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拙政园分析.docx
《苏州拙政园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拙政园分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州拙政园分析
苏州拙政园分析
08建筑
(2)班
张元挺学号:
030223
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
而苏州拙政园又是苏州各个园林之中的经典之作。
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公元15世纪初的明代,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山地相间,开阔疏朗,天然野趣。
中部山光水影,花繁树茂,厅楼榭,曲径通幽,是全园的精华所在。
西部水浪起伏庭院错落,水波倒影,清幽恬静。
在这里主要对中园和西园作主要分析。
对于拙政园,可以从空间的对比,仰视与俯视,渗透与层次,堆山理水等多个造园设计原则来分析,因为拙政园符合了私家园林的众多造园手法。
拙政园中的每一个建筑如果经过仔细推敲,其实做得都非常有意思。
下面就对拙政园的建筑和景观依依做一个分析。
私家园林多位于市井之中,所以相对的园林面积不会太大。
而在这种小的空间中展示各种空间,就必须采用对比的手法,其实从整个造园手段上来分析,又无处不用到了对比的手法。
欲扬先抑就是其中一种。
从平面图上看,可以发现,拙政园的入口位于中园的南面。
入口做的很低调,通过一个狭小的走廊之后,暂时在空间上放一放,出现一个相对较缓的空间进入腰门。
利用腰门前的小庭院空间种植黄杨,门左右分别植桂和竹,营造园林幽静恬远的氛围。
园门虽与外界直接相通,但处理的小巧,朴素,淡雅。
进入腰门后,映入眼帘的是用土石垒成的山,在山上大面积种植乔木,花草而形成一个天然屏风来挡住园中的主体建筑——远香堂。
当从游廊绕过土山后,空间就豁然开朗起来,园中大片大片的湖景,筑景顿时袭来,使人从空间上获得愉悦感。
在此用土山代替了常用的影壁,务使人不能一览无余地看到全园的景色。
从入口的处理上不难发现,拙政园的入口采用的也是园林中常用的手法,欲扬先抑——从而在极有限的空间来营造极佳果。
(拙政园入口平面)
远香堂不但是中园的主体建筑,而且是整个拙政园的主体建筑,其中中部的诸多建筑都是围绕着远香堂来为中心来展开的。
远香堂原为主人宴请宾客之处,四面皆为通透长处窗,可以看到四周的美景。
往东,可看到假山之上的绣绮亭,透过通透的窗,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形成对景。
往北是广阔的湖水,湖中植荷花,景色宜人。
与北山上的雪香云蔚亭形成对景,又能隐约见到北山上的另外一亭待霜亭的一角,一藏一露,给人以无尽的想象,趣味十足。
(图中隐约可见的的为绣绮亭)
(远香堂与周边四亭分析图)
在西北面与荷风四面亭形成对景。
这几个对景的建筑中,两者间都形成看与被看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周围的四个亭都处在相对较高的位置,形成一道亮丽的景观而被看,反过来站在亭中之人又可以在高出看到远香堂,这时远香堂又成了他们的景观。
处于远香堂西南面的小飞虹一带,可谓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
这里的空间丰富,步移景异。
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一座廊桥,为三跨石梁,微微拱起,呈八字型。
桥面两侧设有万字护栏,三间八柱,覆盖廊屋,檐枋下饰以倒挂楣子,桥两端与曲廊相连。
小飞虹不但形态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分隔了两边的空间,但又隔中有透。
从松风亭可以透过小飞虹看到香洲的一隅,而透过香洲也可以隐约看到松风亭,空间层次比较深远。
站在小飞虹上,更是能饱览周围的水景,廊景,葱郁的植被,隐约见到远处的见山楼,近处又可以见到北面香洲,还有南面小沧浪,可谓是节点位置,利用的极为妥善。
小飞虹西南面的志情高远的空间也值得品味。
这里用一圈回廊圈出了一个极为小的内院,与背面的大院形成对比,互相通过一道走廊形成空间互透。
南面则通过引入湖水,形成一个小的封闭的水景,并在南墙前种植乔木,通用园林山水画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手法,形成一幅怡然的水墨画,环境幽雅恬静,回味无穷。
使用同样的手法的还有西面的玉兰堂南院和东面的海棠春坞和西面的鸳鸯馆。
(玉兰堂南部庭院)
(海棠春坞庭院)
(鸳鸯馆南面)
(图中为海棠春坞院景,墙面与中国山水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平面图上可以发现,得真亭是有回廊中突出的一个建筑,这里作突出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在空间上做一个舒缓的不变化。
因为廊道相对亭来讲,是狭窄的一个空间,而亭不但在平面面积上较廊宽敞,而且在立面上比廊更通透,所以一收一放形成对比。
第二,与正北的香洲形成一个景观的呼应。
在景观呼应上,可以发现香洲与倚玉轩,香洲与柳荫路曲都是景观呼应关系。
而且这些个景观呼应并不是说简单的成两点视线而已,而在于两者之间视线的空间层次关系。
很明显,倚玉轩与香洲之间隔了高大的乔木和水面。
柳荫路曲与香洲之间隔了宽阔的湖面和树木,这都使被看时的建筑或隐隐约约,或露出一角,这也就是藏与露之间的手法运用。
(得真亭位置)(香洲、柳荫路曲、倚玉轩视线分析)
说到园林,使我们不由想起的是园中的曲折的廊道抑或曲径通幽的小道。
廊道的作用大致可分为两种。
第一就是曲折的廊道,不但可以形成流线上的曲折,而且可以形成空间上的曲折,从而是空间富有变化。
第二个作用就在于廊作为一种狭长的带状的空间,具有极强的空间引导性,既起引导人流的作用,同时又起分割空间的作用。
西部的波形长廊就是典例。
波形长廊依水而建,最初的目的是用来分隔西园和中园,之所以用廊来分隔,是因为如果用墙分隔,则显得过于平乏。
而如果使用廊分隔,还可以起到引导人流的作用,若在墙上开若干小窗,更可以使两园的空间景观互相渗透,使在廊中行走之人应接不暇。
波形长廊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随池水而高低变化,这时廊的空间性就体现出来了。
首先在立面上空间就更丰富,形成高低起伏,虽然这里的高差并不大,但是毕竟是打破了长廊过于平坦给人带来的单调感。
而这种高差的产生是巧妙地使用在湖北面叠石,使廊顺势爬石而上。
又在石上挖洞,既联通两边湖水,有使产生泉水流动之声,从各个角度表现了空间的趣味性。
(高低起伏的波形长廊)
(突为挖洞的山石)
园东玲珑馆一带用廊形成一个闭合的的庭院,小飞虹以东使用廊道形成丰富空间,并使空间渗透。
见山楼一带使用廊道爬山而上直接上见山楼二层。
以此可见廊道的运用在于可以适应地形的变化,轻盈通透,可随意拐弯,随意爬升,解决中国古建筑单体简单空间的缺陷。
西园中的两个节点分别是与谁同坐轩和宜雨亭。
与谁同坐轩三面靠水,一面背山,地势也较高,在看与被看方面都显得很好的视角。
宜雨亭所处的位置空间也很丰富,往东可望香洲,西面可见鸳鸯馆,北面与远处的倒影楼形成对景,又与西北面的与谁同坐轩遥相呼应,并可隐约见到北山上最高的浮翠阁。
这里的宜雨轩,与谁同坐轩,浮翠阁既是良好的赏景点,又是园中及其重要的景观建筑。
(图为玲珑的浮翠阁,八角双层阁楼,处西部最高处的北山上)
(与谁同坐?
明月清风我.建筑通透,依水而建,四面清风)
鸳鸯馆也是依水而建,台馆分离,在四个角探出四个台,形成良好的观景视角。
拙政园的西南面,可以说是人流稀疏比较冷落之地,而且南面突兀,孤流注入,如果处理不当,则成无人问津之地。
在这里做了一个塔影亭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冷落,更重要的是给人以一种穷尽感。
做建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端头上要收住,我想塔影亭就是收住的那一个点,并与留听阁形成很好的对景关系。
(塔影亭,轻巧,通透,八角夸张上翘,江南典型风格)
从总体上的来讲,可以发现拙政园以一个以水为园的建筑,水占了近一半的面积,基本所有的建筑也都是围绕水而展开,利用山水来营造景观。
这种分散用水的方法使水陆迥环萦绕,给人以来去无源头及不可穷尽感。
a中部较大的一块水面极狭长,横贯东西,有深远感
b香洲前水面,较迂迥曲折,贯穿廊阁之间,有深邃藏幽之妙
c见山楼前水面较开阔宁静,可延伸至见山楼以西,颇能引人入胜
d其沟通前后水面联系作用此为拙政园之理水
拙政园西廊上叠石以使廊上扬,海棠春坞墙边植海棠数株,翠竹一丛,墙前做石成景,做到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志情高远西面廊道上雅石斋阵列各种奇石。
还有入口处的土山屏障,此为拙政园之叠山置石。
拙政园雪香云蔚亭,位于园的中部一小丘上,周围除有几株高达乔木外,还种植了许多腊梅,每当岁寒之时,斗雪的腊梅开得最盛,花香与瑞雪交相辉映,为园中观赏冬景的佳处。
拙政园中部的荷花池,池南正对园内主要厅堂——远香堂,每当夏季,荷花盛开,阵阵沁香随微风吹拂到厅堂内外,馨人肺腑。
拙政园东南面听雨轩庭院内遍植芭蕉,桂花,竹,形成幽静之感。
以上为拙政园之精巧花木配置,仅略作举例。
雪香云蔚亭结合嗅觉与视觉,听雨轩借芭蕉听雨声结合了听觉,此为拙政园之通感用法。
从平面图上来看,拙政园的建筑并不是均匀的的散布在园中的,而是有强烈的疏密关系。
显然,中园的的西南面、远香楼附近、以及鸳鸯馆一带建筑较集中,而远香楼北部的北山,浮翠阁一带则以垒山为主,植物居多,这种疏与密的手段则突出空间的趣味性,避免平淡无奇。
此为拙政园之疏与密的理解
从立面上来讲,白墙的与廊、门窗的通透形成疏与密的对比,山的起伏与建筑、树木植被形成立面上良好的轮廓线。
在整体园林的色彩方面,拙政园的色彩朴素淡雅,不运用琉璃瓦做屋面,而用青瓦,与山石,花木,水池等所形成的环境统一协调,并给人以幽静宁静的感觉。
在建筑外立面的色彩上,我个人认为现在修葺后的颜色还是过于偏红,而把拙政园推向高贵处,我认为有点不妥,比如几个亭子的立面,还有个别建筑墙面。
立面上的我认为应该以清灰为主,油漆要偏向栗皮色。
另一个缺点就是西园最靠西一带景观平平,但是也许用意在于使整个园主次分明,突出重点。
这也是造园上惯用之手法。
对于拙政园的分析中,发现了许多园林营造方法在拙政园中的利用,可见中国古人的博大的智慧。
中国的园林文化就是古人的诗文化,山水文化的完美体现,以及中国古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体现。
在江南园林的小小一方土地中,能令人神游其中,感受到自然界的丰富多彩,真是件神奇的事情。
也就是因为这一点,仔细的研究推敲园林造园方法就显得很有价值,以便我们日后能在建筑中充分运用,以做到古为今用,中外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