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工业化选择与未来矿产资源发展战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43100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7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我国工业化选择与未来矿产资源发展战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论我国工业化选择与未来矿产资源发展战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论我国工业化选择与未来矿产资源发展战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论我国工业化选择与未来矿产资源发展战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论我国工业化选择与未来矿产资源发展战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我国工业化选择与未来矿产资源发展战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论我国工业化选择与未来矿产资源发展战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我国工业化选择与未来矿产资源发展战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我国工业化选择与未来矿产资源发展战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保护政策会妨碍本国工业的发展,还会造成国内产品的垄断地位,导致价格上升,资源分配不合理。

  2、高级进口替代战略

  提高生产档次,转向生产耐用消费品,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汽车等;

生产资本品,如机器设备等;

原材料的深度精加工。

这样的“进口替代”称之为高级进口替代。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取了高级进口替代战略,这种战略比较切实可行。

但是采用这种战略需要更多的资源、资本和技术,同时也需要更多的保护。

自然资源短缺的国家不宜实行这一战略。

  3、出口替代战略

所谓出口替代是指扩大非耐用消费品的出口,即以新的出口商品(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品)代替传统的出口商品(初级产品)。

许多没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小国和地区采取这条道路。

它们在采取初级进口替代后,采取出口替代的战略,即仍然出口原料,进口资本品,但增加了一项——出口非耐用消费品。

过去生产非耐用消费品是为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现在是为了出口。

如日本在19初至20世纪就选择了出口替代战略,韩国、香港、新加坡和台湾也都是走的这条路;

它们没有丰富的资源,而不得不使用人力资源,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到工业领域。

这种策略主要是利用廉价劳动力。

一旦失业减少,工资减少,丧失优势,就不能再使用。

  4、高级进口与出口替代战略

  所谓高级进口与出口替代是指工业部门已比农业部门相对强大,可以向国内市场提供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同时,向国外出口先进的耐用品及一定数量资本品。

这时,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就无关紧要了。

到此,工业化基本上完成。

  以上是工业化的4个阶段和战略。

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高级进口替代阶段,我国则处在第3和第4阶段之间。

  三、从矿产资源的角度探讨我国工业化的战略

  这里讨论的自然资源是指我国的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石器时代甚至更远的年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利用矿产资源。

正是通过大规模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类创造了和正在创造着一个空前繁荣的社会。

矿产资源对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和工业化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目前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中,95%来自矿产资源。

80%左右的工业原料也是源于矿产资源。

在铁路总货运量中,仅煤、焦炭、石油、钢铁、矿石、水泥、盐、矿建材料和化肥等的运量就占80%。

通过勘查和开发,源源不断的矿产资源存量转化为国民经济增量。

矿产资源还是我国众多区域经济发展的助长剂。

1990年,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黑龙江,其矿业产值几乎占工业总产值的1/4。

矿产资源对我国工业体系的形成和区域产业的布局、分工与协作,中西部及其他落后地区的脱贫致富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我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的过程中,并且位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产业已经形成规模,即直接以自然资源作为劳动对象的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显著地位。

人们需要大量的动力能源(煤、炭、石油等)钢铁等各种金属以及水泥等大量建材来促进产业的发展及工业化,而这些产品多是直接取自自然。

同时,为了实现赶超目标的进口替代战略又需要大量的外汇,只有靠出口农副产品,纺织产品及其他劳动密集型产品来平衡。

在产品出口贸易结构的演进过程上看,在过去50年的时间内,我国产品出口贸易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表1):

  表1我国产品出品贸易结构变化(1952-2000年)(%)

年份

食品

轻纺产品

矿产品

机械设备

其他

1952

30.2

11.3

19.0

20.6

18.9

1957

32.2

12.2

21.6

22.2

11.8

1962

38.0

11.7

18.3

19.8

1965

28.9

14.8

15.0

28.5

12.8

1970

29.2

15.6

30.1

13.2

11.9

1975

22.4

17.7

29.3

19.7

10.9

1980

24.3

31.5

38.8

4.4

1.0

1985

25.3

24.2

34.5

3.2

1990

17.2

33.7

9.9

20.3

1995

9.3

21.4

24.7

6.6

2000

6.0

32.6

36.4

7.3

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

  第一阶段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主导此阶段的出品产品为农副产品及其有关食品;

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此阶段是以大规模石油为代表的矿产品主导整个产品出口贸易;

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此阶段轻纺工业产品占据了国家产品出口贸易的主导地位;

第四阶段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机械设备和家用电器等跃升为产品出口贸易的第一位。

  今天许多国家,如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智利、南非等,都在积极开发利用其丰富的矿产资源来发展国民经济,更有一些国家,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完全依靠其丰富的石油资源的开发,使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前列。

但是,我国工业化道路必须也只能立足于自己的资源状况和基本国情。

历史经验表明,国家和地区工业化中期阶段不仅是GDP增长最为迅速的阶段,而且也是矿产资源消费周期“时间效应”最为强烈的时期。

在此时期,现代能源及金属矿种社会消费的快速增长,会对原有的资源供应保障模式提出巨大的挑战。

根据全球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保障国家中期阶段消费需求的增长,关键能源矿种资源地域组合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之比应为:

1:

0.14:

0.014;

关键金属矿产资源地域组合的铁矿石、铜和铝储量之比应为:

0.05:

0.5。

换言之,若要保证国家工业化中期阶段GDP的增长,

  每100亿吨煤炭的储量应有14亿吨的石油和1.4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匹配,每10亿吨的铁矿石储量要有0.5亿吨的铜储量和和5亿吨的铝储量相匹配。

然而,我国三大关键能源矿种的资源地域组合仅有1:

0.02:

0.0007;

三大关键金属矿种资源地域组合仅为1:

0.0015:

0.05。

与全球水平相距甚远(表2)。

  表2中国与世界关键矿种资源地域组合特征比较(1997年)

矿种

地区

能源矿种

金属矿种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世界

1.000

0.140

0.014

0.050

0.500

中国

0.020

0.001

0.002

差异倍数

——

7

14

25

10

①USGS.2000.MineralCommodityWashington

②国土资源部:

《中国矿产资源报告》(1997-1998),地质出版社,1999年

  我国目前GDP的总量已超过1万亿美元,人口已达13亿。

要满足如此庞大的经济基础和人口规模的长期需求增长,需要一个矿种齐全,数量可观的矿产资源基础。

根据初步判断,要保证未来20年及更长时间的发展,我国至少需要拥有的关键矿种和资源量应为:

煤炭2000亿吨、石油140亿吨和天然气18万亿立方米;

铁140亿吨,铜0.5亿吨和铝20亿吨。

从全国现有的资源基础及发展前景看,除了煤炭外,石油、天然气和铜三大关键矿种的储量增长与上述要求相去甚远,铁和铝资源虽然在数量上大体无虑,但比重过大的贫矿使这两大矿种无法支持上述目标的实现。

  根据我国十大关键矿种分布情况来看,能源矿种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80%左右集中在北方;

化工矿产硫和磷的80%集中在南方诸省;

金属矿产中的铁矿能源大部分蕴藏在北方东部地区;

有色金属的60%-70%以上则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

    表3中国十大关键矿种资源的区域分布(1997年)(%)

地 种

   区

能源

金属

非金属

煤炭

石油

铁矿

铜矿

锌矿

铝士矿

硫矿

磷矿

华北

49.7

1.7

27.3

10.8

18.1

41.36

13.7

8.2

东北

47.7

24.8

25.6

6.9

2.8

3.6

0.40

1.1

华东

5.3

13.8

2.2

14.1

30.7

18.6

12.0

0.59

27.2

6.8

中南

2.9

7.8

9.7

9.5

26.3

23.3

32.59

20.4

27.5

西南

9.0

0.1

26.1

17.9

29.5

23.4

28.4

22.90

35.9

47.4

西北

29.9

40.8

5.4

12.1

14.6

2.16

合计

100.0

地质部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

“各国矿产储量潜在总量”,1993年

注:

按剩余可采储量计算。

  若按三大地带划分,东部地区在石油、铁、铅、锌和硫铁矿5个矿种的资源上有一定基础,其中铁矿的优势地位最为突出;

中部地区在煤、石油、铜、铝、硫、磷等矿种有较好的资源基础,其中煤、石油、铜、铝土资源的优势地位明显;

西部地区的能源、有色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基础可观,其中以天然气、铜、铅、锌、磷等矿种的资源优势最为可观。

  可问题的严重性性在于,没有任何一个地带的资源组合状况能够独善其身。

这种情况决定了我国未来矿产资源供应保障的国内基础和格局,即随着经济发展基础的扩大,建立全国乃至全球方位的资源供应保障体系的相关的基础设施,就成为提高我国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惟一出路。

当然,这种体系的建立应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内矿产资源地域组合特征为出发点。

  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在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四大资源,即自然资源(含矿产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要素中,矿产资源占据着主导地位。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工业化的持续发展不仅需要一个广阔的矿产资源基础,而且同样需要拥有一个坚实的资源环境基础。

四、我国未来矿产资源的供应保障战略

  现代国家资源环境保障基础,由土地、水、矿产和生态环境四种要素组成。

我们知道工业化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矿产资源基础之上的,而在四要素中,矿产资源占据首要地位。

就现实情况而言,我国的资源环境保障基础主要体现为总量可观、结构不尽人意,人均拥有量不足和基础损耗大等特征。

  尽管我国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但因西部受自然环境恶劣的限制,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东部及中部地带。

根据原国家计委和国家土地局的调查资料,目前我国待开发的土地资源只有11.10亿亩。

由于可供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量相对有限,而且质量差,分布偏远,开发成本高,因此今后年均新增耕地面积不过500万亩,耕地资源的开发已近极限。

  而水资源,首先是数量相对不足。

我国多年淡水平均值为2.8万亿立方米,可人均拥有量只有2229.8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是13个贫水国家之一。

其次是水资源与人口及经济活动严重失衡。

我国南方耕地面积人口和GDP分别全国的36%、54%和59%,但水资源却占全国总量的81%;

人均占有量和单位耕地面积占用量分别为全国平均值的1.6倍和2.3倍。

北方地区水资源匮乏,其中运河、海河、漳河和黄河四大流域的水资源量仅为南方的12%,人均占有量为全国的平均值的16%。

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困扰我国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难题。

而区外调水虽能缓解局部地区的缺水问题,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局面。

  尤其是矿产资源基础呈现明显弱势。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不断加大矿产资源开发,目前已成为世界主要矿产品生产大国。

然而相对不足的矿产资源基础最终无法满足急剧扩大的社会生产需求。

上世纪70年代末,国内开始大规模进口铁矿石,到了80年代中期开始进口石油及其制品,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产品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表4)。

表4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生产与供应变化(1952-1997年)

项目

名称

产量

出口-进口=(十、一)

1997

煤炭(亿吨)

4.82

0.03-0=0.03

0.30-0.02=0.28

石油(亿吨)

0.77

1.6

0.10-0=0.10

0.11-0.35=-0.24

天然气(亿立方米)

88.5

227.0

0-0=0

铁矿(亿吨)

0.85

2.1

0-0.55=-0.55

铜矿(亿吨)

30.40

115.3

0-11.30=-11.30

0-18.70=-18.70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相应年份。

  从蕴藏远景问题分析看,我国矿产资源尚有一定潜力。

但资源的保障自给程度将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得越来越低。

在可预见的时期内(2050年),由于石油、天然气、铀、铁、铝土矿、金、钾盐、铜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宗矿产不是储量有限就是品位低劣,所以可以断定,我国矿产资源的未来保障形势很不乐观。

  至于生态环境更是日益恶劣。

由于人口众多,长期过度开发,我国的生态环境基础已遭到极大破坏。

在过去50多年中,我国单位国土面积人口和经济生产量(GDP)分别增长2倍和42倍。

受此影响,全国每年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也呈直线上升趋势。

据有关统计,20世纪50年代的洪涝灾害的直接损失为200亿元,到了90年代增至600亿元,而1998年仅长江及嫩江流域洪灾损失就高达2600亿元。

另一个能说明生态环境基础削弱的例子,就是国内空气质量的恶劣情况。

由于废气排放总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不断上升,它们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将国内城市推上了世界空气质量最差的排列榜,新近公布的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大城市中,我国就占了8个。

  根据国家资源环境保障的基本公式,该公式可以表示为:

FE=ΣFi1Pi

  在这里,FE为国家资源环境保障变化系数;

Fi为国家单位国土面积的资源环境各要素指标与相应世界指标平均值的比值。

其中,Pi=PIG这里,P代表单位国土面积人口密度;

I为预测年份;

P又为基准年单位国土面积密度与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比值;

I为预测年的人口增长指数;

G为预测年的人均GDP增长指数。

根据这个基本判断公式,可得出我国未来20-50年国家资源环境保障系数的变化趋势。

  经过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图略)若按现有开发技术水平,即使在严格的人口控制条件下,我国国家资源环境的保障系数也将从1998年的1.73下降到2050年的1.29,降幅达26%。

如若失去人口控制,国家资源环境的保障系数将逼近1的完全低保障度危险值。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极可能因人地关系的过度紧张而引发经济发展秩序的混乱,严重威胁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正因为如此,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应当是确保未来国家资源环境基础的稳定性,即最大限度地保证国家资源环境保障系数,在今后几十年的发展中稳定在目前的水准上。

要达到这个目的,不仅需要加大技术进步,结构演进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而且要提高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投入精度。

这是未来国家可持续发展政策调整的着眼点,同时也是国家未来矿产资源开发战略调整的中心任务所在。

  有鉴于此,我国未来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应该是:

  1、加快结构调整力度。

这里可分为部门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调整。

部门结构调整的基本任务是加快资源深加工的发展,最大限度占有国内高科技含量矿产品的需求市场。

而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以资源换市场。

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增大资源供应的对外依存度来扩大国内矿产制成品的占有度。

  2、不断提高技术进步水平。

这是国家矿产资源开发部门持续发展的一个永恒目标,其中心任务是提高投入产出效益,达到最佳的资源整体利用效果。

为此,首先应将成熟技术的推广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及时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以解决目前矿产资源开发总体规模大与资源加工程度低的矛盾。

其次,应加大资源再利用的技术投入,以逐步实现资源短缺而环境污染大的金属、石化等矿产品的“零”废弃。

其三,加快对新资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技术开发。

  3、重视资源国际化。

为了顺利实现21世纪国家矿产资源开发的结构调整战略目标,我国应加快资源国际化步伐。

这不仅是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和出路,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地关系已经进入全面紧张阶段的国家而言,更是如此。

  4、高度增强环保意识。

长期以来,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始终是全国生态环境最大的污染和破坏部门。

2000年,全国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的大约60%-80%来自工业生产,其中来自矿业生产单位就占了40%-60%。

有鉴于此,环保意识的增强工作应首先从矿产资源开发部门做起;

其次,政府的税收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再次,为了满足国内消费市场快速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我国在增大资源进口的同时,应继续保持矿产加工品的进口水平。

  简言之,为了保证我国工业化的稳步推进,作为现代资源环境四大要素中占主导地位的矿产资源部门,在未来开发总体战略的基本思路应当是:

避虚就实,以我为主,增大(资源)进口,着力深度加工,千方百计改善环境。

也就是说必须放弃传统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理念,以事实求是的态度进行国家矿产资源供应保障状态及潜力分析,在有利于国内产品消费,就业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确定如何通过国际市场的资源进口来保障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求。

 

[摘要]本文在对我国工业化进程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对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进行了反思,指出传统的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道路使我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初步工业化任务的同时,使我们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本文还对我国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指出了我国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与早期发展经济学理念的关联,并以新古典发展经济学为基础在对其进行了评价的基础上,揭示了其演化的方向。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我国要走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

新型的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过去我国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

在新的历史时期,选择这样一条道路,是我国长期对工业化道路进行探索的结果。

也只有在充分反思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全面把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真正意义,深刻理解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

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反思我国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从而揭示如果继续走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我国很难在2020年实现基本完成工业化的任务。

  一、对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判断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过程,我国的工业化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我国人均GDP、工业产出在GDP的比重、就业结构、工业结构等综合判断,我国的工业化仍然没有完成,而且呈现出自身的特征。

  1、人均GDP或GNP的水平

  我国的人均GDP,按汇率换算2001年为911美元;

人均GNP,按世界银行图标集方法计算1999年780美元;

这两个数字换算为1970年美元,都还没有进入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但是,按购买力平价方法(PPP方法)计算,根据世界银行的计算结果,1999年我国的人均GNP为3291美元;

根据我们的计算结果,2001年我国的人均GDP为3772美元;

这个人均收入水平换算为1970年美元,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第一阶段。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国际比较,并与日本、韩国、泰国、巴西等国家的历史数据相比较,我国人均GDP或GNP水平所对应的工业化阶段,大概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与中期第一阶段之间。

也就是说,我国人均收入水平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是相对较低的。

  2、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