是松赞干布决定向唐朝皇室求婚,几以周折后,唐太宗终于答应了吐蕃的请求,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为妻。

贞观十五年,也就是公元641年,太宗派出庞大的送亲队伍护送公主入藏。

嫁妆之丰盛自不必说,单是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奉诏伴公主经过凤翔、秦州(矢水)、河州、鄯州(乐都)到达鄯城,也就是今日的西宁。

在鄯城,公主与送亲队伍稍事休整,让离家的公主最后一次体味这儿的汉俗与汉服,因为这是最后一座汉族聚居的唐朝边城;

让疲倦的双脚接受高原流水的沐浴,因为滔滔流水能洗去公主离愁别绪。

继续西行,翻越赤岭,此地千里少见人烟,空气也渐渐稀薄,身心均有诸多感触的文成公主知道此一去便与家乡有万重关山,不禁悲从中来。

传说唐太宗特地命人送来赶制的日、月宝镜,夜晚可照月镜,从日月镜中可以望见父母和故乡。

看到日月宝镜的公主更是涕泪涟涟,镜中的父母更是可望而不可及,队伍因此而举足不前。

文成公主虽是柔弱女子,毕竟不不同凡响,柔骨中自有一股刚烈之气,知道此一去干系重大,只可进而可退,于是毅然摔了日月宝镜,继续西去,赤岭从此更名为日月山。

又据说公主行至青海湖畔时,虽然眼前水波荡漾,湖边水草丰美,牛羊成群,但风物毕竟不同长安。

回首一望,高高的日月山挡住了视线,故乡在梦中,公主又一次泪如泉涌。

这一哭,直哭得湖畔河水做倒流。

这条向西流淌的“倒淌河”融汇着历史的烟云,流淌至今。

公主所到之处,山川有情,流水有意。

越过日月山,路过青海湖,虽然思乡愁绪绵绵不绝,但一进入吐谷浑境内,就受到先期嫁于吐谷浑国王的弘化公主的热情接待。

住在特地为她修建的行馆里,两位唐朝公主他乡遇到故人,可以稍解思乡之苦。

一个月后,文成公主启程,来到了黄河浓源头,对公主仰慕已久的松赞干布已从逻些(拉萨)赶至柏海(扎陵湖、鄂陵湖)迎接。

美丽娴雅的公主一旦与特意身着唐装的松赞干布见面,顿觉大唐皇帝所言不妄,年轻的松赞干布的确气貌轩昂、不同凡响,自己终身有靠了。

公主由松赞干布亲自陪护到了拉萨。

拉萨万人空巷,吐蕃人以空前的热情迎接远道而来的王后。

一首流传至今的民歌表达了吐蕃人的热情:

“不要怕过宽大的草原,那里有一百匹好马欢迎您;

不要怕过高大的雪山,有一百匹驯良的牦牛来欢迎您;

不要怕过浩渺的湖泊,有一百只马头船来欢迎您。

”王后被热情洋溢的吐蕃人民所感动,那种欢快,那种热烈,那种豪迈久久地停留在公主心头。

为了报答松赞干布的深情和人民的忠心耿耿,公证以百倍的热情投入了这里的新生活。

她协助国王推广中原的经济与文化,中原的谷物、牲畜就此在拉萨扎下根来;

中原先进的技术也由中原工匠传播开来。

从农具制造到纺织,从造纸到建筑,从酿酒到制磨,从历算到医药都由中原传入了吐蕃。

公主的善举赢得了人民极大的尊重,唐与吐蕃的交往于是更加频繁,吐蕃也由是大为繁荣。

松赞干布自然更加爱慕这位唐朝公主,深觉几经周折娶来的王后才情过人,贤淑美貌。

更为可贵的是公主平易近人,与侍女一道亲手教会藏族妇女种种中原技艺。

为了美丽可人的王后,松赞干布特地为她修建华丽的宫室,结束了住帐蓬的历史,又“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而建造了雄伟的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落成之日,举行了盛大庆典,还将公主带至吐蕃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供奉在为此特建的小昭寺中。

在松赞干布与公主共同生活的时间里,二人琴瑟相谐,幸福融洽。

爱情冲淡了公主的叫乡愁绪,也冲淡了因语言不通、习俗各异而带来的些许惆怅。

松赞干布在政务之余常常陪伴公主在风景秀丽的泽当行宫吟诗消闲,谈天说地,这对异族情侣的身影就永远留在了西藏高原上。

珠联璧合的婚姻建立了蕃唐之间的甥舅关系,两国从此互通音讯,互遣使节,欢好不绝,亲密友好的关系传至后世。

650年,吐蕃王朝的一代明主、唐朝的附马都尉松赞干布逝世,公主深情的呼唤没能留住国王的生命。

郁郁寡欢的文成公主在吐蕃又生活了30年。

公主逝世后,吐蕃史书一反不记后妃的死丧和葬仪的惯例,将文成公主载入史册,让其芳名永留后世。

全部身心为吐蕃人民谋利的王后也受人民的深深爱戴,公主的诞辰日和公主到达拉萨的日子成为西藏的传统节日。

时至今日,公主的历史功绩仍是藏族人民诗歌曲艺和传说的重要内容。

有如此殊荣,公主一生可谓不虚度了。

1.文成公主在汉藏民族融合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话说哈城

哈城,原名哈拉库图(蒙语,意为黑喇嘛)

哈城位于湟源县城西南35公里处,即国道109线2039公里的南侧3公里。

哈城地区原为东科寺封地,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罗卜藏丹津起事反清,清政府派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奋威将军岳钟琪讨平后,寺院投诚归附,丹葛尔(今湟源县)全境逐隶西宁县版图。

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清政府增设丹葛尔应守备一员、把总一员,驻哈拉图库,归丹葛尔参将统辖。

驻军有马战兵一百名,步战兵一百名。

驻军之举,肯定了哈拉图库为边陲关隘的地位。

时西宁道佥事杨应琚以哈拉库图地倚日月山。

为行商往来之要区,“委西宁知县靳梦麟巡督,西宁府经历王勋监理,于乾隆四年(公元1793年)四月十五日鸠工,至五年九月十五日竣事”见《西宁府新志卷之九、建制志》,驻城一座,定名为哈拉图库城,民国以后简称哈城。

城设东西二门,周回二百二十八丈,根宽一丈八尺,顶宽九尺,西门倚山,无所往来,常年关闭,或谓古昔有兵一旅,自西门出征,没于阵,无一生还,故闭西门,唯开东门,与居民相通。

城为长方形,东西门并设瓮城,城四角设有碉堡。

现今其城墙垣因久经风蚀雨剥,碉堡等建筑已荡然无存,东城墙已经拆除,其余西南北城墙尚依然屹立。

一九九三年六月,黄源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土城筑于龙山之上,当地乡亲说:

昔日筑城于龙山,是因为龙山是块风水宝地,青龙居住之所,山上有眼龙泉,青龙吐水,水质甘甜,山上水草丰美、山花烂漫,筑城以附青龙,使“龙头戴枷”,永驻宝地,福佑地方。

名为城,但城内并无民房设施,也无居民居住,进入洞门,横在眼前的是守备署旧址,俗称衙门,是守备办公之所,拾级而上,右侧是土地庙,再后是城隍庙、玉皇庙,左侧是山神庙,再后是关帝庙。

玉皇庙后面既是西门。

这些庙宇等建筑现在有过街楼,是繁华的商区,也是居民区。

昔日南北街商店林立,湟源县城的洋行和“歇家”大户,均在这里设有分支商务办事机构,接待蒙藏商人,经营畜产业务。

此外,在城外东北临河流处设演武场、趟窝(训练军马的设施)直止莫多吉村。

隔河山坡有料瓣台,系古营盘遗址。

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川陕总督查大学士郎阿据议奏请添设哈拉图库等八营堡,哈拉图库营驻军一百四十三名,千总一员。

下辖日月山塘,窝卜免卡汛,铁勉库卡汛。

乾隆十二年以后,除增添、裁汰、移驻外,截至五十年止,存留马步兵仍保持一百四十三名。

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鉴于哈拉图库为边内第一要冲,清政府将镇海堡守备移驻哈拉图库,哈拉图库营千总移驻镇海堡。

由镇海堡拨添马兵二十四名,步兵三十八名,守兵三十七名。

以后驻军因裁汰、裁拨、暂停募补等原因,时有增减。

哈拉库图营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裁撤。

清政府在哈城驻军设防,促进了哈城的开发。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年羹尧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之后,在清政府所奏《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中称臧蒙民“其与内地相互交易之处,定以每年二月、八月二次,俱以边外为集。

臣选得西宁边外有那拉萨拉(即今日月山一带)请指定为集,不准擅移”。

当局均如所请。

哈城距“海藏咽喉”的日月山近在咫尺,东南地方辽阔,蒙藏牧民的账房牛羊弥望山谷,南山高峻,界限内外,东至东峡分水岭,一展三十余里广阔草原,中间哈城河自西向东流向东北,汇入兔尔干河,水甜草盛宜牧宜宿,当为开展贸易的支点。

邑人宿儒杨治平先生曾有诗曰:

“万里经商勤远略,千夫尚武验边风”。

哈城设防后的前后近二百年间,由于集市贸易的开展,蒙藏商民及内地商客渐集,贸易日趋繁荣,有的为经商之变,遂逐渐定居,一些蒙藏民各就水草之便,筑家室遂成村落。

如藏民拉楞家定居后,已传至五代孙根周塔,民国年间改为用汉姓网,县王永福(索南加),王永禄(根周塔)即其后裔。

回民拜穆臣、拜尕索、拜旦主均与居力盖蒙民姑娘结婚,拜旦主一名,又与藏民名字相近,是回、蒙古、藏族文化交融,还是因回、蒙古、藏族通婚所至,总之民族团结的象征。

再如汉民李德魁家谱记载,李德魁兄弟二人于乾隆年间(具体年份不祥)由山西平阳县来哈拉库图定居经商,现其后裔仍在哈城务农。

又据蒲显儒光绪十三年(公元1888年)所撰写的家谱记载:

“祖居南京,昔移西宁迨至手艺木匠始基焉,其后充伍,由湟拨据哈拉图库,其高曾祖俱入伍从戎或出征,远派喀城勤劳王事”。

其四为蒲忠,字治臣,生于道光二十五年,卒于光绪二十七年,卒后例赠武德佐骑尉。

现传止八世孙蒲显儒,在当地务农。

潘发昌家谱记载:

其高曾祖潘奉,原任镇海协副司,后调署哈拉库图营副司。

敕授校武骑尉,妻潘葛氏诰封儒人。

哈城居民,来自四面八方,逐渐形成汉、藏、蒙古、回等多民族杂居地区。

他们友好合作,通婚联姻,共同开发,使荒漠之地焕发青春,成为活跃在那拉萨地区的一个贸易点。

其经济特点是以商牧为支柱,商牧兼营,辅以采集(挖大黄、药材)、狩猎。

直止光绪前期,由于气候条件恶劣,“终岁苦寒,种植难期生长,而垦辟不易地也”。

古农业尚未开发。

居民口食通过集市购得。

清末民初,渐次开垦,多数居民牧而兼耕。

在开发哈城的过程中,回族群众的努力是不容忽视的,回民什么时候聚居哈城,无史料记载。

据回民老汉拜生寿(75岁)回忆,他的祖先就住在哈城,曾祖父之前住过几辈人不清楚,但其曾祖父就葬在哈城。

他说他的先辈曾于大李家(李德魁)争论过谁家先到哈城的问题。

可见在乾隆年间,既有回民居住哈城,虽户数、人口不详,估计均有五、六十户,二百多人。

证据是哈城曾建有一座清真寺,建寺和毁寺的时间不详,寺址至今仍在。

哈城北山有一山坡叫米沙坡,约三十亩左右,坡上三分之二的面积为回民坟园。

除部分坟堆已塌陷外,还有几十座坟墓仍然历历在目。

回民又在何时离开哈城,也无人知晓,据《丹葛尔厅志》记载:

“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总统刘锦棠、西宁府知府邓承伟,将丹城回子尽数安插西纳川一带”。

既如此,哈城回民何能幸免?

回民何时又复返哈城?

无史料可寻。

《丹葛尔厅志》录有清廷《汉回一视上谕一道》,可见端倪。

“上谕”曰: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6年)十月十三日电寄,十月初七内阁奉上谕:

‘甘肃(当时青海属甘肃)一省汉回错处,同隶版图,皆我赤子,朝廷抚恤黎民,断无异亲……遇有汉、回争执事,只论是非,不分汉回,务当酌李理准情,持平办理。

所有被剿地方,并著分别查明,筹款抚恤,务使汉回务得其所,永远相安,用示一视同仁,安优黎庶至意。

’”至此,丹地永不安插回民的禁令即开,就为回民返回哈城提供了条件。

叶维汉、回、藏、蒙古族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哈城开辟了道路。

哈拉库图是边内第一要冲的地理特点,历史上曾多次受到外部势力的侵袭。

据《丹葛尔厅志》载:

同治八年(1869年)正月二十五日,西宁马文义率众攻陷哈拉库图尔城,陕西白彦虎率数千人共哈拉图库及兔尔干一带,我勇击之于日月山及分水岭,杀贼数百人,毙其子,彦虎受伤而逃。

又聚众万余,欲来付酬,适天大雪,不果,及而大兵到,遂逸去。

外部势力的侵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哈城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

由于历史的原因,特别是经过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马仲英屠城后,哈城的回民有主见移居他乡。

“千夫尚武”是哈城人的骄傲。

地处军事要冲的哈城,从戎卫边,便成了哈城人的精神风尚,当地人潘奉,曾任哈拉图库营副司,统军卫边,治军有方,颇受军民称道。

有甄大忠者,据其家谱记载,生于嘉庆八年(1803年),及成年即从军,驰骋疆场。

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八月十二日,英勇阵亡,清廷诰封忠勇阵亡大将军。

其事迹无从查考。

其子甄连邦以阵亡于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正月二十五日。

在哈城此类从戎守边,为维护地方安宁,做出贡献的军户,并不鲜见。

崇尚文化也是哈城人的追求。

建城后即在城内设作新义学一所。

组织儿童上学读书识字,进行启蒙教育。

在边远的穷山僻壤兴办学校,播洒文化种子,当时实属罕见。

同时还专门建有敬字炉一座,让群众将废弃的字纸,随时收集,投入敬字炉焚毁,以示对文化的崇敬。

并建有魁星阁一处,也是崇尚文化的标记。

学校教育的开展,哈城先后出现过一些文武人才。

至今哈城人津津乐道,引以自豪的是当地曾出现过史稿爷、蒲稿爷、潘副司等沙场用示,文武相映,一度辉煌。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自哈城建立至今(1739——至今),走过了200多年的发展道路。

解放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努力,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群众安居乐业,兴旺的哈城正迈开步伐,奔向小康。

思考与练习;

1.哈城原名叫什么?

2.哈城当时的地理地位如何?

历史意义如何?

石堡城觅古

多年来,很多人围绕石堡城地址争论不休。

有人说,位于日月山麓的方台就是当年的石堡城;

也有人说,石城压根儿就不在青海。

史学家们的争论,引起了人们的很大兴趣。

去年仲夏的一天,我们怀着向往已久的心情,来到日月山下,寻访人们所说的石堡城遗址。

那天一早,我们从湟源乘车出发,沿着青藏公路迤逦南行,到了风景秀丽的药水峡,看到路旁立一石碑,上面写着:

“石堡城遗址”。

原来,石堡城背靠华石山,西临药水河,东距遐尔闻名的东科寺,西峙美丽神奇的日月山。

城堡坐落在一座褐红色的悬崖峭壁上,从老远就看到一堵巨大的石壁虎虎雄姿。

来到石堡城下,抬头仰望,奇峰万仞立嵯峨,峭壁连天信手攀。

两侧山峦逶迤多姿,看上去有的如苍鹰民运有的似牦牛雄崎,有的像狂犬吠天,真是险绝极峻,令人生畏。

我们探胜心切,便不顾疲劳,奋力朝古城堡攀去。

据古书记载:

石堡城“三面险绝,唯一径可上”。

我们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正面悬崖峭壁上,无路可攀,只有南侧山梁有一羊肠小道,径通石堡城。

路的两边绝壁陡峭,我们摄衣而上,履石岩,抓蒙茸,踞虎背,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一旦失脚滚下山去,肯定会粉身碎骨。

“振衣高冈借功,石磴盘虚曲通”。

当我们攀上石堡城时,回头盼顾,只觉毛骨悚然,两腿打颤。

可谓:

“石磴层层路不平,登临绝境四望惊。

站在三面险绝、八面来风的古城遗址上,回顾寂寞人影在地,适有孤鹤,戛然长鸣;

西眺绵延起伏、叠峦层峰的日月山,东望黄绿相间农田和高低错落的点点村庄,一股山高日小,水落石出,曾日月几何,而江山不可多识矣的豪情顿时涌向心头,禁不住叫人思绪万千,浮想联翩.

石堡城相传为隋文帝时所建,由于它地处交通要冲,位置十分险要,是当时设戍屯兵的军事据点。

隋代名将史万岁曾专门写过一首《石城山》诗:

“石城门竣谁开辟,更鼓误闻风落石,界天白岭胜金汤,镇压西南天半壁。

”对石堡城险要和坚固赞不绝口。

是啊,石堡城确有“天重北斗悬梯上,势压青海挂天云。

万里北心思出寨,长驱昆仑欲从戎”之势。

据史书记载:

自隋唐以来,在石堡城下曾发生过无数次惊心动魄的战斗,其中最残酷、最激烈的莫于唐代天宝年间唐蕃之战。

当时,唐王朝军队为了攻占被吐蕃扼守的石堡城,曾使数万人死于城下,石堡城始终未能攻下。

后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采取深夜偷袭的办法,才将它攻下来。

哥舒翰因此而威名大振。

《新唐书·

玄宗本记》中有“天宝八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攻吐蕃石堡城,拔之”的记载。

唐王朝为了表彰哥舒翰,封他为“西平郡王”。

边塞诗人高适等写了不少吟“哥大夫”的诗篇。

不过诗人李白却对哥舒翰用武力夜袭石堡,大肆屠杀,换取紫袍的行为不以为然,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曾这样吟道:

“君不能学哥舒翰,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

”表示对哥舒翰等以武力征伐、劳民伤财行为的轻蔑。

进入石堡城内,我们发现所谓石堡城,原来是一个不很大的三角方台,正面长约百余米,两侧宽约90米,面积约9000多平方米,堡内可容纳上千人助手。

城堡可沿着三面断崖依形就势垒建而成,城墙是长条形巨石堆砌而成,坚如磐石。

城墙角下,有不少碗口大的石头、瓦片和砖块,说不定是古人建筑营房的佐证,或许是古代作战是威力无穷的檑木炮石。

在石堡城左前侧,我们发现有个三五丈深的陷坑,坑内有一铁柱。

关于它,在民间流着这则传说。

有的说,这铁柱是当年二郎神杨戬与孙悟空在西海大战时,曾拴过哮天犬的地方;

也有称它为“拴马桩”。

相传在清雍正年间,青海蒙古王罗布藏丹津(人称“丹津王”)反叛清廷失败后,曾在石堡城聚众顽抗,丹津王平时骑一白花驹,当时就拴在这铁柱上。

年羹尧攻打石堡城时,丹津王见势不妙,扮作女人,改乘骆驼,逃出石堡城,出走日月山。

年军攻下石堡城,只见白花驹,不见丹津王,一打听才知道他早已逃之夭夭。

年羹尧只好将白花驹收缚起来。

说也奇怪,那白花驹死守在马桩前不肯离去,不食草料不进滴水,不日便死在桩前……这传说固然有点荒谬离奇,但那锈迹斑驳的铁桩却历经沧桑,仍屹立在石堡城里。

我们在古老的石堡城内,久久不能离开。

因为我们似乎觉得眼前的石堡城与历史记载的那个石堡城即像又不像。

说它像,是因为石堡城的位置与地形同史书记载中的描述相似;

说它不像,是因为这小小的弹丸之地何以能旷日持久的抵抗数万军队的进攻?

看来这个谜等人称“万人台”,又称“万人坑”挖掘来定,如果它是储粮纳物之处,或战死者殉葬之地,那末,这古老的方台是石堡城就可以进一步定论了。

思考与练习:

1.简述石堡城的来历。

2.石堡城有什么历史意义?

宗家沟探奇

宗家沟是美丽的,它在崇山峻岭之间,深谷幽林之中。

清涓山溪之内,似乎有一种神秘的灵气。

那是夏末的一天,我们从县城出发,顺着飘带般的青藏公路,在日月山朝北的斜沟里走去,来到了宗家沟。

沟外,闻水声,如鸣佩环;

走石道,水尤清冽。

近沟,卷石突兀,如坻如岩。

溪水,哗哗作响,或奔或跳。

走进沟口,山高天低,悠悠白云,如铺、台卷、如挂,一律青绿,简直把空气染绿了,一阵阵清香喷鼻而来,肺腑都感到凉丝丝的。

从人喊马嘶喧闹的县城乍到这里,令人心旷神怡,如临仙境。

绿的幕幛,勾起了我的游兴。

真是尽日寻芳望眼迷,一片翠绿在野外。

你看那小溪边上依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