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16篇专项训练0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27083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8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文言文16篇专项训练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中考文言文16篇专项训练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中考文言文16篇专项训练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中考文言文16篇专项训练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中考文言文16篇专项训练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16篇专项训练0Word文档格式.docx

《中考文言文16篇专项训练0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16篇专项训练0Word文档格式.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文言文16篇专项训练0Word文档格式.docx

⑨《弟子归》中有句经文: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论语》十则中也有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

㈣课内阅读

⑴曾子曰:

”这一则从哪三个方面反省检查自己?

注意其中前两句与第三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⑵曾子所说的“道”是什么意思?

⑶孔子认为“温故而知新”的人可以做老师,你同意他的见解吗?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⑷联系你自己的学习实际,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谈谈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㈤比较阅读:

A.甲[《论语》十则]与《论语》节选比较阅读

乙.陈亢问于伯鱼:

“子有异闻乎?

”对曰:

“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

‘学《诗》乎?

’对曰:

‘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

‘学《礼》乎?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

“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选自《论语》

注释:

陈亢:

字子禽,孔子的学生。

伯鱼:

即孔鲤,孔子的儿子。

异闻:

听到不同的话。

陈亢觉得孔鲤会从孔子那里得到不同于一般弟子的教诲。

趋:

跑,疾走。

因孔鲤敬畏父亲而快步过庭。

无以言:

无法来讲话,即不善于说话。

立:

立身做事,即立足于社会。

远:

此指陈亢认为孔子应该对自己的儿子更亲近一些,而孔子却一视同仁,与其他学生同样远近,所以陈亢觉得“远”了。

理解:

1.依据孔子的观点,在别人不理解自己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2.孔子认为学习《诗》《礼》分别具有怎样的作用?

3.陈亢说:

“问一得三。

”其中第三点是什么?

B.甲.[《论语》十则]与乙文《韩诗外传》节选比较阅读

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此谓何器也?

“此盖为宥座之器。

”孔子曰:

“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

“然。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

孔子喟然而叹曰:

“呜呼!

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____节选《韩诗外传》

阅读理解:

1.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

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3.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

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

C.甲.[《论语》十则]乙《孙权劝学》比较阅读:

1.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

”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

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D.[《论语》十则]与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

1.从甲乙两文古人对学习的态度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你又是怎样对待学习的?

请联系实际谈谈。

E.[《论语》十则]与《公输》比较阅读:

1.甲文体现了儒家重视“修身”,乙文反映出墨家“兼爱”“非攻”。

请你先简要解释“兼爱”或“非攻”的意思,然后简答:

重视“修身”和主张“兼爱”“非攻”对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案:

㈢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③温故而知新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⑤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⑥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⑨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A替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

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

B前两句从立身处世的角度加以反思,后一句从学习方法的角度加以反思。

⑵道路或完成重大任务的道路。

⑶⑷略。

㈤A1.即使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恼怒。

2.《诗》帮助人学会讲话;

《礼》,帮助人立身做事,立身于社会。

3.一视同仁是君子的品行。

B1.一个人谦虚,不要自满。

2.孔子想验证宥座器的特点。

3.有必要,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表现了孔子认真求实的精神。

C.1.我的体验是:

既要广泛涉猎,也要学思结合。

对一般的文章要广泛涉猎,这样才能拓展知识面,开拓视野;

对文化经典要边读边思考,认真品味,这样才能领会其中的精要,做到学有所获。

D.1.客观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在今天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更应珍惜时光,努力学习,这样将来才有可能成为栋梁之材。

E.1.“兼爱”即“兼相爱”,也就是“爱他人”,“博爱”之意。

“非攻”:

不发动战争,不攻伐侵略。

今天,既要重视人个道德修养,又要关爱他人。

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提高全民道德水准,才能消除对立,和睦共处。

这两者对和谐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二.《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

㈠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每句至多划两处):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本文作者,又名潜,字元亮,是(朝代)文学家,著名诗人。

我们还学过他的《》一诗。

1.《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花林美景是“,,,。

2.《桃花源记》中交代源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的句子是:

3.《桃花源记》一文中,表明桃源里老人和孩子幸福愉快生活的语句是:

4.《桃花源记》中与“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5.陶渊明笔下桃花林之奇,奇在:

6.《桃花源记》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7.残酷的地震摧毁了汶川的家园,但我们坚信,像陶渊明笔下所描写的“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鸡犬相闻”的美好家园必将重现于美丽的天府之国。

8.《桃花源记》展现桃花源人美好生活情景的句子是:

,,,

9.《桃花源记》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10.《桃花源记》中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

11.陆游的《游山西村》中“,。

”两句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

12.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句子,在《桃花源记》中,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13.请用《桃花源记》中的一个成语补充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使之完整成句:

⑴在这儿,在这的仙境中,有了人世喧嚣的声音。

⑵这部传记小说,虽然摆在书架上,却根本。

㈣课内阅读理解:

1.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

试简要分析。

3.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4.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5.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

6.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

(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7.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选文作答。

8.根本文章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_______”,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________”。

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_________”。

9.从第二段第三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

⑴;

⑵;

⑶__________;

⑷_________

A.甲《桃花源记》与乙课外作比较阅读:

乙文:

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

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

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

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

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

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

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乃相谓曰:

“可试如水中,看何由尔。

”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

穴才容人。

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囷:

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

薪:

柴禾。

樵:

砍。

斫:

砍削。

1.乙文中的“开明朗然”与甲文中的________一词相仿。

2.“深山中有人迹”的根据是什么?

(用文中的话回答)

3.结合甲文分析作者虚构桃源美景的真实用意?

B.甲《桃花源记》与乙《郑板桥集》中选段作比较阅读: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

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

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

惟劳苦贫病之人,急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

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选自《郑板桥集》)

1.如何理解甲文中渔人做了标志却“不知得路”这个情节?

2.甲文桃花源能形成平和的社会风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请分析。

3.乙文所描写的主要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甲乙两个文段,举例谈谈郑板桥与陶渊明在思想性格上有哪些相同点?

C.甲《桃花源记》与乙《资治统鉴》选文作比较阅读:

乙文:

房玄龄奏:

“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

”上曰:

“甲兵武备,诚不可缺;

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

卒亡天下。

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yì

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资治统鉴》选文)

1.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

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

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

D甲《桃花源记》与乙《晋书》节选作比较阅读: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尝)曰:

“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融然。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微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_______节选自《晋书》

1.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2.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与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

他真是在抚琴吗?

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㈢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6.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7.屋舍俨然,阡陌交通。

8.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9.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10.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3.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㈣1.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

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

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的内容与“叹惋”的内容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补充内容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与“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3.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他希望百姓能过上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过着安定富足的生活。

6.略7.示例一:

作者通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等语句描绘了一个自然环境美好,人人安居乐业,人们和平劳动的“世外桃源”。

示例二:

作者通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等语句,描绘了一个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

8.欲穷其林怡然自乐处处志之不复得路9.⑴环境优美⑵物质富足⑶人与人之间有关系和乐⑷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㈤A.1.豁然开朗。

2.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

3.桃花源的生活环境优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等,而且社会风尚淳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真实用意在于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桃花源这个美好的淳朴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B.1.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有种神秘色彩,表现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说明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

作者设置这样的情节,是用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2.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

原来归根结蒂,是因为没有一个高居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

3.描述了作者清贫的生活,并表明作画是给辛苦劳作的人欣赏的。

4.他们都具有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他们都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欣喜之情,说明了他们都具有远离官场污浊,甘于固守清贫的超凡脱俗的思想品格。

C.1.示例一:

我认为关注民间生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

《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

减轻赋税,不苛扣百姓钱粮,这是使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在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尽管心情抑郁,但仍勤政为民,与民同乐。

D.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2.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

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

三.《陋室铭》刘禹锡(唐)(2006年中考河南题)

㈠.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并翻译(每句至多划两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用韵。

本文作者_____,是___代诗人、哲学家。

⒈《陋室铭》中以比喻起兴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陋室铭》中最能说明陋室不陋的一句话是:

___________

⒊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雅致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⒋《陋室铭》点明主旨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⒌《陋室铭》中表现作者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欣喜的句子是:

⒍本文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㈣课内阅读:

⒈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⒊作者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的目的是什么?

⒋作者笔下的居室宁静、雅致。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调素琴,阅金经”展示给你的画面。

㈤课外对比阅读:

A.甲《陋室铭》与乙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⒈甲乙两篇文章都对世人大都汲汲功名、为俗务所累,给予了批判,写出这两句话。

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甲乙两文作者都是在贬官之后写出的名篇,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之处?

B.甲《陋室铭》与乙《列子》中选文比较阅读:

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适鬻(yù

)金者之所,见人操金,因攫(jié

)其金而去。

吏捕得之,问曰:

“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

“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选自《列子》)

1.甲文作者和乙文中的“齐人”,对物质的追求是不一样的,请简要分析。

2.从甲乙两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C.甲《陋室铭》与乙《陆游筑书巢》比较阅读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饭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

“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

“信乎其似巢也!

1.用原文句子填空:

甲、乙两文中的评价都热爱自己的居室。

陋室的评价自“_________,___________。

”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__________”;

陋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

D.甲《陋室铭》与乙《爱莲说》比较阅读

1.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

甲、乙两文都采用了__________的写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乙文则通过__________表达自己的节操,两文都写得比较含蓄。

2.两篇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请说说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乙:

㈡刘禹锡,唐

㈢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⒉惟吾德馨。

⒊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⒍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㈣⒈D⒉示例一:

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老百姓。

⒊以诸葛亮和扬雄自比,展现自己高尚的节操。

⒋连片的青苔漫上台阶,阶上一片碧绿;

芳草的颜色映入帘里,帘内满目青葱。

在简陋的屋子里,有人在尽情地弹奏古朴的琴,有人在吟诵着佛经。

㈤A.⒈甲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牘之劳形。

乙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⒉虽然是被贬之身,但他们都通过文章表达了自己的淡然与超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与积极向上乐观的情怀。

B.1.甲文通过对陋室的空间、景致以及摆设的描写,作者追求的是一种简单的物质生活,而其精神生活却是富有的。

而乙文中的“齐人”“攫其金而去”,正好说明他的利欲薰心,见钱眼开。

2.甲:

我们青少年虽然不是生活在“陋室”之中,但应当学习刘禹锡的精神:

身居陋室,生活窘迫,却追求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一种安贫乐道和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乙文追求物质财富,希望生活宽裕,是人之常情,但利欲薰心,见钱眼开,进而做出有悖人性、愚蠢野蛮的行动,就显得可笑而可恨了。

所以不要因一时的鬼迷心窍而做出胆大妄为、自欺欺人的事情。

总之,为人不能见利忘义。

C.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信乎其似巢也。

D.1.托物言志,(正面)赞美莲的形象。

2.甲文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和情趣。

乙文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和对正直品德的追求

四.《爱莲说》周敦颐(北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

n)。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

)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

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

)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yī)!

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作者_______,字茂叔,______哲学家。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_____,可_____,都是为了阐明一种道理。

㈡理解默写:

⒈中国人都喜欢用《爱莲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

⒉为人处世要洁身自好、不媚世俗,应像“莲”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我们诵读诗文,是在与先贤对话,与智者交流。

周敦颐的“_____________,濯清涟而不妖”,告诉我们要坚守高尚的节操;

曾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