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一中文言文阅读精选四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33484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南安一中文言文阅读精选四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福建省南安一中文言文阅读精选四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福建省南安一中文言文阅读精选四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福建省南安一中文言文阅读精选四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福建省南安一中文言文阅读精选四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南安一中文言文阅读精选四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福建省南安一中文言文阅读精选四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南安一中文言文阅读精选四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南安一中文言文阅读精选四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游人行旅,隐见而断续者,皆出乎衽席之内。

(3)晏然不知枹鼓之警,发召之役也。

11.C别的地方的土

12.A助词,肯定语气(B①连词,表目的②连词,表修饰。

C①连词,表转折,可是②连词,表假设,如果D①连词,和②介词,和)

13.译文:

(1)山峦的苍翠,岩壁的秀美,顶峰的挺拔,裹挟着光影而迫近天上的星辰。

(“拔”1分,“景”1分,“薄”1分,语意通顺1分)

(2)来往行人时隐时现又断断续续,都在人们端坐拟岘台时扑入眼帘。

(“行旅”1分,“见”1分,“衽席”1分,语意通顺1分)

(3)太太平平,不知道军事(或“击鼓”)警报,应征去作战的事。

(“晏然”1分,“枹鼓”1分,“发召”1分,语意通顺1分)

附《拟岘台记》参考译文:

尚书司门员外郎,晋国裴君在治理抚州的第二年,在靠城的东角修筑一座高台,供人游览,并给它取名叫拟岘台,意思是说那儿山峦溪水的形态,可以同岘山相比拟。

裴君多次和下属官吏以及外地寄居在本州的宾客在台上游览,独自向我请求写篇记。

起初,抚州城东面靠着一座大山丘,护城壕沟凭借一条大溪流,城角是从别处运土修成,耸立在溪流之上。

城角外面山峦连绵,高陵挺拔,苍茫的林木,荒凉的废墟,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气象雄壮开阔,令人惊奇欣喜,这番环绕抚州城东南部的景观,坐在城角都能一览无余。

然而经过雨水的冲刷破坏,城角逐渐被掩埋废弃在树丛杂草之中,再也没有到这里登临而喜爱它的人了。

裴君发现这个地方后特别高兴,于是增筑砖石土方,改变它的破损残缺面貌;

去除掉灌木丛和杂草,展现出它的地势高旷。

周围插上栏杆,上面盖起亭阁,顺势就建起了一座高台,用来脱离世俗之气,隔绝人间喧嚣,使云气往来,风雨降临。

然后溪水的平软沙滩,长长的流水,微风拂动而远处传来的响声,以及波浪汹涌,如同冲破山体、卷走树木的奔突气势,直至高帆长桨的船只,沙滩上飞禽和水中动物上下浮沉的情景,都在人们漫步拟岘台时呈现出来。

那山峦的苍青,岩壁的秀美,峰顶的挺拔,裹挟着光影而迫近天上的星辰;

直至平缓的山冈,扩展开来的陆地,如同虎豹蹲立,又像龙蛇飞奔;

还有荒僻的小路,散布的村落,在树荫的掩映下或明或暗,来往的行人时隐时现又断断续续。

这一番景象,都在人们端坐拟岘台时扑入眼帘。

至于烟云的疏散和聚集,日光的闪现和隐没,四季的晨景与暮色,雨天晴天的明亮与昏暗,变化不同,尽管观赏起来让人不厌倦,可即使真有特高明的人,也不能把这景色描述得穷形尽相。

登临拟岘台的人,有的饮酒,酣畅淋漓;

有的唱歌,激扬壮烈;

有的静观,轻移脚步;

有的徘徊来徘徊去,四处凭倚栏杆。

他们游台时耳闻目睹的景色和心中的感受,由此而得到的欢乐尽管各不相同,但人人都心满意足了。

抚州并不是交通要道,所以有地位的人和富商不到这里来。

但这里良田很多,所以水旱虫灾也很少发生。

当地居民很高兴种田植桑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所以放牧在山谷的牛马到了时候不牵回家,堆放在野外的粮食不垒墙守护,太太平平,不知道军事报警和应征去作战。

裴君顺应当地的民俗,用简单清静的办法进行治理,所以能够有闲暇的日子休息,而在拟岘台寄托自己的快乐。

州里的男女老少,很满意生活的安定和州事的治理,这回又得到了游览观赏的好去处,也必将会与裴君同样的快乐。

所以我为裴君写了这篇记,写成的具体时间是嘉祐二年九月九日。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

兰陵武王长恭,文襄第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

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

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

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

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

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

韶病,长恭总其众。

邙山之捷,后主谓长恭曰:

“入阵及深,失利悔无所及。

”对曰:

“家事亲切,不觉遂然。

”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

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曰:

“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

”长恭未答。

相愿曰:

“岂不以邙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

”长恭曰:

“然。

”相愿曰:

“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

”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

“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

”长恭然其言,未能退。

及江淮寇扰,恐复为将,叹曰:

“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

”自是有疾不疗。

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

长恭谓妃郑氏曰:

“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

”妃曰:

“何不求见天颜?

“天颜何由可见!

”遂饮药薨。

赠太尉。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

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

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

及讨定阳,阳士深在军,恐祸及。

长恭闻之曰:

“吾本无此意。

”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

尝入朝而仆从尽散,惟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

武成赏其功,命贾护为买妾二十人,唯受其一。

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

(节选自《北齐书•高长恭传》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长恭总其众总:

统领B.求福反以速祸速:

加速

C.今何不发发:

发作D.为将躬勤细事躬:

亲自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邙山之捷不忍杀之,以赐公

B.朝廷若忌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C.于此犯便当行罚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杖士深二十以安之不赂者以赂者丧

12.下列用“/”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

A.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

B.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

C.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

D.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

(1)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

(2)岂不以邙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

(3)长恭谓妃郑氏曰:

”(4分)

10.B(“速”的意思是“招致”)

11.B(A第一个“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第二个“之”是代词,代“马”。

B都是连词,当“如果”讲。

C都是介词,分别作“在”和“被”讲。

D分别作连词“来”和介词“因为”讲。

12.A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

译文:

(1)高长恭脱去头盔,露出脸来,(城上的守军)才派出弓弩手下城救援。

(重点词语:

“免”译为“脱去”,“摘下”。

“示”译为“给……看”。

“乃”译为“才”。

句意1分。

(2)莫不是因为邙山大捷,恐怕因威武被嫉恨,便自我玷污吗?

“以”译为“因为”。

“见”译为“被”。

“秽”译为“玷污”。

高长恭对妃子郑氏说:

“我竭尽忠诚侍奉皇上,有什么事辜负了上天,而让我遭此毒手?

”(重点词语:

事:

侍奉。

辜:

辜负。

鸩:

饮毒酒。

【文言文参考译文】

兰陵武王高长恭,是文襄皇帝(高澄)的第四个儿子,多次升迁作了并州刺史。

突厥人侵晋阳,高长恭率军尽全力反击。

齐军在邙山之役中失利时,高长恭在中军,率领五百骑兵再次杀入周军,冲到金墉城下,被周军包围,形势十分危急,而城上的齐军不认识高长恭。

高长恭脱去头盔,露出脸来,城上的齐军认出是他,才派出弓弩手下城救援,将周军打得大败。

齐军将士一起歌颂此事,成为一曲,即《兰陵王入阵曲》。

以后他历任司州牧、青州、瀛州刺史,收受了不少贿赂。

后来作太尉,和段韶率军攻柏谷,又攻定阳。

段韶生病,高长恭总领其军。

齐军在邙山大捷时,齐后主(高纬)对高长恭说:

“你杀入敌阵内太深了,一旦失利,后悔都来不及。

”高长恭说:

“一想到这是和自己有切身关系的家事,我就不自觉地冲进去了。

”后主嫌恶高长恭说的“家事”一词,从此对他猜忌起来。

等到高长恭在定阳,其部下相愿对高长恭说:

“大王既然受朝廷重任,为什么如此贪婪?

”高长恭未加回答。

相愿说:

“莫不是因为邙山大捷,恐怕因威武被嫉恨,便自我玷污吗?

“是。

”相愿说:

“朝廷如果嫉恨大王,在这些事情上就可以处罚您,您本为求福,反而易招来祸患。

”高长恭流下眼泪,上前跪下,向相愿请教安身之术。

“大王以前既有功勋,现在又获大捷,威名太重,应当借口生病回家,不要再干预政事。

”高长恭认为此言有理,但最终没有撤身退步。

等到陈国进攻江淮地区,高长恭害怕重又为将带兵作战,叹息说:

“我去年得了脸肿病,现在为何不发病呢!

”从此以后,有病也不再治疗。

武平四年五月,后主派徐之范去毒杀高长恭。

”郑氏说:

“你为何不求见皇上?

“我哪里还能够见到皇上!

”便钦毒酒而死。

死后追赠太尉的官职。

高长恭外貌温柔,但内心豪壮,声音和容貌都很秀美。

在军中为将,亲自处理一些小事。

每次得到甘美的食物,哪怕是一个瓜几个水果,也一定和将士们分吃。

当初在瀛州时,行参军阳士深上表告发高长恭贪赃枉法,高长恭因此被免官,等到进攻定阳时,阳士深也在高长恭的军营中,他很害怕高长恭会借机杀了自己。

高长恭听说此事后道:

“我本来就没有这种想法。

”便找一个小过失,打了阳士深二十板子,让他安下心来。

一次,高长恭入朝,仆人们都走散了,只有一个人跟在身边。

高长恭回来后,谁也没有责罚。

武成皇帝(高淇)奖赏高长恭的功军,命贾护为他买了二十个小妾,高长恭只受了一个。

家中有价值上千金的债券,临死的那天,高长恭将它们全都烧掉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黄门监魏知古,本起小吏,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崇意轻之。

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都选事,崇遣吏部尚XX于门下过官;

知古衔之。

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

知古归,悉以闻。

他日,上从容问崇:

“卿子才性何如?

今何官也?

”崇揣知上意,对曰:

“臣有三子,两在东都,为人多欲而不谨;

是必以事干魏知古,臣未及问之耳。

”上始以崇必为其子隐,及闻崇奏,喜问:

“卿安从知之?

“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

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

”上于是以崇为无私,而薄知古负崇,欲斥之。

崇固请曰:

“臣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赦其罪,已幸矣;

苟因臣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累圣政矣。

”上久乃许之。

辛亥,知古罢为工部尚书。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

上曰:

“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

”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

“余为相,可比何人?

”浣未对。

崇曰:

“何如管、晏?

”浣曰:

“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

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

”崇曰:

“然则竟如何?

“公可谓救时之相耳。

”崇喜,投笔曰:

“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姚崇无居第,寓居罔极寺,以病痁谒告。

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

源乾曜奏事或称旨,上辄曰:

“此必姚崇之谋也。

”或不称旨,辄曰:

“何不与姚崇议之!

”乾曜常谢实然。

每有大事,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

癸卯,乾曜请迁崇于四方馆,仍听家人入侍疾;

上许之。

崇以四方馆有簿书,非病者所宜处,固辞。

“设四方馆,为官吏也;

使卿居之,为社稷也。

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

”(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一卷)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东都选事知:

主持,主管

B.以为知古必德臣德:

恩惠,恩德

C.而薄知古负崇薄:

轻视,看不起

D.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微:

地位卑微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而君幸于赵王

B.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相如因持璧却立

C.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D.救时之相,岂易得乎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名相姚崇高超的行政能力的一组是()

①遣吏部尚XX于门下过官②是必以事干魏知古

③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④此必姚崇之谋也

⑤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⑥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A.③④⑤B.②④⑥

C.①③⑥D.①②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皇上召见姚崇时问及姚崇儿子的有关情况,表现了对姚崇的了解和信任。

B.皇上以为姚崇“必为其子隐”,姚崇料到皇上问话的深意,所以主动在皇上面前表示自己和两个儿子势不两立。

C.姚崇认为自己的儿子“挠陛下法”不应“因臣逐知古”。

皇上却认为知古有负于姚崇,因而瞧不起他。

D.源乾曜奏事或称旨,皇上说:

”这些话重在说明皇上对源乾曜很不满意。

(2)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

(3分)

(3)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

(4分)”

9.B(动词,感恩。

10.C(C介词,把、将;

A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

介词,表被动。

B介词,通过;

连词,于是,就。

D表感叹语气;

形容词词尾。

11.A(①姚崇轻视不信任知古②姚崇料到皇上问话的意图,机变的表现⑥姚崇自我得意的话,①②⑥不是表现高超的行政能力)

12.C(A、不能表现皇上对姚崇了解和信任;

B、没有与两个儿子势不两立;

D、这些话表现皇上对姚崇的器重。

13.

(1)臣的儿子非常愚鲁,认为魏知古一定会因此而感激臣,从而会容忍他们为非作歹,所以才敢于向他求取请托。

(2)玄宗屡次派使者询问他的日常饮食起居状况,每日竟达数十次之多。

(3)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

参考译文:

黄门监魏知古本是小吏出身,凭借着姚崇的引荐,才与姚崇同朝为相,姚崇内心里有些轻视他。

没多久魏知古被授予吏部尚书职务,负责主持东都洛阳的官吏铨选之事,姚崇却另派吏部尚XX在门下省负责审定吏部、兵部注拟的六品以下职事官。

魏知古因此对姚崇十分不满。

姚崇的两个儿子在分设于东都洛阳的中央官署任职,倚仗其父对魏知古有恩,大肆揽权,为他人私下向魏知古求官;

魏知古回到长安后,把这些事全都告诉了玄宗皇帝。

过了几天,玄宗漫不经心地向姚崇问道:

“您的儿子才干品性怎么样?

现在担任什么官职啊?

”姚崇揣摸到了玄宗的心思,便回答说:

“臣有三个儿子,其中有两个在东都任职,他们为人欲望很大,行为也很不检点;

现在他们一定是有事私下嘱托魏知古,只不过是臣没有来得及去讯问他们而已。

”唐玄宗原先以为姚崇一定会为他的儿子隐瞒,在听了他的这番回答之后,高兴地问道:

“您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呢?

”姚崇回答说:

“在魏知古地位卑微之时,臣曾经多方关照他。

臣的儿子非常愚鲁,认为魏知古一定会因此而感激臣,从而会容忍他们为非作歹,所以才敢于向他求取请托。

”唐玄宗因此而认为姚崇公正无私,而看不起魏知古的忘恩负义,想要罢黜他的职务。

姚崇坚决地请求玄宗不要这样做,他说:

“此事乃是臣的两个儿子有罪,破坏了陛下的法度,陛下赦免他们的罪过,臣已经是感到万幸了;

如果由于臣的缘故而斥逐魏知古,天下的人们一定会认为陛下是在偏袒臣,这样会累及圣朝的声誉。

”唐玄宗沉吟了很久才答应了他的请求。

辛亥(二十五日),魏知古被免去相职,改任工部尚书。

姚崇曾有一次为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几天的假,从而使得应当处理的政务堆积成山,卢怀慎无法决断,感到十分惶恐,入朝向玄宗谢罪。

唐玄宗对他说:

“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

”姚崇假满复出之后,只用了一会儿功夫便将未决之事处理完毕,不禁面有得意之色,回头对紫微舍人齐浣道:

“我作宰相,可以与历史上那些宰相相比?

”齐浣没有回答。

姚崇继续问道:

“我与管仲、晏婴相比,谁更好些?

”齐浣回答说:

“管仲、晏婴所奉行的法度虽然未能传之后世,起码也做到终身实施。

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他们。

”姚崇又问道:

“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

“您可以说是一位救时之相。

”姚崇听后十分高兴,将手中的笔扔在桌案上说:

“一位救时宰相,也是不容易找到的呀!

姚崇自己没有住宅,寓居在罔极寺中,因身患疟疾向玄宗请假,玄宗屡次派使者询问他的日常饮食起居状况,每日竟达数十次之多。

源乾曜上奏言事时,每当他的回答符合玄宗的旨意,玄宗总是说:

“这一定是姚崇的主意。

”如果有时的回答不符合玄宗的旨意,玄宗就说:

“你为什么不事先与姚崇商量一下呢!

”源乾曜也常常向玄宗道歉,承认确实是如此。

朝中一有大事,玄宗就要让源乾曜到罔极寺询问姚崇的意见。

癸卯(疑误),源乾曜请求将姚崇从罔极寺搬到四方馆居住,并准许他的家属入馆照料他的病,玄宗答应了这个要求。

姚崇认为四方馆内存有官署的文书,不是病人应当居住的地方,因此坚决推辞。

“设置四方馆本来就是为官员服务的;

朕安排您住进来,是为国家考虑。

朕恨不得让您住到宫里,您还有什么可推辞的呢!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祭公谏穆王征犬戎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

“不可。

先王耀德不观兵。

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不震。

是故周文公之颂曰:

‘载戢干戈,载櫜弓矢。

求我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

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

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

商王帝辛,大恶于民。

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

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

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

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

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

于是乎有刑罚之皵,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

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

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

自是荒服者不至。

9、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戢:

收藏(兵器)

B、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櫜:

口袋

C、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务:

从事

D、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恤:

忧虑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②使务利而避害

B、①于是乎有刑不祭②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

C、①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②犬戎氏以其职来王

D、①是故周文公之颂曰②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

11、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段句读正确的是()

A、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B、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C、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D、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12、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2)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

(3)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

9、D(恤:

体恤,周济)

10、A(而:

都是连词,表并列关系。

B、乎:

①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②表疑问的句尾语气,可译为“吗”C以:

①连词,相当于“而”②介词,“按照”D之:

①结构助词“的”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1、C

12、见译文

〔译文〕 

周穆王将去征讨犬戎,祭公谋父劝阻说:

“不能这样做。

先王以道德昭示天下而不炫耀武力。

平时敛藏军队而在适当的时候动用,这样它才会显示出威力,炫耀就会滥用,滥用便失去了威慑作用。

所以周公的颂诗说:

‘收起干戈,藏好弓箭,我只求让美德遍及全国而发扬光大,相信我王定能长保封疆。

’先王对于百姓,鼓励他们端正德性和敦厚品行,广开财路以满足需求,使他们有称心的器物使用,明示利害所在,依靠礼法来教育他们,使他们能趋利避害、感怀君王的恩德而畏惧君王的威严。

所以先王能使自己的基业世代相延并不断壮大。

“从前我们的先王世代担任农官而尽心为虞、夏做事。

到夏朝衰落时废去了农官而置农事于不顾,我们的先王不窋因此而失去官职,只好跑到与戎狄接邻的地方居住下来,但他不敢荒废祖业,常常砥砺自己的德行,继承祖先的业绩,维护他们的教导和典则,时刻勤勉有加,以敦厚自守,以忠信自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