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单元综合检测2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6117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单元综合检测2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单元综合检测2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单元综合检测2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单元综合检测2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单元综合检测2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单元综合检测2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单元综合检测2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单元综合检测2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单元综合检测2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

D.郡县制

5.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21世纪来临之际,它的仿品作为中国人民的珍贵礼物献给了联合国,现已被联合国永久珍藏,它是()

A.四羊方尊

B.青铜立人像

C.人面鱼纹盆

D.司母戊鼎

6.右图是青铜神树,1986年8月出土,造型为一树

状,上有神鸟。

原树高384厘米,3簇树枝,每簇

3枝,上有27个果实和9只鸟,可能是“九日居下

枝”的意思。

此文物出土于()

A.河南殷墟

B.四川三星堆

C.陕西西安

D.浙江河姆渡

7.年轻时因国内混乱,遭人谋杀,便出逃在外流亡长达19年,曾得到楚国国

君的礼遇。

后与楚国在战场上兵戎相见,为报知遇之恩而退避三舍。

这位国君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勾践

8.据《史记》记载,一位诸侯国的国君为了报仇雪恨,“苦身焦思,置胆于座,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这位国君是()

A.吴王夫差

B.齐桓公

D.越王勾践

9.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

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弱肉强食

B.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

C.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D.适者生存

10.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

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①城濮之战②桂陵之战

③长平之战④牧野之战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1.我国古代一个著名的水利工程曾经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这一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灵渠

C.白渠

D.大运河

12.“变则兴,不变则亡”,商鞅变法的措施中与“富国强兵”的目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是()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奖励耕战

D.建立县制

13.“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

如果你生活在战国后期,要到当时最强大的封建国家去谋求职位,你应该去的国家是()

A.齐国

B.秦国

C.燕国

D.赵国

14.下面关于甲骨文(见右图)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②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③甲骨文内容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④甲骨文开始于商朝,兴盛于西周晚期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15.扁鹊有一次见蔡桓公,以蔡桓公的外表断定他有病。

他多次奉劝蔡桓公及早治疗,但蔡桓公就是不听不治。

十天后,蔡桓公果然死去。

这里,扁鹊采用了什么诊断方法()

A.望

B.闻

C.问

D.切

16.“一位诗人,延续千载的爱国情怀;

一样食物,属于中国人的温暖之味;

一种文化,坚守的永恒纪念。

”与该诗密切相关的传统节日是()

A.苗年节

B.盘王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17.(2010·

青岛学业考)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的前言说:

“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

”请问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核心是()

A.“仁”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法治”

18.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的漫画。

故事出自《淮南子·

人间训》中。

后人由此得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结论。

它所表达的观点最接近于()

A.老子

B.庄子

C.孔子

D.孟子

19.苏州的穹窿山地处姑苏西部,为苏州第一名山,素有“吴中之巅”之称。

此山气势雄伟,山色秀美,历史悠长,人文景观丰富。

经考证,穹窿山正是当年孙武的隐居地,并在此完成了一部被誉为“天下第一兵书”的著作,那么这部书是()

A.《孙武传》

B.《孙子兵法》

C.《论语》

D.《孙膑兵法》

20.与“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新旧交替和百家争鸣”这些历史现象相吻合的历史时期是()

A.尧舜禹时期

B.夏商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西周时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8分,第22题15分,第23题12分,第24题15分,共50分)

21.追根溯源,判断正误:

(将你认为正确的题目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8分)

(1)夏、商、西周的末代君主皆暴虐无道、荒淫无度。

()

(2)长平之战奠定了晋文公称霸中原的基础。

(3)今天的四川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主要得益于李冰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

(4)今天的山东素有“孔孟礼仪之乡”的美誉,儒家思想的长期熏陶是这一美誉得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材料二见下图

(1)两则材料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

(2分)周天子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制度?

(2分)

(2)周天子分封的对象都有哪些人?

(3)封国的统治者叫什么?

(2分)他们对周天子有哪些义务?

(4分)

(4)这种制度起到怎样的作用?

(3分)

23.学习历史的方法有很多,其中通过编写历史歌谣的形式,可以形象生动地重温和再现历史。

下面是网上下载的两段历史歌谣:

歌谣一:

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

歌谣二:

孝公治国有心计,商鞅变法最有力,战国后期秦最强,商鞅变法了不起。

在吟咏品味之后,请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歌谣一和歌谣二所反映的历史时期。

(2)齐桓公能成为“第一霸主”和“战国后期秦最强”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请你列出春秋时期的两个霸主。

(4)在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中,遭到旧贵族最强烈反对的是哪一条()(2分)

A.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B.奖励生产

C.奖励军功

D.推行县制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

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

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

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为政以德”。

材料二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

(1)材料一、二中的“他”分别指的是谁?

(2分)他们各属于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学派?

(2)请用最简练的语言指出材料一中“他”的历史地位,并列出三条与“他”有关的教育方面的成就或主张。

(5分)

(3)材料一、二中的“他”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主张有何不同?

(4分)试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治国问题的认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辨析、理解能力。

四个选项中,实行分封制发生于西周,尊王攘夷发生于春秋,都与商朝无关;

A项盘庚迁殷后,商朝都城稳定下来,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B项商周牧野之战后,商朝走向灭亡。

可见A项与题目所述相符。

2.【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由于夏桀、商纣实行暴政,导致国家灭亡,故①②③是从中得到的启示。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顺应民心,符合历史潮流,是历史的进步。

3【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题干中,“周人的军队”“鹿台”“纣王”“商王朝……燃为灰烬”等,可知反映的事件是牧野之战。

4.【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题干中的“燕”“赵”“齐”“鲁”“晋”“楚”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诸侯国的形成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

5.【解析】选D。

商朝制作的青铜器司母戊鼎重832.84千克,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6.【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辨析能力。

青铜神树是四川成都平原“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典型代表器物。

7.【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只要抓住关键信息“流亡”“退避三舍”便可推知答案。

晋文公曾常年在外流亡,做国君后,进行改革,成为北方大国。

由于曾受到过楚王礼遇,在城濮大战时,晋军退避三舍作为报答。

故选B。

8.【解析】选D。

本题属于材料分析选择题,捕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置胆于座”“尝胆”可判断是越王勾践。

9.【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国家数量由西周初年的800多个,到春秋初年的170多个,再到战国之初的十几个,不仅是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更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10.【解析】选B。

城濮之战发生在春秋时期,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是周武王大败商纣王的战役。

故①④不属于“战国”时期。

11.【解析】选A。

由题干中的重要信息“水利工程”“成都平原”,可知是位于我国四川地区的都江堰。

12.【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耕”指农业,农业发展了,可以使国家富强。

“战”指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奖励他们可达到强兵目的。

13.【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

14.【解析】选B。

商周时期出现刻写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铭文)。

西周晚期出现文字“大篆”,故④说法错误。

15.【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扁鹊见蔡桓公”,“见”即“望”。

16.【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和对历史知识的拓展能力。

从题干中的“诗人”“爱国情怀”“食物”“文化”可判断是端午节。

17.【解析】选A。

《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的言论,故“这位哲学家”是指孔子。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B、C、D三项分别是道家、墨家和法家的主张。

18.【解析】选A。

“塞翁失马”阐述的是事物的祸福可以相互转换,符合老子的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换”。

19.【解析】选B。

题干中有效信息是“孙武”“天下第一兵书”,可知指的是春秋晚期军事家孙武著的《孙子兵法》,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20.【解析】选C。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兼并战争不断。

各国竞相变法,奴隶制被废除,封建制度得以确立。

因社会急剧变化,思想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1.答案:

(1)√

(2)×

(3)√(4)√

2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题根据材料一中的“封诸侯”“封功臣谋士”和材料二中的图示可以判断出是实行分封制,目的是为巩固统治。

(2)、(3)题主要考查的是分封的对象、诸侯国以及诸侯所尽的义务,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4)题考查的是分封制的作用,巩固了政权。

答案:

(1)分封制。

为巩固统治。

(2)亲属、功臣。

(3)诸侯。

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缴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4)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综合分析能力。

(1)题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尊王攘夷”“商鞅变法”可以判断出是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2)题齐桓公成为霸主的原因是管仲改革,“秦最强”的原因是商鞅变法,所以共同点是改革或变法。

第(3)、(4)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1)歌谣一是春秋时期,歌谣二是战国时期。

(2)都实行了改革(或变法)。

(3)晋文公和楚庄王。

另一种答法是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4)C

2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是“春秋晚期”“为政以德”,由此判断“他”是“孔子”;

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是“战国末期”、强调“法治”,可知“他”是韩非,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

(1)、

(2)题。

第(3)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并联系现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分别是孔子、韩非。

各属于儒家、法家。

(2)历史地位:

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注意“因材施教”;

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

要求学生“温故而知新”等。

(列出三条即可)

(3)不同: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韩非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认识:

既要坚持依法治国,又要重视以德治国,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答出其意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