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2603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1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5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5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5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5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

《第5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5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

5)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

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

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

这一现象主要表明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

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 

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5.(2015·

浙江文综·

18)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

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

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

”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

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B.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

C.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6.(2015·

福建文综·

24)表2为20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入超变动表。

表中数据变动可以用来佐证(  )

表2 

出超(+),入超(—);

单位:

百万元

年份

美国

英国

法国

俄国(苏联)

1909—1911

-90

+56

+46

1919—1921

-89

-110

+32

+14

1929—1931

-205

-76

+40

+53

A.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 

B.英国对华贸易优势逐步加强

C.法国强化对华转嫁经济危机 

D.俄国(苏联)对华贸易稳步增长

7.(2015·

17)图5是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

这一国家是(  )

A.英国 

B.德国 

C.俄国 

D.日本

8.(2015·

江苏单科·

8)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年代

进口火柴(万罗)

新厂数

厂均资本额(万元)

1914

2383.58

10

4.92

1915

2097.34

9

3.30

1916

2062.07

4

1.42

1917

1559.43

8

5. 

47

1918

1334.08

3

0.66

1920

848.43

23

9.67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

9.(2015·

20)荣德生等刊登宣言:

“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无措……且于国际联盟中显示让步……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相约“监督政府之外交进行,对于一切有碍国家利益之行动,共抗争之。

”这可以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

A.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迁就B.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历史命运

C.近代实业家具有较强的民族救亡意识D.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

【自主学习】考点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原因

①________的大量涌入,对自然经济形成猛烈冲击。

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产品,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2)表现

①使中国家庭“纺”与“织”,“________”与“________”分离。

②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________。

(3)影响: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________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2.洋务运动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________的窘境。

(2)概况

①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②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科技,________。

③代表:

在中央是_______,在地方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

④旗号:

前期打出“_______”旗号,后期打出“_______”旗号。

(3)实践

①创办________。

②创办民用工业。

③________,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创办________,选派留学生出国。

(4)结果:

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________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最终失败。

(5)意义

①引进了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________的发展。

②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的倡导下出现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国________的瓦解,对________________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考点2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

阶段

时间

原因或条件

主要史实

影响

1.产生兴起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②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中国一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③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对近代民族企业也起了诱导作用。

________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____________。

早期维新派产生;

促进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初步发展

甲午战争以后

1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________。

②清政府放宽对________的限制

________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

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先后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3.短暂春天

1912~1919年

民国时期、一战时期

①________的推动

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③________爆发后,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④思潮。

新建厂矿企业、投资额增加;

面粉业和________发展最快。

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准备了阶级条件。

4.较快发展

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

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全国基本统一

②国民政府开展________。

原来较为发达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新兴工业部门都有较大发展;

产品出口国外;

国民生产总值增长。

5.日益萎缩

1937~1945年、________时期

①沦陷区:

日本的________②国统区:

国民政府实行战时经济体制;

________垄断压制。

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工业中心________,仅1943年停产的工厂近三分之一。

6.陷入绝境

抗战胜利后

1美国的经济掠夺

②________的垄断挤压

③________的苛捐杂税,通货膨胀。

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重难突破】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1.变化2.原因

【迁移应用】

1.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并存的经济成分有( 

①自然经济 

 

②民族工业 

③洋务企业 

④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假如你的家族是解放前的民族资本家,那么,你家族不可能出现的经历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洋布畅销,贩卖洋布赚了一大笔钱,投资了一家纺织厂

B.一战期间,纺织厂发展势头强劲,规模不断扩大,利润丰厚

C.日本全面侵华时期,纺织厂内迁D.解放战争时期,因多种原因,纺织厂最终倒闭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原因)

2.时间:

3.分布地区: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特征是“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5.历史作用

3.以下是关于中国近代工业的统计资料(1872~1913年)

商办

官办或官商合办

外商企业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1872~1894年

53

4697

19

16196

103

28000

1895~1913年

463

90801

86

28469

136

该材料不能说明( 

A.19世纪70年代中国已经出现官僚资本 

B.近代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

C.甲午战争后近代民族工业有一定的发展 

D.近代民族工业技术力量薄弱

4.陈旭麓在《近代中国八十年》中说“尽管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原意,并非为了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而且这类企业经营不善,管理腐败,并不是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但是这些企业终究意味着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出现了新兴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在这里,他所要阐述的核心观点是( 

A.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一场“自救”运动 

B.洋务派的阶级属性决定了这场运动的失败命运

C.洋务运动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 

D.民族资本主义在猛烈地冲击着古老的生产方式

三、影响民族资本主义曲发展的主要因素

5.甲午战争以后到辛亥革命前,我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下列关于这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欧洲帝国主义列强被迫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C.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民族危机刺激下,民族资产阶级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 

6.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

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

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

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厚创办轧花厂,但在表面上却依附于日本。

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民族企业对外国技术有依赖性 

B.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C.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吸引 

D.清政府对民族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

四、近代中国出现的外商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企业

1.三类近代企业情况

类别

性质

出现时间

分布地点

外国资本

19世纪四五十年底

通商口岸

洋务企业

官僚资本

19世纪60年代

沿海、沿江地区

民族企业

民族资本

沿海地区

2.自然经济、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间的关系

7.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密切尔惊异地说:

“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这好象是一个奇怪的结局。

”出现这一结局的根源是( 

) 

A.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   B.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五口及东南沿海地区

C.清政府继续实行闭关政策   

D.鸦片输入增加削弱了国人的购买力

8.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

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 

D.耶松船厂

【典例剖析】

1、(2011·

海南单科·

T15)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

“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

”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2、(2011·

T11)表2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

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表2

行业

矿冶业

机器业

纺织业

食品工业

其他工业

数量(家)

72

100

153

A.2B.31C.73D.193

3、(2011·

T19)一位历史学家在回忆南京解放前夕的生活时称:

“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

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

”这反映了()A.纸币无法用于购买粮食B.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C.囤积银元和粮食现象普遍D.银元币值较纸币稳定

四川文综·

7)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明确了“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政策。

该政策(  )

①受国家干预经济思潮影响 

②消除了列强经济压迫

③有利于构建战时经济体制 

④遏制了官僚资本势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第6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掌握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2.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中共八大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劫难。

3.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和教训: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应该吸取历史教训,加快和改善宏观调控,实现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31)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18)图8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

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北京文综·

19)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

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广东文综·

16)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

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

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5.(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6.(2014·

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

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7.(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9)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

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

上述场景出现在()A.抗日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C.抗美援朝时期D.大跃进时期

8.(2012年海南卷历史,24)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

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9.(2012年上海历史,28)档案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人口每年增长都在千万以上。

可是1960年人口出现负增长,减少了1000万。

影响这一变化的政治因素是()

A.三大改造B.中苏关系C.文化大革命D.“三面红旗”

【自主学习】

考点1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 

新中国成立时,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完成:

_____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3)作用:

为国家开展________________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一五”计划建设

我国是一个落后的________,重工业无从发展。

(2)任务:

优先发展_______,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成就: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________、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4)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________。

3.三大改造

(1)内容:

对农业、手工业、________进行改造。

(2)基本途径和方式:

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者加入_______;

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3)意义: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________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

1956年;

北京。

①内容:

正确分析了国内________:

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

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的从落后的________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意义:

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2)“八字方针”

①背景: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②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意义:

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______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2.探索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________,力争上游,________地建设社会主义。

②评价:

全国掀起“________”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大跃进”:

片面要求大办________、大办农业。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大办_______。

为背景及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_______,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考点3 

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

1966年,中国爆发了“________”,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______

2.表现

(1)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

(2)工人、干部停产“______”。

3.调整

(1)______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出现复苏局面。

(2)______全面整顿,1975年国民经济呈现回升状态。

一、正确认识我国的“一五”计划

1.特点2.成就:

1.关于“一五”计划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是其基本内容之一 

②迅速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其基本的任务之一③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④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③

2.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仅有两种典型发展战略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